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器和家用电器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热器和家用电器。


背景技术:



2.通常,发生蒸汽的加热器,只用于产生蒸汽,如蒸箱、蒸汽油烟机等。而用于加热水的加热器,只用于产生热水,如饮水机、水壶等。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时常遇到如需要用热水洗涤碗筷以及用蒸汽对碗筷进行消毒这种既需要蒸汽又需要热水的情况,现有的加热器功能较为单一,难以满足上述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和家用电器。
4.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进水口、出水口以及出气口,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口以及所述出气口分别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5.加热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位于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之间的容纳腔部分内,所述第二加热部位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的容纳腔部分内,所述第一加热部的加热效率不同于所述第二加热部的加热效率。
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气口、所述出水口和所述进水口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设置。
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加热部设置在所述出气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一加热部设置在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的区域。
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纳腔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进水口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出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上端。
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内层壳体以及外层壳体,所述容纳腔设于所述外层壳体,所述内层壳体的至少一部分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层壳体内设有密封腔,所述加热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安装于所述密封腔内,所述外层壳体开设有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口和所述出气口。
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器还包括连接所述出水口的出水阀,所述出水阀用于打开或封闭所述出水口。
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器还包括连接所述出气口的出气阀,所述出气阀用于打开或封闭所述出气口。
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加热部包括第一电热件,所述第二加热部包括第二电热件,所述第一加热部连接所述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一电热件与所述第二电热件串联,所述第一电热件的能量密度小于所述第二电热件的能量密度。
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壳体凸出,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壳体凸出,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电热件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电热件的一端。
15.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家用电器,包括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加热器。
16.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加热器和家用电器,进水口向容纳腔内注液,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的加热效率差异化,可按需来产生热水,或蒸汽,或同时产生热水和蒸汽。
17.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8.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9.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加热器的剖面图;
21.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加热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加热器的另一剖面图。
23.主要特征附图标记:
24.加热器100、壳体10、容纳腔11、第一腔室111、第二腔室112、进水口12、第一进口121、第二进口122、出水口13、出气口14、内层壳体15、密封腔151、外层壳体16、加热装置20、第一加热部21、第二加热部22、出水阀30、出气阀40、第一连接部50、第二连接部60。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制。
26.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7.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28.请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包括壳体10以及加热装置20。壳
体10设有容纳腔11、进水口12、出水口13以及出气口14,进水口12、出水口13以及出气口14分别与容纳腔11连通。加热装置20包括位于容纳腔11内的第一加热部21和第二加热部22,第一加热部21位于出水口13之间的容纳腔11部分内,第二加热部22位于出水口13和出气口14之间的容纳腔11部分内,第一加热部21的加热效率不同于第二加热部22的加热效率。
29.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进水口12向容纳腔11内注液,第一加热部21和第二加热部22的加热效率差异化,可按需来产生热水,或蒸汽,或同时产生热水和蒸汽。
30.具体的,由于产生蒸汽所需能量大于产生热水所需能量,因而第一加热部21的加热效率低于第二加热部22的加热效率。
31.壳体10的形状有很多种,其可以呈长方体、圆柱体等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容纳腔11的形状有很多种,其可以呈长方体、圆柱体等形状,容纳腔11的形状可以与壳体10的形状匹配,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32.进水口12用于向容纳腔11内注水。进水口12的位置有很多,进水口12可位于容纳腔11的上端,进水口12也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底端,进水口12还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中部,在此不做具体限制。进水口12可以与离心泵、往复泵等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装置连接,以向容纳腔11泵入液体。
33.出水口13用于排出由加热装置20加热的热水。出水口13的位置有很多,出水口13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底端,出水口13也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中部,出水口13还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上端。值得说明的是,在出水口13与出气口14连通的情况下,若需要在出水口13出水的同时出气口14进行出气,水位应高于出水口13且低于出气口14,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出水口13应低于出气口14设置。
