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及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及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子雾化设备包括雾化装置和为雾化装置供电的供电器,雾化装置内部构建有储液腔、气流通道及电子雾化组件。供电器开设有容纳槽,雾化装置安装于容纳槽内,并与供电器建立电性连接。当供电器为雾化装置内部的电子雾化组件供电时,雾化组件将储液腔内部存储的溶液雾化成气雾排出。
3.雾化发热片,是雾化装置的必备元件之一,其作用是将液体加热雾化,现有的雾化发热片包括有发热丝、陶瓷发热体、晶元发热片等等,以上传统发热结构在使用时都是直接对液体加热形成雾化气体,没有对液体进行预热,在冷凝情况下加热时间较长,同时在冷凝后直接加热的气雾口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热后再经过第二加热元件进行加热形成气溶胶气体,在预热后再加热,减少了液体从冷凝状态至加热的一个过程,可更加快速的进行加热雾化,进而提升雾化效果的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及雾化装置。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包括基体,渗透区,第一加热元件,以及第二加热元件,所述基体由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基体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渗透区设于基体、并将第一面与第二面连通,且至少在负压作用下可以让液体通过;所述第一加热元件设于第一面,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用于对经过第一面进入渗透区的液体进行预热;所述第二加热元件设于第二面,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用于对渗透区的液体进行加热、并形成雾化气体。
6.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面与第二面分别为基体的上下表面。
7.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基体的厚度尺寸为0.02mm~0.5mm。
8.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基体的宽度尺寸为0.5~10mm;所述基体的长度尺寸为2.0mm~20mm。
9.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渗透区由多个微孔构成,多个所述微孔从第一面贯通到第二面。
10.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微孔的直径尺寸为0.01mm~0.5mm。
11.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加热温度小于第二加热元件的加热温度。
12.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包括第一接触端以及第一发热线路,所述第一接触端用于接电,所述第一发热线路通过渗透区,所述第一接触端设有两个、并分别为正负极接触端。
13.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二加热元件包括第二接触端以及第二发热线路,所述第二接触端与第一接触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发热线路通过渗透区,所述第二接触端设有两个、并分别为正负极接触端。
14.一种雾化装置,包括所述的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相比现有的发热片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作为基础,优选为玻璃,并在双面分别设置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在雾化装置上使用时,可先通过第一加热元件对被雾化的液体进行预热,预热后再经过第二加热元件进行加热形成气溶胶气体,在预热后再加热,减少了液体从冷凝状态至加热的一个过程,可更加快速的进行加热雾化,进而提升雾化效果,在针对不同的液体雾化后也能具有不同的层次感,在雾化使用中效果更佳;解决了现有在液体由冷凝至加热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也杜绝了使用时雾化效率低,雾化出料的气雾口感没有层次感的问题。具体是,设置了基体,渗透区,第一加热元件,以及第二加热元件,所述基体由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基体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渗透区设于基体、并将第一面与第二面连通,且至少在负压作用下可以让液体通过;所述第一加热元件设于第一面,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用于对经过第一面进入渗透区的液体进行预热;所述第二加热元件设于第二面,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用于对渗透区的液体进行加热、并形成雾化气体。基体上具有两个面,两个面通过渗透区连通,第一加热元件可从液体导向中现将液体预热,经过渗透区进入到第二加热元件时再进行加热雾化,对液体预热后雾化,雾化效率高。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的立体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的俯视示意图;
20.图4为图3中a-a的剖视图。
21.附图标记说明:基体1、第一面11、第二面12、渗透区2、微孔21、第一加热元件3、第一接触端31、第一发热线路32、第二加热元件4、第二接触端41、第二发热线路42。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2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24.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5.实施例1
