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
电池储能柜。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光伏等产业的发展,柜式储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储能柜电池的充电和放电状态下,电能与化学能之间转换的过程中,都会有能量的损失,这部分能量损失会通过热能的形式散发到柜体中,是柜体内环境温度升高,环境温度的升高会导致电池包温度升高,当电池包温度过高时,会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轻则引起电池包冒烟漏液,重则会导致电池包失火或者爆炸。因此,为了给电池包降温,通常会采用空调制冷,但是,空调送
风口吹出的冷空气由于静压的作用,会快速沉积到柜体底部,从而导致柜体底部电池包温度低,柜体顶部电池包温度高,造成柜体内电池包上下温差较大,造成电池包散热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储能柜,包括柜体,
所述柜体被分隔为上仓和下仓,所述下仓被分隔为左仓和右仓,所述上仓内设置有空调,所述左仓内设置有电池放置架,所述电池放置架上放置有多个电池包,所述右仓内设置有逆变器;所述空调的出风口与所述左仓上部连通,所述左仓和所述右仓在下部连通,所述右仓上部设置有排风口;所述出风口吹出的
冷风由所述左仓上部进入所述左仓对所述电池包进行冷却并进入所述左仓下部,接着,进入所述右仓下部,接着由下而上对所述逆变器进行冷却,最后经所述排风口排出。
4.进一步,所述电池放置架上设置冷风分流腔,将所述出风口吹出的冷风分流;所述电池放置架两侧分别形成沿所述电池放置架高度方向上的左风腔和右风腔,分流后的冷风分别进入所述左风腔和所述右风腔,所述左风腔和所述右风腔的下部连通,所述右风腔和所述右仓在下部连通。
5.进一步,所述左风腔和所述右风腔的侧边边缘与所述电池放置架的侧边边缘连接或者靠近。
6.进一步,所述左风腔和所述右风腔内由上而下设置多个风道挡板,所述风道挡板向下倾斜设置。
7.进一步,所述风道挡板向下倾斜的角度每3块逐渐变大。
8.进一步,每一块所述风道挡板与每一层电池包相对应。
9.进一步,所述左风腔和所述右风腔之间的所述电池放置架上还设置有风扇。
10.进一步,所述冷风分流腔通过倒v型结构进行冷风分流。
11.进一步,所述冷风分流腔通过设置在侧边上的栅格与所述左风腔和所述右风腔连通。
12.进一步,所述右风腔与所述右仓之间通过设置在所述左仓和所述右仓之间的竖分隔板上的竖板风口连通。
13.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4.(1)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储能柜,包括柜体,所述柜体被分隔为上仓和下仓,所述下仓被分隔为左仓和右仓,所述上仓内设置有空调,所述左仓内设置有电池放置架,所述电池放置架上放置有多个电池包,所述右仓内设置有逆变器;所述空调的出风口与所述左仓上部连通,所述左仓和所述右仓在下部连通,所述右仓上部设置有排风口;所述出风口吹出的冷风由所述左仓上部进入所述左仓对所述电池包进行冷却并进入所述左仓下部,接着,进入所述右仓下部,接着由下而上对所述逆变器进行冷却,最后经所述排风口排出。上述结构形成的冷风流动过程,使得冷风不会产生聚集,同时,空调产生的冷风一直在流动中,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静压作用导致的冷风聚集,上下温差较大,提高了电池包散热效果;同时,在冷风流动的过程中,还会右下而上对逆变器进行冷却,实现多种冷却效果。
15.(2)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储能柜,通过对冷风分流,使冷风沿左右风腔向下,对电池包两侧进行风冷降温,提供流动风降温效果;进一步,通过设置左右风腔的结构,使其宽度与电池放置架相邻面的宽度接近或者一致,使得冷风先对电池包进行降温,实现更好的降温效果;进一步,通过在左右风腔设置风道挡板,可以对风腔中的冷风进行改向,提高对电池包表面的吹扫,进一步提高风冷效果;进一步,所述风道挡板向下倾斜的角度每3块逐渐变大,实现冷风向下的快速流动;进一步,在所述电池放置架上还设置有风扇,风扇的吸力时冷风尽可能吹扫电池包表面,并快速流动;进一步,所述冷风分流腔通过倒v型结构进行冷风分流,使空调中的冷粉快速分流进入左右风腔,同时,倒v型结构简单实用,分流效果佳。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储能柜在主视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储能柜在左视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储能柜在右视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储能柜在俯视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冷风分流腔、所述左风腔和所述右风腔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柜体;2-上仓;3-左仓;4-右仓;5-空调;6-电池放置架;7-电池包;8-逆变器;9-冷风分流腔;10-左风腔;11-右风腔;12-风道挡板;13-风扇;14-倒v型结构;15-栅格;16-竖板风口;17-出风口;18-空调回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居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27.实施例1
28.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电池储能柜,其包括柜体1,所述柜体1的结构不作具体限制,优选长方体;所述柜体1被分隔为上仓2和下仓,至于分隔采用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制,如横分隔板或者分隔板组件都可,在所述上仓2内设置有空调4,所述下仓被分隔为左仓3和右仓4,至于分隔采用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制,如竖分隔板或者分隔板组件都可,在所述左仓3内设置有电池放置架6,所述电池放置架6上放置多个电池包7,在所述右仓4内设置有逆变器8;所述空调5的出风口17与所述左仓3上部连通,所述左仓3和所述右仓4在下部连通,所述右仓4上部设置有排风口;所述出风口17吹出的冷风由所述左仓3上部进入所述左仓3对所述电池包进行冷却并进入所述左仓3下部,接着,进入所述右仓4下部,接着由下而上对所述逆变器8进行冷却,最后经所述排风口排出。所述排风口排出换热后的热风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在排风口设置排气扇,又或者,所述排风口设置在横分隔板上,这样,换热后的热风经排风口进入空调的空调回风口18排出,当然这建立在空调具有空调回风口结构的前提下。