34.出气口14用于排出由加热装置20加热获得的蒸汽。出气口14的位置有很多,出气口14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上端,出气口14也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中部,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35.值得说明的是,容纳腔11内的液体可以是纯净的水,也可以是掺有其他物质的水,还可以是其他液体,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36.加热装置20用于加热容纳腔11内的液体。可以理解的是,将低温的水加热为高温的水相较于将低温的水加热为水蒸气,所需的能量较少,因而加热装置20包括第一加热部21和第二加热部22,使得在将低温的水加热为高温水时,主要依靠第一加热部21,在将低温的水或高温的水加热为蒸汽时,主要依靠第二加热部22。如此,在输出蒸汽的时候,效率较高。
37.需要说明的是,进水口12与出水口13之间的容纳腔11部分,可以理解为液体从进水口12进入容纳腔11后,从出水口13排出的过程中,在容纳腔11内经过的部分。为方便理解,下面进行举例说明。在某个实施方式中,进水口12与出水口13皆位于容纳腔11的中部,液体从进水口12进入容纳腔11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水位逐渐升高,直至液体的水位超过出水口13,液体从出水口13排出,此时,第一加热部21的高度范围可以位于进水口12的高度与容纳腔11的底部的高度之间的任意位置,第一加热部21的高度也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底部的高度与出水口13的高度之间的任意位置。
38.进水口12和出气口14之间的容纳腔11部分,可以理解为液体从进水口12进入容纳腔11并加热成蒸汽后,由出气口14排出的过程中,在容纳腔11内经过的部分。为方便理解,下面进行举例说明。在某个实施方式中,进水口12与出气口14皆位于容纳腔11的中部,液体
从进水口12进入容纳腔11后,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液体在加热装置20的作用下逐渐变成蒸汽并运动至出气口14排出,此时,第二加热部22的高度范围可以位于进水口12的高度与容纳腔11的底部的高度之间的任意位置,第二加热部22的高度范围也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底部的高度与出水口13的高度之间的任意位置。
39.需要说明的是,在加热器100使用过程中,第一加热部21与第二加热部22可以部分重合,如,容纳腔11内部分位置既有第一加热部21又有第二加热部22,第一加热部21与第二加热部22也可以间隔设置,如,在一定高度范围内,仅设有第一加热部21,在另一定高度范围内,仅设有第二加热部22,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40.第一加热部21可以采用石英管、卤素管、碳素管、石墨烯等发热源,在此不做具体限制。第二加热部22可以采用石英管、卤素管、碳素管、石墨烯等发热源,在此不做具体限制。第一加热部21可以与第二加热部22采用相同的材料,第一加热部21也可以与第二加热部22采用不同的材料。
4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热部21的加热效率与第二加热部22的加热效率不同的方式有很多。在某个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20包括具有发热功能的金属丝,金属丝缠绕圈数较少的部分形成第一加热部21,金属丝缠绕圈数较密的部分形成第二加热部22。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20包括分开设置的两加热管,一加热管功率较大形成第二加热部22,另一加热管功率较小形成第一加热部21。
4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4,出气口14、出水口13和进水口12沿壳体10长度方向设置。
43.如此,将出气口14、出水口13以及进水口12分开设置,避免出气口14、出水口13以及进水口12相距过近而导致的生产、使用上的不便。
44.值得说明的是,沿长度方向设置可以是出气口14、出水口13以及进水口12分别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也可以是出气口14、出水口13以及进水口12位于不同直线上,即相互在壳体10的周向方向错开设置。
45.具体的,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加热器100沿竖直方向延伸,即竖直方向为壳体10的长度方向。此时,出气口14可以高于出水口13。
46.如此,在既通过出气口14排出蒸汽,又通过出水口13排出热水的同时,能够使得水位高于出水口13使得液体能够通过出水口13排出的同时,水位不会高于出气口14,以避免影响出气口14排出蒸汽的情况发生。
47.具体的,由于蒸汽的密度较低,会向上逸散,因此将出气口14高于出水口13设置,还有利于排出蒸汽。值得说明的是,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容纳腔11呈长条形,在使用过程中,容纳腔11的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
4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容纳腔11的长度方向也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沿与水平方向具有一定夹角的方向延伸。为方便理解,下面进行举例说明。
49.在某个实施方式中,容纳腔11呈长条形,容纳腔11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此时,出气口14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顶端,出水口13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中部。
50.进一步的,请参阅图2,第二加热部22设置在出气口14和出水口13之间的区域,第一加热部21设置在进水口12和出水口13之间的区域。
51.如此,第二加热部22能够更方便地将液体加热成蒸汽,且方便蒸汽从出气口14排
出。
52.具体的,出水口13应低于出气口14设置,第二加热部22将出水口13与出气口14之间的液体加热为热水,再由第一加热部21将已经加热为热水的液体加热为蒸汽。
53.以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为例,第二加热部22设置在进水口12和出水口13之间,第一加热部21将冷水加热至可以由出水口13排出的程度,上方的热水接触第二加热部22,第二加热部22将热水加热为蒸汽,且产生的蒸汽能够快速的从出气口14排出,不仅蒸汽所需穿过的路径较小,而且相较于由第二加热部22将冷水加热为热水后再加热为蒸汽的情况,如此设置,还能够提高蒸汽的产生效率。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加热部21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状态时,上方的热水在沸腾状态下不断溅落在第二加热部22上,再由第二加热部22快速汽化形成蒸汽。
54.需要说明的是,在出气口14和出水口13之间的全部区域可以皆设有第二加热部22,第二加热部22也可以设置于出水口13和出气口14之间的部分区域,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出水口13和进水口12之间的全部区域可以皆设有第一加热部21,第一加热部21也可以设置于出水口13和进水口12之间的部分区域,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55.值得说明的是,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容纳腔11呈长条形,在使用过程中,容纳腔11的长度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容纳腔11呈长条形,在使用过程中,容纳腔11的长度方向也可以沿水平方向延伸、沿与水平方向具有一定夹角的方向延伸。为方便理解,下面进行举例说明。
