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变向变速复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动力与传动领域,具体涉及应用于中的一种自动变向变速复位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的复位系统为单向复位,即只是连接到牵引车然后拉回到起始位置。以蒸汽弹射为例复位仅对活塞与牵引车一体的复位,速度不可调节,造成复位效率偏低,进而影响的弹射周期,系统空间资源占用大。
3.目前的复位系统仅是对活塞与牵引车复位。而战机就位与固定均需另外操作完成,如对战机固定的牵引杆需单独设置,牵引车与战机起落架拉杆的对接需战机移动来完成,甚至需要人员操作固定。而战机的移动均靠自身动力来完成,故对于重型战机一旦行程超线需退回弹射起始位置,这种对接微小移动对准还是比较耗时的,直接影响了战机就位效率。如不调节牵引车起始位置来实现,造成弹射行程小于活塞冲程,进而对弹射动力输出造成微小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向变速高效的复位系统,以解决弹射准备战机就位过程中,移动、固定的效率以及复位效率等问题。
5.实现本发明目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自动变向变速复位装置,包括:位于两端的定滑轮,位于两个定滑轮之间的驱动箱、复位连接板和张力机构,牵引绳;
7.所述牵引绳穿过定滑轮、驱动箱、张力调节机构后,两端固定在复位连接板内,复位连接板用于与牵引车对接;
8.所述张力调节机构用于调节牵引绳的张紧力;
9.所述驱动箱用于既作为变向机构又作为驱动传动机构,作为变向机构用于调整牵引绳的牵引方向,作为驱动传动机构,用于调整牵引绳的牵引速度和功率。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显著优点为:
11.1、充分利用复位动力特点,具有双向变速功能,即空载时高速低动力,有荷载时低速度高动力,提高了复位效率,缩短了弹射周期;
12.2、具有张力调节功能,通过张力调节机构实现稳定的摩擦力,确保对战机就位动力需求;
13.3、自动化程度高,采用磁性对接技术实现了复位系统与牵引车的自动对接与脱落功能自动化;
14.4、牵引绳采用环形设计使系统结构更加紧凑、整体重量与空间占用小;
15.5、配合牵引车实现对被弹射物的自动连接约束与起始位固定。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17.图1为自动变向变速装置整体图。
18.图2为张力机构结构图。
19.图3为复位连接板结构图。
20.图4为复位连接板剖面图。
21.图5为复位连接板底面图。
22.图6为牵引绳对接图。
23.图7为驱动箱爆炸图。
24.图8为变向动力轴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本实施例的一种自动变向变速复位装置,由驱动箱1、牵引绳2、定滑轮3、复位连接板4、张力机构5组成;
26.整个自动变向变速复位装置两端各设有一个定滑轮3,复位装置的牵引绳2穿过定滑轮3、驱动箱1、张力调节机构5后,两端在复位连接板4的牵引绳槽内对接,并由复位连接板4的复位连接盘与压盘通过高强螺栓固定约束,这样优势是整个环无外接头,便于复位连接板的牵引移动。
27.所述复位连接板4包括复位连接盘41、t型磁性销钉44,卡簧44、压盘;所述复位连接盘41内设有s形的牵引绳槽46,用于放置牵引绳2,复位连接盘41上设有多个压盘固定螺纹孔47,用于固定压盘,将绳的每个端头由压盘对绳进行压紧固定,以防松脱。
28.复位连接盘41底部设有多个销钉孔43,销钉孔43内底部设有沟槽用于容纳卡簧45,销钉孔43内放置t型磁性销钉44,卡簧45则约束t型磁性销钉44防止脱落,t型磁性销钉44底面进行倒角,以容纳卡簧45,实现底面与复位连接板底面对齐。复位连接盘41前端设有限位槽42,用于与牵引车之间的限位对接。t型磁性销钉44用于复位连接板4与外部的牵引车对接时,通过牵引车的永磁体磁力作用下,向上滑动插入牵引车内与牵引车对接。
29.所述张力机构5主要功能是给牵引绳2足够的拉紧力,以确保牵引绳2与驱动轮之间提供足够的摩擦力,进而实现对战机的移动牵引。
30.张力机构5包括固定法兰51、定滑轮55,动滑轮56、动滑轮拉杆52、弹簧53、调节螺母54;
31.所述动滑轮56设置在两个定滑轮55之间,动滑轮56、定滑轮55均设置在固定法兰51的支架内,定滑轮55的轴固定在固定法兰51的支架内。所述固定法兰51通过螺栓固定在外部的安装槽底板下面,牵引绳2穿过固定法兰51的支架与定滑轮55接触,动滑轮56对牵引绳2形成压力,动滑轮56的轴固定在动滑轮拉杆52上,动滑轮拉杆52穿过固定法兰51的支架,动滑轮拉杆52底部设有调节螺母54,动滑轮拉杆52上套接有弹簧53,弹簧53支撑在动滑轮拉杆52和调节螺母54之间。通过旋转调节螺母54实现对弹簧53的压缩,进而弹簧53弹力通过动滑轮拦杆52调节动滑轮56的位置,实现对牵引绳2张力调节的目的。
32.所述驱动箱1包括上下两块支撑板31,设置在支撑板31内的多个定滑轮,用于增与牵引绳的缠绕角度。
33.驱动轮34和从动轮35,牵引绳2从多个驱动轮34和从动轮35绕过,驱动箱1上设有
多套驱动系统,本实施例以两套驱动系统为例,多个定滑轮中有两个作为驱动轮34,其余作为从动轮,仅驱动轮34上设置有驱动轴37,从动轮上的为光轴36。
