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气防风两用涤纶布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品技术,更具体地说,它涉及透气防风两用涤纶布。


背景技术:



2.目前的涤纶布较为公知的一个问题就是透气效果偏差,在日常使用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在其之上开设若干的透气孔来进行透气,然而薄薄一层的涤纶布一旦开孔以后,其保温效果就会因此受到影响,遭遇到风力较大的天气时,空气会从透气孔穿透涤纶布直接吹在人们的身上。
3.现有技术中,人们会通过将两张开设有透气孔的涤纶布进行复合,使得两张涤纶布上的透气孔可以错位分布,但是必须得通过复合粘接的工艺才能够得到,并且一旦在复合过程中出现问题,则会出现两张涤纶布上的透气孔无法连通,进而也就不能起到透气的效果,因此需要能够通过编织来代替复合工艺的涤纶织物以兼顾透气和保温的功效。
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的透气防风两用涤纶布,能够通过异形氨纶纤维使得无论是底层还是鼓包均能具有较好的弹性以及蓬松感,从而使得起到较好的防风保温的效果,并且错位分布但连通的透气孔一和透气孔二使得本涤纶布依旧可以进行正常透气。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该透气防风两用涤纶布,包括底层以及一体成型在其顶面且矩形阵列分布的鼓包,所述鼓包与底层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底层上开设有与空腔连通的透气孔一,所述鼓包上开设有与空腔连通的透气孔二,所述透气孔一与透气孔二错位设置,且当所述鼓包形变且压缩空腔高度至与底层顶面贴合时,所述透气孔一和透气孔二的投影面积重叠度为0。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层与鼓包为表里交换双层组织。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表里交换双层组织通过复合纱梭织而成,所述复合纱包括芯层以及同向螺旋缠绕于其外圈的接触纱一和接触纱二,所述接触纱一和接触纱二的捻回为6-12捻/cm。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芯层通过若干异形氨纶纤维加捻而成,所述异形氨纶纤维的截面呈三叶状。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接触纱一包括涤纶纤维一和棉纤维,所述涤纶纤维一和棉纤维相互加捻设置。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接触纱二包括涤纶纤维二和银纤维,所述涤纶纤维二和银纤维相互加捻设置。
1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异形氨纶纤维使得无论是底层还是鼓包均能具有较好的弹
性以及蓬松感,从而使得起到较好的防风保温的效果,并且错位分布但连通的透气孔一和透气孔二使得本涤纶布依旧可以进行正常透气。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表里交换双层组织的编织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复合纱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底层;2、透气孔一;3、鼓包;4、透气孔二;5、空腔;6、芯层;7、异形氨纶纤维;8、接触纱一;9、涤纶纤维一;10、棉纤维;11、接触纱二;12、涤纶纤维二;13、银纤维。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20.实施例:
21.该透气防风两用涤纶布,如图1和2所示,包括底层1以及一体成型在其顶面且矩形阵列分布的鼓包3,鼓包3与底层1之间形成空腔5,底层1上开设有与空腔5连通的透气孔一2,鼓包3上开设有与空腔5连通的透气孔二4,透气孔一2与透气孔二4错位设置,且当鼓包3形变且压缩空腔5高度至与底层1顶面贴合时,透气孔一2和透气孔二4的投影面积重叠度为0。
22.如图3所示,底层1与鼓包3为表里交换双层组织,表里交换双层组织通过复合纱梭织而成。
23.如图4所示,复合纱包括芯层6以及同向螺旋缠绕于其外圈的接触纱一8和接触纱二11,接触纱一8和接触纱二11的捻回为6-12捻/cm,芯层6通过若干异形氨纶纤维7加捻而成,异形氨纶纤维7的截面呈三叶状,接触纱一8包括涤纶纤维一9和棉纤维10,涤纶纤维一9和棉纤维10相互加捻设置,接触纱二11包括涤纶纤维二12和银纤维13,涤纶纤维二12和银纤维13相互加捻设置。
24.当人们需要本涤纶布的时候,首先人们通过假捻倍捻机将若干的异形氨纶纤维7进行假捻,得到芯层6,使得芯层6具有较好的弹性,而后再将涤纶纤维一9以及棉纤维10通过加捻机进行加捻,得到接触纱一8,该接触纱一8能够具有棉纤维10的柔软触感以及涤纶纤维一9的爽滑触感,较为舒适,同时棉纤维10还能够具有较好的吸湿效果,避免其保持干燥,并可以对涤纶纤维一9起到较好的润湿效果,使得涤纶纤维一9不会过分干燥,接着再将涤纶纤维二12和银纤维13进行加捻,得到接触纱二11,接触纱二11能够具有较为优良的顺滑触感,并且其中的银纤维13令接触纱二11具有一定的抗菌抑菌效果以及抗静电性能。
