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无线电技术实现智能化自动控制的。
背景技术:
2.是一种现代化反恐防暴装置,它依靠产品内部设置的
电路模块产生脉冲电流,模仿生物体中枢神经控制骨骼肌的生物电波并取而代之,使电流通过电路模块输出端的金属电极传导至目标,导致其全身肌肉筋挛性收缩,瞬间丧失任何自主活动的能力从而束手就擒。由于的作用效果确切,且电路模块输出的脉冲电流强度非常小,通常只有大约2毫安/秒,不会对人体器官造成永久性伤害,因此被各国军警及执法部门广泛应用。
3.传统在使用时,首先需要手动启动其电路模块,紧急情况下可能延误最佳战机,并且容易产生人为误操作,另外,如果遭遇被歹徒抢夺后同样可以使用,对执法人员造成威胁,因此,目前现有存在技术缺陷,使用并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旨在解决现有产品操作繁琐,容易产生人为误差,以及使用不安全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包括:
6.体;
7.电路模块,设置于
所述体,所述电路模块用于产生脉冲电流;
8.弹匣,设置于所述体,所述弹匣内设置有发射组件和动力组件,所述发射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发射电极,所述发射电极分别与所述电路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动力组件用以驱动所述发射电极;
9.所述还包括:
10.
信号发射模块和信号接收模块,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中的其中一者设置于所述体或所述弹匣,另一者设置于所述体和所述弹匣之外;
11.其中,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之间存在预设通信范围,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在所述预设通信范围内通信连接,并构成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用以控制所述电路模块的启动和关闭。
1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所述包括:
13.体;
14.电路模块,设置于所述体,所述电路模块用于产生脉冲电流;
15.弹匣,设置于所述体,所述弹匣内设置有发射组件和动力组件,所述发射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发射电极,所述发射电极分别与所述电路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动力组件用以驱动所述发射电极;
16.所述还包括:
17.触发感应模块,所述触发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体或所述弹匣;
18.其中,所述触发感应模块经接触被激活,并构成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用以控制所述电路模块的启动和关闭。
19.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所述包括:
20.体;
21.电路模块,设置于所述体,所述电路模块用于产生脉冲电流;
22.弹匣,设置于所述体,所述弹匣内设置有发射组件和动力组件,所述发射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发射电极,所述发射电极分别与所述电路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动力组件用以驱动所述发射电极;
23.所述还包括:
24.信号发射模块、信号接收模块,以及触发感应模块,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中的其中一者设置于所述体或所述弹匣,另一者设置于所述体和所述弹匣之外;所述触发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体或所述弹匣;
25.其中,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之间存在预设通信范围,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在所述预设通信范围内通信连接,并构成第一信号,所述触发感应模块经接触被激活,并构成第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共同用以控制所述电路模块的启动和关闭。
26.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信号存在时,控制所述电路模块启动;当至少一个所述信号不存在时,控制所述电路模块关闭。
2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还包括腕环,所述腕环用于供用户佩戴,所述信号发射模块和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中设置于所述体和所述弹匣之外的一者设置于所述腕环。
2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之间的预设通信范围半径不大于1米。
2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体包括主体部和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握持部,所述弹匣和电路模块安装于所述主体部,所述触发感应模块安装于所述握持部,所述握持部用于供用户握持。
3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包括控制机制或模块,所述第一信号和/或所述第二信号通过所述控制机制或模块控制所述电路模块的启动和关闭。
