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达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马达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拍照和摄像成为了移动终端必不可少的功能之一。目前,为了满足摄像头模组的自动对焦和防抖等需求,摄像头模组内包括有马达,马达设置有上盖和底板,底板安装有连接线,当马达处于工作状态时,连接线处于紧绷状态,马达通过连接线对镜头施加作用力实现对焦和防抖等目的,当马达停止工作后,连接线断电而恢复至松弛状态,由于上盖和底板安装时存在安装缝隙,因此,当马达移动的过程中,连接线会相对于底板摆动,从而增加连接线卡入安装缝隙的风险,降低马达的工作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马达及电子设备,能够减小连接线卡入安装缝隙的风险,提升马达的工作稳定性。
4.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马达,该马达包括:
5.底座
6.上盖,上盖与底座固定连接;
7.载体,载体安装于底座,载体用于安装镜头;
8.连接线,连接线的一端与底座连接,另一端与载体连接,连接线能够驱动载体相对于底座运动;
9.其中,上盖和底座中,一者设置有凸起部,另一者设置有凹陷部,上盖与底座连接时,凸起部能够与凹陷部配合,以填充上盖和底座之间的安装缝隙。
10.在本技术中,上盖和底座安装时凸起部与凹陷部配合,即通过凸起部填充了上盖与底座之间的至少部分的安装缝隙,马达未工作且当连接线相对于底座晃动时,连接线能够与凸起部接触,从而降低了连接线卡入底座和上盖的安装缝隙的风险,进而提升了马达工作的稳定性。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凸起部设置于上盖或底座的各周壁,凹陷部设置于底座或上盖的各周壁,且凸起部和凹陷部设置于连接线的下方。
12.在本技术中,凸起部设置于上盖或底座的各周壁,凹陷部设置于底座或上盖的各周壁,使得多个连接线处于松弛状态时均能够与凸起部接触,从而提升了连接线工作的稳定性;凸起部和凹陷部设置于连接线的下方,能够便于连接线与凸起部接触,从而进一步降低处于松弛状态的连接线卡入上盖与底座之间的风险。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上盖或底座每个周壁上的凸起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底座或上盖每个周壁上的凹陷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14.在本技术中,将凸起部分段设计(即上盖或底座的各周壁均包括至少两个间隔分
布的凸起部),能够减小凸起部的尺寸,从而降低凸起部的生产成本;同时,降低凸起部与上盖干涉导致上盖与底座安装不准确的风险,从而提升了上盖和底座安装的准确性。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马达还包括安装件,连接线通过安装件连接于载体和底座;
16.底座的各周壁均设置有两个缺口,安装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缺口内;
17.凸起部或凹陷部位于两个缺口之间,并靠近缺口。
18.在本技术中,底座的各周壁均设置有两个缺口,能够便于安装件的安装,降低安装件安装于底座时与底座干涉而发生损坏的风险,从而延长安装件的使用寿命。凸起部或凹陷部位于两个缺口之间,并靠近缺口,能够通过数量较少的凸起部和凹陷部降低连接线处于松弛状态时卡入上盖与底座之间的安装缝隙的风险,并降低马达的结构复杂性。
1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缺口具有第一侧壁,凸起部或凹陷部与第一侧壁之间的距离h1满足:0mm≤h1≤1mm。
20.在本技术中,0mm≤h1≤1mm,能够降低凸起部或凹陷部与第一侧壁之间的距离较大导致连接线无法与凸起部接触而卡入底座和上盖的安装缝隙的风险,从而增加连接线与凸起部接触的稳定性,同时,能够增加凸起部或凹陷部的强度,从而延长凸起部或凹陷部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马达的使用寿命。
2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凸起部沿平行于底座的底面的方向延伸。
22.在本技术中,起部沿平行于底座底面的方向延伸,使得上盖安装于底座时凸起部能够与凹陷部配合而填补上盖与底座之间的缝隙,降低了凸起部位于底座上方时连接线绕过凸起部而卡入上盖与底座之间的缝隙的风险,从而提升了凸起部工作的稳定性。
2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凸起部沿平行于底座的底面的方向延伸的长度h2满足:0.5mm≤h2≤2mm。
24.在本技术中,0.5mm≤h2≤2mm,能够降低凸起部沿平行于底座底面的方向延伸的长度较小导致凸起部无法填充底座和上盖的安装缝隙的风险,从而降低连接线卡入底座和上盖的安装缝隙的风险,同时,能够增加凸起部的强度,延长凸起部的使用寿命,且减小凸起部的尺寸,降低生产成本。
2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凸起部与凹陷部的轮廓为弧形。
26.在本技术中,凸起部与凹陷部的轮廓为弧形,能够便于凸起部和凹陷部的加工,降低凸起部和凹陷部的生产成本,同时,能够降低凸起部与凹陷部的轮廓存在尖角而引发安全问题的风险,从而提升了凸起部与凹陷部的使用安全性。
