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城乡规划领域,具体涉及一种
池塘结构。
背景技术:
2.城乡规划即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统称;对一定时期内城乡社会和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3.建设池塘是城乡建设的一种手段,但是,常见的池塘表面往往会漂浮一些异物,影响美观的同时也给工作人员的清理工作带来了麻烦,而且池塘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之后,其底部会堆积较多污泥,进一步给清理工作带来了麻烦。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池塘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池塘结构,包括池塘
本体,池塘本体的下端设置有凹体,凹体下端的左右方向均设置有排污管,排污管上均设置有排污阀门,通过连接管以及筛网将池塘本体内的水经过过滤排至净化箱内,同时通过活性炭吸附网对水进行净化,通过液泵、水管以及水流阀门将净化后的水再送回池塘本体内;
5.池塘本体的上部设置有滑槽,滑槽内的前后方向均设置有密封块,密封块内均设置有过滤网,密封块的一端均设置有连接杆,两个连接杆的底部设置有同一个工作箱,工作箱的顶部开设有轨道,连接杆均位于轨道内,工作箱内前部设置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的后端设置有转杆,转杆的后端设置有轴承,转杆的前部设置有正向
螺纹,正向螺纹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块,转杆的后部设置有反向螺纹,反向螺纹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块,第一螺纹块以及第二螺纹块的上端均与连接杆的另一端相连,通过驱动装置、转杆、第一螺纹块、第二螺纹块、正向螺纹以及反向螺纹实现两个连接杆的反向运动从而实现两个密封块的反向运动,使两个密封块合并或者分离。
6.优选的:所述池塘本体与凹体连接处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连接管,连接管内均设置有筛网。
7.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均设置有净化箱,连接管均贯穿池塘本体、凹体以及净化箱。
8.优选的:所述净化箱内设置有活性炭吸附网,净化箱内底部设置有液泵。
9.优选的:所述液泵的上端设置有水管,水管上均设置有水流阀门。
10.优选的:所述水管均贯穿活性炭吸附网且水管的另一端贯穿池塘本体。
1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2.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装置、转杆、第一螺纹块、第二螺纹杆、正向螺纹以及反向螺纹等结构实现连接杆的反向运动从而实现密封块的反向运动,实现密封块的合并,同时通过滑槽、密封块以及过滤网等结构实现对池塘本体内水的表面漂浮的异物进行阻挡,方便
对异物进行清理的同时也避免了异物堵住排污管从而使排污工作难以进行,通过净化箱、连接管、活性炭吸附网等结构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同时通过液泵、水管、水流阀门等结构将净化后的水送回池塘本体内,实现水流的可循环,节省水资源。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池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池塘结构的顶视图;
1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池塘结构中池塘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池塘结构中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17.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池塘结构中净化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8.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池塘结构中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19.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池塘结构中工作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池塘本体;2-凹体;3-排污管;4-排污阀门;5-净化箱;
21.6-连接管;7-水管;8-水流阀门;9-密封块;10-过滤网;
22.11-连接杆;12-工作箱;13-滑槽;14-筛网;15-液泵;
23.16-活性炭吸附网;17-轨道;18-驱动装置;19-第一螺纹块;
24.20-第二螺纹块;21-轴承;22-转杆;23-正向螺纹;24-反向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26.实施例1
27.请参阅图1~7,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池塘结构,包括池塘本体1,池塘本体1的下端设置有凹体2,凹体2下端的左右方向均设置有排污管3,排污管3上均设置有排污阀门4,池塘本体1与凹体2连接处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连接管6,连接管6内均设置有筛网14,连接管6的另一端均设置有净化箱5,连接管6均贯穿池塘本体1、凹体2以及净化箱5,净化箱5内设置有活性炭吸附网16,净化箱5内底部设置有液泵15,液泵15的上端设置有水管7,水管7均贯穿活性炭吸附网16且水管7的另一端贯穿池塘本体1,水管7上均设置有水流阀门8,通过连接管6以及筛网14将池塘本体1内的水经过过滤排至净化箱5内,同时通过活性炭吸附网16对水进行净化,通过液泵15、水管7以及水流阀门8将净化后的水再送回池塘本体1内;