3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包括启动开关,所述启动开关与所述电路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所述启动开关控制所述电路模块的启动和关闭。
3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包括击发开关,所述击发开关与所述电路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击发开关用以在所述电路模块启动状态时触发所述电路模块产生脉冲电流。
3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应用前沿无线电通信技术,实现人机互动,通过在的体或弹匣一侧设置无线通信模块和/或触发感应模块,并与另一侧相对应的用户本身和/或其携带的无线通信模块在预设通信范围内建立有效通信连接,进而自动控制所述电路模块功能的开启及关闭,避免了现有技术产品需要手动开启电路模块,操作繁琐且容易产生人为失误的弊端,使得产品的使用更加便利快捷;同时予以产品防抢功能,在遭遇歹徒抢夺后电路模块自动关闭,使得歹徒无法使用伤害用户,提高了的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为现有技术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一个实施例中基本结构示意图;
37.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基本结构及原理示意图;
38.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基本作用程序框架示意图。
39.附图标号说明:
40.标号名称标号名称
①
外路循环31击发开关
②
内路循环40电源模块
③
末端循环41启动开关10体50指示模块11主体部51激光瞄准模块12握持部60信号发射模块20弹匣61信号接受模块21发射组件70第一信号22动力组件71第二信号23发射电极80触发感应模块24导线90控制模块30电路模块100目标
41.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3.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44.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45.参照图1,为现有技术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体10以及弹匣20两大部分。体10包括主体部11和握持部12,其中主体部11内部设置有电路模块30(未显示),用以产生脉冲电流;握持部12用于供使用者握持,内部通常设置有电源模块40(未显示),用以向产品及电路模块30供电;电源模块40通过一个启动开关41与所述电路模块30电性相连接,图中所示启动开关41设置于主体11后部,其部分结构暴露于体10之外以便操作。使用时,用户需要首先手动开启所述启动开关41,以启动电路模块30,并使处于工作待机状态;弹匣20通常为一次性耗材,可拆卸的设置于的主体部11前端开口处,弹匣20通常包括发射组件21和动力组件22,发射组件21包括至少两个发射电极23,所述电极23分别通过导线24与主体11内的电路模块30电性相连;动力组件22用于驱动发射电极23,以将其发射至一个目标。
46.的结构通常还包括一个击发开关31(扳机),所述击发开关31与电路模块30电性相连接,当电路模块30已启动,处于工作待机状态时,按下所述击发开关31(扣动扳机)则触发电路模块30产生脉冲电流,电流激发动力组件22驱动电极23发射,同时电流通过导线24传导至发射电极23,进而传导至目标100发挥作用。
47.参照图2,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本结构剖面示意图。图中位于主体11前部的弹匣20以及握持部12的电源模块40已移除,可见设置于主体11内的电路模块30以及击发开关31(扳机)。与图1中所示传统相比较,其通常设置供手动操作的启动开关41已不复存在,其结构以及作用特征被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取而代之。本实用新型在结构上还可包括其它辅助装置,如一个指示模块50,用于提示如产品电源模块40的电量状态、电路模块30启动或关闭的状态、信号模块之间是否建立通信连接状态、以及发射电极23是否击中目标及形成电流回路等信息;还可以包括一个激光瞄准装置51,用以协助使用者准确定位远距离目标,提高命中率。
48.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譬如:在一种情况下,所述方案包括一个无线控制机制,其包括一组信号发射和接收模块,在本实施例中,一个信号接收模块61设置于主体11内,另一个信号发射模块60设置于体10和弹匣20之外;信号发射模块60与信号接收模块61之间存在预设通信范围,两者在所述通信范围内建立通信连接,并构成第一信号70,进而控制电路模块30的启动和关闭;另一种情况下,所述方案包括一个触发控制机制,其包括一个触发感应模块8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发感应模块80设置于体10的握持部12,以便使用者握持时直接接触而被激活,并构成第二信号71,进而控制电路模块30的启动和关闭。
49.具有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无需手动开启电路模块30,以上述无线控制机制为例,位于体10外部一侧的信号发射模块60可设置于一个手环装置,手环可供授权使用者佩带于手腕部,实际操作时,当用户的手臂靠近,一旦信号发射模块60和信号接收模块61之间的距离落入预设通信范围内,即触发机制启动电路模块30,使处于工作待机状态;而当产品使用完毕用户手臂离开时,一旦信号发射模块60和信号接收模块61之间的距离超出预设范围,即触发机制关闭电路模块30,使断电停机失去作用。为避免使用者的正常活动可能使所述信号模块无意间落入预设通信范围内,从而导致电路模块30反复误开机,并造成不必要的电源消耗,以及为有效发挥机制的防抢断电功能,优选的,所述预设通信范围的作用半径以不超过一米为宜。同理,上述触发控制机制发挥作
