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向装置

阅读: 评论:0

著录项
  • CN97243119.5
  • 19971226
  • CN2350139
  • 19991124
  • 邮电部第三研究所
  • 林锦良
  • B07C1/04
  • B07C1/04

  • 上海市静安区西康路225号李政白转
  • 中国,CN,上海(31)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扁平纸件在其单件、不变间距传送过程中改变运动方向的,尤其适应用于全自动信函分拣系统中的倒向装置,其主要由双带夹送的输入口和输出口,输入输出口的信流方向上有一对相接触的可顺向又可逆向传送信函的倒向轮等组成,信流在倒向装置内始终处在等速运动的被控状态,因此防止了信函卡塞,确保了倒向后的信流速度及间距与输入时的一致性。
权利要求

1、一种扁平纸件在其单件传送过程中保持间距地改变运动方 向的倒向装置,尤其涉及应用于全自动信函分拣系统中的逆向传送 信函的倒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本实用新型由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动 力轮(16)及导向轮(7)带动的传送带(4)、与传送带(4)相接触 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动力轮(5)及导向轮(6)带动的A向运 动的传送带(3)、B向运动的传送带(3)与由逆时针方向转 动的动力轮(8)带动的传送带9相触,相对于传送带(3)、(4)、 (9)前方设置一对相切的倒向轮(12)、(14),其分别与传 送动力的动力轴(13)、(15)固定连接,动力轮(16)位于 倒向轮(14)前端伸至剔除格口,与传送带(4)近似平行的对 面设置一长条光滑的导向板(17),传送带(3)、(4)两侧 各设置一个光导管(1)、(2),倒向轮(12)、(14)C 向传送信函的后边两侧各设置一个光导管(10)、(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带动倒向 轮(12)、(14)同速旋转的动力轴(13)、(15)可分别与 伺服电机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向装置,其特征在于,传送带(3)、 (4)在动力轮(5)上切点与倒向轮(12)、(14)切点之间 距离小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小信封长度尺寸(即小于165mm); 传送带(3)、(9)在导向轮(6)的切点与倒向轮(12)、 (14)切点之间距离也小于最小信封长度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动力轮 (16)及导向板(17)端部垂直下边设置一个存放被剔除信函的 格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倒向装置,其特征在于,传送带 (3)、(4)、(9)线速度相同,倒向轮(12)、(14)的 轮周线速度略高于或相同于传送带(3)、(4)、(9)线速度。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扁平纸件在单件保持间距传送过程中改变 方向的倒向装置,尤其涉及应用于全自动信函分拣系统中逆向传送 信函的倒向装置。

目前,国内外信函分拣处理中,为了便于全自动化的机器分拣从 公众信箱中收集的杂乱无章的信函,经过理信机将其顺面顺向分别整 理并集堆,且又剔除非国家标准规定尺寸的信函及在信流传送方向上 前一封信函的信尾与后一封信函的信头之间的距离假设为小于 80mm的小间距信函,整理后的信函排放在全自动信函分拣机上, 按信函投递方向或投递地址被分拣入格,而在信函理信机上及全自动 信函分拣系统中都需要有信流运行过程中,按检测指令将前进中信函 改变为向其反向被传送的倒向装置,邮电部三所与比利时合资研制的 全自动信函分拣机系统中,比利时的倒向装置如图3所示,其由一对 用于检测信流中信函长度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及信函间距大小的光导 管18及19、套装在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动力轮30上的传动 带29、固定在动力轮30上的具有导向功能的弹簧叶门20、套装在 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动力轮22上的传送带23、套装在逆时针方向转动 的动力轮26及压轮28上的传送带27、位于动力轮22前端的转动 杠杆24、固定在传送带23内档及转动杠杆24前边的导向板21、导 向板21与动力轮26的前端有一封闭框状容器25等组成;转动杠杆 24由固定于杠杆241中心地动力轴242及杠杆241两端分别套装一只 活动滚柱240、243等构成,传送带29、23相接触D向运动,传送 带来29、27相接触E向运动,传动带23、29相接触部分的两侧分 别固定一个光导管18、19;当信流D向输入时,光导管18、19检 测出信流符合要求时,杠杆241绕动力轴242逆时针方向转动(每封信 转180度)将从传送带29、23夹送信流D向运动,并通过叶门20 及导向板21,被压向传送带27,当滚柱240转到90度时,被压信 函贴在传送带27上,即信函与倒向传送带27在大面积磨擦力作用 下,信函由D向运动变为逆向进入传送带27、29的E向夹送;当光 导管18、19检测出信函超标准或两封信函间距小于80mm时,动力 轴242不旋转,旋转杠杆24的杠杆241及滚柱240、243处在与导 向板21相平行位置,此时,从D向运动的信流顺着导向板21惯性飞 入容器25内,已有的倒向装置有如下缺点:

1、目前国内信函有些刚性差,信头软而易弯曲,因此,此类信 在推开具有一定刚性的弹簧叶门20时,往往顶不开叶门20而被卡塞, 随之信流陆续被成团卡塞在叶门20处,导致整机仃止;

2、对于薄而滑的信函,虽靠向逆向传送带27,但由于磨擦力过 小,发生两种可能,一可能是薄信仍被误入容器25内,如果误入量 过大,杠杆24仍在转动,必然造成信函堆在容器口,导致被卡塞仃 机;二可能是薄信在传动带27上略有滑动或仃顿,对后被D向 输入信流也会被卡在通道口,而导致仃机;