34.上支撑板31上设有两套传动齿轮,每套传动齿轮包括相互啮合的一个大齿轮32和一个小齿轮33,下支撑板31上也设有两套传动齿轮。以其中一套传动齿轮进行说明,其中上支撑板31上的一个小齿轮33通过动力变向轴38与一个从动轮35以及下支撑板31上的一个大齿轮32同轴连接,上支撑板31上的一个大齿轮32通过动力变向轴38与另一个从动轮35以及下支撑板31上的小齿轮33同轴连接。支撑板31上的大齿轮32与其同轴的下支撑板31上的小齿轮33采用一个电机驱动,支撑板31上的小齿轮33与其同轴的下支撑板31上的大齿轮32采用一个电机驱动,动力变向轴38用于切换该轴是与上部的大齿轮32(或小齿轮33)连接还是与下部的小齿轮33(或大齿轮32)连接。从而驱动与啮合的齿轮转动,从动齿轮与驱动轴37、驱动轮34通过键连接转动。动力变向轴38上连接的是从动轮。
35.当需要低功率大转速时,动力变向轴38与一端大齿轮32连接(与另一端的小齿轮分离),动力经动力变向轴38传递给大齿轮32,大齿轮32转动带动与其啮合的小齿轮33转动,小齿轮33带动与其同轴的驱动轮34转动,实现较大的转速和较小功率的驱动。当需要大功率低转速时,动力变向轴38与一端小齿轮33连接(与另一端的大齿轮分离),动力经动力变向轴38传递给小齿轮33,小齿轮33转动带动与其啮合的大齿轮32转动,大齿轮34带动与其同轴的驱动轮34转动,实现较小的转速和较大功率的驱动。通过上下大小齿轮的切换驱动,能够实现牵引绳2速度、功率和牵引方向的控制。
36.动力变向轴38的上下齿轮为一大一小,为了达到变速效果,两侧齿轮是大小配对,即变向动力轴两端分别是大小齿轮,而与之啮合的齿轮正好相反。当变向动力轴切换为小齿轮转动时,则小齿轮啮合大齿轮转动,转速比降低,可以输出更大的动力。反之则输出更高的速度。与之啮合的大小齿轮、驱动轮、动力轴37之间通过键约束固定,这样驱动轮可以带动牵引绳转动,达到驱动目的。
37.所述驱动箱1内既是变向机构又是驱动传动机构,两个双向马达通过动力变向轴38向驱动箱1输入动力,通过电磁调节,拔动动力变向轴38内部上下移动键23的上下移动,实现移动键22相对动力变向轴38的伸缩,以切换动力变向轴38上的大齿轮32还是小齿轮33为驱动,即大齿轮32为驱动时,小齿轮33与动力变向轴38的移动键22缩回,形成无约束的自由转动,而动力变向轴38与中间定滑轮是无约束的自由转动状态。因是两套马达输入动力,故驱动箱1在牵引绳2的进入与驶出端设置有两套以上机构。
38.所述动力变向轴38包变向动力轴体38、移动键22、键拔动轴23、永磁体24、动力轴孔1-1、动力轴键孔1-2、键槽3-1等组成。
39.所述键拔动轴23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力轴键孔3-1,力轴键孔3-1内设有两个移动键22,键拔动轴23和移动键22均设置在变向动力轴体38内,键拔动轴23能够在变向动力轴体38上下移动,变向动力轴体38上端和下端分别对称设有键槽1-2,移动键22与键槽1-2配合,能够相对变向动力轴体38径向移动。同一侧的两个移动键22之间形成一个锥角,移动键22的两端设为锥角,变向动力轴体38的一端与电机等驱动机构连接,另一端设有动力轴键孔1-2,移动键22的端部固定有永磁体,并穿过动力轴键孔1-2。永磁体24在外部交变磁感应线圈的作用下,能够在变向动力轴体38内上下滑动,通过锥角推动上部的两个移动键22或下部的两个移动键22向外移动,从而是实现移动键22与齿轮键槽的配合,实现动力变向
轴38的动力切换。可通过在齿轮键槽内设置弹力销,或配对的移动键22是磁性异体产生相互吸引的磁力,实现收缩复位。
40.当复位装置启动出寻牵引车时,需调整为较高的速度切换磁感应线圈正向通电在电磁力作用下键拔动轴23向下移动,将下部移动键22外推与大齿轮32实现锁定,同时与上部小齿轮33脱离动力传动,大齿轮32与对应的小齿轮33啮合,小齿轮33通过键带动驱动轮34转动,有两组以上的动力输入轴,进而驱动轮34带动牵引绳2实现运动。当复位连接板与牵引车实现对接后,会触发控制器,向中心发送讯号,系统将自动切换动力方向,此时磁感应线圈电流方向改变,对永磁体24形成吸引力,拉动键拔动轴23向上移动,实现与大齿轮32脱离,与小齿轮33啮合,则小齿轮带动大齿轮旋转,大齿轮带动驱动轮34转动,输出比降低,动力增加。
41.复位系统可以实现牵引车的自动对接(磁性对接接口),复位系统在与牵引车对接后可自动完成对战机起落架的搜寻与抱锁功能,并拖动战机固定在释放器上,减少了战机精确定位移动造成耗时问题,提高效率。根据复位系统往复做功的大小不同,设计的动作速度也不同,即复位系统寻牵引车时速度高,连接后或钩住起落架后复位系统以低速度,以提供更大的动力实现对战机的牵引。复位系统中有牵引绳张力调节装置以确保牵引绳与驱动轮间有足够的摩擦力满足对战机的牵引力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自动变向变速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两端的定滑轮,位于两个定滑轮之间的驱动箱、复位连接板和张力机构,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穿过定滑轮、驱动箱、张力调节机构后,两端固定在复位连接板内,复位连接板用于与牵引车对接;所述张力调节机构用于调节牵引绳的张紧力;所述驱动箱用于既作为变向机构又作为驱动传动机构,作为变向机构用于调整牵引绳的牵引方向,作为驱动传动机构,用于调整牵引绳的牵引速度和功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向变速