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高加紧急放水系统。
背景技术:
2.高压
加热器是汽轮发电机组的主要辅助设备之一,是利用汽轮机回热抽汽对锅炉给水进行加热的装置。锅炉给水温度的提升与热量及工质的回收,使得机组热效率随之提高,这对提升电厂的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
3.高加紧急放水系统作用是在以下事故工况,仍能保证高压加热器水位在正常范围内,确保加热器的加热效果并防止汽轮机进水:1、高压加热器的换热管破裂或管板焊口泄漏,高压给水进入加热器壳体导致水位快速上升;2、正常
疏水调节阀或两相流控制器故障,疏水不畅造成壳体水位升高;3、下一级高压加热器或除氧器高水位后事故关闭上一级来的疏水调节阀,上一级高压加热器疏水无出路。常规煤气发电机机组高加
危急疏水接至锅炉排污定期排污扩容器,每次紧急放水的汽水均无法回收至热力循环,导致汽水损失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高加紧急放水系统,至少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部分缺陷。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高加紧急放水系统,包括一个高加前置蒸汽
冷却器、若干个高压加热器、危急疏水扩容器和凝汽器,所述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通过冷却器危急疏水管组件与危急疏水扩容器连接,各所述高压加热器均单独通过加热器危急疏水管组件与危急疏水扩容器连接,所述危急疏水扩容器顶部的排汽口通过排汽管道与凝汽器的喉部连接,所述危急疏水扩容器底部的排水口通过排水管道与凝汽器的热井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器危急疏水管组件包括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和第一电动减压阀,所述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一端连接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的危急疏水出口,另一端连接危急疏水扩容器,所述第一电动减压阀安装于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上,且第一电动减压阀与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的液位联锁。
8.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器危急疏水管组件还包括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手动关断阀和第一手动真空关断阀,所述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手动关断阀和第一手动真空关断阀均安装于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上,所述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手动关断阀位于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与第一电动减压阀之间,所述第一手动真空关断阀位于第一电动减压阀与危急疏水扩容器之间。
9.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包括通过第一消能三通连接的第一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和第二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所述第一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和第二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分别与第一消能三通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一消能三通的第三端口
通过封头封堵。
10.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器危急疏水管组件包括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和第二电动减压阀,所述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一端连接高压加热器的危急疏水出口,另一端连接危急疏水扩容器,所述第二电动减压阀安装于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上,且第二电动减压阀与高压加热器的液位联锁。
11.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器危急疏水管组件还包括高压加热器手动关断阀和第二手动真空关断阀,所述高压加热器手动关断阀和第二手动真空关断阀均安装于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上,所述高压加热器手动关断阀位于高压加热器与第二电动减压阀之间,所述第二手动真空关断阀位于第二电动减压阀与危急疏水扩容器之间。
12.进一步的,所述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包括通过第二消能三通连接的第一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和第二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所述第一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和第二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分别与第二消能三通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二消能三通的第三端口通过封头封堵。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高加紧急放水系统设计独立的危急疏水扩容器,专门接受高压加热器和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的紧急疏水,并且将危急疏水扩容器与凝汽器相连,保证高加紧急放水介质可以回收至凝汽器,不会造成汽水损失。
15.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高加紧急放水系统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说明:1、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2、高压加热器;3、第一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4、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手动关断阀;5、第一电动减压阀;6、第一手动真空关断阀;7、第一消能三通;8、封头;9、第二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10、第一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11、高压加热器手动关断阀;12、第二电动减压阀;13、第二手动真空关断阀;14、第二消能三通;15、第二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16、危急疏水扩容器;17、排汽管道;18、凝汽器;19、排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
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还可以是抵触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1.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2.在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工作过程中,当某台高压加热器发生故障或事故时,该高压加热器液位快速上升,超过高水位报警值,仅通过正常疏水系统调节无法正常控制高压加热器液位降至正常范围,在此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高加紧急放水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一个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1、若干个高压加热器2、危急疏水扩容器16和凝汽器18,所述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1通过冷却器危急疏水管组件与危急疏水扩容器16连接,在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1内液位过高时,其内部工质通过冷却器危急疏水管组件进入危急疏水扩容器16进行扩容;各所述高压加热器2均单独通过加热器危急疏水管组件与危急疏水扩容器16连接,当某台高压加热器2发生故障或事故,其液位快速上升,超过高水位报警值时,该高压加热器2内部工质通过对应的加热器危急疏水管组件进入危急疏水扩容器16进行扩容;而为了避免危急疏水扩容器16内汽水损失,本实施例将所述危急疏水扩容器16顶部的排汽口通过排汽管道17与凝汽器18的喉部连接,所述危急疏水扩容器16底部的排水口通过排水管道19与凝汽器18的热井连接,危急疏水扩容器16内闪蒸的蒸汽通过排汽管道17进入凝汽器18的喉部,未饱和水通过排水管道19进入凝汽器18的热井,从而回收了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1及各高压加热器2排出的这部分工质,不造成汽水损失,节约能源。
23.细化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加热器危急疏水管组件包括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和第二电动减压阀12,所述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一端连接高压加热器2的危急疏水出口,另一端连接危急疏水扩容器16,所述第二电动减压阀12安装于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上,且第二电动减压阀12与高压加热器2的液位联锁。第二电动减压阀12在高压加热器2高水位时动作,将危急疏水及时排走,使高压加热器2侧介质通过第二电动减压阀12减压后形成汽液两相流状态进入危急疏水扩容器16进行扩容,保证高压加热器2发生故障时,能够保证液位时刻处在正常范围内,防止高压加热器2管侧汽水反流至汽轮机抽汽口,造成汽轮机进水。
24.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器危急疏水管组件还包括高压加热器手动关断阀11和第二手动真空关断阀13,所述高压加热器手动关断阀11和第二手动真空关断阀13均安装于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上,所述高压加热器手动关断阀11位于高压加热器2与第二电动减压阀12之间,所述第二手动真空关断阀13位于第二电动减压阀12与危急疏水扩容器16之间;通过高压加热器手动关断阀11和第二手动真空关断阀13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高压加热器2的危急疏水控制。
