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水
路面排水蓄水结构,属于道路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内涝现象开始频繁发生。在我国,造成城市内涝灾害的原因不仅仅是排水困难或者地理因素,更多的是由于城市化进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硬质路面不断增加,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导致城市雨水管网排水压力增加,进而引发城市内涝。
3.排水沥青路面是指路面结构层选用较大空隙的沥青混合料铺筑,一般空隙率可达到18%~25%。在降雨时,雨水可通过材料空隙进入路面内部,再顺着道路横坡横向排出,或是继续下渗至中下
面层内部。在实际工程中,在进行适当的水流通道与排水设施设计后,排水沥青路面在降雨时能够迅速吸收并排除路表水分,同时加以储存,夏季高温时补水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助于缓解城市排水管网压力,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空间建设,夏季还可以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大幅度降低排水系统的建设成本,提高行车安全和舒适性和降低车辆行驶的噪声。
4.然而目前排水路面结构较为单一,仅将上面层替换成沥青混合料,排水面层与下部结构结合不够紧密,而且无排水沟或利用雨水管道进行排水;如果雨量过大或者排出速度过慢,导致雨水在路面空隙中长时间停留,不仅影响排水路面服务能力,还会破坏路面结构造成溃散。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排水路面排水蓄水结构。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排水路面排水蓄水结构,包含中下面层、路缘石、
蓄水池、阻隔层和排水上面层;
所述路缘石和蓄水池设置在中下面层的侧边,阻隔层设置在路缘石与蓄水池之间;所述排水上面层位于中下面层的上侧,排水上面层与中下面层之间设置有封层,中下面层的侧边设置有排水斜坡;所述排水斜坡位于路缘石的下方,排水斜坡的上端位于排水上面层的侧边,排水上面层的侧边设置土工布,排水斜坡的下端设置有导流管,导流管连通至蓄水池。
7.优选的,所述排水上面层的厚度为30-40mm,空隙率在18-25之间。
8.优选的,所述封层为中间高侧边低的倾斜结构,封层的倾斜角度为0-5度。
9.优选的,所述封层为树脂材质。
10.优选的,所述封层的下侧设置有防渗层。
11.优选的,所述排水斜坡角度为45-60度。
12.优选的,所述路缘石的下侧设置有碎石渗透层。
13.优选的,所述蓄水池上设置有检查口,检查口通向地面。
14.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5.本实用新型方案的排水路面排水蓄水结构,通过封层解决排水面层与下部结构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并在道路的中下面层侧边设计了排水斜坡和蓄水池,可以将雨水排到蓄水池中,高效的排出积水,防止积水对于路面产生的影响,解决了排水路面的应用缺陷,还可以将雨水进行收集,作为别的用途。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17.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排水路面排水蓄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19.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排水路面排水蓄水结构,包含中下面层、路缘石1、蓄水池2、阻隔层4和排水上面层5。
20.所述路缘石1和蓄水池2设置在中下面层的侧边,阻隔层4设置在路缘石1与蓄水池2之间;阻隔层4可以设置在路缘石1的非排水侧和下侧,防止泥沙等杂物进入蓄水池2,路缘石1下侧的阻隔层4可以替换为碎石渗透层,空隙率为12-18,使上侧的阻隔层4挡住泥沙的前提下,让雨水可以通过碎石渗透层向下渗透。
21.所述排水上面层5位于中下面层的上侧,排水上面层5的厚度为30-40mm,空隙率在18-25之间;排水上面层5与中下面层之间设置有封层7,封层7可以为树脂材质,既粘结上中面层又防水侵入中下面层;封层7的下侧还可以设置防渗层,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
22.所述封层7可以是中间高侧边低的倾斜结构,便于向侧边排水,封层7的倾斜角度优选为0-5度;所述中下面层的侧边设置有排水斜坡,排水斜坡位于路缘石1的下方,排水斜坡角度优选为45-60度。
23.所述排水斜坡的上端位于排水上面层5的侧边,排水斜坡的下端设置有导流管3,导流管3连通至蓄水池2;所述排水上面层5的侧边设置土工布6,土工布6可以过滤雨水,并阻隔泥沙防止导流管堵塞。
24.所述蓄水池2的形状和具体结构可以根据道路的实际情况设置,蓄水池2上设置有检查口8,检查口8的位置也根据道路的实际情况设置,检查口8通向地面;需要时,可以打开检查口8,对蓄水池2进行检查维护。
25.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排水路面排水蓄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中下面层、路缘石(1)、蓄水池(2)、阻隔层(4)和排水上面层(5);所述路缘石(1)和蓄水池(2)设置在中下面层的侧边,阻隔层(4)设置在路缘石(1)与蓄水池(2)之间;所述排水上面层(5)位于中下面层的上侧,排水上面层(5)与中下面层之间设置有封层(7),中下面层的侧边设置有排水斜坡;所述排水斜坡位于路缘石(1)的下方,排水斜坡的上端位于排水上面层(5)的侧边,排水上面层(5)的侧边设置土工布(6),排水斜坡的下端设置有导流管(3),导流管(3)连通至蓄水池(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路面排水蓄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上面层(5)的厚度为30-40mm,空隙率在18-25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路面排水蓄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层(7)为中间高侧边低的倾斜结构,封层(7)的倾斜角度为0-5度。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排水路面排水蓄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层(7)为树脂材质。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排水路面排水蓄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层(7)的下侧设置有防渗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路面排水蓄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斜坡角度为45-60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路面排水蓄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缘石(1)的下侧设置有空隙率为12-18的碎石渗透层。8.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路面排水蓄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2)上设置有检查口(8),检查口(8)通向地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水路面排水蓄水结构,包含中下面层、路缘石、蓄水池、阻隔层和排水上面层;阻隔层设置在路缘石与蓄水池之间;排水上面层位于中下面层的上侧,排水上面层与中下面层之间设置有封层,中下面层的侧边设置有排水斜坡;排水斜坡位于路缘石的下方,排水斜坡的上端位于排水上面层的侧边,排水上面层的侧边设置土工布,排水斜坡的下端设置有导流管,导流管连通至蓄水池;本方案通过封层解决排水面层与下部结构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并在道路的中下面层侧边设计了排水斜坡和蓄水池,可以将雨水排到蓄水池中,高效的排出积水,防止积水对于路面产生的影响,解决了排水路面的应用缺陷,还可以将雨水进行收集,作为别的用途。途。途。
技术研发人员:
朱黎明 周彬彬 于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苏州中恒通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02
技术公布日: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