5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容纳腔11呈长条形,容纳腔11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此时,出气口14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顶端,出气口14也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中部;出水口13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中部,出水口13也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底部,出水口13低于出气口14;入水口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顶部,入水口也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底部,入水口还可以位于容纳腔11的中部。以出气口14位于容纳腔11的顶部、出水口13位于容纳腔11的中部、入水口位于容纳腔11的底部为例,第一加热部21的高度范围可以是入水口的高度至出水口13的高度,第二加热部22的高度范围可以是出水口13的高度至出气口14的高度。
5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3和图4,容纳腔11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腔室111和第二腔室112,进水口12包括第一进口121和第二进口122,第一进口121和出水口13分别与第一腔室111连通,第二进口122和出气口14分别与第二腔室112连通。
58.如此,液体从第一进口121进入第一腔室111,在加热后从出水口13排出,液体从第二进口122进入第二腔室112,在加热后从出气口14排出。
59.具体的,第一加热部21位于第一进口121与出水口13之间的容纳腔11部分内,即第一加热部21位于第一腔室111内;第二加热部22位于第二进口122与出气口14之间的容纳腔11部分内,即第二加热部22位于第二腔室112内。
60.第一腔室111内的第一加热部21可以与第二腔室112内的第二加热部22相连,第一加热部21也可以与第二加热部22分开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出水口13与出气口14的位置关系有很多,出水口13可以与出气口14位于同一高度,出水口13可以低于出气口14设置,出水口13还可以高于出气口14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6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加热器100呈长条状设置,加热器100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加热器100呈长条状设置,加热器100的
长度方向还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加热器100的长度方向还可以沿与水平方向呈一定角度的方向延伸,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62.进一步的,请参阅图4,出气口14位于第二腔室112的上端。
63.如此,蒸汽由于密度较低向上运动时,能够自然的飘逸至出气口14,从出气口14排出。
64.具体的,通常情况下,蒸汽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蒸汽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想出气口14设于第二腔室112的上端,方便蒸汽自然地从出气口14排出。此外,水位若高于出气口14,会将出气口14封堵,使得蒸汽较难通过出气口14排出,因而应保持水位低于出气口14,因此,将出气口14设于第二腔室112的上端,使得水位能够低于第二腔室112的上端即可,减少对水位高度的要求。
6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和图4,壳体10包括内层壳体15以及外层壳体16,容纳腔11设于外层壳体16,内层壳体15的至少一部分安装于容纳腔11内,内层壳体15内设有密封腔151,加热装置20的至少一部分安装于密封腔151内,外层壳体16开设有进水口12、出水口13和出气口14。
66.如此,能够保持加热装置20与液体隔离,避免液体对加热装置20影响或腐蚀。
67.内层壳体15的材料有很多,其可以为玻璃、金属等材料构成,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外层壳体16的材料有很多,其可以为玻璃、金属等材料构成,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外层壳体16的材料与内层壳体15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68.值得说明的是,将加热装置20与容纳腔11内的液体隔离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壳体10可以包括里层以及套设层,里层内设有容纳腔11,套设层套设于内层外,套设层与里层围设形成供加热装置20安装的密闭腔。
6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和图4,加热器100还包括连接出水口13的出水阀30,出水阀30用于打开或封闭出水口13。
70.如此,能够方便地控制出水口13的打开或封闭。
71.具体的,出水阀30可以安装于出水口13,出水阀30也可以安装于与出水口13连通的管道上,只要出水阀30能够打开或封闭出水口13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72.值得说明的是,加热器100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控制出水。例如,在需要出水的情况下,控制容纳腔11内的水位高于出水口13,在无需出水的情况下,控制容纳腔11内的水位低于出水口13。具体的,容纳腔11内的水位与出水口13之间高度关系可以通过控制进水口12的水泵的功率、控制出水口13的位置的方式进行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制。控制出水口13的位置有很多种方式,例如,在某个实施方式中,加热器100倾斜设置,在需要出水时,保持出水口13朝下,在无需出水时,旋转加热器100,使得出水口13朝上。
7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2和图4,加热器100还包括连接出气口14的出气阀40,出气阀40用于打开或封闭出气口14。
74.如此,能够方便地控制出气口14打开或封闭。
75.具体的,出气阀40可以安装于出气口14,出气阀40也可以安装于与出气口14连通的管道上,只要出气阀40能够打开或封闭出气阀40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7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加热部21包括第一电热件,第二加热部22包括第二电热件,第一加热部21连接第二加热部22,第一电热件与第二电热件串联,第一电热件的能量密
度小于第二电热件的能量密度。
77.如此,能够方便的设置第一加热部21以及第二加热部22。
78.具体的,能量密度可以理解为单位体积或质量的第一电热件或第二电热件所释放出的电能。第一电热件主要用于将冷水加热为热水,第二电热件主要用于将液体加热为蒸汽,可以理解的是,通常情况下汽化所需能量大于加热所需能量,因而将第一电热件的能量密度设置为小于第二电热件的能量密度。
79.进一步的,加热装置20包括第一连接部50和第二连接部60,第一连接部50的一部分相对于壳体10凸出,第二连接部60的一部分相对于壳体10凸出,第一连接部50连接第一电热件的一端,第二连接部60连接第二电热件的一端。
80.如此,能够通过第二连接部60以及第一连接部50与加热装置20进行连接,方便对加热装置20进行控制、通电等操作。
81.需要说明的是,加热器100可以设有用于安装在家用电器上的安装部,安装部上可以设有螺纹孔、挂钩、卡接凸起等用于限位的部件,第一连接部50或/和第二连接部60可以设于安装部上。如此,加热器100安装后,能够方便地使第一连接部50或/和第二连接部60位于便于连接的位置,避免安装后还需在另外位置设置与第一连接部50或/和第二连接部60配合的电线、通电口等情况发生。
82.本发明实施方式还公开一种家用电器,具体的,家用电器包括但不限于洗碗机、洗衣机、自动冲奶机等既需要热水又需要蒸汽的电器。家用电器包括电器本体以及加热器100。
83.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加热器100,进水口12向容纳腔11内注液,第一加热部21和第二加热部22的加热效率差异化,可按需来产生热水,或蒸汽,或同时产生热水和蒸汽。
8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电器本体设有配合部,加热器100的第一连接部50或/和第二连接部60与配合部配合。
85.如此,能够将加热器100安装于电器本体上。
8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87.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技术特征:


1.一种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进水口、出水口以及出气口,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口以及所述出气口分别与所述容纳腔连通;加热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一加热部位于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之间的容纳腔部分内,所述第二加热部位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的容纳腔部分内,所述第一加热部的加热效率不同于所述第二加热部的加热效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口、所述出水口和所述进水口沿所述壳体长度方向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部设置在所述出气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的区域,所述第一加热部设置在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的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包括相互间隔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进水口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出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内层壳体以及外层壳体,所述容纳腔设于所述外层壳体,所述内层壳体的至少一部分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层壳体内设有密封腔,所述加热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安装于所述密封腔内,所述外层壳体开设有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口和所述出气口。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还包括连接所述出水口的出水阀,所述出水阀用于打开或封闭所述出水口。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还包括连接所述出气口的出气阀,所述出气阀用于打开或封闭所述出气口。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部包括第一电热件,所述第二加热部包括第二电热件,所述第一加热部连接所述第二加热部,所述第一电热件与所述第二电热件串联,所述第一电热件的能量密度小于所述第二电热件的能量密度。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壳体凸出,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壳体凸出,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电热件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电热件的一端。10.一种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热器和家用电器。加热器包括壳体,壳体设有容纳腔、进水口、出水口以及出气口,进水口、出水口以及出气口分别与容纳腔连通;加热装置,包括位于容纳腔内的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第一加热部位于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的容纳腔部分内,第二加热部位于进水口和出气口之间的容纳腔部分内,第一加热部的加热效率不同于第二加热部的加热效率。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加热器,进水口向容纳腔内注液,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的加热效率差异化,可按需来产生热水,或蒸汽,或同时产生热水和蒸汽。汽。汽。


技术研发人员:

胡广川 邓雁青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12.17

技术公布日:

2022/3/11

本文发布于:2023-03-30 20:4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25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气口   出水口   壳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