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

阅读: 评论:0

著录项
  • CN202011350142.2
  • 20201126
  • CN112706132A
  • 20210427
  • 西安双德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樊博锋
  • B25H1/02
  • B25H1/02 B25H1/14 B25H1/12 B25H1/20

  •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丈八街办唐延路37号CLASS国际公寓2幢1单元100205
  • 陕西(61)
  • 西安科果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李倩
摘要
本发明属于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包括支撑面板、操作仪器和物料盒;所述支撑面板的上表面固连有保护罩;所述支撑面板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盘;所述支撑面板的下表面固连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转动盘的侧面开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一盛放槽;所述第一盛放槽的内部均设有操作仪器;通过本发明有效的实现了产品试制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位置固定,工作台的内部设置不同的操作仪器,通过转动工作台内部的第一转动盘,实现了不同操作仪器的快速自动更换,避免了人员的试制过程中反复更换工作台或工作位置,更换过程中,需要重新移动零辅件,使得零辅件易混杂等问题,大幅提高了试制效率。
权利要求

1.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包括支撑面板(1)、操作仪器(2)和物料盒(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面板(1)为圆盘状结构设计;所述支撑面板(1)的上表面固连有保护罩(4);所述支撑面板(1)的上表面于保护罩(4)位置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盘(5);所述第一转动盘(5)的下表面固连有第一转动柱(6);所述支撑面板(1)的下表面固连有第一电机(7),且第一电机(7)的输出轴与第一转动柱(6)之间固定连接;所述保护罩(4)的表面开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一导孔;所述第一转动盘(5)的侧面开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一盛放槽,且第一盛放槽的数量与第一导孔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一盛放槽的内部均设有操作仪器(2);所述第一盛放槽的侧面转动连接有均匀布置的第一导轮;所述第一导轮的表面共同连有同一个第一传动带(8);所述支撑面板(1)的上表面于第一导孔位置均开设有工作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4)的内部于第一转动盘(5)的上方位置水平固连有隔板(9);所述隔板(9)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盘(10);所述第二转动盘(10)的上表面于第二转动盘(10)的轴线位置固连有第二转动柱(11),且第二转动柱(11)穿过保护罩(4)并延伸至保护罩(4)的上方位置;所述保护罩(4)的上表面固连有第二电机(12),且第二电机(12)的输出轴与第二转动柱(11)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盘(10)的侧面开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二盛放槽;所述第二盛放槽的内部设有物料盒(3);所述第二盛放槽的侧面转动连接有均匀布置的第二导轮;所述第二导轮的表面共同连有同一个第二传动带(13);所述保护罩(4)的侧面于第二盛放槽位置开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二导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罩(4)的内部于第二导孔的下方位置均开设有顶槽;所述顶槽的内部均上下滑动连接有顶块(14);所述顶块(14)与对应顶槽的槽底之间均固连有第一弹簧(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块(14)的上表面均铰接有调节块(16);所述调节块(16)与对应顶块(14)之间均固连有橡胶垫(17);所述调节块(16)相对于物料盒(3)的一侧棱边倒有圆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块(16)的内部均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均固连有电磁铁(1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槽相对于对应操作仪器(2)的一侧侧面均开设有导槽;所述导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导块(19);所述导块(19)与对应导槽的槽底之间均固连有第二弹簧(2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槽的侧面于对应导槽的下方位置均开设有第一动力槽;所述第一动力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第一动力块(21);所述第一动力槽的槽底均固连有第一伸缩杆(22);所述工作槽的前后侧面均开设有第二动力槽;所述第二动力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第二动力块(23);所述第二动力槽的槽底均固连有第二伸缩杆(24),且第二伸缩杆(24)与对应第一伸缩杆(22)之间相互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盘(5)于第一盛放槽的下方位置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块(25);所述限位槽的左侧侧面固连有第三伸缩杆(26);所述限位块(25)的上表面与第一转动盘(5)之间共同开设有均匀布置的柱槽;所述柱槽的内部均转动连接有滚柱(27)。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

