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离焦
镜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
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
背景技术:
2.当前,我国各年龄段青少年的近视呈现发病年龄早、进展快、程度深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小学生近视发病率约30%、初中生约60%、高中生约80%,而大学生已高达90%。 户外活动减少、电子产品依赖、课业负担繁重
……
随着当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视的发生率正在不断攀升。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约有14亿近视人口,其中近半数在中国,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计到2020年,中国近视人将突破7亿人,高度近视人将达4000万~5150万人。
3.对于控制方面,现在比较推荐的有效控制近视的方法有角膜塑形镜,也就是ok镜,以及低浓度的阿托品、补光仪、离焦软镜、离焦框架眼镜等,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近视的度数、接受的程度、家庭条件,来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来应用。其中,离焦镜片可以把投射在视网膜后面的焦点移到视网膜上或前方,同时矫正视网膜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从而延缓眼轴增长的发展,达到延缓近视增长的目的。
4.周边离焦进行近视控制是众多近视控制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周边离焦镜片要么其微透镜的附加
光度是恒定不变的,要么其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从内到外呈环状逐渐变化的(每个环内的附加光度是相同的),这种设计的离焦镜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有效的近视控制,但是由于人眼长期佩戴后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后期的控制效果差,且需要不断地更新配镜度数以及微透镜的离焦大小,造成资源和成本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离焦镜片中微透镜的设计,由于人眼长期佩戴后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后期的控制效果差,且需要不断地更新配镜度数以及微透镜的离焦大小,造成资源和成本的浪费相关问题。
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包括镜片本体,所述镜片本体由中心向外依次分别为中间屈光矫正区、周边离焦区、周边镜片区;所述周边离焦区包括若干微透镜
单元,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周边离焦区;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包括若干个微透镜,若干个微透镜呈阵列排列成微透镜单元;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以中心的微透镜为基点由内至外呈环状被分为n层,其中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中心的一微透镜所在处为第1层;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或依次递增。
7.优选的,当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时;所述第1层的微透镜的屈光度大于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2d以上,且第n层的微透镜的屈光度大于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
8.优选的,当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2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时;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的第一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等于0。
9.优选的,第n层的微透镜中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a。
10.优选的,第n-1层的微透镜中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b。优选的,当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或者当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2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为0.5d、1.0d、1.5d、2.0d、2.5d、3.0d、3.5d、4.0d、4.5d、5.0d中的任一值。
11.优选的,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为-0.25d至-1.0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0.5d;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为-1.00d至-2.0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1.0d;此后,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每增加-1.00d,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在前一次的m值上增加0.5d;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大于-1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5d。
12.优选的,第n层的微透镜中等间隔地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a,且微透镜a的总个数p大于或等于第n层的微透镜总个数的三分之一,p的值若为小数则四舍五入取整。
13.优选的,第n-1层的微透镜中等间隔地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b,且微透镜b的总个数h大于或等于第n-1层的微透镜总个数的二分之一,h的值若为小数则四舍五入取整。
14.优选的,每个所述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为0d至+15d;所述中间屈光矫正区的面积等于一个微透镜单元的总面积减去其第n层的微透镜的面积;每个所述微透镜的最大宽度和最小宽度均在1.0-1.8毫米范围内。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中的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周边离焦区包括若干微透镜单元,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周边离焦区;每个微透镜单元包括若干个微透镜,若干个微透镜呈阵列排列成微透镜单元;每个微透镜单元以中心的微透镜为基点由内至外呈环状被分为n层,其中每个微透镜单元中心的一微透镜所在处为第1层,每个微透镜单元的每层中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相等;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或依次递增;通过该设置方式,实施例一的近视防控镜片适合于刚刚佩戴离焦镜片的用户,每个微透镜单元中其离焦量的变化比较缓慢,高附加光度的范围较小,容易让初戴者尽快适应;实施例二中的近视防控镜片适合于近视增加程度较快,近视程度较高的患者,每个微透镜单元中拥有更多的大离焦微透镜,对于近视控制效果更好;实施例三中的近视防控镜片可以增加周边部分的矫正视力,可以改善周边部分的矫正视力,从增加佩戴者周边视场的清晰度,提高佩戴者的顺应性;实施例四中的近视防控镜片进一步增加周边部分的矫正视力,在保证较大离焦量、较好近视控制效果的基础上,提高佩戴者的顺应性。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实施例一所述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二所述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三所述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四所述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一的近视防控镜片在40
