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热式电暖器

阅读: 评论:0

著录项
  • CN200920194950.7
  • 20090918
  • CN201488107U
  • 20100526
  • 广东新创意专利发展有限公司
  • 李勇;陈创新
  • F24D13/00
  • F24D19/10 F24D13/00 F24D19/00

  • 广东省广州市东莞庄一横路116号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12楼广东新创意专利发展有限公司
  • 中国,CN,广东(44)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曾琦
摘要
一种直热式电暖器,包括有壳体、控制板、散热片、加热模块,其中,加热模块设置有与加热模块的传热部相接的导热件,散热片与导热件之间设置有微热管,微热管的蒸发段与导热件相接,微热管的冷凝段与散热片相接。还设置有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的热敏元件以及强制散热装置。导热件设置有通孔,加热模块为设置有加热棒的加热模块,加热棒与控制板电连接,微热管的蒸发段和加热棒的传热部分别穿设于通孔,并与通孔壁面相接。微热管可以是U形或者L形或者W形或者直管式。采用微热管作为热传导体,使产品具有功率较小,不需设置导热介质循环回路,不会出现导热介质泄漏现象,使用安全可靠,生产成本低,热传导性好,节能环保,传热迅速,升温时间短,且结构简单紧凑,便于携带等特点。
权利要求

1.一种直热式电暖器,包括有壳体、控制板、散热片、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模块设置有导热件,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加热模块的传热部相接,

所述散热片与所述导热件之间设置有微热管,所述微热管的蒸发段与所述导热件相接,所述微热管的冷凝段与所述散热片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件设置有通孔,

所述加热模块为设置有加热棒的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棒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所述微热管的蒸发段和所述加热棒的传热部分别穿设于所述通孔,并与所述通孔壁面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热管设置为U形微热管或者L形微热管或者W形微热管或者直管式微热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热管设置为一根或者一根以上的微热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热管的腔体内部设置有沟槽式结构或者烧结式结构或者复合式结构的吸液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热管的腔体内部设置有二次蒸馏水或者乙醇或者丙酮的导热介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用于控温或者传导控温信号的热敏元件,所述热敏元件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以及设置有控制散热速度的强制散热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敏元件与所述导热件相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有前壳体和后壳体,

所述强制散热装置包括有风扇、设置于所述前壳体并对应所述前壳体与所述散热片之间的通风流道的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后壳体并对应所述后壳体与所述散热片之间的通风流道的出风口,

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散热片与所述进风口之间,并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隔热板,所述导热件与所述隔热板连接。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暖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直热式电暖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市场上适用于各种场合供暖的电暖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发热形式也多种多样,但这些电暖器都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功率较大,为了使用时能迅速供暖,通常大多数的电暖器的额定功率都在800W-1500W,这样大功率的电暖器在日常的使用中往往存在许多安全隐忧;

(2)热能利用率低,在通常情况下,使用者并不需要对全身的各个部位进行较长时间的供暖,而一般仅仅是对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身体部位(如:头、手、足等)供暖,若对整个室内空间的空气都进行加热,必然导致其热能的利用率非常低;

(3)携带不便,目前大功率的电暖器,均显得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使之不便于在一定范围内携带,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方便使用的需求;

(4)热舒适度较差,大部分的电暖器是直接对空气进行加热,由此导致室内空气的湿度降低而比较干燥,不能满足人体对热舒适的需求,提供合理热湿环境不仅仅是为了提供满足人体对热舒适的需求,同时也是合理地使用和节约能源的需要;

(5)启动温升慢,在刚开始工作时升温速度较慢,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梯度时才能正常供暖,甚至要是通过高温辐射传热,使得在开始启动的一段时间内,室温不能迅速提高而显得比较冷。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功率较小,热传导性好,热能利用率高,加热速度快,启动时间短,安全可靠性高,且体积较小、重量较轻、便于携带的直热式电暖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功率较小,热传导性好,热能利用率高,加热速度快,启动时间短,安全可靠性高,且体积较小、重量较轻、便于携带的直热式电暖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提供一种直热式电暖器,包括有壳体、控制板、散热片、加热模块,其中,

所述加热模块设置有导热件,所述导热件与所述加热模块的传热部相接,

所述散热片与所述导热件之间设置有微热管,所述微热管的蒸发段与所述导热件相接,所述微热管的冷凝段与所述散热片相接。

优选的,上述导热件设置有通孔,所述加热模块为设置有加热棒的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棒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微热管的蒸发段和所述加热棒的传热部分别穿设于所述通孔,并与所述通孔壁面相接。