2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涉及了一种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设置了基体1,渗透区2,第一加热元件3,以及第二加热元件4,所述基体1由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基体1具有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所述渗透区2设于基体1、并将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连通,且至少在负压作用下可以让液体通过;所述第一加热元件3设于第一面11,所述第一加热元件3用于对经过第一面11进入渗透区2的液体进行预热;所述第二加热元件4设于第二面12,所述第二加热元件4用于对渗透区2的液体进行加热、并形成雾化气体。
27.对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为,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分别为基体1的上下表面,本实施例中,将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设置为基体1的上下表面,以便一面贴合导油元件,另一面将液体雾化后导出,适用于雾化器的液体雾化。
28.实施例2
29.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4所示,一种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设置了基体1,渗透区2,第一加热元件3,以及第二加热元件4,所述基体1由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基体1具有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所述渗透区2设于基体1、并将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连通,且至少在负压作用下可以让液体通过;所述第一加热元件3设于第一面11,所述第一加热元件3用于对经过第一面11进入渗透区2的液体进行预热;所述第二加热元件4设于第二面12,所述第二加热元件4用于对渗透区2的液体进行加热、并形成雾化气体。基体1的厚度尺寸为0.02mm~0.5mm,基体的厚度尺寸与加热的穿透性相关,因而可以针对不同的液体选择不同的厚度。
30.对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为,基体1的宽度尺寸为0.5~10mm;所述基体1的长度尺寸为2.0mm~20mm,以上采用优选的尺寸,可根据雾化装置的大小不同适应调整尺寸,目的是让基体1能够适应结构安装。
31.实施例3
32.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一种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设置了基体1,渗透区2,第一加热元件3,以及第二加热元件4,所述基体1由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基体1具有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所述渗透区2设于基体1、并将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连通,且至少在负压作用下可以让液体通过;所述第一加热元件3设于第一面11,所述第一加热元件3用于对经过第一面11进入渗透区2的液体进行预热;所述第二加热元件4设于第二面12,所述第二加热元件4用于对渗透区2的液体进行加热、并形成雾化气体。渗透区2由多个微孔21构成,多个所述微孔21从第一面11贯通到第二面12,采用多个微孔21设计的渗透区2,在加工过程中可直接通过激光打孔加工形成,对采用玻璃基体1的结构加工方便,适合大批量生产。
33.对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为,微孔21的直径尺寸为0.01mm~0.5mm,采用较小尺寸的微孔21,目的是在不使用时能够锁住液体,不会出现漏液现象。
34.以上实施例中,当微孔21的直径尺寸为0.08mm时,第一加热元件3的加热温度小于第二加热元件4的加热温度,即第一加热元件3的电阻小于第二加热元件4的电阻,可将两者连接一个导电结构,在通电时由于不同电阻作用下产生不同的热量,不需要单独连接电源进行控制。
35.实施例4
3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一种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设置了基体1,渗透区2,第一加热元件3,以及第二加热元件4,所述基体1由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基体1具有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所述渗透区2设于基体1、并将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连通,且至少在负压作用下可以让液体通过;所述第一加热元件3设于第一面11,所述第一加热元件3用于对经过第一面11进入渗透区2的液体进行预热;所述第二加热元件4设于第二面12,所述第二加热元件4用于对渗透区2的液体进行加热、并形成雾化气体。渗透区2由多个微孔21构成,多个所述微孔21从第一面11贯通到第二面12,采用多个微孔21设计的渗透区2,在加工过程中可直接通过激光打孔加工形成,对采用玻璃基体1的结构加工方便,适合大批量生产。
37.上述实施例中,微孔21的直径尺寸为0.01mm~0.5mm,采用较小尺寸的微孔21,目的是在不使用时能够锁住液体,不会出现漏液现象。
38.以上各个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元件3的加热温度与第二加热元件4的加热温度相同,即第一加热元件3的电阻与第二加热元件4的电阻相同,可将两者连接单独连接导电结构,在通电时产生同样的热量,提升加热效率。
39.以上各个实施例中,针对玻璃发热片进行测试,并对所测试的参数与市场主流的陶瓷发热芯进行对比,详细见下表:
[0040][0041][0042]
结论:玻璃发热片工作温度比市场主流陶瓷发热芯的工作温度低,但能达到接近陶瓷发热芯的平均消耗量,且相比陶瓷发热芯更加安全、使用寿命更长。
[0043]
备注:
[0044]
1.烟气总粒相物传输量的变化测试方法采用电子烟国标(gb 41700-2022)中“附录d电子烟标准抽吸条件”中的测试方法。
[0045]
2.烟气总粒相物传输量的变化测试结果参考雾化电子烟装置通用技术规范(t/
cecc 001-2021)中“附录c雾化气体捕集量的测定”的相关要求,雾化气体平均消耗量与用户体验相关。
[0046]
实施例5
[0047]
