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
兰花培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兰花
幼苗鉴定用双层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2.现在兰花培育多为在苗床内培育后再将其移植于大棚内载种,在兰花幼苗种植后,往往需要进行不定期的观察鉴定,而现有的兰花幼苗培养装置在实际使用的时候,我们发现其不便于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观察鉴定,同时也不便于工作人员对较多的兰花进行观察鉴定,因此,亟需一种兰花幼苗鉴定用双层培养装置来解决以上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兰花幼苗鉴定用双层培养装置,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兰花幼苗鉴定用双层培养装置,包括:移动组件、支撑座、
转盘一、转盘二以及幼苗培养组件,
所述移动组件固定在支撑座下表面,所述支撑座上侧转动安装有转盘一,所述转盘二通过支撑柱固定在转盘一上方;
5.所述转盘一、转盘二上表面边缘均安装有多个幼苗培养组件,所述幼苗培养组件包括安装脚、放置筒、拨动手柄、培养盆、自转盘、钢珠以及牛目滚珠,所述放置筒下端左侧、右侧分别焊接有一个安装脚;
6.所述放置筒底部呈环形安装有多个牛目滚珠,多个所述牛目滚珠上侧活动放置有自转盘,所述自转盘上侧放置有培养盆,所述自转盘左侧上端、右侧上端分别设有一个拨动手柄。
7.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移动组件包括支撑杆、移动轮,所述移动轮安装在支撑杆下端,所述支撑座下表面呈矩形安装有四个移动组件。
8.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座与转盘一通过转轴、轴承、轴承座转动连接,所述转盘一下表面边缘呈环形安装有多个牛目滚珠,所述转盘一下表面边缘通过牛目滚珠与支撑座上表面边缘滚动连接。
9.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转盘一与转盘二的规格相同,所述转盘一与转盘二之间的间距大于三个幼苗培养组件的高度之和。
10.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多个所述放置筒均通过安装脚、固定螺栓固定在转盘一、转盘二上表面。
11.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自转盘上表面边缘设有多个挡板块,所述自转盘左端的挡板块上侧、右端的挡板块上端均设有一个拨动手柄。
12.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拨动手柄为一种l形杆,所述拨动手柄下侧不与培养盆外壁、放置筒内壁接触,自转盘下端侧表面活动安装有多个钢珠,所述钢珠与放置筒内壁滚动连接。
13.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转盘一、转盘二,配合支撑柱、支撑座,使得工作人员在对兰花幼苗进行观察鉴定时,通过转动转盘一、转盘二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快速观察多个目标兰花幼苗的状况,提升鉴定效率,幼苗培养组件的设计,便于工作人员对个别的兰花幼苗进行仔细观察,且无需将兰花幼苗的培养盆拿起,即可进行全方位的观察鉴定,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方便进行鉴定工作。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兰花幼苗鉴定用双层培养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兰花幼苗鉴定用双层培养装置的幼苗培养组件三维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兰花幼苗鉴定用双层培养装置的幼苗培养组件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18.图中,1-移动组件、2-支撑座、3-转盘一、4-支撑柱、5-转盘二、6-幼苗培养组件、7-安装脚、8-放置筒、9-拨动手柄、10-培养盆、11-自转盘、12-钢珠、13-牛目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兰花幼苗鉴定用双层培养装置,包括:移动组件1、支撑座2、转盘一3、转盘二5以及幼苗培养组件6,移动组件1固定在支撑座2下表面,支撑座2上侧转动安装有转盘一3,转盘二5通过支撑柱4固定在转盘一3上方;
21.转盘一3、转盘二5上表面边缘均安装有多个幼苗培养组件6,幼苗培养组件6包括安装脚7、放置筒8、拨动手柄9、培养盆10、自转盘11、钢珠12以及牛目滚珠13,放置筒8下端左侧、右侧分别焊接有一个安装脚7;
22.放置筒8底部呈环形安装有多个牛目滚珠13,多个牛目滚珠13上侧活动放置有自转盘11,自转盘11上侧放置有培养盆10,自转盘11左侧上端、右侧上端分别设有一个拨动手柄9。
23.移动组件1包括支撑杆、移动轮,移动轮安装在支撑杆下端,支撑座2下表面呈矩形安装有四个移动组件1,使得整个装置能够任意移动。
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请参阅图1,支撑座2与转盘一3通过转轴、轴承、轴承座转动连接,转盘一3下表面边缘呈环形安装有多个牛目滚珠13,转盘一3下表面边缘通过牛目滚珠13与支撑座2上表面边缘滚动连接,使得工作人员在对兰花幼苗进行观察鉴定
时,通过转动转盘一3、转盘二5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快速观察多个目标兰花幼苗的状况,提升鉴定效率。