25.具体的,所述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包括通过第二消能三通14连接的第一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10和第二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15,所述第一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10和第二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15分别与第二消能三通14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连接,所述第二消能三通14的第三端口通过封头封堵。本实施例的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布置上在管道转弯处采用消能三通连接堵头(封头)的形式,可吸收汽水两相流混合物的冲击能量,削弱了由于汽液两相流动所引起的振动与噪声等影响。
26.同样,对于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1侧的危急疏水控制,如图1所示,所述冷却器危急疏水管组件包括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和第一电动减压阀5,所述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一端连接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1的危急疏水出口,另一端连接危急疏水扩容器16,所述第一电动减压阀5安装于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上,且第一电动减压阀5与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1的液位联锁,第一电动减压阀5在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1高水位时动作,将危急疏水及时排走。
27.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器危急疏水管组件还包括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手动关断阀4和第一手动真空关断阀6,所述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手动关断阀4和第一手动真空关断阀6均安装于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上,所述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手动关断阀4位于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1与第一电动减压阀5之间,所述第一手动真空关断阀6位于第一电动减压阀5与危急疏水扩容器16之间。
28.进一步的,所述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包括通过第一消能三通7连接的第一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3和第二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9,所述第一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3和第二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9分别与第一消能三通7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一消能三通7的第三端口通过封头8封堵。
29.在本实施例中,当某台高压加热器发生故障或者事故,该高压加热器液位快速上升,超过了高水位报警值,此时需要通过快速打开危急疏水的第一电动减压阀/第二电动减压阀,使高压加热器壳侧介质通过减压阀减压后形成汽液两相流状态进入危急疏水扩容器进行扩容,闪蒸的蒸汽通过排汽管道进入凝汽器喉部,未饱和水通过排水管道进入凝汽器热井,高压加热器水位从报警水位降低至正常范围内,确保高压加热器的加热效果并防止汽轮机进水,同时收回了该部分工质,不造成汽水损失。
30.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高加紧急放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若干个高压加热器、危急疏水扩容器和凝汽器,所述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通过冷却器危急疏水管组件与危急疏水扩容器连接,各所述高压加热器均单独通过加热器危急疏水管组件与危急疏水扩容器连接,所述危急疏水扩容器顶部的排汽口通过排汽管道与凝汽器的喉部连接,所述危急疏水扩容器底部的排水口通过排水管道与凝汽器的热井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高加紧急放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危急疏水管组件包括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和第一电动减压阀,所述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一端连接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的危急疏水出口,另一端连接危急疏水扩容器,所述第一电动减压阀安装于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上,且第一电动减压阀与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的液位联锁。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高加紧急放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危急疏水管组件还包括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手动关断阀和第一手动真空关断阀,所述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手动关断阀和第一手动真空关断阀均安装于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上,所述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手动关断阀位于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与第一电动减压阀之间,所述第一手动真空关断阀位于第一电动减压阀与危急疏水扩容器之间。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高加紧急放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包括通过第一消能三通连接的第一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和第二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所述第一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和第二冷却器紧急疏水管道分别与第一消能三通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一消能三通的第三端口通过封头封堵。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高加紧急放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危急疏水管组件包括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和第二电动减压阀,所述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一端连接高压加热器的危急疏水出口,另一端连接危急疏水扩容器,所述第二电动减压阀安装于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上,且第二电动减压阀与高压加热器的液位联锁。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高加紧急放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危急疏水管组件还包括高压加热器手动关断阀和第二手动真空关断阀,所述高压加热器手动关断阀和第二手动真空关断阀均安装于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上,所述高压加热器手动关断阀位于高压加热器与第二电动减压阀之间,所述第二手动真空关断阀位于第二电动减压阀与危急疏水扩容器之间。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高加紧急放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包括通过第二消能三通连接的第一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和第二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所述第一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和第二高压加热器紧急疏水管道分别与第二消能三通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二消能三通的第三端口通过封头封堵。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高加紧急放水系统,包括一个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若干个高压加热器、危急疏水扩容器和凝汽器,所述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通过冷却器危急疏水管组件与危急疏水扩容器连接,各所述高压加热器均单独通过加热器危急疏水管组件与危急疏水扩容器连接,所述危急疏水扩容器顶部的排汽口通过排汽管道与凝汽器的喉部连接,所述危急疏水扩容器底部的排水口通过排水管道与凝汽器的热井连接。该实用新型设计独立的危急疏水扩容器,专门接受高压加热器和高加前置蒸汽冷却器的紧急疏水,并且将危急疏水扩容器与凝汽器相连,保证高加紧急放水介质可以回收至凝汽器,不会造成汽水损失。不会造成汽水损失。不会造成汽水损失。
技术研发人员:
廖申丁 熊敬超 郝炜 谭成成 邵雁 韩汉平 余永江 杨学海 唐美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08
技术公布日:
20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