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04D7/04
1、一种在造纸工业中用于直接输送中浓浆料的湍流式中浓浆泵,由带有进浆管和出浆口的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中并由驱动轴带动的湍流发生器和叶轮组成,所述壳体进浆管为圆筒形,其内壁上均匀分布有两条以上的凸筋;所述湍流发生器为圆柱形,安装在壳体进浆管内,圆柱表面均匀分布有两条以上互相平行的凸筋;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进浆管的内壁上均匀分布有3~6条半圆形凸筋,进浆管里端横截面由外到里逐渐减小,其内壁按圆弧过渡;所述湍流发生器圆柱表面均匀分布有3~4条互相平行的螺旋状凸筋,每条凸筋均与圆柱水平中心线成25~40°的布置角α;所述叶轮是带有4~9个叶片和后墙的开式涡流叶轮,涡流叶轮的流道中心面与壳体流道中心面有一轴向间距M,涡流叶轮后墙上开有一个以上的通气孔,涡流叶轮的每个叶片均与叶轮垂直中心线成15~45°的布置角γ,叶轮叶片在离叶轮外圆的10~15%(按叶轮半径计)处有30~60°的前倾角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湍流式中浓浆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进浆管内壁上均匀分布有4条半圆形凸筋;所述湍流发生器圆柱表面均匀分布有3条互相平行的螺旋状凸筋,每条凸筋与圆柱水平中心线的布置角α为30°;所述涡流叶轮带有6个叶片,涡流叶轮的流道中心面与壳体流道中心面的轴向间距M为25毫米,涡流叶轮叶片中心线与叶轮垂直中心线的布置角γ为30°,叶片的前倾角β为30°。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造纸工业中用来输送纸浆的湍流式中浓浆泵。
造纸用的浆料浓度在7%以上时,浆料的流动性能即很差;而浆料浓度超过10%时,浆料就完全失去流动性。因此,输送8~12%的中浓浆料时,一般必须先将中浓浆料加水释释,输送后再将浆料脱水浓缩。显然,这种输送方法的工艺过程和工艺设备都比较复杂,也很不经济。为了直接输送浓度为8~12%的中浓浆料,已经研制出了一种能使浆料流体化的湍流式中浓浆泵。现有技术中的湍流式中浓浆泵主要由带有进浆管和出浆口的壳体以及安装在壳体中并由驱动轴带动的湍流发生器和离心式叶轮组成。壳体进浆管为圆筒形,其内壁上均匀分布有若干条凸筋,凸筋的横截面为方形。现有技术中的湍流发生器为圆柱形,圆柱表面均匀分布有若干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凸筋,凸筋与发生器圆柱的径向一致。离心式叶轮安装在壳体内的出浆口处,离心式叶轮流道中心面与壳体流道中心面重合,离心式叶轮为圆柱形结构。上述这种结构的湍流式中浓浆泵对进浆管内环流的浆料撞击幅度不大,浆料在径向和轴向的脉动均不强烈,湍流状态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浆料的环流速度。因此,这种结构的湍流式中浓浆泵需要较高的转速才能使中浓浆料流体化。而且,在输送粗浆时离心叶轮处还容易出现堵塞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对现有湍流式中浓浆泵的结构加以局部的改进,使之在较低的转速下即能使中浓浆料流体化,并且有效地消除粗 浆堵塞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湍流式中浓浆泵的进浆管及湍流发生器的结构加以适当的改进;同时将离心式叶轮改为涡流叶轮,并且使叶轮的流道中心面与壳体流道中心面保持一定的轴向距离。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湍流式中浓浆泵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湍流式中浓浆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湍流式中浓浆泵的A-A剖面图;
图3是湍流式中浓浆泵的B-B剖面图;
整体湍流式中浓浆泵仍由带有进浆管1和出浆口2的壳体3以及安装在壳体3中并由驱动轴4带动的湍流发生器5和涡流叶轮6组成,壳体进浆管1的内壁上均匀分布有3~6条(例如4条)凸筋7,凸筋7的横截面为半圆形,其曲率半径应根据浆泵的具体参数来选择。进浆管1的里端横截面由外到里逐渐减小,其内壁按圆弧过渡。湍流发生器5为圆柱形,沿圆柱的圆周均匀分布有3~4条(例如3条)互相平行的螺旋状凸筋8,每个凸筋转到圆柱水平中心线位置时均与圆柱水平中心线成一布置角α,α可在25~40°的范围内选择(例如可选择α为30°)。涡流叶轮6是带有4~9个(例如6个)叶片9和后墙10的开式涡流叶轮,涡流叶轮6的流道中心面与壳体3的流道中心面有一轴向间距M,M的大小可根据浆泵的具体参数来选择(例如可选择M为25毫米);涡流叶轮6的后墙10上开有一个以上的通气孔11;涡流叶轮6的每一个叶片转到叶轮垂直中心线位置时,叶片中心线与叶轮垂直中心线成15~45°的布置角γ (例如可选择γ为30°),涡流叶轮的叶片在离叶轮外圆的10~15%(按叶轮半径计)处有30~60°的前倾角β(例如可选择β为30°)。
由于进浆管和湍流发生器的结构的改进,本实用新型可在较低的转速下使壳体中的浆料在三维方向上产生强烈的脉动,从而使中浓浆料更易于流体化。又由于采用了涡流叶轮并且使涡流叶轮以流道中心面与壳体流道中心面保持一轴向距离,所以本实用新型在输送粗浆料时可有效地消除堵塞现象。因此,本实用新型可在造纸工业中广泛用于直接输送浓度为8~12%的中浓浆料。
本文发布于:2023-03-28 00:32: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08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