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阅读: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排水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既有进水旧箱涵与新建箱涵衔接一直是个难点,通常做法是利用管道将旧箱涵内的水临排后,凿除旧箱涵,进行新旧箱涵衔接,这就产生了如下这些问题:
3.1.管道临排需要在箱涵两头的进水井进行临排,排管距离长;
4.2.箱涵改造导致临排周期长,费用高;
5.3.临排作业对交通、周边环境等影响,社会矛盾突出。
6.因此,如何解决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施工在施工前需要进行断水,又需要进行长距离导流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实现的目的是实现在不中断进水箱涵的运行前提下进行施工,避免地面长距离临排带来的社会影响。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包括已有的旧进水箱涵和最少一条新建的新进水箱涵。
9.其中,每一所述新进水箱涵的一端均与所述旧进水箱涵的侧墙连接,而且与所述旧进水箱涵的侧墙连接的一端均包括永久使用箱涵和临时导流箱涵;
10.每一所述永久使用箱涵均位于相应的所述新进水箱涵内过水道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上,与所述旧进水箱涵连接形成转角区;
11.每一所述临时导流箱涵与相应的所述旧进水箱涵连接的位置均位于所述转角区的上游,并在相应的所述永久使用箱涵与相应的所述旧进水箱涵进行连接施工时,连通相应的所述新进水箱涵与相应的所述旧进水箱涵内的过水道,进行进水导流,使相应的所述永久使用箱涵与相应的所述旧进水箱涵之间的连接施工在干作业条件下完成。
12.优选的,在所述永久使用箱涵与相应的所述旧进水箱涵之间的连接施工完成后,每一所述临时导流箱涵与相应的所述旧进水箱涵之间均采用封堵墙进行封堵。
13.本发明还提供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4.步骤1、在所述旧进水箱涵的一侧施工所述新进水箱涵;包括永久使用箱涵和临时导流箱涵;
15.步骤2、在非汛期,凿除临时导流箱涵与所述旧进水箱涵之间的围护墙,然后将所述临时导流箱涵浇筑至与所述旧进水箱涵的侧墙连接;
16.再凿除所述旧进水箱涵的部分侧墙形成分支孔,并在所述分支孔的下游,以及永久使用箱涵和临时导流箱涵连接的位置均采用砂袋筑堰,使所述旧进水箱涵内的水完全通过所述临时导流箱涵导流至所述新进水箱涵
17.步骤3、施工所述旧进水箱涵与所述永久使用箱涵连接的所述转角区;
18.步骤4、拆除所有砂袋筑堰,使所述旧进水箱涵内的水通过所述转角区进入所述永久使用箱涵;
19.步骤5、在所述旧进水箱涵内对应所述分支孔的位置,以及所述临时导流箱涵与所述永久使用箱涵连接的位置均采用砂袋筑堰,拦截所述旧进水箱涵内的水,使水不进入所述临时导流箱涵;
20.步骤6、采用混凝土和钢筋网修补所述旧进水箱涵内对应所述临时导流箱涵位置凿除的侧墙,并在所述临时导流箱涵内施工封堵墙,完成后拆除砂袋筑堰。
21.优选的,步骤1包括如下步骤:
22.首先,在对应需要建造所述新进水箱涵的两侧位置施工两道围护桩和两道止水帷幕;
23.在两道所述围护桩之间设置用于所述新进水箱涵的第一基坑围檩和第一支撑后,开挖基坑直至底部;完成后,浇筑所述新进水箱涵;
24.在完成浇筑所述新进水箱涵后,施工临时挡土墙,并在所述新进水箱涵上部分覆土回填。
25.更优选的,在浇筑所述新进水箱涵时,预留好变形缝及止水结构。
26.更优选的,每一道所述止水帷幕均包括两排沿所述新进水箱涵长度方向设置的高压旋喷桩;
27.每一道所述围护桩均包括多个沿所述新进水箱涵长度方向设置的钻孔灌注桩。
28.优选的,步骤3包括如下步骤:
29.步骤3.1、采用旋挖桩对所述转角区进行清障,清除施工所述转角区时需要设置咬合桩位置所存在的结构;
30.步骤3.2、根据所述转角区的设计要求施工咬合桩;
31.步骤3.3、施工所述转角区的第二基坑围檩和第二支撑;
32.步骤3.4、开挖表层土,暴露出转角区所对应的所述旧进水箱涵,同时拆除所述新进水箱涵与旧进水箱涵之间的封堵墙及相应的第一支撑;
33.步骤3.5、凿除所述旧进水箱涵对应转角区的部分,在所述旧进水箱涵与所述转角区连接的位置形成新旧箱涵结合面;
34.步骤3.6、在所述转角区施工转角箱涵结构;
35.步骤3.7、回填部分覆土后,拆除所述第二支撑;完成所述第二支撑的拆除后,全部覆土回填。
