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
脊柱侧弯的
弯度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2.儿童青少年脊柱异常弯曲最常见的种类是特发性脊柱侧弯(idiopathic scoliosis)(weinstein et al.2008;cheng et al.2015)
3.脊柱侧弯是一种脊柱的三维结构畸形,脊柱多个节段椎体偏离身体中线形成弯曲,很多时候都有椎体的旋转和后凸或前凸,对脊柱侧弯量化,一般采用标准站立拍摄的全脊柱正位“x”光片来检测cobb角度数(cobb angle)。通常将cobb角≥10
°
定义为脊柱侧弯。
4.按病因学分类,通常分为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和其他类型。特发性脊柱侧弯以青春期女性为主,是发生在儿童青少年中最常见的类型,病因不明。有相关报告指出基因和环境因素都有诱发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作用。
5.目前,针对脊柱侧弯的非手术方法主要是筛查,纠正站立姿势和坐姿,正确使用背包使双肩包两边重量均等。
6.此外,矫正脊柱侧弯的非手术方案是使用支具(negrini et al.2022;2018)。支具的种类有很多种。大致可分为硬性和软性(wong et al.2008),硬性的支具包括波士顿支具。软性的支具的例子有spinecor,而软性的支具利用橡皮筋拉动脊柱的弯曲。然而支具对脊柱侧弯的效果仍未有一个定论(weinstein et al.2013)。而近年,有研究分析综合了影响支具对脊柱侧弯效果的各种因素(hawary et al.2019)。
7.一般硬性脊柱侧弯支具都是坚硬固定物料制造,最近也有一些用弹性物料造成拉力的脊柱侧弯支具(us8795213b2,spinal orthosis)。这些现有的支具都有一个共通点他们都有固定在髋或者腰椎(lumbar,e.g.us9220625b2 thoracic lumbar sacral orthosis)的支具部分来连接其他支具部分来达到矫形目的。这些支具矫正脊柱侧弯的生物力学都是通过使用盆骨作为下方的固定点,换言之,这些支具实现矫正的力量来自于支具产生矫形力,这不仅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体,而且使用中的体验也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的脊柱侧弯的弯度控制装置。
9.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脊柱侧弯的弯度控制装置,包括:承载
单元,配置为佩戴在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处,
所述承载单元上设置有悬挂部;以及配重单元,悬挂在所述悬挂部上,所述配重单元的重量配置为使所述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范围内。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悬挂部配置为在多个不同的悬挂位置之间移动;当悬挂部处于不同的所述悬挂位置时,所述配重单元的重量配置为使所述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范围内,以便出所述装置的最佳位置。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单元上设置有水平槽;所述悬挂部设置在所述水平槽内,所述悬挂部配置为在所述水平槽内滑动以在多个不同的悬挂位置之间移动,以便出所述装置的最佳位置。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单元上设置有多个所述悬挂部,所述多个所述悬挂部位于不同的悬挂位置;不同组合的多个所述悬挂部悬挂有所述配重单元时,所述配重单元的重量的组合使所述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范围内。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不同组合的多个所述悬挂部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单元上设置有水平槽;所述多个所述悬挂部设置在所述水平槽内,所述多个所述悬挂部配置为在所述水平槽内滑动以位于不同的悬挂位置。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肩带,与所述承载单元连接,用于佩戴在所述佩戴者的肩膀位置时使所述承载单元位于所述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处;压迫单元,设置在所述肩带上,位于与所述胸前位置相对应的背部位置,所述压迫单元配置为将所述背部位置的胸椎向前挤压。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袋包,所述袋包具有容纳空间;其中,所述承载单元和所述配重单元设置在所述袋包的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肩带与所述袋包连接。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单元、所述悬挂部以及所述配重单元均为对x光透明的材料制作而成。
18.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脊柱侧弯的弯度控制装置,包括:前胸袋子,所述前胸袋子配置为佩戴在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处;以及承重单元,固定设置在所述前胸袋子内,所述承重单元配置为前胸袋子承载的物品,且所承载的物品的重量配置为使所述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范围内。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重单元包括: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沿重力方向延伸,配置为与所述前胸袋子内部贴近所述佩戴者的胸前位置的一侧固定连接;以及承重平台,与所述连接支架连接,所述承重平台沿水平方向延伸。
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胸袋子、所述承重单元以及所承载的物品均为对x光透明的材料制作而成,所述承重单元亦可悬挂在x光图所照的范围之外。