2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凸起部与所底座或上盖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28.在本技术中,凸起部与底座或上盖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从而增加凸起部的强度,延长凸起部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马达的使用寿命。
2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连接线的数量至少为四个。
30.在本技术中,连接线的数量至少为四个,使得连接线能够控制载体沿不同的方向运动,从而提升了马达的使用性能,增加了马达的适用范围。
3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马达周侧的四个侧面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线;
32.沿马达的厚度方向,连接线倾斜设置,且位于马达的同一侧面的两个连接线倾斜方向相反。
33.在本技术中,在马达周侧的四个侧面上均设置有连接线,连接线能够对载体产生
对称的作用力,使得载体受到平衡的作用力,从而增加载体运动的稳定性。连接线倾斜设置,且位于马达的同一侧面的两个连接线倾斜方向相反,能够增加连接线对载体的作用力的方向,从而增加载体相对于底座的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进而增加了马达的工作性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3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连接线为形状记忆合金线。
35.在本技术中,连接线为形状记忆合金线,能够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线在通电状态变化时的变形而驱动镜头元件等物体移动,从而简化连接线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36.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马达,马达为以上任一项中所述的马达。
37.在本技术中,电子设备设置有马达,通过马达控制镜头的移动实现镜头的对焦或防抖,从而提升电子设备的使用性能,增加电子设备的适用范围,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38.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39.图1为现有技术中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40.图2为图1中去除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马达处于工作状态;
41.图3为图1中去除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马达处于未工作状态;
42.图4为图1的剖视图;
43.图5为本技术所提供马达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44.图6为图5的爆炸图;
45.图7为图5中去除上盖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马达处于工作状态;
46.图8为图7中安装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47.图9为图6中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48.图10为图6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
50.图12为图6中上盖和底座装配后的剖视图;
51.图13为本技术所提供马达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4为图13的爆炸图;
53.图15为图14中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54.图16为图14中底座的俯视图;
55.图17为图14中上盖和底座装配后的剖视图;
56.图18为图17中i部分的放大图。
57.附图标记:
[0058]1′‑
壳体;
[0059]
11
′‑
间隙;
[0060]2′‑
下盖;
[0061]
21
′‑
导线;
[0062]
22
′‑
连接结构;
[0063]3′‑
镜头载体;
[0064]
1-上盖;
[0065]
2-底座;
[0066]
21-连接线;
[0067]
22-安装件;
[0068]
221-第一安装件;
[0069]
222-第二安装件;
[0070]
23-本体部;
[0071]
231-缺口;
[0072]
231a-第一侧壁;
[0073]
231b-第二侧壁;
[0074]
24-第一安装部;
[0075]
25-第二连接件;
[0076]
251-第一连接部;
[0077]
252-第二连接部;
[0078]
253-第三连接部;
[0079]
3-载体;
[0080]
31-第二安装部;
[0081]
4-底板;
[0082]
5-第一连接件;
[0083]
6-凸起部;
[0084]
7-凹陷部。
[0085]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0086]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87]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88]
如图1~图4所示,马达包括壳体1