36.更优选的,在步骤3.2中,在所述转角区所对应的高度范围采用钢护筒跟进施工。
37.更优选的,所述转角箱涵结构与所述旧进水箱涵和所述新进水箱涵的结合面均采用遇水膨胀橡胶条兜绕成环形成密封。
3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39.本发明的应用使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施工无需断水,也无需进行长距离导流,箱涵改造周期更短,费用更省;对交通、周边环境等影响小,弱化社会矛盾,而且后期旧箱涵进行整体改造时,只需衔接至转角箱涵即可,更加便捷。
40.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
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41.图1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施工新进水箱涵和导流箱涵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42.图2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新进水箱涵中永久使用箱涵的和临时导流箱涵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43.图3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新进水箱涵中临时导流箱涵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44.图4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施工转角箱涵结构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45.图5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对临时导流箱涵进行封堵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46.图6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转角区施工时在分支孔的下游采用砂袋筑堰局部结构剖面示意图。
47.图7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完成封堵的分支孔的局部结构洞口立面示意图。
48.图8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完成施工后的结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9.实施例
50.如图1、图4、图5和图8所示,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包括已有的旧进水箱涵1和最少一条新建的新进水箱涵2。
51.其中,每一新进水箱涵2的一端均与旧进水箱涵1的侧墙连接,而且与旧进水箱涵1的侧墙连接的一端均包括永久使用箱涵3和临时导流箱涵4;
52.每一永久使用箱涵3均位于相应的新进水箱涵2内过水道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上,与旧进水箱涵1连接形成转角区;
53.每一临时导流箱涵4与相应的旧进水箱涵1连接的位置均位于转角区的上游,并在相应的永久使用箱涵3与相应的旧进水箱涵1进行连接施工时,连通相应的新进水箱涵2与相应的旧进水箱涵1内的过水道,进行进水导流,使相应的永久使用箱涵3与相应的旧进水箱涵1之间的连接施工在干作业条件下完成。
54.本发明通过临时导流箱涵4,在相应的永久使用箱涵3与相应的旧进水箱涵1进行连接施工时,连通相应的新进水箱涵2与相应的旧进水箱涵1内的过水道,进行进水导流,使相应的永久使用箱涵3与相应的旧进水箱涵1之间的连接施工在干作业条件下完成。
55.完成后,通过封堵临时导流箱涵4,让水流沿永久使用箱涵3通行。
56.在某些实施例中,在永久使用箱涵3与相应的旧进水箱涵1之间的连接施工完成后,每一临时导流箱涵4与相应的旧进水箱涵1之间均采用封堵墙13进行封堵。
57.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还提供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8.步骤1、在旧进水箱涵1的一侧施工新进水箱涵2;包括永久使用箱涵3和临时导流箱涵4;