专利成果转化是将申请的专利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对于产品类专利成果,首先需要制作具体的试样产品。

根据CN101685761A生产线工作台,通过该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可下置物料盒的生产线工作台,可以在工件与操作者之间的台面下置可盛放操作者在装配时频繁拿取配件的物料盒来减少无价值的不必要的浪费动作,这样操作员在装配工件频繁取配件时更加方便,简化了取配件的动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但是现有技术中,生产前期需要对产品进行样件制作,用于产品实验,并且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样件产量,产品的前期生产过程中,由于样件制作量较少,同时样件的零辅件较多,同时需要少量人员完成整个产品的完整制作过程,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切换操作仪器,进而需要不断的更换工作台,并且需要面对复杂的零辅件种类,试制人员非常容易将不同的物料混杂在一起,严重影响了试制生产效率等问题。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中,生产前期需要对产品进行样件制作,用于产品实验,并且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样件产量,产品的前期生产过程中,由于样件制作量较少,同时样件的零辅件较多,同时需要少量人员完成整个产品的完整制作过程,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切换操作仪器,进而需要不断的更换工作台,并且需要面对复杂的零辅件种类,试制人员非常容易将不同的物料混杂在一起,严重影响了试制生产效率等问题,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包括支撑面板、操作仪器和物料盒;所述支撑面板为圆盘状结构设计;所述支撑面板的上表面固连有保护罩;所述支撑面板的上表面于保护罩位置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盘;所述第一转动盘的下表面固连有第一转动柱;所述支撑面板的下表面固连有第一电机,且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转动柱之间固定连接;所述保护罩的表面开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一导孔;所述第一转动盘的侧面开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一盛放槽,且第一盛放槽的数量与第一导孔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一盛放槽的内部均设有操作仪器;所述第一盛放槽的侧面转动连接有均匀布置的第一导轮;所述第一导轮的表面共同连有同一个第一传动带;所述支撑面板的上表面于第一导孔位置均开设有工作槽;工作时,专利成果转化是将申请的专利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对于产品类专利成果,首先需要制作具体的试样产品,现有技术中,生产前期需要对产品进行样件制作,用于产品实验,并且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样件产量,产品的前期生产过程中,由于样件制作量较少,同时样件的零辅件较多,同时需要少量人员完成整个产品的完整制作过程,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切换操作仪器,进而需要不断的更换工作台,并且需要面对复杂的零辅件种类,试制人员非常容易将不同的物料混杂在一起,严重影响了试制生产效率等问题,通过本发明的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当需要进行专利成果转化试制生产过程中,首先试制人员坐在工作台的周围,并且位置固定,通过转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转动会带动第一转动柱转动,第一转动柱进而带动第一转动盘转动,通过第一转动盘转动使得第一转动盘表面的第一盛放槽的内部操作仪器转动到指定的第一导孔位置,实现操作仪器自动移动到工作人员的面前,然后第一盛放槽内部的第一导轮转动,第一导轮会带动第一传动带转动,通过第一传动带会带动对应操作仪器移动并导出第一盛放槽;实现将操作仪器移动到指定的工作槽的内部,用于工作人员的操作,当需要更换操作仪器时,通过第一传动带的运动带动操作仪器重新收入到第一盛放槽的内部,然后转动第一电机,第一电机会带动第一转动盘和对应操作仪器转动,实现所需仪器的更换,通过本发明有效的实现了产品试制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位置固定,工作台的内部设置不同的操作仪器,通过转动工作台内部的第一转动盘,实现了不同操作仪器的快速自动更换,避免了人员的试制过程中反复更换工作台或工作位置,更换过程中,需要重新移动零辅件,使得零辅件易混杂等问题,大幅提高了试制效率。