、下盖2

,壳体1

和下盖2

固定连接;下盖2

上安装有镜头载体3

,镜头载体3

用于安装镜头;下盖2

上还设置有多个导线21

,导线21

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结构22

连接于下盖2

和镜头载体3

,以便于导线21

驱动镜头载体3

相对于下盖2

运动,从而带动安装于镜头载体3

的镜头运动。如图2所示,当马达工作时,导线21

通电并处于绷紧状态,使得导线21

对镜头载体3

产生作用力,从而驱动镜头载体3

相对于下盖2

运动,以实现镜头的自动对焦或防抖等目的;如图3所示,当马达停止工作时,导线21

断电并处于松弛状态,当马达移动时,导线21

能够相对于下盖2

摆动,为了便于壳体1

和下盖2

的安装,壳体1

和下盖2

固定连接后存在间隙11

,因此,当导线21

相对于下盖2′
摆动时,导线21

卡入间隙11

的风险高,若导线21

卡入间隙11

中,当马达开始工作时,导线21

无法达到紧绷状态,使得导线21

无法对镜头载体3

产生作用力,从而使得马达的工作稳定性差。
[0089]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马达,如图5~图18所示,马达包括:底座2;上盖1,上盖1与底座2固定连接;载体3,载体3安装于底座2,镜头(图中未标示)安装于载体3;底座2设置连接线21,连接线21的一端与底座2连接,另一端与载体3连接,连接线21能够驱动载体3相对于底座2运动。
[0090]
其中,连接线21为形状记忆合金线。形状记忆合金线可以在温度改变时产生相变,由此应力状态也发生变化。在低温状态下,形状记忆合金线处于马氏体相状态;而温度升高时,形状记忆合金线由马氏体相转化为奥氏体相,并产生变形收缩。因此,可以在形状记忆合金线中通入电流,并利用电流的加热作用使形状记忆合金线升温,从而实现形状记忆合金线的收缩变形。而形状记忆合金线中不通入电流时,形状记忆合金线即可回复至原状。因此,连接线21为形状记忆合金线,能够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线在通电状态变化时的变形而驱动镜头元件等物体移动,从而简化连接线21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0091]
连接线21的数量至少为四个,使得连接线21能够控制载体3沿不同的方向运动,从而提升了马达的使用性能,增加了马达的适用范围。
[0092]
具体地,如图6、图7和图14所示,在马达周侧的四个侧面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线21,沿马达的厚度方向,连接线21倾斜设置,且位于马达同一侧面的两个连接线21倾斜方向相反。
[0093]
在本实施例中,在马达周侧的四个侧面上均设置有连接线21,进一步增加了连接线21对载体3的作用力的方向,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马达的使用性能;同时,连接线21能够对载体3产生对称的作用力,使得载体3受到平衡的作用力,从而增加载体3运动的稳定性。连接线21倾斜设置,且位于马达同一侧面的两个连接线21倾斜方向相反,能够增加连接线21对载体3的作用力的方向,从而增加载体3相对于底座2的运动方向和运动轨迹,进而增加了马达的工作性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0094]
具体地,如图6~图8所示,马达设置有安装件22,安装件22包括第一安装件221和第二安装件222,连接线2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安装件221和第二安装件222;底座2包括本体部23和第一安装部24,载体3设置有第二安装部31,第一安装件221安装于第一安装部24,第二安装件222安装于第二安装部31,以实现连接线2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底座2和载体3。
[009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221和第二安装件222分别安装于底座2和载体3,连接线2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安装件221和第二安装件222,使得连接线21的一端通过第一安装件221与底座2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安装件222与载体3连接,从而简化了连接线21的安装结构,降低生产成本。第一安装件221和第二安装件222分别安装于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31,能够便于安装件22的安装,从而简化了安装件22的安装结构,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0096]
更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31具有相交的两个侧面,第一安装件221和第二安装件222分别安装于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31的侧面上;马达还包括第一连接件5,第一连接件5安装于载体3,且第一连接件5用于连接相邻的第二安装
件222;马达还设置有第二连接件25,第二连接件25安装于底座2,第一连接件5和安装于第一安装部24的第一安装件221分别与第二连接件25连接。
[0097]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马达周侧的四个侧面上均设置有连接线21,因此,第一安装件221和第二安装件222分别安装于第一安装部24和第二安装部31的侧面上,能够便于每个侧面上的连接线21的安装。第一连接件5能够导通相邻的第二安装件222,第二安装件222和第一安装件221通过连接线21导通,第一安装件221和第一连接件5分别与第二连接件25导通,因此,当第二连接件25的另一端接入电源或其他电子元件后,电源或其他电子元件、第二连接件25、第一安装件221、连接线21、第二安装件222和第一连接件5形成闭合回路,从而便于对多个连接线21的通电或断电的控制,降低了连接线21无法正常通电或断电的风险,从而提升了连接线21工作的稳定性,提升了马达工作的稳定性。