㎜
孔径内0
°
线、15
°
线、30
°
线上的add变化情况曲线图;图6为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的近视防控镜片分别在40
㎜
孔径内0
°
线上的add变化情况曲线图;图7为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的近视防控镜片分别在40
㎜
孔径内15
°
线上的add变化情况曲线图;图8为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的近视防控镜片分别在40
㎜
孔径内30
°
线上的add变化情况曲线图。
17.其中:1、中间屈光矫正区,2、周边离焦区,3、周边镜片区、21,微透镜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在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发明的限制。
19.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包括镜片本体,镜片本体由中心向外依次分别为中间屈光矫正区、周边离焦区、周边镜片区;周边离焦区包括若干微透镜单元,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周边离焦区;每个微透镜单元包括若干个微透镜,若干个微透镜呈阵列排列成微透镜单元;每个微透镜单元以中心的微透镜为基点由内至外呈环状被分为n层,其中每个微透镜单元中心的一微透镜所在处为第1层;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或依次递增。在图5-图8中,横轴表示近视防控镜片上的微透镜由内至外的序号,纵轴表示附加光度add的值;如图5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周边离焦镜片(微透镜的附加光度恒定不变或者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从内到外呈环状逐渐变化)在镜片圆周各个方向中附加光度add的变化都是一样的,因此对人眼的刺激在圆周方向上没有变化;而本发明中的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以微透镜单元为组成单元,且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周边离焦区,在圆周方向上呈现不同的附加光度add变化,可以给予视网膜更多的变化刺激,延长人眼的适应期,从而延长近视控制的时间。
20.当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时;第1层的微透镜的屈光度大于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2d以上,且第n层的微透镜的屈光度大于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
21.当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2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时;每个微透镜
单元的第一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等于0。第n层的微透镜中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a。第n层的微透镜中等间隔地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a,且微透镜a的总个数p大于或等于第n层的微透镜总个数的三分之一,p的值若为小数则四舍五入取整。更进一步的,第n-1层的微透镜中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b。第n-1层的微透镜中等间隔地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b,且微透镜b的总个数h大于或等于第n-1层的微透镜总个数的二分之一,h的值若为小数则四舍五入取整。当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或者当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2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为0.5d、1.0d、1.5d、2.0d、2.5d、3.0d、3.5d、4.0d、4.5d、5.0d中的任一值。更进一步的,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为-0.25d至-1.0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0.5d;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为-1.00d至-2.0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1.0d;此后,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每增加-1.00d,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在前一次的m值上增加0.5d;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大于-1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5d。更进一步的,即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为-0.25d至-1.0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0.5d;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为-1.00d至-2.0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1.0d;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为-2.00d至-3.0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1.5d;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为-3.00d至-4.0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2.0d;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为-4.00d至-5.0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2.5d;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为-5.00d至-6.0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3.0d;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为-7.00d至-8.0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3.5d;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为-9.00d至-10.0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4.0d;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大于-1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5d。
22.每个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为0d至+15d;中间屈光矫正区的面积等于一个微透镜单元的总面积减去其第n层的微透镜的面积;每个微透镜的最大宽度和最小宽度均在1.0-1.8毫米范围内。