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前胸袋子包括本体和肩带;所述弯度控制装置还包括压迫单元;其中,所述压迫单元设置在所述肩带上,位于与所述胸前位置相对应的背部位置,所述压迫单元配置为将所述背部位置的胸椎向前挤压。
22.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脊柱侧弯的弯度控制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确定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确定使所述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范围内的配重单元的重量;将所述弯度控制装置佩戴在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处;再次确定所述佩戴者佩戴所述弯度控制装置后的脊柱侧弯弯度;以及调整所述配重单元的悬挂位置和/或重量,以使所述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所述设定范围内。
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在使用过程中定期跟踪确定所述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以及根据在使用过程中所确定的所述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调整所述配重单元的悬挂位置和/或重量,直至所述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或接近正常范围内。
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弯度控制装置的使用时间可以因人而异和适合使用者的需要和舒适方便,例如上下课的时间或者数个小时每天。
25.本技术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弯度控制装置,佩戴在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处,使配重单元自然地悬挂在承载单元上,从而利用配重单元受到的重力减小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上述的控制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施,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会与佩戴者身体的其他部分具有相互的作用力,即不会对佩戴者的其他身体部位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26.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
27.图1a和图1b分别是佩戴者佩戴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弯度控制装置时未悬挂配重单元、悬挂配重单元后的前视图;
28.图2是佩戴者佩戴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弯度控制装置后的侧视图;
29.图3a和图3b分别是佩戴者佩戴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弯度控制装置后的后视图;
30.图4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弯度控制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子,当中设有可移动悬挂配重单元位置的水平槽位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弯度控制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佩戴者佩戴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弯度控制装置后的前视图;
33.图7是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弯度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图8是佩戴者佩戴根据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弯度控制装置后的前视图;
35.图9是佩戴者佩戴根据本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弯度控制装置后的后视图;
36.图10是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一种脊柱侧弯的弯度控制装置的使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及
37.图11是测量cobb角的方法及有这种即时效果的病人佩戴这个弯度控制装置以后,重复脊柱造影可能得到弯度减少的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将参考附图对本技术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部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39.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调整了部件的厚度、尺寸和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如在本文中使用的,用语“大致”“大约”以及类似的用语用作表近似的用语,而不用作表程度的用语,并且旨在说明将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认识到的、测量值或计算值中的固有偏差。
