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减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平衡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智能化变电站的程度越来越高,对电力通信的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通信线缆作为通信设备传输信号的介质,在实际布放线缆的过程中,既要保证通信线缆布放到位,又要保证通信线缆本身的可靠性,即线缆在布放过程中不能被弯折、拉伸、甚至不能被其他物体割伤,以免出现通信传输质量不高,使用寿命不长的情况;目前在布放通信线缆的过程中,没有相关专业工具,仅依靠人力布放通信线缆,日常输电过程中,架空输电线路中的耐张线夹由于长期暴露于大气环境中且承担传输电流的任务,线夹温度较高,设备运行机械振动、风力、腐蚀作用较为显著。
3.在公开号为cn112271678a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铜铝线缆连接防断减震装置,包括,承力组件,包括铜铝线夹、承力弹簧,所述承力弹簧与所述铜铝线夹连接,线缆穿过所述承力弹簧以及铜铝线夹内部;以及,护套壳体,所述护套壳体设置为中空的柱状结构,套设在所述承力组件外侧。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上述装置中的承力弹簧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晃动时,承力弹簧的内径与线缆的表面发生摩擦,进而使线缆的表面发生破损,从而提高了线缆损坏的概率。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平衡减震装置。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平衡减震装置,包括第一线缆以及与第一线缆铰接的第二线缆,所述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的外壁上共同设置有橡胶层,所述橡胶层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横截面呈环形的固定圈,所述固定圈底面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共同设置有保护壳,所述第一线缆、第二线缆、橡胶层以及固定圈在同一轴线上,所述第一线缆贯穿保护壳的内顶壁,所述第二线缆贯穿保护壳的内底壁,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固定圈的固定组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在高空发生晃动时,固定圈与保护壳对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进行保护,降低了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相互分离的概率。此外,当工作人员需对固定圈进行固定时,工作人员需启动固定组件,进而使固定圈与底板相互固定,从而降低了固定圈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晃动的概率,进而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在此过程中,橡胶层降低了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晃动过程中发生损坏的概率,从而延长了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的使用寿命。
8.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壁上开设有安置槽,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滑动设置在安装槽内的安装杆,所述安装杆靠近安置槽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接槽,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两端分别滑动设置在安置槽与卡接槽内的安置杆以及固定设
置在安置杆远离安装杆侧壁上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安置槽远离安装杆的侧壁上,所述安置杆的底面与其靠近安装杆的侧壁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一倾斜面。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需对固定圈进行固定时,工作人员需是安装槽与安装杆正对,进而工作人员滑动安装杆,从而使安装杆逐渐靠近并最终抵紧第一倾斜面,从而使安置杆在安装杆的作用下向远离安装杆的方向滑动,进而使安装杆的侧壁抵紧安装槽的内壁。此时,安置杆与卡接槽正对,安置杆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靠近安装杆的方向滑动,进而使安置杆滑入卡接槽内,从而对安装杆进行了固定,进而降低了固定圈受到外力时发生晃动的概率,从而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10.进一步的,所述安置槽的内壁上贯穿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设置有滑杆,所述滑杆靠近安置杆的侧壁与安置杆相互固定。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需使安置杆与卡接槽相互分离时,工作人员需向远离安装杆的方向滑动滑杆,进而使安置杆在滑杆的作用下向远离安装杆的方向滑动,从而使安置杆与卡接槽相互分离。在此过程中,降低了工作人员分离安置杆的难度,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
12.进一步的,所述滑杆远离安置杆的侧壁上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内顶壁上贯穿开设有抵紧槽,所述固定槽内滑动设置有固定杆,所述抵紧槽内滑动设置有抵紧块,所述抵紧块的底面与其靠近固定杆的侧壁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二倾斜面。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安置杆滑入卡接槽内时,工作人员需向靠近抵紧块的方向滑动固定杆,进而使固定杆的侧壁逐渐靠近并最终抵紧第二倾斜面,从而使抵紧块在固定杆的作用下向靠近滑槽内壁的方向滑动,进而使抵紧块抵紧滑槽的内壁,从而降低了滑杆受到外力时发生滑动的概率,进而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14.进一步的,所述抵紧槽的内壁上开设有复位槽,所述复位槽内滑动设置有复位块,所述复位块的底面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复位槽的内底壁上,所述复位块与抵紧块相互固定。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固定杆与第二倾斜面相互分离时,复位块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向靠近固定杆的方向滑动,进而使抵紧块在复位块的作用下向靠近固定杆的方向滑动,从而提高了固定杆与第二倾斜面正对的概率。