59.步骤2、在非汛期,凿除临时导流箱涵4与旧进水箱涵1之间的围护墙,然后将临时导流箱涵4浇筑至与旧进水箱涵1的侧墙连接;
60.再凿除旧进水箱涵1的部分侧墙形成分支孔5,并在分支孔5的下游,以及永久使用
箱涵3和临时导流箱涵4连接的位置均采用砂袋筑堰6,使旧进水箱涵1内的水完全通过临时导流箱涵4导流至新进水箱涵2
61.步骤3、施工旧进水箱涵1与永久使用箱涵3连接的转角区;
62.步骤4、拆除所有砂袋筑堰6,使旧进水箱涵1内的水通过转角区进入永久使用箱涵3;
63.步骤5、在旧进水箱涵1内对应分支孔5的位置,以及临时导流箱涵4与永久使用箱涵3连接的位置均采用砂袋筑堰6,拦截旧进水箱涵1内的水,使水不进入临时导流箱涵4;
64.步骤6、采用混凝土和钢筋网修补旧进水箱涵1内对应临时导流箱涵4位置凿除的侧墙,并在临时导流箱涵4内施工封堵墙13,完成后拆除砂袋筑堰6。
65.在实际应用中,在旧进水箱涵1位于凿除部分侧墙位置的下游采用砂袋筑堰,能够防止永久使用箱涵3与相应的旧进水箱涵1在进行连接施工时时,水流漫溢至施工区,以够确保旧进水箱涵1凿除部分侧墙位置的下游保持干燥。
66.在某些实施例中,步骤1包括如下步骤:
67.首先,在对应需要建造新进水箱涵2的两侧位置施工两道围护桩8和两道止水帷幕9;
68.在两道围护桩8之间设置用于新进水箱涵2的第一基坑围檩10和第一支撑11后,开挖基坑直至底部;完成后,浇筑新进水箱涵2;
69.在完成浇筑新进水箱涵2后,施工临时挡土墙7,并在新进水箱涵2上部分覆土回填;
70.临时挡土墙7用于防止转角区施工时永久使用箱涵范围的土体倒向转角区基坑。
71.在某些实施例中,在浇筑新近箱涵2时,预留好变形缝14及止水结构。
72.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一道止水帷幕9均包括两排沿新进水箱涵2长度方向设置的高压旋喷桩;
73.每一道围护桩8均包括多个沿新进水箱涵2长度方向设置的钻孔灌注桩。
74.在某些实施例中,步骤3包括如下步骤:
75.步骤3.1、采用旋挖桩对转角区进行清障,清除施工转角区时需要设置咬合桩8位置所存在的结构;
76.步骤3.2、根据转角区的设计要求施工咬合桩8;
77.步骤3.3、施工转角区的第二基坑围檩和第二支撑;
78.步骤3.4、开挖表层土,暴露出转角区所对应的旧进水箱涵1,同时拆除施工新进水箱涵2与旧进水箱涵1之间的封堵墙及相应的第一支撑11;
79.步骤3.5、凿除旧进水箱涵1对应转角区的部分,在旧进水箱涵1与转角区连接的位置形成新旧箱涵结合面9;
80.步骤3.6、在转角区施工转角箱涵结构12;
81.步骤3.7、回填部分覆土后,拆除第二支撑;完成第二支撑的拆除后,全部覆土回填。
82.在某些实施例中,在步骤3.2中,在转角区所对应的高度范围采用钢护筒跟进施工。
83.在某些实施例中,在步骤3.6中,转角箱涵结构与旧进水箱涵1和新进水箱涵2的结
合面均采用遇水膨胀橡胶条兜绕成环形成密封。
84.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包括已有的旧进水箱涵(1)和最少一条新建的新进水箱涵(2);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新进水箱涵(2)的一端均与所述旧进水箱涵(1)的侧墙连接,而且与所述旧进水箱涵(1)的侧墙连接的一端均包括永久使用箱涵(3)和临时导流箱涵(4);每一所述永久使用箱涵(3)均位于相应的所述新进水箱涵(2)内过水道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上,与所述旧进水箱涵(1)连接形成转角区;每一所述临时导流箱涵(4)与相应的所述旧进水箱涵(1)连接的位置均位于所述转角区的上游,并在相应的所述永久使用箱涵(3)与相应的所述旧进水箱涵(1)进行连接施工时,连通相应的所述新进水箱涵(2)与相应的所述旧进水箱涵(1)内的过水道,进行进水导流,使相应的所述永久使用箱涵(3)与相应的所述旧进水箱涵(1)之间的连接施工在干作业条件下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永久使用箱涵(3)与相应的所述旧进水箱涵(1)之间的连接施工完成后,每一所述临时导流箱涵(4)与相应的所述旧进水箱涵(1)之间均采用封堵墙(13)进行封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在所述旧进水箱涵(1)的一侧施工所述新进水箱涵(2);步骤2、在非汛期,凿除临时导流箱涵(4)与所述旧进水箱涵(1)之间的