40.还应理解的是,诸如“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等表述在本说明书中是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的表述,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部件,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组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其修饰整列特征,而非仅仅修饰列表中的单独组件。此外,当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41.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措辞(包括工程术语和科技术语)均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除非本技术中有明确的说明,否则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词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意义解释。
4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除非明确限定或与上下文相矛盾,否则本技术所记载的方法中包含的具体步骤不必限于所记载的顺序,而可以任意顺序执行或并行地执行。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43.此外,在本技术中当使用“连接”或“联接”时可表示相应部件之间为直接的接触或间接的接触,除非有明确的其它限定或者能够从上下文推导出的除外。
44.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的脊柱侧弯的弯度控制装置包括承载单元和配重单元。其中承载单元配置为佩戴在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处,承载单元上设置有悬挂部。配重单元悬挂在悬挂部上,配重单元的重量配置为使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范围内。上述方案中,配重单元自然地悬挂在承载单元上,从而利用配重单元受到的重力来减小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上述的控制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施,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会与佩戴者身体的其他部分具有相互的作用力,即不会对佩戴者的其他身体部位造成影响。
45.本技术的弯度控制装置与传统的脊柱侧弯支具有很大分别。本技术利用配重单元受到的重力来减小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本技术结构简单,易于佩戴和为青少年所接受。
46.另外,现有的脊柱侧弯支具的适用范围只包括20
°
到40
°
,所以对低角度(cobb《20)的脊柱侧弯并没有什么辅助侧弯的矫正工具。本技术正好可以在10《cobb《20空档使用。帮助早期的脊柱侧弯儿童病人。造影显示佩戴本技术的弯度控制装置之后,脊柱侧弯角度有所改善。
47.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5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48.在如图1a和1b、图2和图3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弯度控制装置100包括承载单元110和配重单元120。其中承载单元110配置为佩戴在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处,承载单元110上设置有悬挂部130悬挂部130配置可容许配重单元悬挂在不同位置上。当处于不同的悬挂位置的悬挂部130上悬挂有配重单元120时,配重单元120的重量配置为使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范围内,接近正常的角度。
49.由于不同个体的脊柱侧弯的弯度情况和构成不一样,所以需要把胸前配重单元110的重心根据不同佩戴者做出调整。上述方案中,可通过调整配重单元120在承载单元110上自然悬挂的位置和/或重量,从而使弯度控制装置100能够为各个不同佩戴者调校出最适宜的悬挂的位置和重量,使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减小和接近正常的角度。
50.示例性的,如图1b所示,悬挂部130的位置可以在佩戴者身体正前方(参照图中的b处)前方偏向左边(参照图中的c处)或者前方偏向右边(参照图中的a处)。而且也可以调整每个位置处的配重单元120的重量,以适合不同佩戴者,使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减小和接近正常的角度。
51.需要说明的是,悬挂部130的位置以及配重单元120的重量取决于每一个佩戴者在哪一个位置佩戴本技术的控制装置能够得到最大的脊柱弯度矫正效果。
52.可选的,可通过重复的脊柱造影或者低剂量脊柱x光片(eos,eos-imaging,radiographic imaging device and detector for a radiographic imaging device,us9535168b2)或者超声波(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 imaging system for assessment of scoliosis,us8900146b2)检测来进行比较,从而出悬挂部130的悬挂位置和配重单元120的重量的最佳配置。
53.另外,配重单元120的重量大致在5kg~10kg之间,因此,承载单元110以及悬挂部130应具有一定的强度,至少应能够承受配重单元120的重量。
5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配重单元120可包括挂绳121和配重块122。可选的,配重块122为一具有一定重量的物体,该物体通过挂绳121悬挂在悬挂部130上。
5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可通过调整挂绳121的长度实现调整配重块122重心的目的。
5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承载单元110上设置有水平槽111悬挂部130设置在水平槽111内,悬挂部130配置为在水平槽111内移动以在多个不同的悬挂位置之间移动。
57.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水平槽111的方式,使悬挂部130可简单易行地在不同悬挂位置之间移动,从而实现调整配重单元120重心的目的。这实施方式方便调教悬挂部分的位置,当为个别佩戴者调校出最适宜的悬挂的位置和重量时使用,然后重复脊柱造影,得出当配重单元悬挂在不同位置和重量的脊柱侧弯弯度。从而出哪一种配搭能够使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减小和接近正常的角度。
