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或加热烟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2.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加热不燃烧类电磁,电磁加热烟具的电磁发热针通过peek基座进行固定。现有技术中,由于电磁发热针的加热温度可达300度以上,而peek基座的耐高温性能通常为260度,因而用于固定电磁加热针的peek基座容易产生热变形,从而影响电磁加热烟具的使用寿命。
3.如现有技术cn114468361a公开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cn114903218a公开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cn215958356u公开了一种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cn217184818u公开了一种气雾生成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电磁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由于该基座包括相结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成型材料相对于第二部分的成型材料具有更高的耐热性能,并且感应加热元件配置成与第一部分接触连接而与第二部分间隔设置,因此感应加热元件的高热量不会直接传递给基座的第二部分,从而保证了基座整体的热稳定性。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感应线圈,用于产生变化的磁场;感应加热元件,至少部分于腔室内延伸,并被配置为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基座,用于固定感应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基座包括相结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成型材料相对于第二部分的成型材料具有更高的耐热性能,并且感应加热元件配置成与第一部分接触连接而与第二部分间隔设置。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模内注塑相结合,所述第一部分的成型材料包括多孔陶瓷。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凸台,凸台的至少部分用于间隔感应加热元件以及第二部分;所述感应加热元件与第一部分可拆卸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可拆卸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测温元件,测温元件用于感测感应加热元件的加热温度;感应加热元件内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测温元件;所述感应加热元件还包括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用于收容所述第一部分的至少部分,第二容纳腔与第一容纳腔纵向贯通,并且第二容纳腔的内径大于第一容纳腔的内径。
10.进一步地,所述测温元件包括电连接部,电连接部用于与电路电连接,第一部分设
置有穿孔,穿孔用于供电连接部引出。
11.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布置感应线圈的支架,支架与第二部分固定连接;所述腔室由端部敞口的筒界定形成,筒的底壁上设置有插入孔,用于供感应加热元件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内部;所述筒的底壁与支架的底壁设置有纵向间隔空间,基座的第一部分的至少部分位于纵向间隔空间内。
12.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加热元件包括沿其纵向设置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段的外径,所述第一段的至少部分能够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所述第二段配置成与第一部分相连接;所述感应加热元件还包括第三段,第三段位于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第三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段以及第二段中的任何一个的外径。
13.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第一部分还包括凸台,该凸台的顶端面用于对感应加热元件进行固定,凸台的一部分延伸至支架的内腔中,凸台的另一部分与基座的第二部分配合固定;当基座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模内注塑时,基座的第一部分的凸台的一部分嵌入第二部分的内腔中,在基座的第一部分的凸台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凸缘,该凸缘可嵌入第二部分的内壁中,从而将基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紧密结合。
14.一种用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磁加热组件,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包括感应加热元件以及用于固定感应加热元件的基座;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基座包括相结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成型材料相对于第二部分的成型材料具有更高的耐热性能,并且所述感应加热元件配置成与第一部分接触连接而与第二部分间隔设置。