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当需要启动对接牵引车时,驱动箱切换为较高转速较低功率带动复位连接板向前运动;当位连接板与牵引车实现对接后,驱动箱切换为较低转速较高功率带动复位连接板向前运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向变速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箱包括上下两块支撑板,设置在支撑板内的多个定滑轮、动力变向轴,其中一部分定滑轮作为主动轮,其余作为从动轮;设置在上下支撑板上的多套传动齿轮,每套传动齿轮由相互啮合的一个大齿轮和一个小齿轮构成;动力变向轴穿过主动轮,其两端分别为一个大齿轮和一个小齿轮;动力变向轴两端的齿轮共用一个驱动源,动力变向轴用于切换与大齿轮或小齿轮的连接,实现大齿轮带动小齿轮或小齿轮带动大齿轮的啮合驱动方式,以及驱动箱传动齿轮的切换,实现牵引方向、牵引速度和功率的切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变向变速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变向轴包变向动力轴体、移动键、键拔动轴;所述键拔动轴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力轴键孔,力轴键孔内设有两个移动键,键拔动轴和移动键均设置在变向动力轴体内,键拔动轴能够在变向动力轴体内上下移动,变向动力轴体上端和下端分别对称设有键槽,移动键与键槽配合,能够相对变向动力轴体径向移动;同一端的两个移动键之间形成一个锥角,移动键的两端设为锥角,通过驱动机构带动键拔动轴上下移动,带动移动键的内外扩张移动,实现移动键与齿轮键槽的配合,并通过复位机构实现移动键的复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变向变速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机构采用永磁体,永磁体与键拔动轴固定,通过磁力带动键拔动轴上下移动。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变向变速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为设置齿轮键槽内的弹性销。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变向变速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移动键本身,成对的两个移动键产生相互吸引的磁力,实现收缩复位与键拔动轴紧密接触。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向变速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连接板包括复位连接盘、压盘;所述复位连接盘内设有s形的牵引绳槽,用于放置牵引绳,复位连接盘上设有多个压盘固定螺纹孔,用于安装固定压盘,牵引绳的两个端头均由压盘进行压紧固定对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向变速复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机构包括固定法兰、定滑轮,动滑轮、动滑轮拉杆、弹簧、调节螺母;所述动滑轮设置在两个定滑轮之间,动滑轮、定滑轮均设置在固定法兰的支架内,定滑
轮的轴固定在固定法兰的支架内;牵引绳与定滑轮接触,动滑轮的轴固定在动滑轮拉杆上,动滑轮拉杆穿过固定法兰的支架,动滑轮拉杆底部设有调节螺母,动滑轮拉杆上套接有弹簧,弹簧支撑在动滑轮拉杆和调节螺母之间。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变向变速复位装置,包括:位于两端的定滑轮,位于两个定滑轮之间的驱动箱、复位连接板和张力机构,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穿过定滑轮、驱动箱、张力调节机构后,两端固定在复位连接板内,复位连接板用于与牵引车对接;所述张力调节机构用于调节牵引绳的张紧力;所述驱动箱用于既作为变向机构又作为驱动传动机构,作为变向机构用于调整牵引绳的牵引方向,作为驱动传动机构,用于调整牵引绳的的牵引速度和功率。本发明能够解决战机就位过程中,移动、固定的效率以及复位效率等问题。固定的效率以及复位效率等问题。固定的效率以及复位效率等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冯魁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南京奎道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28

技术公布日:

2023/3/9

本文发布于:2023-03-13 02:16: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88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定滑轮   动力   齿轮   动滑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