5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承载单元110还包括限位部(未示出),限位部用于在确定好悬挂部130的位置后限位悬挂部130,防止悬挂部130移位导致失去或降低矫正效果。
59.可选的,在水平槽111的下沿处设置多个限位槽(未示出),将悬挂部130嵌入上述的限位槽内,从而防止悬挂部130移位。
60.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悬挂部130可为挂钩、挂杆等形式,也可为其他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形式,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6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承载单元110上还可设置一平台180,该平台配置为放置水平仪或者智能手机等设备从而在承载单元110佩戴于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后确定出上述的水平槽111是否处于水平位置。
62.可选的,上述的平台与上述的承载单元110为可拆卸或可折叠的连接形式。
6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弯度控制装置100还包括肩带140和压迫单元。其中,肩带140与承载单元110连接,用于佩戴在佩戴者的肩膀位置时使承载单元110位于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处。压迫单元设置在肩带140上,位于与胸前位置相对应的背部位置,压迫单元配置为将背部位置的胸椎向前挤压。上述方案中的肩带140可设置一根或两根。
6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肩带140设置一根,则该肩带140斜跨在佩戴者的一侧肩部、背部,然后从另一侧的腋窝下延伸出来连接到胸前位置的承载单元110上,从而实现将承载单元110固定在佩戴者胸前位置的目的。此时,压迫单元夹设在肩带140与佩戴者背部之间,在肩带140的作用下将佩戴者背部位置的胸椎向前挤压,增加把胸椎往前推的作用力,有利于控制佩戴者的脊柱侧弯的弯度。
6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肩带140包括两根侧部肩带140和一根背部连接带150两根侧部肩带140可分别包围佩戴者两侧的肩部、背部,然后从腋窝下延伸出来连接到胸前
位置的承载单元110上,从而实现将承载单元110固定在佩戴者胸前位置的目的。背部连接带150将上述的两根侧部肩带140连接起来,且位于佩戴者背部位置,背部连接带150可为高弹力的材料制成,背部连接带150即构成上述的压迫单元,如图3b所示。当穿戴好之后,背部连接带150的位置在高胸椎(例如t1到t6)的位置,而且要高于脊柱侧弯的侧突顶点胸椎(apex vertebra)的位置。高弹力的背部连接带150在接近胸椎的位置还可以夹设一压力垫160,以使背部连接带150提供的压力平均分布在胸椎上,将佩戴者背部位置的胸椎向前挤压,增加把胸椎往前推的作用力。
66.此外,肩带140可设置为减压式的,以防止在配重单元120的重力作用下肩带140使佩戴者的肩部不舒服的情况发生。
6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背部连接带150还可配备一个简易卡扣170,方便打开和锁上背部连接带150。
6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弯度控制装置100还包括挂在身体前方,具有容纳空间的袋包(例如图8)。其中,承载单元110和配重单元120设置在袋包的容纳空间内,肩带140与袋包连接。
69.上述方案中,通过对弯度控制装置100配置为一袋包,一方面提高弯度控制装置100的美观度,另一方面,也方便佩戴者穿戴,提高本技术的弯度控制装置100的佩戴者使用体验。
7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弯度控制装置100的各个部件(承载单元110、悬挂部130以及配重单元120、袋包、肩带140等)均为对x光透明的材料制作而成,以便于在佩戴者穿戴好之后再次采用x光照射的方式确定脊柱侧弯的弯度。示例性的,采用塑胶的材料。
71.下面将结合图6和图7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72.在如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弯度控制装置200包括承载单元210和配重单元220。其中承载单元210配置为佩戴在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处,承载单元210上设置有悬挂部230悬挂部230用于悬挂配重单元220。
73.与前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承载单元210上设置有多个悬挂部230,多个悬挂部230位于不同的悬挂位置。不同组合的多个悬挂部230悬挂有配重单元时,配重单元220的重量的组合配置为使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范围内。
74.上述方案中,可通过调整配重单元220在承载单元210上自然悬挂的位置和/或重量和/或数量,从而使弯度控制装置200能够适用于大部分的脊柱侧弯的佩戴者。而且,也可使弯度控制装置200能够适用于同一佩戴者在不同矫正阶段的脊柱侧弯的弯度。
75.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悬挂部230的位置可以在佩戴者身体正前方(参照图中的b处)前方偏向左边(参照图中的c处)或者前方偏向右边(参照图中的a处)中任意组合悬挂配重单元220以及配重单元220的重量。
76.需要说明的是,悬挂部230的数量、位置以及配重单元220的重量取决于每一个佩戴者在哪些位置佩戴本技术的控制装置能够得到最大的脊柱弯度矫正效果。
77.可选的,可通过重复的脊柱造影或者脊柱x光片或者超声波检测来进行比较,从而出悬挂部230的数量、悬挂位置和配重单元220的重量的最佳组合配置,从而使佩戴者的脊柱侧弯的弯度最小。
7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不同组合的多个悬挂部230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79.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承载单元210上设置有水平槽211;多个悬挂部230设置在水平槽211内,多个悬挂部230配置为在水平槽211内移动以位于不同的悬挂位置。
