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
胶带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含
网状结构层的胶带及组件。
背景技术:
2.随着胶带的普遍使用,市场对胶带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是胶带对于
基材的良好的粘合性。出于降低成本、可持续性使用、便于操作等考虑,客户往往会需要胶带在良好粘合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分离性能。
3.以织物和工程塑料之间的粘合为例,在使用现有胶带将两种基材良好粘合后,如果需进行分离,在分离过程中,织物和/或工程塑料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形变,这对于重工是不利的。在现有情况下,客户一般会通过加热结合溶剂法进行织物和工程塑料的分离,其中,加热是为了软化胶带以使其结合力下降,但是这同样会面临基材变形问题。
4.基于此,本领域急需开发一种兼具优异粘合性能和优异分离性能的胶带,以满足市场日渐提升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优异粘合性能和优异分离性能的胶带及其应用。
6.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胶带,
所述胶带从上向下包含如下结构层:
7.1)织物层;
8.2)粘合剂层;
9.3)网状结构层;和
10.4)任选的离型膜。
11.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织物层的厚度为0.1-1mm。
12.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粘合剂层的厚度为10-200μm。
13.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网状结构层为选自下组的材料:pet、pi、pe、pvc、pu、pp、pc、peek、lcp、po、pa、eva、abs、或其组合。
14.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网状结构层的厚度为10-50μm。
15.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网状结构层具有贯穿所述网状结构层的网孔结构。
16.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网孔结构均匀分布于整个所述网状结构层。
17.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网状结构层中,所述网孔结构的密度为0.5-5mm。
18.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网孔结构的孔径为0.5-2mm。
19.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织物层为选自下组的材料:聚酯纤维、tpu涂层布、puk涂层布、涤纶。
20.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织物层的厚度为0.1-1mm,较佳地0.2-0.5mm,更佳地0.25-0.4mm。
21.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粘合剂层为选自下组的材料:热固性粘合剂、热塑性粘合
剂、橡胶、或其组合。
22.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热固性粘合剂选自下组:聚氨酯类、酚醛树脂、环氧树脂、或其组合。
23.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热塑性粘合剂选自下组:聚氨酯类、eva、或其组合。
24.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橡胶选自下组:改性橡胶、硅橡胶、或其组合。
25.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粘合剂层选自下组:tesa haf、ltr、ltc、ltt。
26.在另一优选例中,tesa haf为橡胶和酚醛树脂的双组分热固性胶粘剂。
27.在另一优选例中,tesa ltr为热固性聚氨酯类胶粘剂。
28.在另一优选例中,tesa ltc为热固性聚氨酯类胶粘剂。
29.在另一优选例中,tesa ltt为热塑性聚氨酯类胶粘剂。
30.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粘合剂层的厚度为10-200μm,较佳地20-100μm,更佳地30-75μm。
31.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网状结构层是非粘性的。
32.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网状结构层对基材无粘合作用。
33.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网状结构层的厚度为10-50μm,较佳地20-40μm,更佳地23-25μm。
34.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网状结构层的所有网孔结构均贯穿所述网状结构层。
35.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均匀分布”是指所述网状结构层任一单位面积的网孔结构密度与整个所述网状结构层的网孔结构密度的比值为0.9-1.1,较佳地0.95-1.05,更佳地为1。
36.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网状结构层中,所述网孔结构的密度为0.5-5mm,较佳地0.6-3mm,更佳地1-2mm。
