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管连接头、新风机构及新风空调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技术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管连接头、新风机构及新风空调。


背景技术:



2.新风空调能在不开门窗的情况下实现室内外空气循环,解决了普通空调室内循环导致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的问题,提升了用户体验,因此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
3.目前,新风空调的新风模块通过新风管与室外进行连通,新风管与新风模块通过螺纹拧紧连接或者通过转接头卡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在室外低温情况下发生冷风倒灌或者开启新风模块时,新风模块与新风管的连接处存在保温不好导致结冰,从而产生凝露水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风管连接头、新风机构及新风空调,以解决现有新风空调的新风模块与新风管的连接处易产生凝露水的问题。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风管连接头,所述风管连接头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的外周,所述外管的内壁与所述内管的外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隔热腔。
6.可选的,所述外管的内壁与所述内管的外壁通过多根连接筋条连接,所述连接筋条沿所述内管的轴向延伸,多根所述连接筋条沿所述内管的周向间隔分布,并将所述隔热腔分隔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子隔热腔。
7.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风机构,所述新风机构包括新风模块、新风管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风管连接头,所述新风模块包括具有进风口的进风罩,所述风管连接头安装在所述进风口处,所述风管连接头的内管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新风管的一端插入所述内管中并与所述风管连接头连接。
8.可选的,所述进风罩上设置有接管,所述接管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风管连接头插入所述接管中并与所述接管间隙配合。
9.可选的,所述接管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深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接管的轴线方向;所述风管连接头的外管的一端端面上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限位槽凹凸配合。
10.可选的,所述外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向外凸出的一圈凸缘,所述凸缘朝向所述限位凸起的一侧上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接管远离所述第一限位槽的一端能插入所述第二限位槽中。
11.可选的,所述接管的内壁和所述风管连接头的外管的外壁其中一者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凸起,另一者上开设有与多个所述第一卡接凸起一一对应地卡接配合的多个第一卡接槽。
12.可选的,所述第一卡接凸起的表面形成有用于将所述第一卡接凸起导入所述第一
卡接槽的第一导向斜面和用于将所述第一卡接凸起导出所述第一卡接槽的第二导向斜面。
13.可选的,所述内管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新风管的外壁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或者,所述内管的内壁和所述新风管的外壁其中一者沿周向设置有第二卡接凸起,另一者沿周向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接凸起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槽。
14.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风空调,所述新风空调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构。
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管连接头,通过设置外管套设在内管的外周,并设置外管内壁与内管外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隔热腔,从而当采用该风管连接头连接新风管与新风模块时,隔热腔可将新风管内的冷空气传递的冷辐射温度阻隔在风管连接头的内管中,使得风管连接头的外管外壁不会形成凝露水,进而使新风模块与新风管的连接处不会产生凝露水,解决了室外低温情况下新风模块与新风管的连接处产生凝露水的问题。
1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构,通过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管连接头安装在新风模块的进风口处,使风管连接头的内管与进风口连通,新风管的一端插入内管中并与风管连接头连接,从而风管连接头的隔热腔可将新风管内的冷空气传递的冷辐射温度阻隔在风管连接头的内管中,使得风管连接头的外管外壁不会形成凝露水,进而使新风模块与新风管的连接处不会产生凝露水,解决了室外低温情况下新风模块与新风管的连接处产生凝露水的问题,提升了新风模块在室外低温情况下的使用性能。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空调,通过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构,解决了室外低温情况下新风模块与新风管的连接处产生凝露水的问题,提升了新风空调在室外低温情况下的新风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技术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管连接头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管连接头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3所示的新风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图4所示的新风机构的纵向剖视图。