25.转盘一3与转盘二5的规格相同,转盘一3与转盘二5之间的间距大于三个幼苗培养组件6的高度之和,用于安装多个幼苗培养组件6。
26.多个放置筒8均通过安装脚7、固定螺栓固定在转盘一3、转盘二5上表面,用于固定培养盆10。
2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3,自转盘11上表面边缘设有多个挡板块,自转盘11左端的挡板块上侧、右端的挡板块上端均设有一个拨动手柄9,拨动手柄9为一种l形杆,拨动手柄9下侧不与培养盆10外壁、放置筒8内壁接触,自转盘11下端侧表面活动安装有多个钢珠12,钢珠12与放置筒8内壁滚动连接,当工作人员需要对某一株兰花幼苗进行仔细观察时,此时工作人员只需用手转动拨动手柄9,拨动手柄9会带动自转盘11在放置筒8下端的牛目滚珠13上转动,由于培养盆10放置在自转盘11上,这使得培养盆10会跟随自转盘11进行转动,进而使得培养盆10内的兰花幼苗进行转动,便于工作人员对个别的兰花幼苗进行仔细观察,且无需将兰花幼苗的培养盆10拿起,即可进行全方位的观察鉴定,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方便进行鉴定工作。
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兰花幼苗鉴定用双层培养装置,包括:移动组件(1)、支撑座(2)、转盘一(3)、转盘二(5)以及幼苗培养组件(6),所述移动组件(1)固定在支撑座(2)下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2)上侧转动安装有转盘一(3),所述转盘二(5)通过支撑柱(4)固定在转盘一(3)上方;所述转盘一(3)、转盘二(5)上表面边缘均安装有多个幼苗培养组件(6),所述幼苗培养组件(6)包括安装脚(7)、放置筒(8)、拨动手柄(9)、培养盆(10)、自转盘(11)、钢珠(12)以及牛目滚珠(13),所述放置筒(8)下端左侧、右侧分别焊接有一个安装脚(7);所述放置筒(8)底部呈环形安装有多个牛目滚珠(13),多个所述牛目滚珠(13)上侧活动放置有自转盘(11),所述自转盘(11)上侧放置有培养盆(10),所述自转盘(11)左侧上端、右侧上端分别设有一个拨动手柄(9)。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兰花幼苗鉴定用双层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1)包括支撑杆、移动轮,所述移动轮安装在支撑杆下端,所述支撑座(2)下表面呈矩形安装有四个移动组件(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兰花幼苗鉴定用双层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2)与转盘一(3)通过转轴、轴承、轴承座转动连接,所述转盘一(3)下表面边缘呈环形安装有多个牛目滚珠(13),所述转盘一(3)下表面边缘通过牛目滚珠(13)与支撑座(2)上表面边缘滚动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兰花幼苗鉴定用双层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一(3)与转盘二(5)的规格相同,所述转盘一(3)与转盘二(5)之间的间距大于三个幼苗培养组件(6)的高度之和。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兰花幼苗鉴定用双层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放置筒(8)均通过安装脚(7)、固定螺栓固定在转盘一(3)、转盘二(5)上表面。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兰花幼苗鉴定用双层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转盘(11)上表面边缘设有多个挡板块,所述自转盘(11)左端的挡板块上侧、右端的挡板块上端均设有一个拨动手柄(9)。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兰花幼苗鉴定用双层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动手柄(9)为一种l形杆,所述拨动手柄(9)下侧不与培养盆(10)外壁、放置筒(8)内壁接触,自转盘(11)下端侧表面活动安装有多个钢珠(12),所述钢珠(12)与放置筒(8)内壁滚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兰花幼苗鉴定用双层培养装置,所述转盘一、转盘二上表面边缘均安装有多个幼苗培养组件,所述放置筒下端左侧、右侧分别焊接有一个安装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转盘一、转盘二,配合支撑柱、支撑座,使得工作人员在对兰花幼苗进行观察鉴定时,通过转动转盘一、转盘二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快速观察多个目标兰花幼苗的状况,提升鉴定效率,幼苗培养组件的设计,便于工作人员对个别的兰花幼苗进行仔细观察,且无需将兰花幼苗的培养盆拿起,即可进行全方位的观察鉴定,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方便进行鉴定工作。方便进行鉴定工作。方便进行鉴定工作。
技术研发人员:
吴伟锋 吴奇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广东翔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8
技术公布日:
202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