29.具体的,所述电池放置架6上方设置冷风分流腔9,将所述出风口17吹出的冷风分流,至于形成冷风分流腔9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风分流腔9由多个板连接形成的空腔,且与所述出风口17连通,优选上小下大的空腔,至于冷风分流的结构,也不做具体限制,如通过设置在腔内的倒v形结构14进行分流;所述电池放置架6两侧分别形成沿所述电池放置架高度方向的左风腔10和右风腔11,分流后的冷风分别进入所述左风腔10和右风腔11,优选地,冷风通过设置在所述冷风分流腔9的侧边上的栅格15分别与所述左风腔10和所述右风腔11连通;同时,所述左风腔10和所述右风腔11的下部连通,至于连通的方式,根据形成所述左风腔10和所述右风腔11的具体结构来设置,至于所述左风腔10和所述右风腔11的形成结构不做具体限制,可以使用板材单独形成,可以使用板材以及所述柜体侧边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左风腔10通过至少两侧板形成,即两侧板树立在所述柜体1侧板与所述电池放置架6之间,至于位置,优选二者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电池放置架6的相应宽度,即所述电池放置架6的两侧边位置,同时,两侧板与所述电池放置架6的的侧边边缘连接或者靠近,使的所述左风腔内的冷风尽可能吹向所述电池放置架6上的所述电池包7,所述右风腔1通过至少两侧板形成,即两侧板树立在竖分隔板与所述电池放置架6之间,至于位置,优选二者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电池放置架6的相应宽度,即所述电池放置架6的两侧边
位置,同时,两侧板与所述电池放置架6的的侧边边缘连接或者靠近,使的所述右风腔内的冷风尽可能吹向所述电池放置架6上的所述电池包7,此时,所述左风腔10和所述右风腔11之间不需要设置其他结构就可以连通,二者通过所述电池放置架6底部即可实现连通;为了实现冷风由上而下转向吹向电池包7,所述左风腔10和所述右风腔11内设置多个风道挡板12,所述风道挡板12向下倾斜设置,优选,所述左风腔10和所述右风腔11内的所述风道挡板12对称设置,进一步,所述风道挡板12向下倾斜的角度每3块逐渐变大,且每一块风道挡板12与每层电池包7相对应;进一步,所述左风腔10和所述右风腔11之间的所述电池放置架6上还设置风扇13,优选抽气扇;所述右风腔11与所述右仓在下部连通,优选通过设置竖分隔板上的竖板风口16连通。
30.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
31.当电池包7需要降温时,空调开启,经出风口17吹出的冷风进入所述冷风分流腔9,分流后,分别进入所述左风腔10和所述右风腔11,在由上至下的过程中,经所述风道挡板12转向和风扇13抽风,对每层电池包7进行吹扫降温,接着进入到底部的冷风经竖板风口16进入所述右仓4,由下而上运行,对逆变器8进行降温,最后,经排气口进入空调回风口18排出。
32.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储能柜,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体,所述柜体被分隔为上仓和下仓,所述下仓被分隔为左仓和右仓,所述上仓内设置有空调,所述左仓内设置有电池放置架,所述电池放置架上放置有多个电池包,所述右仓内设置有逆变器;所述空调的出风口与所述左仓上部连通,所述左仓和所述右仓在下部连通,所述右仓上部设置有排风口;所述出风口吹出的冷风由所述左仓上部进入所述左仓对所述电池包进行冷却并进入所述左仓下部,接着,进入所述右仓下部,接着由下而上对所述逆变器进行冷却,最后经所述排风口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放置架上设置冷风分流腔,将所述出风口吹出的冷风分流;所述电池放置架两侧分别形成沿所述电池放置架高度方向上的左风腔和右风腔,分流后的冷风分别进入所述左风腔和所述右风腔,所述左风腔和所述右风腔的下部连通,所述右风腔和所述右仓在下部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风腔和所述右风腔的侧边边缘与所述电池放置架的侧边边缘连接或者靠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风腔和所述右风腔内由上而下设置多个风道挡板,所述风道挡板向下倾斜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挡板向下倾斜的角度每3块逐渐变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每一块所述风道挡板与每一层电池包相对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风腔和所述右风腔之间的所述电池放置架上还设置有风扇。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分流腔通过倒v形结构进行冷风分流。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分流腔通过设置在侧边上的栅格与所述左风腔和所述右风腔连通。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储能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右风腔与所述右仓之间通过设置在所述左仓和所述右仓之间的竖分隔板上的竖板风口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储能柜,包括柜体,所述柜体被分隔为上仓和下仓,所述下仓被分隔为左仓和右仓,所述上仓内设置有空调,所述左仓内设置有电池放置架,所述电池放置架上放置有多个电池包,所述右仓内设置有逆变器;所述空调的出风口与所述左仓上部连通,所述左仓和所述右仓在下部连通,所述右仓上部设置有排风口。上述结构形成的冷风流动过程,使得冷风不会产生聚集,同时,空调产生的冷风一直在流动中,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静压作用导致的冷风聚集,上下温差较大,提高了电池包散热效果。果。果。
技术研发人员:
黄榜福 方刚 黄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固德威电源科技(广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01
技术公布日:
202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