3、从D向输入的等间距信函流,经该装置后,信函间距变化大, 难以适应全自动信函分拣机不变间距及高效率分拣的要求,因信函离 开叶门20顺导向板21是惯性运动,所以对信函运动速度不能控制, 尤其信函通过弹簧叶门20时减速尤甚,且每封信减速不一;再者由 于信函质量不一,信函完成倒向的时间也不一致,且造成从输入口 D输入不变间距等速度的信函,经倒向后速度减慢,尔后进入输出口 E速度值有较大变化,使信流在经该装置阶段处在失控阶段,不能保 持间距的等速度运行;又者,信函在该倒向装置中处在F向自由落体 状态,靠一对光导管18、19难以判别滚轮240或243与信函相切 点位置,也是导致信流倒向E向后不能保持原来D向输入的正常间距。 综上所述,全自动信函分拣系统中,信流保持一致的速度及不变间距, 是提高信函分拣效率(即准确入格信函量与非标剔除信函量之和除以 总供信函量的百分比)重要指标,而信流倒向装置是满足上述要求的 关键环节,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存在问题,提供一种防止信函

卡塞,确保信流速度及间距与输入一致的倒向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包括A向传送信流的相接触的双传送带, 其中外部一根传送带延伸至C向剔除格口处,B向(倒向)传送信流 的相接触的双传带近似与A向双带平行,B向带外部带的端面设置 一个通向剔除格口导向板,在A向、B向双带与剔除格口之间固定一 对相同转速的同时可顺转或逆转的动力轴13、15,动力轴13、15 又分别带动相切接触的倒向轮12、14,A向传送带及倒向轮12、 14的前端部位分别固定一对检测信流的光导管1、2及10、11,A 向传送带出口点与B向传送带入口点分别与倒向轮12、14接触切 点之间距离小于一封国家标准规定最小信封的长度,即是最小长度的 1/5~1/3;双倒向轮12、14的线速度等于或略高于A向、B向传 送带;

当A向输入信流符合要求(信的长度及信间距)时,在光导管1、 2及10、11检测下,倒向轮12、14在动力轴13、15带动下,A 向信流由C向夹送,变为B向夹送,此时完成了信流倒向功能,并在 导向板17的导向下,使输入信流及输出信流等速无误的被传送,如 果A向信流中信函长度超标准或信间距小于规定,则倒向轮12、14 就C向传送信函,此时信函被抛入C向剔除格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是由等速的双带夹送输入口、倒向输出口,一对 可顺转、逆转的倒向轮夹送,克服了信函滑移、卡塞现象,使每封标 准信都被准确无误夹送,就是软头短信也会被倒向轮夹送,因此,确 保信流经该装置,始终被控,确保了倒向前信流速度、间距与倒向后 一致性;

2、本实用新型动力轴13、15是由同速伺服电机带动,两个倒 向轮无相对滑动,因此不会产生阻信、卡信现象;

3、C向信流落入其下剔除格口,防止了信流在剔除格口阻塞, 畅通了信流。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信流传送框图;

图3是已有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编号为:

1、2-光导管    3-宽传送带    4-传送带

5-动力轮       6-导向轮      7-导向轮

8-动力轮       9-传送带      10、11-光导管

12-倒向轮      13-动力轴     14-倒向轮

15-动力轴      16-动力轮     17-导向板

A、B、C-信流流向          D、E、F-信流流向

18、19-光导管             20-导向弹簧叶门

21-导向      22-动力轮    23-传送带     24-旋转杠杆

240-滚柱     241-杠杆     242-动力轴    243-滚柱

25-容        26-动力轮    27-倒向传送带 28-压轮

29-传送带    30-动力轮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由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动 力轮(16)及导向轮(7)带动的传送带(4)、与传送带(4)相接触 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动力轮(5)及导向轮(6)带动的A向运。 动的传送带(3)、B向运动的传送带(3)与由逆时针方向转 动的动力轮(8)带动的传送带9相触,相对于传送带(3)、(4)、 (9)前方设置一对相切的倒向轮(12)、(14),其分别与传 送动力的动力轴(13)、(15)固定连接,动力轮(16)位于 倒向轮(14)前端伸至剔除格口,与传送带(4)近似平行的对 面设置一长条光滑的导向板(17),传送带(3)、(4)两侧 各设置一个光导管(1)、(2),倒向轮(12)、(14)C 向传送信函的后边两侧各设置一个光导管(10)、(11)。

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与实施例1的另部件组成及连接关系基本 相同,带动倒向轮(12)、(14)同速旋转的动力轴(13)、(15), 可分别与伺服电机连接。

实施例3:本实用新型与实施例1另部件组成及连接关系基本相 同,传送带(3)、(4)在动力轮(5)上切点与倒向轮(12)、 (14)切点之间距离小于国家规定的最小信封长度(即小于165mm), 传送带(3)、(9)在导向轮(6)的切点与倒向轮(12)、(14) 切点之间距离也小于最小信封长度尺寸。

实施例4:本实用新型与实施例1另部件组成及连接关系基本相 同,在动力轮(16)及导向板(17)端部垂直下方设置一个存放被 剔除信函的格口。

实施例5、本实用新型与实施例1另部件组成及连接关系基本相 同,传送带(3)、(4)、(9)的线速度相同,倒向轮(12)、 (14)轮周线速度略高于或相同于传送带(3)、(4)、(9) 线速度。

本文发布于:2023-03-28 05:58: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10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电推剪
下一篇:高效取暖炉
标签:倒向装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