[0098]
其中,安装件22的材质能够导电,且第一连接件5可以为或其他导电零件,以便于相邻两侧的连接线21通过安装件22和第一连接件5连通。
[0099]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连接件25包括第一连接部251、第二连接部252和第三连接部253,第一连接部251的一端与第一安装件221连接,第一安装件221和第二安装件222之间通过连接线21连接,相邻的第二安装件22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5连接,第二连接部25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5连接,第三连接部253的一端与另一侧面上的第一安装件221连接,第一连接部251、第二连接部252和第三连接部253的另一端均伸出马达与外界连接。设置第一连接部251、第二连接部252和第三连接部253,能够降低电路混乱的风险,从而简化了电路,提升了马达的使用安全性;同时,用户可以控制第一连接部251、第二连接部252或第三连接部253接入电路而控制不同侧面的连接线21工作,从而控制镜头不同的运动轨迹,以起到变焦或防抖的作用,进而提升了马达的工作性能。
[0100]
具体地,如图7所示,当安装于马达相对的两个侧面上的四个连接线21均接通电源时,连接线21对载体3产生垂直与载体3的轴线的作用力,使得载体3能够绕载体3的轴线摆动,从而起到镜头防抖的作用;当与第二安装件222底端连接的连接线21接通电源时,连接线21对载体3产生与载体3的轴线平行的向上的作用力,使得载体3相对于底座2向上运动,当与第二安装件222顶端连接的连接线21接通电源时,连接线21对载体3产生与载体3的轴线平行的向下的作用力,使得载体3相对于底座2向下运动,从而起到变焦的作用。
[0101]
具体地,如图5、图6、图13和图14所示,马达还包括底板4,底座2和上盖1均与底板4固定连接。
[0102]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底板4,底座2和上盖1均与底板4固定连接,从而增加底座2和上盖1安装的稳定性,同时,便于马达与其他零件的连接,从而简化马达与其他零件安装的结构,进而降低成本。
[0103]
其中,底座2与底板4粘接,以简化底座2与底板4的连接方式;上盖1与底板4焊接,从而增加上盖1与底板4连接的稳定性。
[0104]
其中,上盖1和底座2一者设置有凸起部6,另一者设置有凹陷部7,上盖1与底座2连接时,凸起部6能够与凹陷部7配合。
[0105]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和图17所示,上盖1和底座2安装时凸起部6与凹陷部7配合,即通过凸起部6填充了上盖1与底座2之间的至少部分的安装缝隙,马达未工作且当连接线21相对于底座2晃动时,连接线21能够与凸起部6接触,从而降低了连接线21卡入底座2和上
盖1的安装缝隙的风险,当马达工作时,使得连接线21能够达到紧绷状态,进而提升了连接线21工作的稳定性,提升了马达工作的稳定性;同时降低了连接线21卡入安装缝隙而发生损坏的风险,从而延长了连接线21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了马达的使用寿命。
[0106]
其中,上盖1和底座2通过粘接固定,在保证上盖1和底座2连接稳定性的同时,简化了上盖1和底座2的连接方式,从而降低了上盖1和底座2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0107]
更具体地,凸起部6设置于上盖1或底座2的各周壁,凹陷部7设置于底座2或上盖1的各周壁。当上盖1与底座2为方形结构时,凸起部6设置于上盖1或底座2周侧的四个侧壁上,凹陷部7设置于底座2或上盖1周侧的四个侧壁上。同时,凸起部6和凹陷部7设置于连接线21的下方。
[0108]
在本实施例中,在上盖1或底座2的各侧壁上均设置有相配合的凸起部6或凹陷部7,使得多个连接线21处于松弛状态时均能够与凸起部6接触,从而提升了连接线21工作的稳定性;同时,当连接线21断电后处于松弛状态时,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连接线21向下垂,此时,将凸起部6和凹陷部7设置在连接线21的下方,能够便于连接线21与凸起部6接触,从而进一步降低处于松弛状态的连接线21卡入上盖1与底座2之间的风险。
[0109]
更具体地,如图9、图10、图15和图16所示,上盖1或底座2每个周壁上的凸起部6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底座2或上盖1每个周壁上的凹陷部7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0110]
在本实施例中,将凸起部6分段设计(即上盖1或底座2的各周壁均包括至少两个间隔分布的凸起部6),能够减小凸起部6的尺寸,从而降低凸起部6的生产成本;同时,降低凸起部6与上盖1干涉导致上盖1与底座2安装不准确的风险,从而提升了上盖1和底座2安装的准确性。另外,如图7所示,当该马达中上盖1和底座2的每个侧部均具有两个连接线21时,两个连接线21在松弛状态下均存在卡入上盖1与底座2之间的安装缝隙的风险,因此,当在上盖1或底座2的每个周壁上均设置至少两个相适配的凸起部6和凹陷部7时,能够降低两个连接线21处于松弛状态时卡入上盖1与底座2之间的安装缝隙的风险。
[0111]
其中,如图11、图12和图16所示,底座2的各周壁均设置有两个缺口231,安装件22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缺口231内;凸起部6或凹陷部7位于两个缺口231之间,并靠近缺口231。