80.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水平槽211的方式,使多个悬挂部230可简单易行地在不同悬挂位置之间滑动,从而实现调整配重单元220的数量以及重心的目的。
8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承载单元210还包括限位部(未示出),限位部用于在确定好悬挂部230的位置后限位悬挂部230,防止悬挂部230移位导致失去或降低矫正效果。
82.可选的,在水平槽211的下沿处设置多个限位槽,将多个悬挂部230嵌入上述的限位槽内,从而防止悬挂部230移位。
83.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悬挂部230可为挂钩、挂杆等形式,也可为其他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形式,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8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承载单元210上还可设置一平台,该平台配置为放置水平仪或者智能手机等设备从而在承载单元210佩戴于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后确定出上述的水平槽211是否处于水平位置。
85.可选的,上述的平台与上述的承载单元210为可拆卸或可折叠的连接形式。
86.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技术特征均可参照如图1至图5所示出的弯度控制装置100中的相关特征,本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87.此外,本技术还提供另一形式的脊柱侧弯的弯度控制装置。该弯度控制装置包括前胸袋子和承重单元。其中,前胸袋子配置为佩戴在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处。承重单元固定设置在前胸袋子内,承重单元配置和重量为所承载的物品,且所承载的物品的重量配置为使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范围内。上述方案中,通过将弯度控制装置配置为一类似书包的形式,在实现控制佩戴者脊柱侧弯弯度的条件下,方便青少年儿童佩戴者佩戴。
88.下面将结合图8和图9对本技术的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89.图8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弯度控制装置300的结构示意图。在如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弯度控制装置300包括前胸袋子310和承重单元320。
9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前胸袋子310包括本体311、肩带312和连接两根肩带312的背部连接带313。其中,本体示例性的可为一袋状物体,例如书包等。本体311上连接有两根肩带312,用于将前胸袋子佩戴在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处。两根肩带312之间还连接有背部连接带313。当前胸袋子佩戴在佩戴者身上时,背部连接带313位于佩戴者的背部位置,例如上胸椎的位置,参照图9所示。
91.该前胸袋子取代了前述的承重单元320固定设置在本体311内,承重单元320配置为承载物品,且所承载的物品的重量配置为使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范围内,这重量由前述的实施方法得知。承载的重量可以为测试时的50-100%。
9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承重单元320例如可包括连接支架321和承重平台322。其中,连接支架321沿重力方向延伸,配置为与本体311内部贴近佩戴者的胸前位置的一侧固定连接。示例性的,本体311内部贴近佩戴者的胸前位置的一侧也可设置一固定部314,用于固定连接支架321,承重平台322与连接支架321连接,承重平台322沿水平方向延伸。上述的承重平台322可作为载物的负重平台,例如用于承载青少年儿童的书本等。
93.可选的,连接支架321和承重平台322位于前胸袋子的本体311内部正中间的位置。
9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背部连接带313可为高弹力的材料制成,背部连接
带313即构成弯度控制装置的压迫单元。当穿戴好之后,背部连接带313的位置在高胸椎(例如t1到t6)的位置,而且要高于脊柱侧弯的侧突顶点胸椎(apex vertebra)的位置。高弹力的背部连接带313在接近胸椎的位置还可以夹设一压力垫330,以使背部连接带313提供的压力平均分布在胸椎上,将佩戴者背部位置的胸椎向前挤压,增加把胸椎往前推的作用力,有利于控制佩戴者的脊柱侧弯的弯度。
9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背部连接带313还可配备一个简易卡扣340,方便打开和锁上背部连接带313。
96.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脊柱侧弯的弯度控制装置的使用方法400,如图10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97.s410、测量在无负重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
98.s420、选定使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范围内的配重单元的重量;
99.s430、将弯度控制装置佩戴在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处;
100.s440、再次测量佩戴者佩戴弯度控制装置后的脊柱侧弯弯度;以及
101.s450、调整配重单元的悬挂位置和/或重量,以使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范围内。