16.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壳的上表面开设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转动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帆布。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遇到大风天气时,转动杆在帆布的作用下发生转动,进而使帆布与风流保持平行,进而提高了装置的平衡性,从而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18.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壳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用于降低阳光直射导致保护壳内部温度升高的隔热棉。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热棉降低了阳光直射保护壳时,保护壳内部温度升高的概率,进而降低了线缆的温度,从而提高了线缆的工作效率。
20.进一步的,所述抵紧块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提高装置稳定性的橡胶片。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采用橡胶制成的橡胶片提高了抵紧块与滑槽内壁的最大静摩擦力上限,从而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3.1、本技术中,当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在高空发生晃动时,固定圈与保护壳对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进行保护,降低了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相互分离的概率。此外,当工作人员需对固定圈进行固定时,工作人员需启动固定组件,进而使固定圈与底板相互固定,从而降低了固定圈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晃动的概率,进而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在此过程中,橡胶层降低了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晃动过程中发生损坏的概率,从而延长了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的使用寿命;
24.2、本技术中,当工作人员需对固定圈进行固定时,工作人员需是安装槽与安装杆正对,进而工作人员滑动安装杆,从而使安装杆逐渐靠近并最终抵紧第一倾斜面,从而使安置杆在安装杆的作用下向远离安装杆的方向滑动,进而使安装杆的侧壁抵紧安装槽的内壁。此时,安置杆与卡接槽正对,安置杆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向靠近安装杆的方向滑动,进而使安置杆滑入卡接槽内,从而对安装杆进行了固定,进而降低了固定圈受到外力时发生晃动的概率,从而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25.3、本技术中,当工作人员需使安置杆与卡接槽相互分离时,工作人员需向远离安装杆的方向滑动滑杆,进而使安置杆在滑杆的作用下向远离安装杆的方向滑动,从而使安置杆与卡接槽相互分离。在此过程中,降低了工作人员分离安置杆的难度,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凸显固定圈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凸显固定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凸显固定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凸显复位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第一线缆;11、第二线缆;12、橡胶层;13、固定圈;14、底板;15、保护壳;2、安装槽;21、安置槽;22、卡接槽;23、滑槽;24、固定槽;25、抵紧槽;26、复位槽;27、转动槽;3、固定组件;31、安装杆;32、安置杆;33、第一弹簧;34、第一倾斜面;4、滑杆;5、固定杠;51、抵紧块;52、第二倾斜面;6、复位块;61、第二弹簧;7、转动杆;71、帆布;8、隔热棉;9、橡胶片。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如图1-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平衡减震装置,包括第一线缆1、第二线缆11、橡胶层12、固定圈13、底板14、保护壳15、固定组件3、滑杆4、固定杠5、抵紧块51、第二倾斜面52、复位块6、第二弹簧61、转动杆7以及帆布71。第一线缆1为圆杆状结构,第二线缆11为圆杆状结构,且第一线缆1与第二线缆11相互铰接。橡胶层12为圆环状结构,橡胶层12分别设置在第一线缆1与第二线缆11的外壁上。固定圈13为圆环状结构,固定圈13固定设置在
橡胶层12的侧壁上。底板14为长方形板状结构,底板14设置在固定圈13的底面。保护壳15为圆环状结构,保护壳15设置在底板14两个相对的侧壁上。第一线缆1、第二线缆11、橡胶层12以及固定圈13在同一轴线上,第一线缆1贯穿保护壳15的内顶壁,且第二线缆11贯穿保护壳15的内底壁。
34.底板14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2,安装槽2的内壁上开设有安置槽21。固定组件3设置在底板14上,用于固定固定圈13,固定组件3包括安装杆31、安置杆32以及第一弹簧33。安装杆31为长方形杆状结构,安装杆31滑动设置在安装槽2内,且安装杆31靠近安置槽21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接槽22。安置杆32为长方形杆状结构,安置杆32的两端分别滑动设置在安置槽21与卡接槽22内,且安置杆32的底面与其靠近安装杆31的侧壁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一倾斜面34。第一弹簧33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安置杆32远离安装杆31的侧壁上,第一弹簧33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安置槽21远离安装杆31的侧壁上。