15.本发明的一种电磁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中采用基座固定感应加热元件,由于该基座包括相结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成型材料相对于第二部分的成型材料具有更高的耐热性能,并且感应加热元件配置成与第一部分接触连接而与第二部分间隔设置,因而感应加热元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基座的第一部分,而第一部分具有更高的耐热性能,因而第一部分不会由于温度过高产生热变形,而基座的第二部分与感应加热元件被第一部分间隔设置,因此感应加热元件的高热量不会直接传递给基座的第二部分,因而基座的第二部分即使采用普通的耐热材料也不会产生热变形,从而保证了基座整体的热稳定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气溶胶生成装置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电磁加热组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筒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元件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的感应加热元件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基座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的基座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的电磁加热组件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的电磁加热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9.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配置为通过电磁感应加热的方式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从而产生气溶胶。其中,气溶胶生成制品包括大致呈棒状的烟支,该烟支的制备材料包括烟草、尼古丁制品或草本植物中的至少一种。
20.如图1-9所示,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界定其外部轮廓的壳体11,在壳体11的内部设置有腔室10,该腔室10用于容纳气溶胶生成制品;在壳体11上设置有插入口12,气溶胶生成制品可通过该插入口12放置入或者移除出该腔室10。
21.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感应线圈(图示未标出),感应线圈配置为在电驱动时产生变化的磁场;其中,感应线圈包括绕制成螺旋状延伸的圆柱形感应线圈,感应线圈布置在腔室10的外周,从而在腔室10所限定的空间内产生变化的磁场。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电磁加热组件20,其中电磁加热组件包括感应加热元件21以及用于固定感应加热元件21的基座22,感应加热元件21与感应线圈感应耦合在被变化的磁场穿透下发热,进而对气溶胶生成制品进行加热形成供抽吸的气溶胶。
22.上述感应加热元件21采用具有感应性的金属材料或者合金材料制备而成,例如感应加热元件21可以由等级430的不锈钢(ss430)制成,也可以由等级420的不锈钢(ss420)、以及含有铁镍的合金材料(比如坡莫合金)制成。
23.感应加热元件21大致呈销钉状或者棒状或者刀片状的形状,感应加热元件21的至少一部分在腔室10的内部纵向延伸,该感应加热元件21的至少一部分可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对其进行加热。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感应加热元件21具有锐利的尖端210,从而有利于感应加热元件21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
24.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进行电连接的电池13以及电路,其中电池13用于为感应线圈提供电驱动,电池13包括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电路用于将电池输出的直流电流转变成具有合适频率的交流电再供应给感应线圈。
25.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用于布置感应线圈的支架30,支架30设置于壳体11的内部,支架30采用耐高温的非金属材料比如peek或者陶瓷材料制备而成中空的管状件,支架30的至少一部分内部空间界定形成腔室10。
26.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的腔室10由设置于壳体内部的筒15界定形成,如图1至图3所示,该筒15的一部分伸入支架30的内腔中。筒15的一端设置有供气溶胶生成制品的插入口12,该筒15的另一端设置有底壁151,在该底壁151上设置有插孔152,感应加热元件21可通过该插孔152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在该筒15的底部还设置有多个进气口153,外部气流可通过该进气口153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在该筒15的底部及内周部还设置多个凸筋,多个进气口153、多个凸筋沿周向交替间隔设置。
27.在支架30的外围还设置有屏蔽罩31,如图1所示,屏蔽罩31与支架30固定连接,感应线圈布置在屏蔽罩31与支架30之间的间隔空间内,感应线圈在支架30的外壁上进行绕
制,该屏蔽罩31的制备材料包括金属电磁屏蔽材料、表面导电性电磁屏蔽材料或填充复合型电磁屏蔽材料中的至少一种。通过设置屏蔽罩31能够将感应线圈产生的电磁波场辐射控制在该屏蔽罩31所限定的空间内,达到降低感应线圈涡流损耗,同时隔绝感应线圈自身产生的热量向屏蔽罩31的外部空间扩散,从而进一步降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壳体11的温度。
28.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测温元件40,该测温元件40用于测量感应加热元件21的加热温度,使得感应加热元件21对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加热温度处于所要求的适当范围内。如图2至图5所示,测温元件40封装或者容纳于感应加热元件21的内部,在感应加热元件21的内部设置有中空的第一容纳腔211,该第一容纳腔211的尺寸配置成能够容纳测温元件40的至少部分。测温元件40经由感应加热元件21的端部开口213插入第一容纳腔211的内部之后可通过用高温胶黏的方式对测温元件40进行固定。
29.为了便于将测温元件40安装至第一容纳腔211的内部,在感应加热元件21上还设置有定位孔212,该定位孔212靠近第一容纳腔211的顶部设置,通过该定位孔212可观察到测温元件40是否安装至第一容纳腔211的内壁的合适位置。可理解的是,测温元件40安装至合适的位置对于测温元件40测温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30.如图5所示,感应加热元件21具有纵向(轴向)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感应加热元件21的第一端配置为尖端210,该尖端210有利于感应加热元件21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感应加热元件的第二端设置有开口213,测温元件40可通过该开口213插入至第一容纳腔211的内部。