上述导热件可以是导热铜块或者导热铝块等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的导热件。

以上的,上述微热管为U形微热管或者L形微热管或者W形微热管或者直管式微 热管。

进一步的,上述微热管为设置为一根或者一根以上的微热管。

更进一步的,上述微热管的腔体内部设置有沟槽式结构或者烧结式结构或者复合式结构的吸液芯。

当微热管与导热件相接的蒸发段受热时,其内部吸液芯的毛细结构中的导热介质蒸发,使蒸发段与冷凝段之间形成压力差,驱动蒸汽流动至与散热片相接的冷凝段中并在冷凝段冷凝,恢复回液态的导热介质在毛细力的驱动下,沿毛细结构从冷凝段流回蒸发段,依次不断循环,使得热量迅速从微热管的蒸发段传至冷凝段。而按不同使用要求设置的沟槽式结构或者烧结式结构或者复合式结构的吸液芯,可以使导热介质从冷凝段流回蒸发段的回流速度更加迅速,从而使传热效率更高。

更进一步的,上述微热管的腔体内部设置有二次蒸馏水或者乙醇或者丙酮的导热介质。使用二次蒸馏水或者乙醇或者丙酮的导热介质,并且利用其“汽——液”相变方式传热,热阻力较小,导热能力比直接通过铜、铝等金属的传热效率要高。

以上的,上述直热式电暖器设置有用于控温或者传导控温信号的热敏元件,所述热敏元件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以及设置有控制散热速度的强制散热装置。可以通过控制板中的芯片检测热敏元件,读取热敏元件的数据并与预先设定的数据比较后,输出信号以实现加热模块的自动调温的控制功能。强制散热装置可以加快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进一步的,上述热敏元件与所述导热件相接。以更加迅速、准确地实现自动调温和控温。

进一步的,上述壳体包括有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强制散热装置包括有风扇、设置于所述前壳体并对应所述前壳体与所述散热片之间的通风流道的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后壳体并对应所述后壳体与所述散热片之间的通风流道的出风口,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散热片与所述进风口之间,并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由此可以加快热量散发到空气中,以迅速、及时达到设定的室温。

以上的,上述壳体底部设置有隔热板,所述导热件与所述隔热板连接。设置有隔热板可以起到防护和保温的作用。

另,散热片可以选择铜、铝或者铝合金等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直热式电暖器的工作原理:当直热式电暖器开始工作时,首先设置好所需要的温度,给加热模块通电,通电后的加热模块开始发热,并将热量传递给导热件,导热件将热量传递给微热管的蒸发段,使得微热管的蒸发段和冷凝段两侧出现温差,通过微热管将热量从导热件传递至散热片上,并利用设置的风扇运转使室内空气由进风口吸入,空气吸收散热片上的热量后,由另一侧的出风口排放至室内,加速传热。控制板的芯片读取热敏元件的检测数据并与预先设定的数据值进行比较,当检测值小于设定值时,程序发出指令,增大加热模块的电流并减小风扇的转速;当检测值大于设定值时,减小加热模块的电流并增大风扇的转速。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微热管作为热传导体,不需要设置导热介质的循环回路,因此不会出现导热介质泄漏的现象,从而保证了使用的安全可靠性,而且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2)微热管的高效热传导性,使得导热介质的热量能最大限度的散发到空气中,从 而充分利用了能量,降低了能耗,节省了用电成本;

(3)由于微热管传热迅速,使得电暖器的升温时间大大缩短;

(4)额定功率较小,结构设计简单紧凑,便于携带;

(5)可以通过控制板控制风扇与加热棒,使送出的空气温度能够自动保持恒定。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热式电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热式电暖器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热式电暖器的实施例一的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热式电暖器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热式电暖器的实施例二的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热式电暖器的微热管吸液芯的沟槽式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热式电暖器的微热管吸液芯的烧结式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热式电暖器的微热管吸液芯的复合式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热式电暖器的控制流程图。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和图9中包括:

1——壳体、2——微热管、21——沟槽式结构、22——烧结式结构、23——复合式结构、3——散热片、31——通孔、4——控制板、5——风扇、6——隔热板、7——导热件、8——进风口、9——出风口、10——加热棒、11——导热铜块、12——固定板、13——热敏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热式电暖器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有壳体1、控制板4、散热片3、加热模块,其中,

加热模块设置有导热件7,所述导热件7与所述加热模块的传热部相接,

所述散热片3与所述导热件7之间设置有微热管2,所述微热管2的蒸发段与所述导热件7相接,所述微热管2的冷凝段与所述散热片3相接,

并且可以设置有热敏元件13,所述热敏元件13可以与导热件7相接。

具体的,所述加热模块为设置有加热棒10的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棒10和所述微热管2及所述散热片3的相互之间的布置方式为集中式的布置方式。所述导热件7可以是矩形体导热铜块11,在所述导热铜块11设置有连接设置微热管2的通孔,所述通孔的个数与所述微热管2的数量相对应。所述微热管2可以是U形微热管,所述微热管2的蒸发段穿过所述通孔,即所述微热管2的U形结构的中间管段部分设置于所述通孔内。所述加热棒10也可以穿设于所述导热铜块11设置的通孔内,并与所述微热管2的蒸发段部分交错布置在导热铜块11的通孔中。加热棒10和微热管2与通孔的配合为过盈配合,或者也可以是 固定连接成一体的形式。