[0112]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2的各周壁均设置有两个缺口231,能够便于安装件22的安装,降低安装件22安装于底座2时与底座干涉而发生损坏的风险,从而延长安装件22的使用寿命。如图7所示,马达每个侧面均成对设置有连接线21,且连接线21存在一定的夹角,即连接线21与水平面存在夹角,因此,连接线21的两端沿马达高度方向上下分布,从而使得连接线21一端靠近缺口231,另一端远离缺口231。当连接线21处于松弛状态时,连接线21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下弯曲变形,即连接线21靠近缺口231的一端最容易卡入底座2和上盖1的安装缝隙,因此,凸起部6或凹陷部7位于两个缺口231之间,并靠近缺口231,能够通过数量较少的凸起部6和凹陷部7降低连接线21处于松弛状态时卡入上盖1与底座2之间的安装缝隙的风险,并降低马达的结构复杂性。
[0113]
其中,如图16所示,缺口231具有第一侧壁231a,凸起部6或凹陷部7与第一侧壁231a之间的距离h1满足:0mm≤h1≤1mm。
[0114]
在本实施例中,0mm≤h1≤1mm时,能够降低凸起部6或凹陷部7与第一侧壁231a之间的距离较大导致连接线21无法与凸起部6接触而卡入底座2和上盖1的安装缝隙的风险,
同时,能够降低凸起部6或凹陷部7与第一侧壁231a之间的距离较小导致凸起部6或凹陷部7强度较弱而发生损坏的风险,因此,0mm≤h1≤1mm,能够增加连接线21与凸起部6接触的稳定性,同时,能够增加凸起部6或凹陷部7的强度,从而延长凸起部6或凹陷部7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马达的使用寿命。
[0115]
其中,凸起部6与底座2或上盖1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
[0116]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部6与底座2或上盖1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从而增加凸起部6的强度,延长凸起部6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马达的使用寿命。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凸起部6与底座2或上盖1一体成型,从而简化了凸起部6与底座2或上盖1的连接方式,减小凸起部6安装时所占用的空间,从而减小马达尺寸,增加马达的适用范围。
[0117]
在第一种实施例中,如图5~图12所示,凸起部6设置于底座2,凹陷部7设置于上盖1;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如图13~图18所示,凸起部6设置于上盖1,凹陷部7设置于底座2。其中,如图18所示,当凸起部6设置于上盖1时,凸起部6与上盖1的连接处采用圆弧过渡,以提高凸起部6与上盖1的连接处的强度,降低马达使用或搬运的过程中凸起部6与上盖1的连接处发生损坏的风险,从而延长凸起部6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马达的使用寿命。
[0118]
具体地,如图12和图18所示,凸起部6沿平行于底座2底面的方向延伸。
[0119]
在本实施例中,凸起部6沿平行于底座2底面的方向延伸,使得上盖1安装于底座2时凸起部6能够与凹陷部7配合而填补上盖1与底座2之间的缝隙,降低了凸起部6位于底座2上方时连接线21绕过凸起部6而卡入上盖1与底座2之间的缝隙的风险,从而提升了凸起部6工作的稳定性。其中,如图12所示,当凸起部6设置于底座2时,沿垂直于底座2厚度的方向,凸起部6突出底座2的侧面;如图18所示,当凸起部6设置于上盖1时,沿上盖1侧壁的厚度方向,凸起部6突出上盖1侧壁的内表面。
[0120]
其中,如图11所示,凸起部6沿平行于底座2底面的方向延伸的长度h2满足:0.5mm≤h2≤2mm。
[0121]
在本实施例中,0.5mm≤h2≤2mm,能够降低凸起部6沿平行于底座2底面的方向延伸的长度较小导致凸起部6无法填充底座2和上盖1的安装缝隙的风险,同时,能够降低凸起部6沿平行于底座2底面的方向延伸的长度较大导致凸起部6凸出于马达的外表面的风险,因此,0.5mm≤h2≤2mm,能够增加凸起部6工作的稳定性,从而降低连接线21卡入底座2和上盖1的安装缝隙的风险,同时,能够提高马达外表面的平整性。
[0122]
此外,如图15和图16所示,凸起部6与凹陷部7的轮廓可以为弧形,从而便于凸起部6和凹陷部7的加工,降低凸起部6和凹陷部7的生产成本,同时,能够降低凸起部6与凹陷部7的轮廓存在尖角而引发安全问题的风险,从而提升了凸起部6与凹陷部7的使用安全性,进而提升底座2和上盖1的使用安全性。
[0123]
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例如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笔记本电脑、车载电脑、可折叠显示设备、可折叠显示屏、可穿戴设备等任何具有可折叠屏幕功能的设备。本技术实施例对上述电子设备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该电子设备包括马达,马达为以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马达。
[0124]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设置有马达,通过马达控制镜头的移动实现镜头的对焦或防抖,从而提升电子设备的使用性能,增加电子设备的适用范围,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
验。
[0125]
需要指出的是,本专利申请文件的一部分包含受著作权保护的内容。除了对专利局的专利文件或记录的专利文档内容制作副本以外,著作权人保留著作权。