优选的,所述保护罩的内部于第一转动盘的上方位置水平固连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盘;所述第二转动盘的上表面于第二转动盘的轴线位置固连有第二转动柱,且第二转动柱穿过保护罩并延伸至保护罩的上方位置;所述保护罩的上表面固连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转动柱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盘的侧面开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二盛放槽;所述第二盛放槽的内部设有物料盒;所述第二盛放槽的侧面转动连接有均匀布置的第二导轮;所述第二导轮的表面共同连有同一个第二传动带;所述保护罩的侧面于第二盛放槽位置开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二导孔;工作时,通过设置第二电机和第二转动盘,通过第二电机转动,第二电机会带动第二转动柱转动,第二转动柱进而带动第二转动盘转动,第二转动盘会带动其表面均匀布置的物料盒转动,实现将物料盒转动到指定的第二导孔位置,然后通过转动第二导轮,第二导轮转动会带动第二传动带转动,通过第二传动带实现将对应物料盒导出第二盛放槽,实现了物料盒的自动快速切换,满足生产过程中物料盒内部零辅件的使用,避免零辅件的混杂问题。

优选的,所述保护罩的内部于第二导孔的下方位置均开设有顶槽;所述顶槽的内部均上下滑动连接有顶块;所述顶块与对应顶槽的槽底之间均固连有第一弹簧;工作时,通过设置顶块,通过外接气源,当物料盒导出对应第二盛放槽时,向对应顶槽的内部导入气体,顶块会顶出对应顶槽,进而顶块会顶起对应的物料盒,使得物料盒倾斜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取放物料盒内部的零辅件。

优选的,所述顶块的上表面均铰接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与对应顶块之间均固连有橡胶垫;所述调节块相对于物料盒的一侧棱边倒有圆角;工作时,通过设置调节块,通过调节块转动连接于对应顶块的上表面,当顶块向上顶起对应物料盒时,物料盒的下表面放置倾角会不断变化,通过调节块转动,使得调节块与物料盒始终有效贴合。

优选的,所述调节块的内部均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均固连有电磁铁;工作时,通过在调节块的内部均设置电磁铁,当调节块顶起对应物料盒时,调节块内部的电磁铁通电,电磁铁会吸附对应物料盒,使得物料盒与调节块之间有效的吸附连接,避免在取放零辅件时,物料盒位置大幅移动问题。

优选的,所述工作槽相对于对应操作仪器的一侧侧面均开设有导槽;所述导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导块;所述导块与对应导槽的槽底之间均固连有第二弹簧;工作时,通过设置导块和第二弹簧,当操作仪器导出对应第一盛放槽时,操作仪器同时会导入到对应工作槽的内部,进而操作仪器会挤压对应工作槽内部的导块,使得导块向着对应导槽的槽底移动,并挤压第二弹簧,避免了操作仪器与工作槽侧面之间直接碰撞,特别是避免了操作仪器导入工作槽的过程中,容易夹伤工作人员手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工作槽的侧面于对应导槽的下方位置均开设有第一动力槽;所述第一动力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第一动力块;所述第一动力槽的槽底均固连有第一伸缩杆;所述工作槽的前后侧面均开设有第二动力槽;所述第二动力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第二动力块;所述第二动力槽的槽底均固连有第二伸缩杆,且第二伸缩杆与对应第一伸缩杆之间相互连通;工作时,通过设置第一动力块和第二动力块,通过操作仪器移动的过程中会顶压第一动力块,第一动力块会顶压第一伸缩杆,使得第一伸缩杆内部的气体进入到第二伸缩杆的内部,第二伸缩杆会带动第二动力块顶出动力槽,实现对操作仪器的位置固定,避免使用操作仪器时,操作仪器发生移位现象,影响正常的生产。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盘于第一盛放槽的下方位置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槽的左侧侧面固连有第三伸缩杆;所述限位块的上表面与第一转动盘之间共同开设有均匀布置的柱槽;所述柱槽的内部均转动连接有滚柱;工作时,通过设置限位块,通过第三伸缩杆伸缩会带动限位块在限位槽的内部移动,进而实现对柱槽内部滚柱的限位,当需要移动操作仪器时,滚柱滚动,操作仪器移动更加便利,当操作仪器收入到第一盛放槽的内部时,通过对滚柱的限位,减少了操作仪器的移动,避免了第一转动盘转动时,操作仪器的晃动问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通过设置支撑面板、操作仪器和物料盒;通过在支撑面板的内部设置均匀布置的操作仪器和物料盒,有效的实现了产品试制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位置固定,工作台的内部设置不同的操作仪器,通过转动工作台内部的第一转动盘,实现了不同操作仪器的快速自动更换,避免了人员的试制过程中反复更换工作台或工作位置,更换过程中,需要重新移动零辅件,使得零辅件易混杂等问题,大幅提高了试制效率。

