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01H50/32 H01H51/00
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接触器,特别是在运行时不耗费电能的接触器,由线圈(1)、加压弹簧(3)、返回弹簧(4)、动触头(5)、静触头(6)、灭弧罩(7)、外壳(8)、动触头的支架(10)组成,其特征在于在线圈(1)的骨架上安装了一个机械自锁装置(2),使其在运行时线圈不耗费电能;在线圈(1)的骨架上还装了一个失电脱扣装置(9),使其在事故断电时保证接触器处于释放状态。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是机械自锁装置是由滑块(1)、滑杆(2)、腔体(3)所组成,滑块(1)和腔体(3)是用耐磨尼龙铸塑而成,滑杆(2)上端为软铁,下端为耐磨尼龙铸塑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接触器,特别是一种在运行时不耗费电能的接触器。
现有的接触器是由线圈、夕钢片叠压而成的磁芯、动触头、静触头、弹簧、灭弧罩、外壳组成。线圈通电时运行,线圈断电时释放。由于运行时线圈必须长时间通电,耗费电能,绕制线圈需要较多的漆包线,线圈容易烧毁,影响使用寿命。磁芯是用夕钢片叠压而成,需耗费较多的夕钢片,加工工艺也比较复杂。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运行时线圈不需要通电的接触器,它能节省电能和漆包线,延长使用寿命,磁芯不用夕钢片,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成本。这种接触器是用于接通和切断电气线路。
本实用新型是由线圈、机械自锁装置、加压弹簧、返回弹簧、动触头、静触头、灭弧罩、外壳、失电脱扣装置、动触头的支架组成。机械自锁装置是用螺纹与线圈的骨架相结合,静触头固定在灭弧罩上,动触头固定在支架上,灭弧罩与线圈的骨架用螺丝连接,失电脱扣装置由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组成,用螺丝固定在线圈骨架的上端,外壳和线圈的骨架用螺丝相互连接,机械自锁装置是由滑块、滑杆、腔体组成。
合闸运行过程:电源经合分按钮接通线圈,线圈产生电磁吸力,使线圈轴心上的软铁芯产生轴向移动,推动机械自锁装置,使动触头和静触头闭合,并完成自锁,松开合分按钮,线圈断电,但在机械自锁装置和加压弹簧的作用下,动触头和静触头仍保持吸合状态,进入运行。
释放过程:再按合分按钮,电源经合分按钮接通线圈,线圈再次产生电磁吸力,使软铁芯产生轴向移动,推动机械自锁装置脱扣,松开合分按钮,在返回弹簧的作用下,断开动触头和静触头。
本实用新型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失电脱扣装置原理电路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机械自锁装置的动作程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由线圈(1)、机械自锁装置(2)、加压弹簧(3)、返回弹簧(4)、动触头(5)、静触头(6)、灭弧罩(7)、外壳(8)、失电脱扣装置(9)、动触头的支架(10)组成。机械自锁装置(2),是用螺纹与线圈(1)的骨架相结合,静触头(6)固定在灭弧罩(7)上,动触头(5)固定在支架(10)上,灭弧罩(7)与线圈(1)的骨架用螺丝连接,失电脱扣装置(9)由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组成,用螺丝固定在线圈(1)骨架的上端,外壳(8)和线圈(1)的骨架用螺丝相互连接。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失电脱扣装置的原理电路图。失电脱扣装置(9)是在一块印刷电路板上焊接的电子元件组成,它安装在线圈(1)的骨架的上端。当事故断电时本实用新型是靠失电脱扣装置实现自动脱扣,处于释放状态。如图2所示,正常供电时,电源经过二极管(4)对电容(5)充电,可控硅(2)由于三极管(8)的集电极对地短路处于关闭。当事故断电时,三极管(8)的基极电位因电容(3)上的电压经电阻(9)和三极管(8)的发射结放电而降低,三极管(8)截止,集电极电位升高,使可控硅(2)触发导通,电容器(5)通过接触器的常开触头(3)、可控硅(2)对线圈(1)放电,引起自锁装置脱扣,完成主回路的分闸。当接触器已处于分闸状态时,由于辅助触头(3)为常开,电容(5)不会通过可控硅(2)给线圈(1)放 电,接触器仍维持分闸状态。
如图3所示,机械自锁装置是由滑块(1)、滑杆(2)、腔体(3)组成。滑块(1)和腔体(3)均为耐磨性能良好的尼龙铸塑而成,滑杆(2)的上端为软铁,下端是耐磨尼龙铸塑成一体,腔体(3)的下端是螺纹,用以固定到线圈的骨架中。
参照图3,机械自锁装置的自锁和释放是按照下列动作顺序完成的。
自锁过程:线圈通过合分按钮得电,滑杆(2)在线圈磁场力的作用下沿轴线方向推动滑块(1)同时运动,如图3a所示,直至被腔体(3)的下边缘卡住,向一侧倾斜,如图3b所示,松开合分按钮,线圈断电,返回弹簧推动滑杆(2)和滑块(1)同时返回,滑块(1)被腔体(3)的上边缘卡住,阻止滑杆(2)和滑块(1)继续返回,如图3c所示,达到自锁目的。
释放过程:线圈通过合分按钮得电,滑杆(2)在线圈磁场力的作用下推动滑块(1)沿轴线方向运动,滑块(1)被腔体(3)的下边缘卡住,向另一侧倾斜,如图3d所示,松开合分按钮,线圈断电,在返回弹簧的作用下,滑杆(2)和滑块(1)同时返回,直至滑块(1)被腔体(3)的上边缘卡住时定位,如图3e所示,达到释放的目的。
本文发布于:2023-03-27 21:22: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07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