31.测温元件40包括测温部以及电连接部,测温部配置为与感应加热元件21相接触/相连接,从而测量感应加热元件21的加热温度,测温元件40的测温部容置于感应加热元件21的第一容纳腔211的内部。电连接部的一端与测温部电连接,电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气溶胶生成装置内部的电路进行电连接,从而将测温部测得的加热温度反馈给电路,电路进而感应加热元件21的加热温度。
32.测温元件40包括热电偶,热电偶包括两根测温线以及导线,两根测温线分别采用不同的电偶材质制备,测温元件的测温部为两根测温线,电连接部为导线。电连接部的一部分收容于感应加热元件21的第一容纳腔211的内部,电连接部的另一部分自感应加热元件21的第二端的开口213处引出并延伸至与电路进行电连接。
33.在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组装过程中,将感应加热元件21固定于基座22上形成电磁加热组件20,再将电磁加热组件20的基座22与支架30相连接。如图1所示,支架30设置为中空的管状,在支架30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柱,在基座22上设置有与固定柱相配合的固定孔,支架30与基座22之间可通过螺钉连接。
34.为了方便固定将基座22与支架30进行固定,基座22相对于感应加热元件21凸出设置,因而在装配过程中通过将基座22进行固定就能够实现对电磁加热组件20的固定。
35.上述感应加热元件21在被变化的磁场穿透时,感应加热元件21的发热温度可超过300摄氏度,而用于固定感应加热元件21的基座22如果采用一般的耐高温非金属材料例如peek材料制备而成,由于peek材料的耐高温性能通常为260度,因而基座22容易产生热变形,从而影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正常使用。
3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通过优化基座22的结构设计,进而防止当感应加热元件的发热温度较高时,基座产生热变形。参考图6至图9所示,基座22包括相结合的两个部分,
其中的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采用不同的成型材料制备而成,第一部分221的成型材料相对于第二部分222的成型材料具有更高的耐热性能,并且感应加热元件21与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相接触并进行固定连接,而感应加热元件21与基座22的第二部分222间隔设置,如图9所示,使得感应加热元件21的热量主要传导给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而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的成型材料具有更高的耐热性,因而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在吸收感应加热元件21产生的高热量时也不会发生热变形。
37.进一步地,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采用陶瓷材料(多孔陶瓷)制备而成,基座22的第二部分222采用peek材料制备而成。其中,陶瓷材料和peek材料均为电绝缘材料,并且陶瓷材料相对于peek材料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同时陶瓷材料由于其内部具有多孔结构,因而陶瓷材料的热传导能力比peek材料较差,因而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即使吸收了较高的热量,而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传导给第二部分222的热量较少,因而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能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从而能够避免基座22产生热变形。
38.基座22的第二部分222仍可以采用普通的耐热绝缘非金属材料制备而成例如peek材料,由于peek材料的耐磨性优于陶瓷材料的耐磨性,因而基座22的第二部分222采用peek材料制备而成,更适合于与支架30等部件进行连或装配接,从而保持电磁加热组件20的连接稳定性。
39.可选地,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也可采用特殊的耐高温绝缘隔热材料制备而成,例如耐高温的硅胶、橡胶或者刚性的聚合物树脂材质制备而成。
40.基座22的两个部分之间除了通过模内注塑相结合之外,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采用第一成型材料制备而成第一部件,基座22的第二部分222采用第二成型材料制备而成第二部件,可选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可通过铆接、卡接等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41.优选地,为了提高装配效率以及两个部件之间结合的稳定性,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通过模内注塑进行结合,即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采用第一成型材料制备而成第一部件之后,将第一部件放置入第二部件的成型的型腔中,并通过注塑的方式将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进行嵌合。
42.为了便于进行模内注塑以及第一部分221与感应加热元件21的固定连接,第一部分221与第二部分222同轴设置,并且第二部分222相对于第一部分221凸出设置,第一部分221靠近于基座22的轴线设置,更适合将第一部分221嵌入第二部分222的型腔中;第二部分222相对于第一部分221凸出设置,便于第二部分222与支架30固定连接。
43.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与感应加热元件21进行可拆卸连接,从而有利于感应加热元件21的更换,尤其是当感应加热元件21配置为棒状或片状时,感应加热元件21容易折断,因而感应加热元件21与基座22之间配置为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对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后续维护使用有重要的价值。