10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弯度控制装置的使用时间为数小时/每天(例如上课的时间)。在上述方案中,将弯度控制装置佩戴在佩戴者的胸前位置且不需要与佩戴者的其他身体部位具有相互作用力,仅利用配重单元自身的重力即可实现控制和减低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的目的。而且,本技术的弯度控制装置也无需佩戴者全天候的使用,仅需每天数小时的佩戴时间即可。这样的设计,使得弯度控制装置的使用更加安全、方便,功效更加显着和广泛,适用于大部分脊柱侧弯的患者使用。
103.本技术的弯度控制装置对于早期脊柱侧弯患者(10-20度)均有良好的弯度控制、形体优化等多种作用,尤其是对于早期青少年儿童脊柱侧弯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其不仅能够更好地确保佩戴者得到更好的脊柱侧弯的控制,而且能够更加便于佩戴者使用,也不会对佩戴者的其他身体部位造成影响。
104.上述的将弯度控制装置佩戴在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处时,可先将承载单元佩戴在胸前位置,然后再将配重单元悬挂在悬挂部上。
10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使用方法400还包括:
106.s460、在使用过程中定期跟踪确定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以及根据在使用过程中所确定的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调整配重单元的悬挂位置和/或重量,直至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正常范围内。
107.例如,当佩戴者首次配置本技术上述的弯度控制装置后,可每半年的时间复查一次,并根据复查结果再次调整配重单元的重量或者悬挂位置等参数,从而到适用于当前弯度的最佳配置。
108.需要说明的是,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弯度控制装置100、200的实际结构调整配重单元的重量或者悬挂位置等参数,本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109.以下本技术提供参考数据进一步说明上述弯度控制装置的使用效果。
110.在12岁时确诊为脊柱侧弯的病人a,确诊时的cobb角度为20度。一年之后复诊两次,分别在13岁4月和13岁10月,复诊结果如表1所示。
111.复诊时,使用低剂量x光脊柱弯度检测(eos影像系统)对佩戴者a的脊柱侧弯弯度进行检测,分别为没有负重、背部负重以及胸前负重三个场景,其中负重的重量大致为7.5kg。从13岁10月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cobb角度在背部负重时增加了3度,那么如果长期背部负重则可能加剧脊柱侧弯的弯度从而影响骨酪生长,以及导致更加严重的脊柱侧弯。但是,从表1中13岁4月和13岁10月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cobb角度在胸前负重时分别减小了13度和7度,那么如果长期胸前负重可减少脊柱侧弯病人的侧弯弯度。对此,发明人对病人a实施胸前负重的使用方案,使病人a按照本技术上述的使用方法坚持使用脊柱侧弯的弯度控制装置并在使用过程中记录每次复诊结果,复诊结果如表2所示。为了更加清晰地对比使用本技术的弯度控制装置后病人a的脊柱侧弯弯度相比使用前的情况,表2中还列出了表1中在病人13岁4月和13岁10月时进行检测的结果。
112.表2记录了病人a在13岁4月、13岁10月、14岁6月,15岁以及16岁时的身体高度、使用低剂量x光脊柱弯度检测的没有负重的自然cobb角度和在胸前负重(7.5kg)的情况下的cobb角度,例如在图11,显示了在负重后和使用负重装置后,几年内重复x光有明显减少cobb角度的趋势。结果指出:五次比较的结果里面有三次(分别是13岁4月、13岁10月以及15岁胸前负重都能够显着的减低cobb角度,概率为60%。而且cobb角度的减少为6度到13度不等。可见,脊柱侧弯的弯度(cobb角度)即使在不同年纪和身体高度的情况,胸前负重大部份时候能够减低cobb角度。此外,从病人a使用本技术的弯度控制装置后的结果可以看出,病人a在没有负重的情况下,脊柱侧弯弯度由13岁10月的14度减少为14岁6月的9度,已基本矫正到正常范围内。而且,到16岁骨骼比较成熟的时候脊柱侧弯弯度也维持在只有9度(已经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可以看出,本技术的脊柱侧弯的弯度控制装置使病人a的脊柱侧弯弯度保持较好,可见胸前负重并没有加剧脊柱侧弯的弯度。
113.另外,表2结果也指出弯度控制效果在患病初期最好(13岁的时候开始使用)和cobb角度在10-20度之间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结果也显示,在10度以下的cobb角度(14岁6月和16岁的时候),本技术装置并没有减少cobb角度的效果,所以本装置并不适用于10度以下,可能因为10度以下已经是正常范围内,不受本装置的改善。
114.表1
[0115][0116]
表2
university,2019,40(4):356-361.
[0130]
[10].cheng,jack c.,ren
é
m.castelein,winnie c.chu,aina j.danielsson,matthew b.dobbs,theodoros b.grivas,christina a.gurnett,et al.2015.“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1(october):nrdp201568.https://doi.org/10.1038/nrdp.2015.68.
[0131]
[11].weinstein,stuart l.,lori a.dolan,jack c.y.cheng,aina danielsson,and jose a.morcuende.2008.“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lancet(london,england)371(9623):1527
–
37.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8)60658-3.
[0132]
[12].weinstein,stuart l.,lori a.dolan,james g.wright,and matthew b.dobbs.2013.“effects of bracing in adolescents with idiopathic scoliosis.”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9(16):1512
–
21.https://doi.org/10.1056/nejmoa1307337.