用时,一旦用户握把动作使手部接触触发感应模块80,即触发机制开启电路模块30,一旦用户手部离开感应模块80,即触发机制关闭电路模块30。
50.上述技术方案不仅实现了的智能化自动控制及快捷操作,同时还赋予了产品防抢功能。即:当遭遇歹徒抢夺时,体10及握把部12触发感应模块80脱离授权使用者,信号发射模块60和信号接收模块61之间的距离超出预设范围,电路模块30自动关闭,导致产品无法使用,提高了的安全性能。
51.本实用新型每一种技术方案可以作为一种独立机制使用:以上述列举的两种控制程序为例,各控制机制基于第一信号70或第二信号71即可单独完成控制程序;其中一种机制也可以参与另一种机制运作:如上述触发控制机制参与无线控制机制程序,并控制后者的启动,在此情况下,无线控制机制被启动之前,信号发射模块60和信号接收模块61处于静默无信号状态,即使用户的手臂靠近,信号模块之间的距离落入预设范围内也不能启动机制构成第一信号,需等待使用者握把动作手部接触并激活触发感应模块80,进而触发无线控制机制的信号模块开始发射无线信号,在预设通信范围内建立通信连接,构成第一信号并完成控制电路模块30的程序;上述每一种方案也可以通过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如机制需要基于第一信号70以及第二信号71共同完成控制程序;在此情况下,当使用者的手臂靠近,无线控制机制启动并构成第一信号70尚不能开启电路模块30,需等待使用者握把动作手部接触感应模块80,触发机制启动并构成第二信号71,在第一信号70和第二信号71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方可完成开启电路模块30的程序;由于使用者的手臂靠近以及握把均为操作必然动作,因此两种不同机制得以相继启动,一气哈成,保证了组合机制的顺利实施。与单一机制相比,参与机制或组合机制的优势在于其可以弥补单一机制的某些缺陷,如可完全避免前述无线控制机制单独作用时导致电路模块30误开机的可能性,另外组合机制具有双重保险作用,即当其中一个控制机制发生故障丧失功能时,另外一个功能正常的机制仍然可以发挥作用;在一种情况下,可以设置转换程序,使得某单一机制和组合机制之间必要时通过所述转换程序相互切换控制模式。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触发感应机制参与控制无线控制机制的同时,仍然可以作为一种独立机制完成控制程序,另外,控制机制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时,可以仅组合控制程序的一部分,譬如组合机制需要在第一信号70和第二信号71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控制电路模块30的开启,但仅需要第一信号70或第二信号其中之一存在的条件下即可控制电路模块30的关闭。
5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以引入数个不同机制,并通过不同技术途径实现对电路模块30开启及关闭的控制,每个机制可独立发挥作用,或相互产生影响,或以组合形式共同发挥作用。
53.参照图3,图4,为本实用新型基本结构框架及作用程序示意图。如图3所示,的完整电路系统至少包括两个电路循环,一个外路循环
①
:由电源模块40通过一个启动开关41与电路模块30之间构成,所述启动开关41通过所述外路循环
①
控制所述电路模块30的开启和关闭;当所述启动开关41闭合时,外路循环
①
形成电流回路,电路模块30通电启动,处于工作待机状态;当所述启动开关41断开时,外路循环
①
形成一个电流开路,电路模块30断电关闭,丧失功能;一个内路循环
②
:由电路模块30本身通过一个击发开关31(扳机)构成,在所述外路循环
①
已形成电流回路的条件下,闭合所述击发开关31(扣动扳机),则内路循环
②
形成电流回路,电路模块30产生脉冲电流,断开所述击发开关
31(松开扳机),则内路循环
②
形成电流开路,电路模块30停止产生脉冲电流。事实上,电路系统还包括一个末端循环
③
,由电路模块30与目标100之间构成,电路模块30产生的脉冲电流传导至目标100,通过目标机体形成电流回路并发挥作用。
5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主要涉及的外路循环
①
,并由此影响内路循环
②
,末端循环
③
以至于整个的功能及作用。更确切的说,所述技术方案是通过在所述外路循环
①
路径上设置的启动开关41,控制外路循环
①
在电流回路和开路之间切换模式,进而控制电路模块30的启动及关闭。上述控制机制启动并构成所述第一信号70或/和第二信号71之后,可通过不同中间控制机制,直接或间接完成后续控制程序,优选的,所述中间控制机制可以是其中一个模块或组件,如所述信号接收模块61或启动开关41的一部分,在此情况下,中间控制机制本身在结构和作用上与所述模块或组件整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所述第一信号70或/和第二信号71直接通过所述模块或组件控制电路模块30的启动和关闭;所述中间控制机制也可以如图3,4所示为一个单独的控制模块90,所述第一信号70或/和第二信号71通过所述控制模块90控制电路模块30的启动和关闭。所述中间控制机制或控制模块80的作用之一是接收,识别上述第一信号70和/或第二信号71,并基于此进一步完成电路模块30的开启和关闭控制程序,当所述第一信号70或/和第二信号71存在时,控制电路模块30开启,当所述第一信号70或/和第二信号71不存在时,控制电路模块30关闭。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所述包括:体;电路模块,设置于所述体,所述电路模块用于产生脉冲电流;弹匣,设置于所述体,所述弹匣内设置有发射组件和动力组件,所述发射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发射电极,所述发射电极分别与所述电路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动力组件用以驱动所述发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包括:信号发射模块和信号接收模块,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中的其中一者设置于所述体或所述弹匣,另一者设置于所述体和所述弹匣之外;其中,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之间存在预设通信范围,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在所述预设通信范围内通信连接,并构成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用以控制所述电路模块的启动和关闭。