25.图6为图5所示新风机构的局部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号说明:
27.100、风管连接头;101、隔热腔;102、子隔热腔;110、内管;111、内螺纹;120、外管;121、限位凸起;122、凸缘;123、第二限位槽;130、连接筋条;140、连接耳;141、安装孔;200、新风模块;210、进风罩;211、进风口;220、接管;221、第一限位槽;300、新风管;310、外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管连接头100,如图1所示,风管连接头100包括内管110和外管120,外管120套设在内管110的外周,外管120的内壁与内管110的外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隔热腔101。具体的,内管110与外管120同轴设置,内管110的外壁与外管12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了隔热腔101。
3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管连接头100,通过设置外管120套设在内管110的外周,并设置外管120内壁与内管110外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隔热腔101,从而当采用该风管连接头100连接新风管300与新风模块200时,隔热腔101可将新风管300内的冷空气传递的冷辐射温度阻隔在风管连接头100的内管110中,使得风管连接头100的外管120外壁不会形成凝露水,进而使新风模块200与新风管300的连接处不会产生凝露水,解决了室外低温情况下新风模块200与新风管300的连接处产生凝露水的问题。
31.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外管120的内壁与内管110的外壁通过多根连接筋条130连接,连接筋条130沿内管110的轴向延伸,换句话说,内管110的外壁与外管120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多根沿内管110的轴向延伸的连接筋条130,每根连接筋条130均连接内管110和外管120;多根连接筋条130沿内管110的周向间隔分布,并将隔热腔101分隔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子隔热腔102。通过设置多根连接筋条130将隔热腔101分隔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子隔热腔102,从而可以有效地将空气进行环形隔开,减少隔热腔101内的空气流动,实现多区域地分隔开室内空气与新风管300内的冷空气,隔热效果更好,进而使防止产生凝露水的效果更好。此外,连接筋条130还能增加风管连接头100的结构强度,防止风管连接头100变形。
32.优选的,多根连接筋条130沿内管110的周向均匀分布,从而可以使风管连接头100的结构稳定性更好。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多根连接筋条130也可以不是沿内管110的周向均匀分布的,只是沿内管110的周向间隔分布,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33.可选的,连接筋条130的数量可以为两根、三根、四根或者五根以上,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连接筋条130的数量为四根,四根连接筋条130沿内管110的周向间隔且均匀分布,并将隔热腔101分隔成四个相互独立的子隔热腔102。优选的,风管连接头100为一体成型结构,方便于生产以及增加风管连接头100的结构稳定性。
34.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新风机构,如图3-图6所示,新风机构包括新风模块200、新风管300和上述任一项的风管连接头100,新风模块200包括具有进风口211的进风罩210,风管连接头100安装在进风口211处,风管连接头100的内管110与进风口211连通,新风管300的一端插入内管110中并与风管连接头100连接。其中,新风模块200具有从室外将空气输送到室内的功能,进风罩210与新风管300连通以将室外空气输送到新风模块200内,进而输送到室内;风管连接头100分别与进风罩210和新风管300装配,以实现新风管300与新风模块200的连接。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构,通过将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风管连接头100安装在新风模块200的进风口211处,使风管连接头100的内管110与进风口211连通,新风管300的一端插入内管110中并与风管连接头100连接,从而风管连接头100的隔热腔101可将新风管300与进风罩210的进风口211处隔离开以降低进风处的空气露点,防止凝露水的产生,即新风管300内的冷空气传递的冷辐射温度阻隔在风管连接头100的内管110中,使得风管连接头100的外管120外壁不会形成凝露水,进而使新风模块200与新风管300的连接处不会产生凝露水,解决了室外低温情况下新风模块200与新风管300的连接处产生凝露水的问题,提升了新风模块200在室外低温情况下的使用性能。
36.可选的,进风罩210上设置有接管220,接管220与进风口211连通,管连接头100插入接管220中并与接管220间隙配合。通过设置接管220,方便于风管连接头100在进风口211处的安装;通过将风管连接头100插入接管220中并与接管220间隙配合,使得风管连接头100的外管120的外壁与接管220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可进一步地分隔开室内空气与新风管300内的冷空气,使得风管连接头100的外管120外壁上不会形成凝露水,从而更有效地防止新风模块200与新风管300的连接处产生凝露水,更好地提升了新风模块200在低温下的使用性能。