44.由于感应加热元件21呈纵向延伸并且其整体的尺寸较小,因而感应加热元件21与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优选采用螺纹连接。在感应加热元件21内部设置有螺纹槽214(包括内螺纹),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的至少部分段设置有与该螺纹槽214相配合的外螺纹。可选地,也可以在感应加热元件21的部分外表面上设置外螺纹,在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上设置螺纹槽。
45.参考图4以及图9所示,感应加热元件21的外径沿其纵向是变化的,除了具备尖端
210之外,感应加热元件元件21还包括外径不同的第一段216和第二段217,第一段216的外径小于第二段217的外径,其中第一段216的内腔界定形成第一容纳腔211,用于收容测温元件40的至少部分,第二段的内腔形成第二容纳腔215,第二容纳腔215用于收容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的至少部分,当感应加热元件21与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螺纹连接时,第二容纳腔215设置为螺纹槽214。其中,第二容纳腔215与第一容纳腔211纵向贯通,并且第二容纳腔215的内径大于第一容纳腔211的内径,第二容纳腔215与第一容纳腔211之间形成内台阶面,该内台阶面与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的顶端面形成纵向抵接。
46.感应加热元件21的第一段216和第二段217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段218,该第三段218的外径小于第一段216和第二段217中的任何一个的外径,感应加热元件21的第一段216以及第三段218的至少一部分均能够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同时,感应加热元件21的第三段218的外径小于第一段216的外径,因而感应加热元件21的第三段218的外表面能够与气溶胶生成制品之间形成空隙,该空隙与外部空气相连通,从而能够将外部空气引入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从而改善气溶胶生成装置整体的抽吸阻力。
47.感应加热元件21的第一段216的壁厚与第二段217的壁厚大致相同,对于保持感应加热元件21整体的刚性要求至关重要;同时,感应加热元件21的各处的壁厚均匀,也有利于其加工成型。可理解的是,感应加热元件21的第一段配置为实体的尖端,感应加热元件的第二段和第三段均设置有中空的内腔,如果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局部的壁厚较薄,在感应加热元件反复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的过程中,感应加热元件的局部壁厚较薄处会容易被折断,从而影响其正常使用。
48.其中测温元件40收容于第一容纳腔211中时,测温元件40的电连接部穿出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设置,参考图6和图9所示,在第一部分221上设置有穿孔2211,测温元件40的导线经该穿孔2211引出。该穿孔2211的内径与第一容纳腔211的内径基本相同,第一部分221的穿孔2211贯穿整个基座22设置。
49.基座21的第一部分221还包括凸台2212,该凸台2212的顶端面有利于对感应加热元件21进行固定,凸台2212的一部分延伸至支架30的内腔中,凸台2212的另一部分与基座22的第二部分222配合固定;当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与第二部分222模内注塑时,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的凸台2212的一部分嵌入第二部分222的内腔中,在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的凸台2211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凸缘2213,该凸缘2213可进一步嵌入第二部分222的内壁中,从而将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和第二部分222紧密结合。
50.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的凸台2212的顶端面与基座22的第二部分222的顶端面存在纵向间隔(轴向间隙),因而感应加热元件21产生的热量也难以直接传递给基座22的第二部分222。
51.感应加热元件21的第一段216以及第三段218的一部分延伸至腔室10的内部,如图2所示,而感应加热元件21的第二段位于腔室10的外部,对应的基座22的第一部分221也位于腔室10的外部;界定形成腔室10的筒15的底壁与支架30的底壁之间存在间隔空间50,该间隔空间50用于供感应加热元件21的第二段217与基座22之间进行固定。可理解的是,感应加热元件21的第二段217的外径大于第一段216的外径,有利于在感应加热元件21的第二段217的内部形成内径较大的第二容纳腔21,而外径较大的第二段217不适合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因此在筒15的底壁以及支架30的底壁之间设置该间隔空间50是有必要的。
该间隔空间50可进一步供感应加热元件21散热,进而减少热量传递给基座22的第二部分222。可理解的是,气溶胶生成制品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液滴也可以进一步收容于该间隔空间内。
52.基座22的第二部分与支架30固定连接之后,基座的第二部分的顶端面与腔室的底壁大致平齐,基座22的第一部分的凸台的一部分在筒15的底壁以及支架的底壁所限定形成的间隔空间50中延伸。
53.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磁加热器的组装方法,该电磁加热器包括上述感应线圈、感应加热元件、测温元件以及及座和支架,将测温元件固定于感应加热元件的容纳腔的内部之后,再将测温元件的导线穿出基座上的穿孔,再将感应加热元件与基座组合连接。最后再将基座与支架固定连接,再将感应线圈缠绕固定在支架的外壁上。