23.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包括镜片本体,镜片本体由中心向外依次分别为中间屈光矫正区、周边离焦区、周边镜片区;周边离焦区包括若干微透镜单元,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周边离焦区;每个微透镜单元包括若干个微透镜,若干个微透镜呈阵列排列成微透镜单元;进一步的,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蜂窝状周边离焦区、若干个微透镜呈阵列排列成蜂窝状微透镜单元;因为是蜂窝状,所以每两个微透镜单元相连接的边共用一条微透镜;每个微透镜单元以中心的微透镜为基点由内至外呈环状被分为4层,其中每个微透镜单元中心的一微透镜所在处为第1层;每个微透
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
24.当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为0.5d、1.0d、1.5d、2.0d、2.5d、3.0d、3.5d、4.0d、4.5d、5.0d中的任一值。图1中微透镜单元呈蜂窝状,填充图案相同的即为同一层,本实施例中,第1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为+2.0d、+1.5d、+1.0d、+0.5d(即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减的梯度值m为0.5d),或者第1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为+2.5d、+2.0d、+1.5d、+0.5d(即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减的梯度值m为0.5d),或者第1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为+5.5d、+4.0d、+2.5d、+1.0d(即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减的梯度值m为1.5d),或者第1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为+4.0d、+3.0d、+2.0d、+1.0d(即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减的梯度值m为1.0d),或者第1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为+8.0d、+6.0d、+4.0d、+2.0d(即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减的梯度值m为2.0d);均满足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
25.由于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均为负数,上述第1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的值满足:当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时,第1层的微透镜的屈光度大于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2d以上,且第4层的微透镜的屈光度大于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
26.由于add越大,离焦越大,视觉质量越差,近视控制效果越好;对于实施例一来说,其在0
°
线和15
°
线上的最高add均在第4个微透镜上才出现,而在30
°
线上的最高add在第9个微透镜上才出现,因此,实施例一适合于刚刚佩戴离焦镜片的用户,每个控制单元组中其离焦量的变化比较缓慢,高附加光度的范围较小,容易让初戴者尽快适应。
27.实施例二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包括镜片本体,镜片本体由中心向外依次分别为中间屈光矫正区、周边离焦区、周边镜片区;周边离焦区包括若干微透镜单元,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周边离焦区;每个微透镜单元包括若干个微透镜,若干个微透镜呈阵列排列成微透镜单元;进一步的,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蜂窝状周边离焦区、若干个微透镜呈阵列排列成蜂窝状微透镜单元;因为是蜂窝状,所以每两个微透镜单元相连接的边共用一条微透镜;每个微透镜单元以中心的微透镜为基点由内至外呈环状被分为4层,其中每个微透镜单元中心的一微透镜所在处为第1层;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
28.进一步的,当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2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时;每个微透镜单元的第一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等于0。当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2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为0.5d、1.0d、1.5d、2.0d、2.5d、3.0d、3.5d、4.0d、4.5d、5.0d中的任一值。如图2所示,图中微透镜单元呈蜂窝状,填充图案相同的即为同一层,本实施例中,第2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为+1.0d、+1.5d、+2.0d,即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的梯度值m为0.5d。
29.对于实施例二来说,从开始离焦到40mm孔径内(共11个微透镜)综合离焦量最大,近视控制效果最好。这种设计适合于近视增加程度较快,近视程度较高的患者,每个控制单
元组中拥有更多的大离焦微透镜,对于近视控制效果更好。
30.实施例三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包括镜片本体,镜片本体由中心向外依次分别为中间屈光矫正区、周边离焦区、周边镜片区;周边离焦区包括若干微透镜单元,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周边离焦区;每个微透镜单元包括若干个微透镜,若干个微透镜呈阵列排列成微透镜单元;进一步的,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蜂窝状周边离焦区、若干个微透镜呈阵列排列成蜂窝状微透镜单元;因为是蜂窝状,所以每两个微透镜单元相连接的边共用一条微透镜;每个微透镜单元以中心的微透镜为基点由内至外呈环状被分为4层,其中每个微透镜单元中心的一微透镜所在处为第1层;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
31.进一步的,当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2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时;每个微透镜单元的第一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等于0。当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2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为0.5d、1.0d、1.5d、2.0d、2.5d、3.0d、3.5d、4.0d、4.5d、5.0d中的任一值。第4层的微透镜中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a,更优的,如图3所示,图中微透镜单元呈蜂窝状,填充图案相同的即为同一层,本实施例中,第2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为+1.5d、+3.0d、+4.0d,即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的梯度值m为1.5d;第4层的微透镜中等间隔地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6个微透镜a,第4层的微透镜总个数为18,即微透镜a的总个数6等于第4层的微透镜总个数18的三分之一。
32.对于实施例三来说,其在0
°
线时与实施例二一致,但是在15
°
线和30
°
线时均较实施例二的离焦量少,从而增加周边部分的矫正视力,可以改善周边部分的矫正视力,从增加佩戴者周边视场的清晰度,提高佩戴者的顺应性。
33.实施例四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包括镜片本体,镜片本体由中心向外依次分别为中间屈光矫正区、周边离焦区、周边镜片区;周边离焦区包括若干微透镜单元,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周边离焦区;每个微透镜单元包括若干个微透镜,若干个微透镜呈阵列排列成微透镜单元;进一步的,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蜂窝状周边离焦区、若干个微透镜呈阵列排列成蜂窝状微透镜单元;因为是蜂窝状,所以每两个微透镜单元相连接的边共用一条微透镜;每个微透镜单元以中心的微透镜为基点由内至外呈环状被分为4层,其中每个微透镜单元中心的一微透镜所在处为第1层;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