37.结合图5和图6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接管220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槽221,第一限位槽221的深度方向平行于接管220的轴线方向;风管连接头100的外管120的一端端面上设置有限位凸起121,限位凸起121与第一限位槽221凹凸配合。当需要将风管连接头100安装在进风口211时,将风管连接头100插入接管220中,直至风管连接头100上的限位凸起121卡入接管220内壁的第一限位槽221中,通过限位凸起121与第一限位槽221的凹凸配合实现风管连接头100与接管220的限位,提高风管连接头100与接管220的装配稳定性。具体的,风管连接头100上设置有连接耳140,连接耳140上设置有安装孔141,当限位凸起121卡入第一限位槽221中凹凸配合后,使用螺钉穿过连接耳140上的安装孔141以将风管连接头100固定在空调室内机的底座上即可。
38.进一步的,结合图1、图2和图6所示,外管120的另一端设置有向外凸出的一圈凸缘122,凸缘122朝向限位凸起121的一侧上开设有第二限位槽123,第二限位槽123的深度方向平行于外管120的轴线方向,第二限位槽123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接管220的厚度,以使接管220远离第一限位槽221的一端能插入第二限位槽123中,实现风管连接头100与接管220的限位。第二限位槽123的设置可加强风管连接头100与接管220的限位效果,使得风管连接头100与接管220的装配更稳定。具体的,连接耳140设置在凸缘122上。
39.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接管220的内壁和风管连接头100的外管120的外壁其中一者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凸起,另一者上开设有与多个第一卡接凸起一一对应地卡接配合的多个第一卡接槽。也就是说,可以在接管220的内壁上设置多个第一卡接凸起,在外管120的外壁上开设多个第一卡接槽,装配时将接管220上的多个第一卡接凸起一一对应地卡入外管120上的多个第一卡接槽中,从而实现接管220与风管连接头100的连接;或者,也可以在外管120的外壁上设置多个第一卡接凸起,在接管220的内壁上开设多个第一卡接槽,装配时将外管120上的多个第一卡接凸起一一对应地卡入接管220上的多个第一卡接槽中,同样可以实现接管220与风管连接头100的连接。
40.可选的,可以设置多组第一卡接凸起和多组第一卡接槽,每组第一卡接凸起均包
括多个第一卡接凸起,每组第一卡接槽均包括多个第一卡接槽,多个第一卡接槽与多个第一卡接凸起一一对应。当第一卡接凸起设置在接管220的内壁上时,第一卡接槽设置在外管120的外壁上,多组第一卡接凸起沿接管220的轴线方向间隔分布,同一组第一卡接凸起中的多个卡接凸起沿接管220的周向间隔设置,多组第一卡接槽沿外管120的轴线方向间隔分布,同一组第一卡接槽中的多个卡接槽沿外管120的周向间隔设置;当第一卡接凸起设置在外管120的外壁上时,第一卡接槽设置在接管220的内壁上,多组第一卡接凸起沿外管120的轴线方向间隔分布,同一组第一卡接凸起中的多个卡接凸起沿外管120的周向间隔设置,多组第一卡接槽沿接管220的轴线方向间隔分布,同一组第一卡接槽中的多个第一卡接槽沿接管220的周向间隔设置。
41.优选的,第一卡接凸起的表面形成有用于将第一卡接凸起导入第一卡接槽的第一导向斜面和用于将第一卡接凸起导出第一卡接槽的第二导向斜面。第一导向斜面和第二导向斜面均起到导向作用,可以利用第一导向斜面在第一卡接凸起卡入第一卡接槽时进行导向,以便第一卡接凸起能更顺利地卡入第一卡接槽中,从而提高风管连接头100与接管220的装配效率;利用第二导向斜面在第二卡接凸起脱出第二卡接槽时进行导向,以便第二卡接凸起能更顺利地从第二卡接槽中脱出,从而提高风管连接头100与接管220的拆卸效率。具体的,当卡接凸起设置在接管220的内壁时,第一导向斜面和第二导向斜面分别设置在卡接凸起沿接管220轴线方向的两端;当卡接凸起设置在外管120的外壁时,第一导向斜面和第二导向斜面分别设置在卡接凸起沿外管120轴线方向的两端。
42.可选的,风管连接头100与新风管300可以但不限于通过螺纹连接方式或者卡接方式进行连接。如图4所示,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内管110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111,新风管300的外壁设置有与内螺纹111配合的外螺纹310,新风管300通过内螺纹111和外螺纹310的配合实现可拆卸地装配在风管连接头100上,采用这种螺纹配合的方式保证了安装的便捷性,有利于提高新风管300与风管连接头100的拆装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密封性和安装的可靠性,提升了整机的可靠性。新风管300与风管连接头100装配后,新风管300位于风管连接头100内的部分与内管110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能起到进一步隔热的效果,使得在低温开启新风模块200的情况下,新风管300从室外吸进冷空气时,通过该间隙进一步地分隔开室内空气与新风管300内的冷空气,即更好地将新风管300内的冷空气传递的冷辐射温度阻隔在风管连接头100的内管110中,使得风管连接头100的外管120外壁上不会形成凝露水,从而更有效地防止新风模块200与新风管300的连接处产生凝露水,更好地提升了新风模块200在低温下的使用性能。
43.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内管110的内壁和新风管300的外壁其中一者沿周向设置有第二卡接凸起,另一者沿周向开设有与第二卡接凸起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槽。也就是说,可以在内管110的内壁上设置第二卡接凸起,在新风管300的外壁上开设第二卡接槽,装配时将内管110上的第二卡接凸起对应卡入新风管300上的第二卡接槽中,从而实现内管110与新风管300的连接;或者,也可以在新风管300的外壁上设置第二卡接凸起,在内管110的内壁上开设第二卡接槽,装配时将新风管300上的第二卡接凸起对应卡入内管110上的第二卡接槽中,同样可以实现接内管110与新风管300的连接。
44.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新风空调包括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构,通过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构,解决了室外低温情况下新风模块200与新风管