另,在导热铜块11上还可以设置有固定板12,用于将所述导热铜块11与壳体1底部相连接。

另,所述散热片3上设置有两排通孔31,散热片3以层叠形式平行嵌套于所述微热管2的冷凝段。散热片3可以是均匀设置也可以是不均匀地设置。

以上的,所述微热管2为设置有一根或者一根以上的微热管。

更具体的,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微热管2的腔体内部设置有沟槽式结构或者烧结式结构或者复合式结构的吸液芯。

更具体的,所述微热管2的腔体内部设置有二次蒸馏水或者乙醇或者丙酮的导热介质。

另一具体的,所述控制板4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并与所述热敏元件13和所述加热模块电连接。控制板4可通过检测热敏元件13来实现风扇5的自动调速的控制与加热模块的自动调温的控制功能。

另一具体的,所述壳体1包括有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前壳体的对应所述前壳体与所述散热片3之间的通风流道的位置设置有进风口8、所述后壳体的对应所述后壳体与所述散热片3之间的通风流道的位置设置有出风口9,所述风扇5设置于所述散热片3与所述进风口8之间,并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所述风扇5与所述控制板4电连接,可通过控制板的芯片检测热敏元件,读取热敏元件的数据与预先设定的数据值比较后,输出控制信号,以实现风扇5的自动调速的功能。

另一具体的,所述壳体1底部设置有隔热板6,所述导热件7连接设置于所述隔热板6上。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热式电暖器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包括设置有壳体1、控制板4、散热片3、加热模块,其中,

所述加热模块设置有导热件7,所述导热件7与所述加热模块的传热部相接,

所述散热片3与所述导热件7之间设置有微热管2,所述微热管2的蒸发段与所述导热件7相接,所述微热管2的冷凝段与所述散热片3相接,

并且可以设置有热敏元件13,所述热敏元件13可以与所述导热件7相接。

具体的,所述加热模块为设置有加热棒10的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棒10和所述微热管2及所述散热片3的相互之间的布置方式为分散式的布置方式。所述导热件7为矩形体的导热铜块11,所述导热铜块11设置有两个通孔,所述微热管2为直管式微热管,所述微热管2的蒸发段穿设于其中一个通孔,所述加热棒10穿设于另一个通孔。所述导热铜块11可以设置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可以一排设置,还可以两排或者多排设置。加热棒10和微热管2与通孔的配合为过盈配合,或者也可以是固定连接成一体的形式。

另,所述散热片3上设置一排通孔31,散热片3以层叠形式平行嵌套于所述微热管2的冷凝段。散热片3可以是均匀设置也可以是不均匀的设置。

以上的,所述微热管2为设置有一根或者一根以上的微热管。

更具体的,如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微热管2的腔体内部设置有沟槽式结构21或者烧结式结构22或者复合式结构23的吸液芯。

更具体的,所述微热管2的腔体内部设置有二次蒸馏水或者乙醇或者丙酮的导热介质。

另一具体的,所述控制板4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并与所述热敏元件13和所述加热模块电连接。

另一具体的,所述壳体1包括设置有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前壳体设置有进风口8,所述进风口8位于所述前壳体与所述散热片3之间的通风流道对应的位置,所述后壳体设置有出风口9,所述出风口9位于所述后壳体与所述散热片3之间的通风流道对应的位置,所述风扇5设置于所述散热片3与所述进风口8之间,并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所述风扇5与所述控制板4电性连接,可通过控制板的芯片检测热敏元件,读取热敏元件的数据与预先设定的数据值比较后,输出控制信号,以实现风扇5的自动调速的功能。

另一具体的,所述壳体1底部设置有隔热板6,所述导热件7连接设置于所述隔热板6上。

另,所述微热管2除了可以为U形微热管、直管式微热管外,还可以是L形微热管或者W形微热管,或者上述形状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组合型微热管。

结合图1、图2、图4和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热式电暖器的工作原理作详细的说明:当直热式电暖器开始工作时,首先设置好所需要的温度,给加热模块通电,通电后的加热模块开始发热,并将热量传递给导热件7,导热件7将热量传递给微热管2的蒸发段,使得微热管2的蒸发段与冷凝段出现温差,微热管2将热量从导热件7传递至散热片3上,并利用设置的风扇5运转加速室内空气由进风口8吸入,空气吸收散热片3上的热量后,由出风口9排放至室内。控制板4的芯片读取热敏元件13的检测数据并与预先的设定值进行比较,当检测值小于设定值时,控制程序发出指令,增大加热模块的电流并减小风扇5的转速;当检测值大于设定值时,减小加热模块的电流并增大风扇5的转速。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8:35: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96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