37.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网孔结构的孔径为0.5-2mm,较佳地0.6-1.5mm,更佳地0.8-1mm。
38.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网状结构层中,所述网孔结构经冲压形成。
39.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胶带的厚度为100-550μm,较佳地200-500μm,更佳地300-480μm。
40.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织物层厚度为d1,所述粘合剂层厚度为d2,所述网状结构层厚度为d3。
41.在另一优选例中,d2/d3为1.1-3,较佳地1.2-2.5,更佳地1.3-2.3。
42.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组件,所述组件包含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胶带和工程塑料,所述胶带粘合于所述工程塑料上。
43.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工程塑料选自下组:pc、pc/gf、abs、pa、或其组合。
44.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组件选自下组:织物粘接pc/gf、织物粘接abs。
45.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例)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图说明
46.图1是本实用新型胶带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胶带粘合基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8.本发明人经过长期而深入的研究,通过结构优化获得了一种兼具优异粘合性能和优异分离性能的胶带,对于成本降低、重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胶带中增设网状结构层,可以有效提升所得胶带的分离性能。在此基础上,发明人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49.术语
50.如本文所用,术语“含有”或“包括(包含)”可以是开放式、半封闭式和封闭式的。换言之,所述术语也包括“基本上由
…
构成”、或“由
…
构成”。
51.本文所用英文缩写含义如下:
52.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53.pi:聚酰亚胺
54.pe:聚乙烯
55.pvc:聚氯乙烯
56.pu:聚氨酯
57.tpu:热塑性聚氨酯
58.pp:聚丙烯
59.pc:聚碳酸酯
60.peek:聚醚醚酮
61.lcp:液晶聚合物
62.po:环氧丙烷
63.pa:聚酰胺
64.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65.pc/gf:玻纤增强聚碳酸酯
66.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
67.胶带及其制备方法
6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胶带,所述胶带从上向下包含如下结构层:
69.1)织物层;
70.2)粘合剂层;
71.3)网状结构层;和
72.4)任选的离型膜。
73.应理解,本实用新型织物层的材质和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依据实际需要在市售范围内进行选择。
74.应理解,本实用新型粘合剂层的材质和厚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依据实际需要在市售范围内进行选择。
75.优选地,所述粘合剂层的粘合力为4-10mpa,较佳地5-9mpa,更佳地6-8mpa。
76.优选地,所述胶带的粘合力为2-5mpa,较佳地2.5-4.8mpa,更佳地3-4.6mpa。
77.优选地,所述胶带的剥离力为5-15n/cm,较佳地6-12n/cm,更佳地6.5-10n/cm。
78.由于网状结构层的使用,使得所述粘合剂层与基材之间存在网状结构层的分隔,因此在需要分离所述织物层与所述基材时,所述胶带可容易地从所述基材表面剥离,并且无粘合剂残留。
79.应理解,由于上述特定网状结构层的使用,所述胶带在粘合到基材表面后,可在室温下(如10-45℃,较佳地20-35℃)通过非常小的剥离力(如7n/cm)就容易地剥离,完全不会引起基材的形变。
80.当工艺设计合理时,可通过自动化程序、省时省力地将所述胶带从基材表面剥离。
81.示意性地,本实用新型所述胶带是如下制备的:
82.1)提供一pet膜(厚度为23μm),通过冲压打孔在该pet膜上设置均匀分布的网孔(密度为1mm,孔径为1mm);
83.2)在步骤1)所得pet膜的一个表面上施涂粘合剂层(厚度为30μm,组成为热塑性聚氨酯);
84.3)在步骤2)所得产物的粘合剂层的表面上粘合织物层(材质:聚氨酯涂层的布,厚度为0.4mm);
85.4)在步骤3)所得产物的pet膜层贴合离型膜,得到所述胶带。
86.应用
8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组件,所述组件包含所述胶带和工程塑料,所述胶带粘合于所述工程塑料上。
8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89.(1)所述胶带通过在胶带结构中增设一层网状结构层,使得该胶带在分离时可方便地、无残留地剥离,无需加热等会导致基材变形的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基材的可重复利用性;
90.(2)所述胶带具有结构简单、综合性能优异、成本低等优点;
91.(3)采用所述胶带可以高效、无残留地实现织物层与基材的粘合和分离。