300的连接处产生凝露水的问题,提升了新风空调在室外低温情况下的新风使用性能,解决了产品售后的痛点。由于本新风空调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45.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4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
47.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风管连接头、新风机构和新风空调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风管连接头,其特征在于,风管连接头(100)包括内管(110)和外管(120),所述外管(120)套设在所述内管(110)的外周,所述外管(120)的内壁与所述内管(110)的外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隔热腔(10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连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20)的内壁与所述内管(110)的外壁通过多根连接筋条(130)连接,所述连接筋条(130)沿所述内管(110)的轴向延伸,多根所述连接筋条(130)沿所述内管(110)的周向间隔分布,并将所述隔热腔(101)分隔成多个相互独立的子隔热腔(102)。3.一种新风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模块(200)、新风管(300)和如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风管连接头(100),所述新风模块(200)包括具有进风口(211)的进风罩(210),所述风管连接头(100)安装在所述进风口(211)处,所述风管连接头(100)的内管(110)与所述进风口(211)连通,所述新风管(300)的一端插入所述内管(110)中并与所述风管连接头(100)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罩(210)上设置有接管(220),所述接管(220)与所述进风口(211)连通,所述风管连接头(100)插入所述接管(220)中并与所述接管(220)间隙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管(220)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槽(221),所述第一限位槽(221)的深度方向平行于所述接管(220)的轴线方向;所述风管连接头(100)的外管(120)的一端端面上设置有限位凸起(121),所述限位凸起(121)与所述第一限位槽(221)凹凸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20)的另一端设置有向外凸出的一圈凸缘(122),所述凸缘(122)朝向所述限位凸起(121)的一侧上开设有第二限位槽(123),所述接管(220)远离所述第一限位槽(221)的一端能插入所述第二限位槽(123)中。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管(220)的内壁和所述风管连接头(100)的外管(120)的外壁其中一者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卡接凸起,另一者上开设有与多个所述第一卡接凸起一一对应地卡接配合的多个第一卡接槽。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凸起的表面形成有用于将所述第一卡接凸起导入所述第一卡接槽的第一导向斜面和用于将所述第一卡接凸起导出所述第一卡接槽的第二导向斜面。9.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110)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111),所述新风管(300)的外壁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111)配合的外螺纹(310);或者,所述内管(110)的内壁和所述新风管(300)的外壁其中一者沿周向设置有第二卡接凸起,另一者沿周向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接凸起卡接配合的第二卡接槽。10.一种新风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空调包括如权利要求3~9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构。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风管连接头、新风机构及新风空调。新风机构包括新风模块、新风管和风管连接头,风管连接头包括内管和外管,外管套设在内管的外周,外管的内壁与内管的外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隔热腔;新风模块包括具有进风口的进风罩,风管连接头安装在进风口处,风管连接头的内管与进风口连通,新风管的一端插入内管中并与风管连接头连接。本申请通过设置风管连接头的外管内壁与内管外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隔热腔,从而采用风管连接头连接新风管与新风模块时,隔热腔可将新风管内的冷空气传递的冷辐射温度阻隔在风管连接头的内管中,使得新风模块与新风管的连接处不会产生凝露水,解决了室外低温情况下新风模块与新风管的连接处产生凝露水的问题。处产生凝露水的问题。处产生凝露水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杨林 张勇 许锋 谭道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9

技术公布日:

2023/3/10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3:43: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90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风管   所述   新风   多个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