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1C5/46
1.多棱锥挡渣器,包括铸件本体和挂钩;本实用新型其 特征在于,还包括填料、盖板和放散孔;本体是棱数为4~7 个的正多棱锥体,其锥度为30°~70°;本体小头为园头实 心体,本体大头为空心体。空心体高度是本体高度的1/2~ 1/5,空心体内填有比重轻于铸铁的填料;空心体的壁厚为 20~50mm;盖板上有1~10个放散孔;盖板固定在本体的底 部上;挂钩位于本体的轴线上,接至本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多棱锥挡渣器,其特征在于,本体 的棱数最好为6个。
3.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多棱锥挡渣器,其特征在于,本体 的锥度最好为36°。
4.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多棱锥挡渣器,其特征在于,空心 体高度最好是本体高度的1/3。
5.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多棱锥挡渣器,其特征在于,空心 体的壁厚最好为25mm。
6.如权利要求1、2、3、4和5所说的多棱锥挡渣器,其特 征在于,上述多棱锥挡渣器的空心体内填装的填料最好是型 砂。
本实用新型属于转炉炼钢除渣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 种多棱锥挡渣装置。
已有技术中,转炉出钢普遍采用挡渣球挡终渣技术。尽 管挡渣球能够较好地挡住终渣,但存在不能阻止出钢后期钢 水涡流卷渣进入钢包以及挡渣球堵住水口后钢水不能出完 的问题。
《宝钢技术》(1991年第1期P15)公开了一种挡渣球的 改进方案,较好地解决了挡渣球堵住水口后钢水不能出完的 问题。但是,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1.投入挡渣球的操作必 须确保挡渣球的重心落在球吊挂的垂直线上,否则钢水就不 能沿竖槽流出而阻止在转炉内。2.即使在正确位置上堵住 水口而沿竖槽流出钢水,其流速慢,对转炉冶炼周期产生影 响。3.挡渣球制作复杂。4.未解决阻止在出钢后期钢水涡 流卷渣进入钢包的问题。
《炼钢》(1991年第5期P47-49)公开了两种挡渣装置。 这两种技术方案的共同点是,较好地解决了出钢后期钢水涡 流卷渣进入钢包的问题,但都未公开保证其制作上倒立条件 的技术方案;同时,前者还存在多种材质构成,加工制作复杂; 剩余钢水通过竖槽流速慢等问题。后者还存在着用于转炉 出钢挡渣缝隙太大,易带出终渣进入钢包;本体易破碎、尖 头易损而影响其质量和挡渣效果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已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 出一种多棱锥挡渣器,不仅能阻止转炉出钢后期的旋涡带渣, 而且也能阻止出钢毕的下渣,并使炉内钢水尽快出尽;同时, 还不会破碎和粘结在出钢口上,加工制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多棱锥挡渣器,包括铸件本体、挂钩、填料、盖板和放 散孔。本体是棱数为4~7个的正多棱锥体,其锥度为30°~ 70°。本体小头为园头实心体,大头为空心体。空心体高度 是本体高度的1/2~1/5。空心体内填有比重轻于铸铁的填 料。空心体壁厚为20~50mm。盖板上有1~10个放散孔。盖 板固定在本体底部。挂钩位于本体轴线上,接至本体。
进一步的是,本体的棱数最好为6个。
进一步的是,本体的锥度最好为36°。
进一步的是,空心体高度最好是本体高度的1/3。
进一步的是,空主体的壁厚最好为25mm。
更进一步地是,上述多棱锥挡渣器的空心体内填装的填 料最好是砂子。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明显优点:
1.能够较好地阻止转炉出钢后期的钢水涡流卷渣;
2.在钢液面下降过程中,挡渣器逐渐接近水口,使钢流 出现节流效应;
3.挡渣器完全进入出钢水口后,挡渣器与出钢口形成 的多个适当的缝隙,不仅能够完全地阻止下渣,而且还能够 使炉内钢水尽快流出,提高了收得率,减少了对转炉冶炼周 期的影响;
4.挡渣器较好地解决了爆裂问题;不会破碎,也不会粘 结在出钢口上;
5.加工制作简单;
6.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破损率极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剖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多棱锥挡渣器,包括铸件本体1、挂钩2、填料3、盖板 4和放散孔5。本体1是棱数为4~7个的正多棱锥体,其锥度 2α为30°~70°。本体1的小头为园头实心体,本体1的大 头为空心体。空心体的高度h是本体高度的1/2~1/5。空心 体内填有比重轻于铸铁的填料3。空心体的壁厚b为20~ 50mm。盖板4上有1~10个放散孔5。盖板4固定在本体1的底 部上。挂钩2位于本体1的轴线上,接至本体1。
实施例2
多棱锥挡渣器、包括铸件本体1、挂钩2、填料3、盖板 4和放散孔5。本体1是棱数为6个的正多棱锥体,其锥度2α 为36°。本体1的小头为园头实心体,本体1的大头为空心体。 空心体的高度h是本体高度的1/3。空心体内填有型砂。空 心体的壁厚b为25mm。盖板4上有6个放散孔5。盖板4固定在 本体1的底部上。挂钩2位于本体1的轴线上,接至本体1。
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所说的挡渣器投入转炉出钢口之 上,由于挡渣器能合理的倒立条件和比重设计,使其能保证 小头向下,并悬浮在钢水与终渣的界面之间。在出钢过程中, 不仅能有效地阻止涡流卷渣,而且能挡住出钢完毕时的下渣, 并且能够使剩余钢水尽快出尽。其中的放散孔5,不仅能够 放散加工过程中填料的水分,而且能够放散使用过程中填料 的水分,有效地防止了爆裂。
本文发布于:2023-03-27 10:28: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804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