2.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通过设置导块和第二弹簧,当操作仪器导出对应第一盛放槽时,操作仪器同时会导入到对应工作槽的内部,进而操作仪器会挤压对应工作槽内部的导块,使得导块向着对应导槽的槽底移动,并挤压第二弹簧,避免了操作仪器与工作槽侧面之间直接碰撞,特别是避免了操作仪器导入工作槽的过程中,容易夹伤工作人员手的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4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5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6是图2中C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7是图3中D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中:支撑面板1、操作仪器2、物料盒3、保护罩4、第一转动盘5、第一转动柱6、第一电机7、第一传动带8、隔板9、第二转动盘10、第二转动柱11、第二电机12、第二传动带13、顶块14、第一弹簧15、调节块16、橡胶垫17、电磁铁18、导块19、第二弹簧20、第一动力块21、第一伸缩杆22、第二动力块23、第二伸缩杆24、限位块25、第三伸缩杆26、滚柱27。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包括支撑面板1、操作仪器2和物料盒3;所述支撑面板1为圆盘状结构设计;所述支撑面板1的上表面固连有保护罩4;所述支撑面板1的上表面于保护罩4位置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盘5;所述第一转动盘5的下表面固连有第一转动柱6;所述支撑面板1的下表面固连有第一电机7,且第一电机7的输出轴与第一转动柱6之间固定连接;所述保护罩4的表面开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一导孔;所述第一转动盘5的侧面开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一盛放槽,且第一盛放槽的数量与第一导孔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一盛放槽的内部均设有操作仪器2;所述第一盛放槽的侧面转动连接有均匀布置的第一导轮;所述第一导轮的表面共同连有同一个第一传动带8;所述支撑面板1的上表面于第一导孔位置均开设有工作槽;工作时,专利成果转化是将申请的专利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对于产品类专利成果,首先需要制作具体的试样产品,现有技术中,生产前期需要对产品进行样件制作,用于产品实验,并且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样件产量,产品的前期生产过程中,由于样件制作量较少,同时样件的零辅件较多,同时需要少量人员完成整个产品的完整制作过程,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切换操作仪器2,进而需要不断的更换工作台,并且需要面对复杂的零辅件种类,试制人员非常容易将不同的物料混杂在一起,严重影响了试制生产效率等问题,通过本发明的一种专利成果转化用多方位工作台,当需要进行专利成果转化试制生产过程中,首先试制人员坐在工作台的周围,并且位置固定,通过转动第一电机7,第一电机7转动会带动第一转动柱6转动,第一转动柱6进而带动第一转动盘5转动,通过第一转动盘5转动使得第一转动盘5表面的第一盛放槽的内部操作仪器2转动到指定的第一导孔位置,实现操作仪器2自动移动到工作人员的面前,然后第一盛放槽内部的第一导轮转动,第一导轮会带动第一传动带8转动,通过第一传动带8会带动对应操作仪器2移动并导出第一盛放槽;实现将操作仪器2移动到指定的工作槽的内部,用于工作人员的操作,当需要更换操作仪器2时,通过第一传动带8的运动带动操作仪器2重新收入到第一盛放槽的内部,然后转动第一电机7,第一电机7会带动第一转动盘5和对应操作仪器2转动,实现所需仪器的更换,通过本发明有效的实现了产品试制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位置固定,工作台的内部设置不同的操作仪器2,通过转动工作台内部的第一转动盘5,实现了不同操作仪器2的快速自动更换,避免了人员的试制过程中反复更换工作台或工作位置,更换过程中,需要重新移动零辅件,使得零辅件易混杂等问题,大幅提高了试制效率。