2.一种,所述包括:体;电路模块,设置于所述体,所述电路模块用于产生脉冲电流;弹匣,设置于所述体,所述弹匣内设置有发射组件和动力组件,所述发射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发射电极,所述发射电极分别与所述电路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动力组件用以驱动所述发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包括:触发感应模块,所述触发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体或所述弹匣;其中,所述触发感应模块经接触被激活,并构成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用以控制所述电路模块的启动和关闭。3.一种,所述包括:体;电路模块,设置于所述体,所述电路模块用于产生脉冲电流;弹匣,设置于所述体,所述弹匣内设置有发射组件和动力组件,所述发射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发射电极,所述发射电极分别与所述电路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动力组件用以驱动所述发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包括:信号发射模块、信号接收模块,以及触发感应模块,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中的其中一者设置于所述体或所述弹匣,另一者设置于所述体和所述弹匣之外;所述触发感应模块设置于所述体或所述弹匣;其中,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之间存在预设通信范围,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在所述预设通信范围内通信连接,并构成第一信号,所述触发感应模块经接触被激活,并构成第二信号,所述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共同用以控制所述电路模块的启动和关闭。4.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信号存在时,控制所述电路模块启动;当至少一个所述信号不存在时,控制所述电路模块关闭。5.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包括腕环,所述腕环用于
供用户佩戴,所述信号发射模块和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中设置于所述体和所述弹匣之外的一者设置于所述腕环。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所述信号接收模块之间的预设通信范围半径不大于1米。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体包括主体部和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握持部,所述弹匣和电路模块安装于所述主体部;所述触发感应模块安装于所述握持部,所述握持部用于供用户握持。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信号通过所述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电路模块的启动和关闭。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包括启动开关,所述启动开关与所述电路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所述启动开关控制所述电路模块的启动和关闭。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包括击发开关,所述击发开关与所述电路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击发开关用以在所述电路模块启动状态时触发所述电路模块产生脉冲电流。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无线电技术控制的。所述包括电路模块、信号发射模块以及信号接收模块等,其中所述电路模块用于产生脉冲电流,所述信号发射模块与信号接收模块中的其中一者设置于,另一者供使用者随身携带;使用时,信号发射模块与信号接收模块在预设通信范围内通信连接,进而自动控制电路模块的启动和关闭。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避免了传统产品需要手动开启电路模块,紧急情况下容易延误战机以及导致人为误操作的技术缺陷;同时,在遭遇歹徒夺取后,电路模块能够自动关闭,致使其无法使用,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能。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能。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
吴际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安国际智能安防设备(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20
技术公布日:
202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