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02M7/539 H02M1/12
1.一种基于谐波抑制电路的稳压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主要由控制芯片U,变压器T, 正极与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抽头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容C3,正极与电容C3的负极相 连接、负极则与控制芯片U的REF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2,一端与电容C3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 则与电容C2的正极共同形成本发明的输入端的电感L,P极接地、N极顺次经电阻R1和电阻R2 后与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正极与电阻R1和电阻R2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与二 极管D1的N极相连接的电容C1,串接在电容C3的正极和控制芯片U的C1管脚之间的电阻R3, 与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的谐波抑制电路,串接在谐波抑制电路和控 制芯片U的C1管脚之间的转换电路,以及串接在变压器T的副边电感线圈和控制芯片U之间 的反馈电路组成;所述反馈电路还与转换电路相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的VCC管脚与电容C3 的正极相连接、其+IN2管脚和-IN2管脚均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其PWN管脚和-IN1管脚均 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与转换电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谐波抑制电路的稳压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谐 波抑制电路由放大器P1,放大器P2,放大器P3,三极管VT3,负极经电阻R11后与放大器P2的 负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10后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的电容C7,串接在放大器P1的正极 和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2,串接在放大器P2的负极和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3,P极与放大器P1 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串接在放大器P3的正极和输出 端之间的电阻R14,正极与放大器P3的负极相连接、负极与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 C8,以及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15组成;所述三极管VT3的 集电极与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其基极与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放大器P2的 正极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其负极则与放大器P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7的正极作 为该谐波抑制电路的输入端并与转换电路相连接;所述放大器P3的输出端作为该谐波抑制 电路的输出端并与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谐波抑制电路的稳压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 换电路由与非门A1,与非门A2,场效应管MOS1,场效应管MOS2,负极经电阻R8后与场效应管 MOS2的源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6后与场效应管MOS1的栅极相连接的电容C5,以及串接在 与非门A1的正极和电容C5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5组成;所述电容C5的正极与反馈电路相连 接;所述与非门A1的正极与其负极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与非门A2的正极相连接;所述与非 门A2的正极与其负极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场效应管MOS2的栅极相连接;所述场效应管 MOS2的源极接地、其漏极则与谐波抑制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OS1的源极接 地、其漏极则与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相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的C1管脚与与非 门A1的正极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谐波抑制电路的稳压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反 馈电路由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串接在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和控制芯片U的+IN1管脚之间 的电阻R4,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则与电容C5的正极相连接的电容C4,串 接在电容C4的负极和三极管VT2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7,N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P 极则与电容C4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正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则与变压 器T的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的电容C6,以及串接在变压器T的副边电感线圈的同 名端和二极管D2的P极之间的电阻R9组成;所述控制芯片U的E1管脚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 连接、其GND管脚与+IN1管脚相连接的同时接地、其+IN1管脚则与电容C4的负极相连接;所 述变压器T的副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和非同名端共同形成本发明的输出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谐波抑制电路的稳压逆变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控 制芯片U为TL494集成芯片。
本发明涉及一种逆变电源,具体是指一种基于谐波抑制电路的稳压逆变电源。
逆变电源可以把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它广泛适用于空调、家庭影院、电电动工具 等。然而,目前使用的逆变电源输出的电压波形不稳定,严重的影响了负载的正常工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逆变电源输出的电压波型不稳定的缺陷,提供一种 基于谐波抑制电路的稳压逆变电源。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谐波抑制电路的稳压逆变电源, 主要由控制芯片U,变压器T,正极与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抽头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 容C3,正极与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负极则与控制芯片U的REF管脚相连接的电容C2,一端与 电容C3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电容C2的正极共同形成本发明的输入端的电感L,P极接 地、N极顺次经电阻R1和电阻R2后与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正极与电阻R1和电阻 R2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的电容C1,串接在电容C3的正极和控制芯 片U的C1管脚之间的电阻R3,与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的谐波抑制电 路,串接在谐波抑制电路和控制芯片U的C1管脚之间的转换电路,以及串接在变压器T的副 边电感线圈和控制芯片U之间的反馈电路组成;所述反馈电路还与转换电路相连接;所述控 制芯片U的VCC管脚与电容C3的正极相连接、其+IN2管脚和-IN2管脚均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 接、其PWN管脚和-IN1管脚均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同名 