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保护罩4的内部于第一转动盘5的上方位置水平固连有隔板9;所述隔板9的上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盘10;所述第二转动盘10的上表面于第二转动盘10的轴线位置固连有第二转动柱11,且第二转动柱11穿过保护罩4并延伸至保护罩4的上方位置;所述保护罩4的上表面固连有第二电机12,且第二电机12的输出轴与第二转动柱11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盘10的侧面开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二盛放槽;所述第二盛放槽的内部设有物料盒3;所述第二盛放槽的侧面转动连接有均匀布置的第二导轮;所述第二导轮的表面共同连有同一个第二传动带13;所述保护罩4的侧面于第二盛放槽位置开设有均匀布置的第二导孔;工作时,通过设置第二电机12和第二转动盘10,通过第二电机12转动,第二电机12会带动第二转动柱11转动,第二转动柱11进而带动第二转动盘10转动,第二转动盘10会带动其表面均匀布置的物料盒3转动,实现将物料盒3转动到指定的第二导孔位置,然后通过转动第二导轮,第二导轮转动会带动第二传动带13转动,通过第二传动带13实现将对应物料盒3导出第二盛放槽,实现了物料盒3的自动快速切换,满足生产过程中物料盒3内部零辅件的使用,避免零辅件的混杂问题。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保护罩4的内部于第二导孔的下方位置均开设有顶槽;所述顶槽的内部均上下滑动连接有顶块14;所述顶块14与对应顶槽的槽底之间均固连有第一弹簧15;工作时,通过设置顶块14,通过外接气源,当物料盒3导出对应第二盛放槽时,向对应顶槽的内部导入气体,顶块14会顶出对应顶槽,进而顶块14会顶起对应的物料盒3,使得物料盒3倾斜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取放物料盒3内部的零辅件。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顶块14的上表面均铰接有调节块16;所述调节块16与对应顶块14之间均固连有橡胶垫17;所述调节块16相对于物料盒3的一侧棱边倒有圆角;工作时,通过设置调节块16,通过调节块16转动连接于对应顶块14的上表面,当顶块14向上顶起对应物料盒3时,物料盒3的下表面放置倾角会不断变化,通过调节块16转动,使得调节块16与物料盒3始终有效贴合。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调节块16的内部均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均固连有电磁铁18;工作时,通过在调节块16的内部均设置电磁铁18,当调节块16顶起对应物料盒3时,调节块16内部的电磁铁18通电,电磁铁18会吸附对应物料盒3,使得物料盒3与调节块16之间有效的吸附连接,避免在取放零辅件时,物料盒3位置大幅移动问题。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工作槽相对于对应操作仪器2的一侧侧面均开设有导槽;所述导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导块19;所述导块19与对应导槽的槽底之间均固连有第二弹簧20;工作时,通过设置导块19和第二弹簧20,当操作仪器2导出对应第一盛放槽时,操作仪器2同时会导入到对应工作槽的内部,进而操作仪器2会挤压对应工作槽内部的导块19,使得导块19向着对应导槽的槽底移动,并挤压第二弹簧20,避免了操作仪器2与工作槽侧面之间直接碰撞,特别是避免了操作仪器2导入工作槽的过程中,容易夹伤工作人员手的问题。