[0133]
[13].wong,man sang,jack c.y.cheng,tsz ping lam,bobby k.w.ng,sai wing sin,sandra l.f.lee-shum,[14].daniel h.k.chow,and sandra y.p.tam.2008.“the effect of rigid versus flexible spinal orthosis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acceptance of the patients with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spine 33(12):1360
–
65.https://doi.org/10.1097/brs.0b013e31817329d9.
[0134]
[15].desaute,pascal.2017.radiographic imaging device and detector for a radiographic imaging device.united states us9535168b2,filed may 6,2010,and issued january 3,2017.
[0135]
[16].zheng,yongping,and james chung wai cheung.2014.three-dimensional(3d)ultrasound imaging system for assessing scoliosis.united states us8900146b2,filed july 27,2009,and issued december 2,2014.
[0136]
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技术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
1.一种脊柱侧弯的弯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单元,配置为佩戴在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处,所述承载单元上设置有悬挂部;以及配重单元,悬挂或连接在所述悬挂部上,所述配重单元的重量配置为使所述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范围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部配置为在多个不同的悬挂位置之间选择悬挂上配重单元;当所述悬挂部处于不同的悬挂位置时,所述悬挂部上悬挂的所述配重单元的重量使所述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范围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弯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单元上设置有水平槽;所述悬挂部设置在所述水平槽内,所述悬挂部配置为在所述水平槽内滑动以在多个不同的悬挂位置之间移动以位于不同的悬挂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单元上设置有多个所述悬挂部,所述多个所述悬挂部位于不同的悬挂位置;不同组合的多个所述悬挂部悬挂有所述配重单元时,所述配重单元的重量的组合使所述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范围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弯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不同组合的多个所述悬挂部位于同一水平线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弯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单元上设置有水平槽;所述多个所述悬挂部设置在所述水平槽内,所述多个所述悬挂部配置为在所述水平槽内滑动以位于不同的悬挂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弯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肩带,与所述承载单元连接,用于佩戴在所述佩戴者的肩膀位置时使所述承载单元位于所述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处;压迫单元,设置在所述肩带上,位于与所述胸前位置相对应的背部位置,所述压迫单元配置为将所述背部位置的胸椎向前挤压。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弯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袋包,所述袋包具有容纳空间;其中,所述承载单元和所述配重单元设置在所述袋包的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肩带与所述袋包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弯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单元、所述悬挂部以及所述配重单元均为对x光透明的材料制作而成。10.一种脊柱侧弯的弯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胸袋子,所述前胸袋子配置为佩戴在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处;以及承重单元,固定设置在所述袋子内,所述承重单元配置为承载物品,且所承载的物品的重量配置为使所述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范围内。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弯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单元包括: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沿重力方向延伸,配置为与所述前胸袋子内部贴近所述佩戴者的胸前位置的一侧固定连接;以及承重平台,与所述连接支架连接,所述承重平台沿水平方向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弯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胸袋子、所述承重单元以及所承载的物品均为对x光透明的材料制作而成。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弯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胸袋子包括本体和肩带;所述弯度控制装置还包括压迫单元;其中,所述压迫单元设置在所述肩带上,位于与所述胸前位置相对应的背部位置,所述压迫单元配置为将所述背部位置的胸椎向前挤压。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脊柱侧弯的弯度控制装置。弯度控制装置包括承载单元和配重单元。其中承载单元配置为佩戴在佩戴者的胸前位置处,承载单元上设置有悬挂部。配重单元自然悬挂在悬挂部上,配重单元的重量配置为使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处于设定范围内,而弯度控制的成效能即时用脊椎造影测量得出。上述方案中,配重单元自然地悬挂在承载单元上,从而利用配重单元受到的重力来减小佩戴者的脊柱侧弯弯度。上述的控制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施,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会与佩戴者身体的其他部分具有相互的作用力,即不会对佩戴者的其他身体部位造成影响。另外,本申请的弯度控制装置可适合于早期的病人使用,尤其对于在二十度以下的脊椎侧弯的病人。的病人。的病人。
技术研发人员:
邓旨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邓旨轩
技术研发日:
2022.08.05
技术公布日: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