28.池塘本体1的上部设置有滑槽13,滑槽13内的前后方向均设置有密封块9,密封块9内均设置有过滤网10,密封块9的一端均设置有连接杆11,两个连接杆11的底部设置有同一个工作箱12,工作箱12的顶部开设有轨道17,连接杆11均位于轨道17内,工作箱12内前部设置有驱动装置18,驱动装置18的后端设置有转杆22,转杆22的后端设置有轴承21,转杆22的前部设置有正向螺纹23,正向螺纹23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块19,转杆22的后部设置有反向螺纹24,反向螺纹24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块20,第一螺纹块19以及第二螺纹块20的上端均与连
接杆11的另一端相连,通过驱动装置18、转杆22、第一螺纹块19、第二螺纹块20、正向螺纹23以及反向螺纹24实现两个连接杆11的反向运动从而实现两个密封块9的反向运动,使两个密封块9合并或者分离。
29.在需要更换池塘本体1内的水时,首先通过驱动装置18带动转杆22转动,同时通过正向螺纹23以及反向螺纹24带动第一螺纹块19与第二螺纹块20在转杆22上反向运动,第一螺纹块19以及第二螺纹块20运动带动连接杆11在轨道17内运动,连接杆11运动带动密封块9在滑槽13内运动从而将两个密封块9合并在一起,然后打开连接管6的阀门,通过池塘本体1与净化箱5的高度差使池塘本体1内的水通过连接管6流至净化箱5内,此时池塘本体1内的水先通过过滤网10的过滤将较大的异物过滤出,再通过筛网14将较小的杂物过滤,两次过滤后的水进入净化箱5内后再通过活性炭吸附网16去除异味,当池塘本体1内水的高度低于连接管6时,水不再进入净化箱5内,此时打开排污阀门4将凹体2内的污泥以及较小杂物通过剩余的水流排出,将过滤网10上过滤出的较大异物进行清理,然后关闭排污阀门4以及连接管6的阀门,打开水流阀门8,再通过液泵15将被多次过滤净化后的水通过水管7排至池塘本体1内,最后同理将两个密封块9分开。
30.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实用新型中未具体描述和解释说明的结构、装置以及操作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和限定,均按照本领域的常规手段进行实施。
技术特征:
1.一种池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池塘本体(1),池塘本体(1)的下端设置有凹体(2),凹体(2)下端的左右方向均设置有排污管(3),排污管(3)上均设置有排污阀门(4);池塘本体(1)的上部设置有滑槽(13),滑槽(13)内的前后方向均设置有密封块(9),密封块(9)内均设置有过滤网(10);密封块(9)的一端均设置有连接杆(11),两个连接杆(11)的底部设置有同一个工作箱(12),工作箱(12)的顶部开设有轨道(17);工作箱(12)内前部设置有驱动装置(18),驱动装置(18)的后端设置有转杆(22),转杆(22)的后端设置有轴承(21);转杆(22)的前部设置有正向螺纹(23),正向螺纹(23)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块(19);转杆(22)的后部设置有反向螺纹(24),反向螺纹(24)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块(20);第一螺纹块(19)以及第二螺纹块(20)的上端均与连接杆(11)的另一端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池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池塘本体(1)与凹体(2)连接处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连接管(6),连接管(6)内均设置有筛网(1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池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6)的另一端均设置有净化箱(5),连接管(6)均贯穿池塘本体(1)、凹体(2)以及净化箱(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池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箱(5)内设置有活性炭吸附网(16),净化箱(5)内底部设置有液泵(1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池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泵(15)的上端设置有水管(7),水管(7)上均设置有水流阀门(8)。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池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7)均贯穿活性炭吸附网(16)且水管(7)的另一端贯穿池塘本体(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乡规划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池塘结构,包括池塘本体,池塘本体的上部设置有滑槽,滑槽内的前后方向均设置有密封块,密封块内均设置有过滤网,密封块的一端均设置有连接杆,两个连接杆的底部设置有同一个工作箱,工作箱内前部设置有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的后端设置有转杆,转杆的前部设置有正向螺纹,正向螺纹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块,转杆的后部设置有反向螺纹,反向螺纹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块。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装置、转杆、第一螺纹块、第二螺纹杆、正向螺纹以及反向螺纹等结构实现连接杆的反向运动从而实现密封块的反向运动,同时通过滑槽、密封块以及过滤网等结构实现对池塘本体内水的表面漂浮的异物进行阻挡源。本体内水的表面漂浮的异物进行阻挡源。本体内水的表面漂浮的异物进行阻挡源。
技术研发人员:
高贺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高贺华
技术研发日:
2022.11.03
技术公布日: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