9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除非另外说明,否则百分比和份数按重量计算。
93.除非另行定义,文中所使用的所有专业与科学用语与本领域熟练人员所熟悉的意义相同。此外,任何与所记载内容相似或均等的方法及材料皆可应用于本实用新型方法中。文中所述的较佳实施方法与材料仅作示范之用。
94.通用测试方法
95.粘合力:即剪切强度。把复合胶带层对贴,粘接面积是10mm*20mm。在材料的切线方向进行拉力测试。测试速度为10mm/min。
96.剥离力:把复合胶带层剪裁成10mm宽,60mm长,粘接布和pc板材。进行180
°
剥离力测试,测试速度是300mm/min。
97.残留性能:室温下可以用乙醇轻松去除少量残胶,最终观察板材表面无残留。
98.实施例1胶带1
99.胶带1从上向下具有如下结构:
100.1)织物层:带tpu涂层的布,厚度0.4mm;
101.2)粘合剂层:tesa ltt热塑性聚氨酯,厚度30μm;
102.3)网状结构层:pet,厚度23μm,网孔密度为1mm,网孔孔径为1mm;
103.4)离型膜:pe膜,厚度20μm。
104.胶带1的厚度为0.473mm。
105.实施例2胶带2
106.胶带2从上向下具有如下结构:
107.1)织物层:pu涂层的布,厚度0.25mm;
108.2)粘合剂层:tesa ltc热固性聚氨酯,厚度50μm;
109.3)网状结构层:pc,厚度25μm,网孔密度为2mm,网孔孔径为0.8mm;
110.4)离型膜:格拉辛纸,厚度50μm。
111.胶带2的厚度为0.375mm。
112.实施例3胶带3
113.胶带3从上向下具有如下结构:
114.1)织物层:聚酯纤维布,厚度0.25mm;
115.2)粘合剂层:tesa ltr热固性聚氨酯,厚度50μm;
116.3)网状结构层:pet,厚度23μm,网孔密度为1.5mm,网孔孔径为1mm;
117.4)离型膜:格拉辛纸,厚度50μm。
118.胶带3的厚度为0.373mm。
119.经测试,实施例1-3所得胶带1-3的性能如下表1所示。
120.表1
121.胶带1胶带2胶带3粘合力(mpa)3.34.64.1剥离力(n/cm)8.87.46.8残留性能无无无
122.实施例4组件1
123.将实施例1所述胶带1粘合于pc/gf表面,待充分粘合后,将所述胶带1从该基材表面剥离,剥离力为8.3n/cm,目测该基材表面并无粘合剂残留。
124.实施例5组件2
125.将实施例2所述胶带2粘合于abs表面,待充分粘合后,将所述胶带2从该基材表面剥离,剥离力为6.8n/cm,目测该基材表面并无粘合剂残留。
126.实施例6组件3
127.将实施例3所述胶带3粘合于pc/gf表面,待充分粘合后,将所述胶带3从该基材表面剥离,剥离力为7.1n/cm,目测该基材表面并无粘合剂残留。
128.对比例1胶带c1和组件c1
129.同实施例1,区别在于:胶带c1比胶带1少一层网状结构层。组件c1和组件1执行同样步骤。即胶带c1粘接于pc/gf表面,充分粘接。剥离力的值高达32n/cm,对于大面积粘接,
靠人力难以移除,并且移除区域会有残胶。
130.此外,经测试,胶带c1的粘合力6.8mpa。
131.对比例2胶带c2和组件c2
132.同实施例2,区别在于:胶带c2比胶带2少一层网状结构层。组件c2和组件2执行同样的步骤。即胶带c2粘接于abs表面充分粘接。剥离力高达56n/cm。让室温下人工移除成为不可能。
133.此外,经测试,胶带c2的粘合力为8.9mpa。
134.在本实用新型提及的所有文献都在本技术中引用作为参考,就如同每一篇文献被单独引用作为参考那样。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讲授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带从上向下包含如下结构层:1)织物层;2)粘合剂层;3)网状结构层;和4)任选的离型膜。2.如权利要求1所述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层的厚度为0.1-1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合剂层的厚度为10-200μm。4.如权利要求1所述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结构层的厚度为10-50μm。5.如权利要求1所述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结构层具有贯穿所述网状结构层的网孔结构。6.如权利要求5所述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孔结构均匀分布于整个所述网状结构层。7.如权利要求5所述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结构层中,所述网孔结构的密度为0.5-5mm。8.如权利要求5所述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孔结构的孔径为0.5-2mm。9.一种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胶带和工程塑料,所述胶带粘合于所述工程塑料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含网状结构层的胶带及组件。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所述胶带通过增设网状结构层,可以使得所得胶带兼具优异的粘合性能和分离性能,这对于基材的重复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要意义。要意义。
技术研发人员:
张琳 朱学进 王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德莎欧洲股份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28
技术公布日: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