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工作槽的侧面于对应导槽的下方位置均开设有第一动力槽;所述第一动力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第一动力块21;所述第一动力槽的槽底均固连有第一伸缩杆22;所述工作槽的前后侧面均开设有第二动力槽;所述第二动力槽的内部均滑动连接有第二动力块23;所述第二动力槽的槽底均固连有第二伸缩杆24,且第二伸缩杆24与对应第一伸缩杆22之间相互连通;工作时,通过设置第一动力块21和第二动力块23,通过操作仪器2移动的过程中会顶压第一动力块21,第一动力块21会顶压第一伸缩杆22,使得第一伸缩杆22内部的气体进入到第二伸缩杆24的内部,第二伸缩杆24会带动第二动力块23顶出动力槽,实现对操作仪器2的位置固定,避免使用操作仪器2时,操作仪器2发生移位现象,影响正常的生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转动盘5于第一盛放槽的下方位置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限位块25;所述限位槽的左侧侧面固连有第三伸缩杆26;所述限位块25的上表面与第一转动盘5之间共同开设有均匀布置的柱槽;所述柱槽的内部均转动连接有滚柱27;工作时,通过设置限位块25,通过第三伸缩杆26伸缩会带动限位块25在限位槽的内部移动,进而实现对柱槽内部滚柱27的限位,当需要移动操作仪器2时,滚柱27滚动,操作仪器2移动更加便利,当操作仪器2收入到第一盛放槽的内部时,通过对滚柱27的限位,减少了操作仪器2的移动,避免了第一转动盘5转动时,操作仪器2的晃动问题。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工作时,通过转动第一电机7,第一电机7转动会带动第一转动柱6转动,第一转动柱6进而带动第一转动盘5转动,通过第一转动盘5转动使得第一转动盘5表面的第一盛放槽的内部操作仪器2转动到指定的第一导孔位置,实现操作仪器2自动移动到工作人员的面前,然后第一盛放槽内部的第一导轮转动,第一导轮会带动第一传动带8转动,通过第一传动带8会带动对应操作仪器2移动并导出第一盛放槽;实现将操作仪器2移动到指定的工作槽的内部,用于工作人员的操作,当需要更换操作仪器2时,通过第一传动带8的运动带动操作仪器2重新收入到第一盛放槽的内部,然后转动第一电机7,第一电机7会带动第一转动盘5和对应操作仪器2转动,实现所需仪器的更换;通过第二电机12转动,第二电机12会带动第二转动柱11转动,第二转动柱11进而带动第二转动盘10转动,第二转动盘10会带动其表面均匀布置的物料盒3转动,实现将物料盒3转动到指定的第二导孔位置,然后通过转动第二导轮,第二导轮转动会带动第二传动带13转动,通过第二传动带13实现将对应物料盒3导出第二盛放槽,实现了物料盒3的自动快速切换,满足生产过程中物料盒3内部零辅件的使用,避免零辅件的混杂问题;通过外接气源,当物料盒3导出对应第二盛放槽时,向对应顶槽的内部导入气体,顶块14会顶出对应顶槽,进而顶块14会顶起对应的物料盒3,使得物料盒3倾斜设置,便于工作人员取放物料盒3内部的零辅件;通过调节块16转动连接于对应顶块14的上表面,当顶块14向上顶起对应物料盒3时,物料盒3的下表面放置倾角会不断变化,通过调节块16转动,使得调节块16与物料盒3始终有效贴合;当调节块16顶起对应物料盒3时,调节块16内部的电磁铁18通电,电磁铁18会吸附对应物料盒3,使得物料盒3与调节块16之间有效的吸附连接,避免在取放零辅件时,物料盒3位置大幅移动问题;当操作仪器2导出对应第一盛放槽时,操作仪器2同时会导入到对应工作槽的内部,进而操作仪器2会挤压对应工作槽内部的导块19,使得导块19向着对应导槽的槽底移动,并挤压第二弹簧20,避免了操作仪器2与工作槽侧面之间直接碰撞,特别是避免了操作仪器2导入工作槽的过程中,容易夹伤工作人员手的问题;通过操作仪器2移动的过程中会顶压第一动力块21,第一动力块21会顶压第一伸缩杆22,使得第一伸缩杆22内部的气体进入到第二伸缩杆24的内部,第二伸缩杆24会带动第二动力块23顶出动力槽,实现对操作仪器2的位置固定,避免使用操作仪器2时,操作仪器2发生移位现象,影响正常的生产;通过第三伸缩杆26伸缩会带动限位块25在限位槽的内部移动,进而实现对柱槽内部滚柱27的限位,当需要移动操作仪器2时,滚柱27滚动,操作仪器2移动更加便利,当操作仪器2收入到第一盛放槽的内部时,通过对滚柱27的限位,减少了操作仪器2的移动,避免了第一转动盘5转动时,操作仪器2的晃动问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8:32: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96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