技术特征: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包括:底座;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载体,所述载体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载体用于安装镜头;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载体连接,所述连接线能够驱动所述载体相对于所述底座运动;其中,所述上盖和所述底座一者设置有凸起部,另一者设置有凹陷部,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连接时,所述凸起部能够与所述凹陷部配合,以填充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之间的安装缝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设置于所述上盖或所述底座的各周壁,所述凹陷部设置于所述底座或所述上盖的各周壁,且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陷部设置于所述连接线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或所述底座每个周壁上的所述凸起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底座或所述上盖每个周壁上的所述凹陷部的数量至少为两个。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还包括安装件,所述连接线通过所述安装件连接于所述载体和所述底座;所述底座的各周壁均设置有两个缺口,所述安装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对应的所述缺口内;所述凸起部或所述凹陷部位于两个所述缺口之间,并靠近所述缺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具有第一侧壁,所述凸起部或所述凹陷部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的距离h1满足:0mm≤h1≤1mm。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沿平行于所述底座的底面的方向延伸。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沿平行于所述底座的底面的方向延伸的长度h2满足:0.5mm≤h2≤2mm。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陷部的轮廓为弧形。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与所底座或所述上盖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的数量至少为四个。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周侧的四个侧面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连接线;沿所述马达的厚度方向,所述连接线倾斜设置,且位于所述马达的同一侧面的两个所述连接线倾斜方向相反。12.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为形状记忆合金线。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马达,所述马达为权利要求1~12中
任一项所述的马达。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马达及电子设备,该马达包括:底座;上盖,上盖与底座固定连接;载体,载体安装于底座,载体用于安装镜头;连接线,连接线的一端与底座连接,另一端与载体连接,连接线能够驱动载体相对于底座运动;其中,上盖和底座一者设置有凸起部,另一者设置有凹陷部,上盖与底座连接时,凸起部能够与凹陷部配合,以填充上盖和底座之间的安装缝隙。在本申请中,上盖和底座安装时凸起部与凹陷部配合,即通过凸起部填充了上盖与底座之间的至少部分的安装缝隙,马达未工作且当连接线相对于底座晃动时,连接线能够与凸起部接触,从而降低了连接线卡入底座和上盖的安装缝隙的风险,进而提升了马达工作的稳定性。了马达工作的稳定性。了马达工作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

游钟城 王刚 万海波 秦诗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07.29

技术公布日:

2023/2/6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15:37: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63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底座   连接线   马达   上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