34.进一步的,当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2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时;每个微透镜单元的第一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等于0。当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2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为0.5d、1.0d、1.5d、2.0d、2.5d、3.0d、3.5d、4.0d、4.5d、5.0d中的任一值。第4层的微透镜中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a,第3层的微透镜中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b;更优的,如图4所示,图中微透镜单元呈蜂窝状,填充图案相同的即为同一层,本
实施例中,第2层至第4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为+4.0d、+6.0d、+8.0d,即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的梯度值m为2.0d;第4层的微透镜中等间隔地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6个微透镜a,第3层的微透镜中等间隔地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6个微透镜b;第4层的微透镜总个数为18,即微透镜a的总个数6等于第4层的微透镜总个数18的三分之一;第3层的微透镜总个数为12,即微透镜b的总个数6等于第3层的微透镜总个数12的三分之一。
35.对于实施例四来说,其在圆周各个方向上均较实施例三有明显的综合离焦量的减少,周边正视区域进一步增大,在保证较大离焦量、较好近视控制效果的基础上,提高佩戴者的顺应性。
3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微透镜除了是正六边形,也可以是该正六边形内切圆形、多边形或者不规则图形。
37.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包括镜片本体,所述镜片本体由中心向外依次分别为中间屈光矫正区、周边离焦区、周边镜片区;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离焦区包括若干微透镜单元,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周边离焦区;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包括若干个微透镜,若干个微透镜呈阵列排列成微透镜单元;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以中心的微透镜为基点由内至外呈环状被分为n层,其中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中心的一微透镜所在处为第1层;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或依次递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其特征在于:当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时;所述第1层的微透镜的屈光度大于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2d以上,且第n层的微透镜的屈光度大于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其特征在于:当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2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时;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的第一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等于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其特征在于:第n层的微透镜中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a。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其特征在于:第n-1层的微透镜中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b。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其特征在于:当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或者当每个所述微透镜单元从第2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增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为0.5d、1.0d、1.5d、2.0d、2.5d、3.0d、3.5d、4.0d、4.5d、5.0d中的任一值。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其特征在于: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为-0.25d至-1.0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0.5d;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为-1.00d至-2.0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1.0d;此后,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每增加-1.00d,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在前一次的m值上增加0.5d;当中间屈光矫正区的屈光度大于-10d时,每相邻两层微透镜之间的附加光度递增或递减的梯度值m相同,且m等于5d。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其特征在于:第n层的微透镜中等间隔地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a,且微透镜a的总个数p大于或等于第n层的微透镜总个数的三分之一,p的值若为小数则四舍五入取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其特征在于:第n-1层的微透镜中等间隔地设有附加光度等于0的若干微透镜b,且微透镜b的总个数h大于或等于第n-1层的微透镜总个数的二分之一,h的值若为小数则四舍五入取整。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为0d至+15d;所述中间屈光矫正区的面积等于一个微透镜单元的总面积减去其第n层的微透镜的面
积;每个所述微透镜的最大宽度和最小宽度均在1.0-1.8毫米范围内。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离焦镜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混合多焦微透镜的近视防控镜片;包括镜片本体,镜片本体由中心向外依次分别为中间屈光矫正区、周边离焦区、周边镜片区;周边离焦区包括若干微透镜单元,若干个微透镜单元呈阵列状排列成周边离焦区;每个微透镜单元包括若干个微透镜,若干个微透镜呈阵列排列成微透镜单元;每个微透镜单元以中心的微透镜为基点由内至外呈环状被分为n层,其中每个微透镜单元中心的一微透镜所在处为第1层,每个微透镜单元的每层中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相等;每个微透镜单元从第1层至第n层的微透镜的附加光度依次递减或依次递增,本发明近视控制效果更好,且提高了佩戴者的顺应性。提高了佩戴者的顺应性。提高了佩戴者的顺应性。
技术研发人员:
陈家民 廖文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苏州亮宇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08
技术公布日:
202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