25.接着再将复合纱根据附图3的编织图进行梭织,得到表里交换双层组织,表里交换双层组织形成底层1以及鼓包3,并且在鼓包3上通过打孔机进行打孔,打孔机可以为激光打孔机,也可以为其他裁切机,形成透气孔二4,同理也在底层1上形成若干透气孔二4。
26.在本涤纶布使用时,如果有风吹的时候,风力会作用在鼓包3上,从而使得鼓包3压缩空腔5内的空间进行形变,并且直至鼓包3与底层1的顶面抵触,此时透气孔一2和透气孔二4错位设置,并且也不重合,也就使得鼓包3和底层1相互对透气孔一2和透气孔二4进行遮
蔽,起到较好的防风的效果,而无风的情况下,通过本涤纶布中复合纱具备的弹性,也能够令鼓包3和空腔5恢复原状,从而使得透气孔一2、空腔5以及透气孔二4连通进行空气流通,起到较好的透气效果。
2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透气防风两用涤纶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层(1)以及一体成型在其顶面且矩形阵列分布的鼓包(3),所述鼓包(3)与底层(1)之间形成空腔(5),所述底层(1)上开设有与空腔(5)连通的透气孔一(2),所述鼓包(3)上开设有与空腔(5)连通的透气孔二(4),所述透气孔一(2)与透气孔二(4)错位设置,且当所述鼓包(3)形变且压缩空腔(5)高度至与底层(1)顶面贴合时,所述透气孔一(2)和透气孔二(4)的投影面积重叠度为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气防风两用涤纶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1)与鼓包(3)为表里交换双层组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气防风两用涤纶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里交换双层组织通过复合纱梭织而成,所述复合纱包括芯层(6)以及同向螺旋缠绕于其外圈的接触纱一(8)和接触纱二(11),所述接触纱一(8)和接触纱二(11)的捻回为6-12捻/c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气防风两用涤纶布,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层(6)通过若干异形氨纶纤维(7)加捻而成,所述异形氨纶纤维(7)的截面呈三叶状。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气防风两用涤纶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纱一(8)包括涤纶纤维一(9)和棉纤维(10),所述涤纶纤维一(9)和棉纤维(10)相互加捻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气防风两用涤纶布,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纱二(11)包括涤纶纤维二(12)和银纤维(13),所述涤纶纤维二(12)和银纤维(13)相互加捻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透气防风两用涤纶布,涉及纺织品技术,旨在解决需要能够通过编织来代替复合工艺的涤纶织物以兼顾透气和保温的功效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底层以及一体成型在其顶面且矩形阵列分布的鼓包,鼓包与底层之间形成空腔,底层上开设有与空腔连通的透气孔一,鼓包上开设有与空腔连通的透气孔二,透气孔一与透气孔二错位设置,且当鼓包形变且压缩空腔高度至与底层顶面贴合时,透气孔一和透气孔二的投影面积重叠度为0。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异形氨纶纤维使得无论是底层还是鼓包均能具有较好的弹性以及蓬松感,从而使得起到较好的防风保温的效果,并且错位分布但连通的透气孔一和透气孔二使得本涤纶布依旧可以进行正常透气。以进行正常透气。以进行正常透气。


技术研发人员:

杨国萍 钮雪芳 王红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苏州闪星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27

技术公布日:

2023/3/9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20:04: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80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空腔   纤维   底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