端与转换电路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谐波抑制电路由放大器P1,放大器P2,放大器P3,三极管VT3,负极 经电阻R11后与放大器P2的负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10后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的电容 C7,串接在放大器P1的正极和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2,串接在放大器P2的负极和输出端之间 的电阻R13,P极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N极与放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串 接在放大器P3的正极和输出端之间的电阻R14,正极与放大器P3的负极相连接、负极与放大 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的电容C8,以及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接地的电阻 R15组成;所述三极管VT3的集电极与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其基极与放大器P2的输出 端相连接;所述放大器P2的正极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其负极则与放大器P1的负极相 连接;所述电容C7的正极作为该谐波抑制电路的输入端并与转换电路相连接;所述放大器 P3的输出端作为该谐波抑制电路的输出端并与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 接。
所述转换电路由与非门A1,与非门A2,场效应管MOS1,场效应管MOS2,负极经电阻 R8后与场效应管MOS2的源极相连接、正极经电阻R6后与场效应管MOS1的栅极相连接的电容 C5,以及串接在与非门A1的正极和电容C5的正极之间的电阻R5组成;所述电容C5的正极与 反馈电路相连接;所述与非门A1的正极与其负极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与非门A2的正极相 连接;所述与非门A2的正极与其负极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场效应管MOS2的栅极相连接;所 述场效应管MOS2的源极接地、其漏极则与谐波抑制电路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场效应管 MOS1的源极接地、其漏极则与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相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的 C1管脚与与非门A1的正极相连接。
所述反馈电路由三极管VT1,三极管VT2,串接在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和控制芯片U 的+IN1管脚之间的电阻R4,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负极则与电容C5的正极相连 接的电容C4,串接在电容C4的负极和三极管VT2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7,N极与三极管VT2的集 电极相连接、P极则与电容C4的负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正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 负极则与变压器T的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的电容C6,以及串接在变压器T的副边 电感线圈的同名端和二极管D2的P极之间的电阻R9组成;所述控制芯片U的E1管脚与三极管 VT1的基极相连接、其GND管脚与+IN1管脚相连接的同时接地、其+IN1管脚则与电容C4的负 极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副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和非同名端共同形成本发明的输出端。
所述控制芯片U为TL494集成芯片。
本发明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可以实时的对输出电压的波形进行调整,从而使输出电压的波形达到 稳定的状态,极大的提高了输出电压的稳定性,使用电负载工作更加稳定。
(2)本发明可以对产生的谐波信号进行过滤,提高本发明输出电压的稳定性。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谐波抑制电路结构图。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主要由控制芯片U,变压器T,正极与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 抽头相连接、负极接地的电容C3,正极与电容C3的负极相连接、负极则与控制芯片U的REF管 脚相连接的电容C2,一端与电容C3的正极相连接、另一端则与电容C2的正极共同形成本发 明的输入端的电感L,P极接地、N极顺次经电阻R1和电阻R2后与电容C2的正极相连接的二极 管D1,正极与电阻R1和电阻R2的连接点相连接、负极与二极管D1的N极相连接的电容C1,串 接在电容C3的正极和控制芯片U的C1管脚之间的电阻R3,与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非同 名端相连接的谐波抑制电路,串接在谐波抑制电路和控制芯片U的C1管脚之间的转换电路, 以及串接在变压器T的副边电感线圈和控制芯片U之间的反馈电路组成;所述反馈电路还与 转换电路相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的VCC管脚与电容C3的正极相连接、其+IN2管脚和-IN2管 脚均与电容C1的正极相连接、其PWN管脚和-IN1管脚均与电容C1的负极相连接;所述变压器 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与转换电路相连接。为了更好的实施本发明,所述控制芯片U优 选TL494集成芯片来实现。
其中,所述转换电路由与非门A1,与非门A2,场效应管MOS1,场效应管MOS2,电阻 R5,电阻R6,电阻R8以及电容C5组成。
连接时,电容C5的负极经电阻R8后与场效应管MOS2的源极相连接、其正极经电阻 R6后与场效应管MOS1的栅极相连接。电阻R5串接在与非门A1的正极和电容C5的正极之间。
该电容C5的正极与反馈电路相连接。所述与非门A1的正极与其负极相连接、其输 出端则与与非门A2的正极相连接;所述与非门A2的正极与其负极相连接、其输出端则与场 效应管MOS2的栅极相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OS2的源极接地、其漏极则与谐波抑制电路的输 入端相连接。所述场效应管MOS1的源极接地、其漏极则与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 相连接。所述控制芯片U的C1管脚与与非门A1的正极相连接。
另外,所述反馈电路由三极管VT1,三极管VT2,电阻R4,电阻R7,电阻R9,电容C4,电 容C6以及二极管D2组成。
连接时,电阻R4串接在三极管VT1的集电极和控制芯片U的+IN1管脚之间。电容C4 的正极与三极管VT1的发射极相连接、其负极则与电容C5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7串接在电容 C4的负极和三极管VT2的基极之间。二极管D2的N极与三极管VT2的集电极相连接、其P极则 与电容C4的负极相连接。电容C6的正极与三极管VT2的发射极相连接、其负极则与变压器T 的副边电感线圈的非同名端相连接。电阻R9串接在变压器T的副边电感线圈的同名端和二 极管D2的P极之间。
所述控制芯片U的E1管脚与三极管VT1的基极相连接、其GND管脚与+IN1管脚相连 接的同时接地、其+IN1管脚则与电容C4的负极相连接。所述变压器T的副边电感线圈的同名 端和非同名端共同形成本发明的输出端。
如图2所示,所述谐波抑制电路由放大器P1,放大器P2,放大器P3,三极管VT3,电阻 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容C7,电容C8以及二极管D3组成。
连接时,电容C7的负极经电阻R11后与放大器P2的负极相连接、其正极经电阻R10 后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12串接在放大器P1的正极和输出端之间。电阻R13串接 在放大器P2的负极和输出端之间。二极管D3的P极与放大器P1的输出端相连接、其N极与放 大器P3的正极相连接。电阻R14串接在放大器P3的正极和输出端之间。电容C8的正极与放大 器P3的负极相连接、其负极与放大器P2的输出端相连接。电阻R15的一端与三极管VT3的发 射极相连接、其另一端接地。
同时,所述三极管VT3的集电极与放大器P3的输出端相连接、其基极与放大器P2的 输出端相连接。所述放大器P2的正极与放大器P1的正极相连接、其负极则与放大器P1的负 极相连接。所述电容C7的正极作为该谐波抑制电路的输入端并与场效应管MOS2的漏极相连 接;所述放大器P3的输出端作为该谐波抑制电路的输出端并与变压器T的原边电感线圈的 非同名端相连接。
本发明可以实时的对输出电压的波形进行调整,从而使输出电压的波形达到稳定 的状态,同时,本发明可以对产生的谐波信号进行过滤极大的提高了输出电压的稳定性,使 用电负载工作更加稳定。
如上所述,便可以很好的实现本发明。
本文发布于:2023-03-30 12:58: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15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