围护墙,然后将所述临时导流箱涵(4)浇筑至与所述旧进水箱涵(1)的侧墙连接;再凿除所述旧进水箱涵(1)的部分侧墙形成分支孔(5),并在所述分支孔(5)的下游,以及永久使用箱涵(3)和临时导流箱涵(4)连接的位置均采用砂袋筑堰(6),使所述旧进水箱涵(1)内的水完全通过所述临时导流箱涵(4)导流至所述新进水箱涵(2)步骤3、施工所述旧进水箱涵(1)与所述永久使用箱涵(3)连接的所述转角区;步骤4、拆除所有砂袋筑堰(6),使所述旧进水箱涵(1)内的水通过所述转角区进入所述永久使用箱涵(3);步骤5、在所述旧进水箱涵(1)内对应所述分支孔(5)的位置,以及所述临时导流箱涵(4)与所述永久使用箱涵(3)连接的位置均采用砂袋筑堰(6),拦截所述旧进水箱涵(1)内的水,使水不进入所述临时导流箱涵(4);步骤6、采用混凝土和钢筋网修补所述旧进水箱涵(1)内对应所述临时导流箱涵(4)位置凿除的侧墙,并在所述临时导流箱涵(4)内施工封堵墙(13),完成后拆除砂袋筑堰(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在对应需要建造所述新进水箱涵(2)的两侧位置施工两道围护桩(8)和两道止水帷幕(9);在两道所述围护桩(8)之间设置用于所述新进水箱涵(2)的第一基坑围檩(10)和第一支撑(11)后,开挖基坑直至底部;完成后,浇筑所述新进水箱涵(2);在完成浇筑所述新进水箱涵(2)后,施工临时挡土墙7,并在所述新进水箱涵(2)上部分覆土回填。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浇筑所
述新进水箱涵(2)时,预留好变形缝(14)及止水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道所述止水帷幕(9)均包括两排沿所述新进水箱涵(2)长度方向设置的高压旋喷桩;每一道所述围护桩(8)均包括多个沿所述新进水箱涵(2)长度方向设置的钻孔灌注桩。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包括如下步骤:步骤3.1、采用旋挖桩对所述转角区进行清障,清除施工所述转角区时需要设置咬合桩(8)位置所存在的结构;步骤3.2、根据所述转角区的设计要求施工咬合桩(8);步骤3.3、施工所述转角区的第二基坑围檩和第二支撑;步骤3.4、开挖表层土,暴露出转角区所对应的所述旧进水箱涵(1),同时拆除所述新进水箱涵(2)与所述旧进水箱涵(1)之间的封堵墙及相应的第一支撑(11);步骤3.5、凿除所述旧进水箱涵(1)对应转角区的部分,在所述旧进水箱涵(1)与所述转角区连接的位置形成新旧箱涵结合面(9);步骤3.6、在所述转角区施工转角箱涵结构(12);步骤3.7、回填部分覆土后,拆除所述第二支撑;完成所述第二支撑的拆除后,全部覆土回填。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2中,在所述转角区所对应的高度范围采用钢护筒跟进施工。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6中,所述转角箱涵结构与所述旧进水箱涵(1)和所述新进水箱涵(2)的结合面均采用遇水膨胀橡胶条兜绕成环形成密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包括旧进水箱涵和新进水箱涵;新进水箱涵的一端与旧进水箱涵的侧墙连接,该端包括永久使用箱涵和临时导流箱涵;永久使用箱涵与旧进水箱涵连接形成转角区;临时导流箱涵与旧进水箱涵连接的位置位于转角区的上游,并在永久使用箱涵与旧进水箱涵进行连接施工时,连通新进水箱涵与旧进水箱涵内的过水道,进行进水导流,使永久使用箱涵与旧进水箱涵之间的连接施工在干作业条件下完成。本发明的应用使新旧进水箱涵的连接节点施工无需断水,也无需进行长距离导流,箱涵改造周期更短,费用更省;对交通、周边环境等影响小,弱化社会矛盾。弱化社会矛盾。弱化社会矛盾。


技术研发人员:

王新 刘方明 姜弘 李庭平 马姣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6

技术公布日:

2023/1/17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18:10: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65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水箱   转角   新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