54.本发明的一种电磁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中采用基座固定感应加热元件,由于该基座包括相结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成型材料相对于第二部分的成型材料具有更高的耐热性能,并且感应加热元件配置成与第一部分接触连接而与第二部分间隔设置,因而感应加热元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基座的第一部分,而第一部分具有更高的耐热性能,因而第一部分不会由于温度过高产生热变形,而基座的第二部分与感应加热元件被第一部分间隔设置,因此感应加热元件的高热量不会直接传递给基座的第二部分,因而基座的第二部分即使采用普通的耐热材料也不会产生热变形,从而保证了基座整体的热稳定性。
55.上述实施方式是对本发明的说明,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生成气溶胶,包括: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感应线圈,用于产生变化的磁场;感应加热元件,至少部分于腔室内延伸,并被配置为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基座,用于固定感应加热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基座包括相结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成型材料相对于第二部分的成型材料具有更高的耐热性能,并且感应加热元件配置成与第一部分接触连接而与第二部分间隔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通过模内注塑相结合,所述第一部分的成型材料包括多孔陶瓷。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包括凸台,凸台的至少部分用于间隔感应加热元件以及第二部分;所述感应加热元件与第一部分可拆卸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连接方式包括螺纹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还包括测温元件,测温元件用于感测感应加热元件的加热温度;感应加热元件内设置有第一容纳腔,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测温元件;所述感应加热元件还包括第二容纳腔,第二容纳腔用于收容所述第一部分的至少部分,第二容纳腔与第一容纳腔纵向贯通,并且第二容纳腔的内径大于第一容纳腔的内径。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元件包括电连接部,电连接部用于与电路电连接,第一部分设置有穿孔,穿孔用于供电连接部引出。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布置感应线圈的支架,支架与第二部分固定连接;所述腔室由端部敞口的筒界定形成,筒的底壁上设置有插入孔,用于供感应加热元件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内部;所述筒的底壁与支架的底壁设置有纵向间隔空间,基座的第一部分的至少部分位于纵向间隔空间内。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加热元件包括沿其纵向设置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段的外径,所述第一段的至少部分能够插入至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所述第二段配置成与第一部分相连接;所述感应加热元件还包括第三段,第三段位于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第三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段以及第二段中的任何一个的外径。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第一部分还包括凸台,该凸台的顶端面用于对感应加热元件进行固定,凸台的一部分延伸至支架的内腔中,凸台的另一部分与基座的第二部分配合固定;当基座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模内注塑时,基座的第一部分的凸台的一部分嵌入第二部分的内腔中,在基座的第一部分的凸台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凸缘,该凸缘可嵌入第二部分的内壁中,从而将基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紧密结合。10.一种用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电磁加热组件,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包括感应加热元件以及用于固定感应加热元件的基座;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基座包括相结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成型材料相对于第二部分的成型材料具有更高的耐热性能,并且所述感应加热元件配置成与第
一部分接触连接而与第二部分间隔设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腔室,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感应线圈,用于产生变化的磁场;感应加热元件,至少部分于所述腔室内延伸,并被配置为被变化的磁场穿透而发热;基座,用于固定所述感应加热元件;其中,所述基座包括相结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的成型材料相对于第二部分的成型材料具有更高的耐热性能,并且感应加热元件配置成与第一部分接触连接而与第二部分间隔设置。本发明能够有效地保证了基座整体的热稳定性。够有效地保证了基座整体的热稳定性。够有效地保证了基座整体的热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

徐振宇 苏加坤 蔡继宝 孙强 戴水平 刘成林 罗誉廷 谭明杰 詹少文 罗娟敏 齐午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江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7

技术公布日:

2023/3/7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18:28: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78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基座   元件   感应   气溶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