参阅图1~图4所示,对上述两个实施例3和/或4的进一步改进为,第一加热元件3包括第一接触端31以及第一发热线路32,所述第一接触端31用于接电,所述第一发热线路32通过渗透区2,所述第一接触端31设有两个、并分别为正负极接触端,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二加热元件4包括第二接触端41以及第二发热线路42,所述第二接触端41与第一接触端31电连接,所述第二发热线路42通过渗透区2,所述第二接触端41设有两个、并分别为正负极接触端;同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中,采用两个的第二接触端41用于第二发热线路42供电,同时第二接触端41与第一接触端31电连接,目的是用于第一发热线路32供电,具体来说,第一发热线路32的电阻小于第二发热线路42的电阻,能够在同样供电作用下产生不同的发热温度,进而实现单接电双温度的控制。
[0048]
上述实施例5中,在加热时,两个发热元件的电阻值为1.0~1.3ω,干烧温度为600~700℃,发热线路发热效率为0.3s可达到100℃以上。
[0049]
一种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的雾化装置,采用了上述结构的发热片,能够对液体雾化前进行预热,能够保证后续的加热效率和液体雾化后的口感更佳丰富,更具层次感。
[0050]
本实用新型采用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作为基础,优选为玻璃,并在双面分别设置第一加热元件3和第二加热元件4,在雾化装置上使用时,可先通过第一加热元件3对被雾化的液体进行预热,预热后再经过第二加热元件4进行加热形成气溶胶气体,在预热后再加热,减少了液体从冷凝状态至加热的一个过程,可更加快速的进行加热雾化,进而提升雾化效果,在针对不同的液体雾化后也能具有不同的层次感,在雾化使用中效果更佳;解决了现有在液体由冷凝至加热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也杜绝了使用时雾化效率低,雾化出料的气雾口感没有层次感的问题。具体是,设置了基体1,渗透区2,第一加热元件3,以及第二加热元件4,所述基体1由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基体1具有第一面11和第二面12;所述渗透区2设于基体1、并将第一面11与第二面12连通,且至少在负压作用下可以让液体通过;所述第一加热元件3设于第一面11,所述第一加热元件3用于对经过第一面11进入渗透区2的液体进行预热;所述第二加热元件4设于第二面12,所述第二加热元件4用于对渗透区2的液体进行加热、并形成雾化气体。基体1上具有两个面,两个面通过渗透区2连通,第一加热元件3可从液体导向中现将液体预热,经过渗透区2进入到第二加热元件4时再进行加热雾化,对液体预热后雾化,雾化效率高。
[0051]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体,所述基体由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基体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渗透区,所述渗透区设于基体、并将第一面与第二面连通,且至少在负压作用下可以让液体通过,所述渗透区由多个微孔构成,多个所述微孔从第一面贯通到第二面;第一加热元件,所述第一加热元件设于第一面,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用于对经过第一面进入渗透区的液体进行预热;第二加热元件,所述第二加热元件设于第二面,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用于对渗透区的液体进行加热、并形成雾化气体;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加热温度小于第二加热元件的加热温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与第二面分别为基体的上下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的厚度尺寸为0.02mm~0.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的宽度尺寸为0.5~1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的长度尺寸为2.0mm~20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的直径尺寸为0.01mm~0.5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包括第一接触端以及第一发热线路,所述第一接触端用于接电。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线路通过渗透区,所述第一接触端设有两个、并分别为正负极接触端。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元件包括第二接触端以及第二发热线路,所述第二接触端与第一接触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发热线路通过渗透区,所述第二接触端设有两个、并分别为正负极接触端。10.一种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雾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面发热的玻璃发热片及雾化装置,包括基体,渗透区,第一加热元件,以及第二加热元件,基体由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制成,基体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渗透区设于基体、并将第一面与第二面连通,且至少在负压作用下可以让液体通过;第一加热元件设于第一面,第一加热元件用于对经过第一面进入渗透区的液体进行预热;第二加热元件设于第二面,第二加热元件用于对渗透区的液体进行加热、并形成雾化气体。本实用新型预热后再经过第二加热元件进行加热形成气溶胶气体,在预热后再加热,减少了液体从冷凝状态至加热的一个过程,可更加快速的进行加热雾化,进而提升雾化效果。进而提升雾化效果。进而提升雾化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邱明明 李博 林旺 邓思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东莞市克莱鹏雾化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2.02

技术公布日:

2023/3/28

本文发布于:2023-03-31 04:07: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34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元件   基体   液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