35.当工作人员需对固定圈13进行固定时,工作人员需是安装槽2与安装杆31正对,进而工作人员滑动安装杆31,从而使安装杆31逐渐靠近并最终抵紧第一倾斜面34,从而使安置杆32在安装杆31的作用下向远离安装杆31的方向滑动,进而使安装杆31的侧壁抵紧安装槽2的内壁。此时,安置杆32与卡接槽22正对,安置杆32在第一弹簧33的作用下向靠近安装杆31的方向滑动,进而使安置杆32滑入卡接槽22内,从而对安装杆31进行了固定,进而降低了固定圈13受到外力时发生晃动的概率,从而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36.安置槽21的内壁上贯穿开设有滑槽23,滑杆4为长方形杆状结构,滑杆4滑动设置在滑槽23内,且滑杆4靠近安置杆32的侧壁与安置杆32相互固定。
37.当工作人员需使安置杆32与卡接槽22相互分离时,工作人员需向远离安装杆31的方向滑动滑杆4,进而使安置杆32在滑杆4的作用下向远离安装杆31的方向滑动,从而使安置杆32与卡接槽22相互分离。在此过程中,降低了工作人员分离安置杆32的难度,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
38.滑杆4远离安置杆32的侧壁上开设有固定槽24,固定槽24的内顶壁上贯穿开设有抵紧槽25。固定杆为长方形杆状结构,固定杆滑动设置在固定槽24内。抵紧块51为长方形块状结构,抵紧块51滑动设置在抵紧槽25内,且抵紧块51的底面与其靠近固定杆的侧壁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二倾斜面52。
39.当安置杆32滑入卡接槽22内时,工作人员需向靠近抵紧块51的方向滑动固定杆,进而使固定杆的侧壁逐渐靠近并最终抵紧第二倾斜面52,从而使抵紧块51在固定杆的作用下向靠近滑槽23内壁的方向滑动,进而使抵紧块51抵紧滑槽23的内壁,从而降低了滑杆4受到外力时发生滑动的概率,进而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40.抵紧槽25的内壁上开设有复位槽26,复位块6为长方形块状结构,复位块6滑动设置在复位槽26内,且复位块6与抵紧块51相互固定。第二弹簧61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复位块6的底面,第二弹簧61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复位槽26的内底壁上。
41.当固定杆与第二倾斜面52相互分离时,复位块6在第二弹簧61的作用下向靠近固定杆的方向滑动,进而使抵紧块51在复位块6的作用下向靠近固定杆的方向滑动,从而提高了固定杆与第二倾斜面52正对的概率。
42.保护壳15的上表面开设有转动槽27,转动杆7为圆杆状结构,其轴线竖直,转动杆7转动设置在转动槽27内。帆布71为长方形板状结构,帆布71固定设置在转动杆7的外壁上
43.当遇到大风天气时,转动杆7在帆布71的作用下发生转动,进而使帆布71与风流保持平行,进而提高了装置的平衡性,从而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44.为了降低降低阳光直射导致保护壳15内部温度升高,述保护壳15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隔热棉8。隔热棉8降低了阳光直射保护壳15时,保护壳15内部温度升高的概率,进而降低了线缆的温度,从而提高了线缆的工作效率。
45.为了提高装置的稳定性,抵紧块51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橡胶片9。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采用橡胶制成的橡胶片9提高了抵紧块51与滑槽23内壁的最大静摩擦力上限,从而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46.本实施例中一种平衡减震装置的使用原理为:第一线缆1与第二线缆11在高空发生晃动时,固定圈13与保护壳15对第一线缆1与第二线缆11进行保护,降低了第一线缆1与第二线缆11相互分离的概率。此外,当工作人员需对固定圈13进行固定时,工作人员需启动固定组件3,工作人员需是安装槽2与安装杆31正对,进而工作人员滑动安装杆31,从而使安装杆31逐渐靠近并最终抵紧第一倾斜面34,从而使安置杆32在安装杆31的作用下向远离安装杆31的方向滑动,进而使安装杆31的侧壁抵紧安装槽2的内壁。此时,安置杆32与卡接槽22正对,安置杆32在第一弹簧33的作用下向靠近安装杆31的方向滑动,进而使安置杆32滑入卡接槽22内,从而对安装杆31进行了固定,进而降低了固定圈13受到外力时发生晃动的概率,从而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在此过程中,橡胶层12降低了第一线缆1与第二线缆11晃动过程中发生损坏的概率,从而延长了第一线缆1与第二线缆11的使用寿命。
4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平衡减震装置,包括第一线缆(1)以及与第一线缆(1)铰接的第二线缆(11),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线缆(1)与第二线缆(11)的外壁上共同设置有橡胶层(12),所述橡胶层(12)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横截面呈环形的固定圈(13),所述固定圈(13)底面设置有底板(14),所述底板(14)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共同设置有保护壳(15),所述第一线缆(1)、第二线缆(11)、橡胶层(12)以及固定圈(13)在同一轴线上,所述第一线缆(1)贯穿保护壳(15)的内顶壁,所述第二线缆(11)贯穿保护壳(15)的内底壁,所述底板(14)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固定圈(13)的固定组件(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衡减震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底板(14)的上表面开设有安装槽(2),所述安装槽(2)的内壁上开设有安置槽(21),所述固定组件(3)包括滑动设置在安装槽(2)内的安装杆(31),所述安装杆(31)靠近安置槽(21)的侧壁上开设有卡接槽(22),所述固定组件(3)还包括两端分别滑动设置在安置槽(21)与卡接槽(22)内的安置杆(32)以及固定设置在安置杆(32)远离安装杆(31)侧壁上的第一弹簧(33),所述第一弹簧(33)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安置槽(21)远离安装杆(31)的侧壁上,所述安置杆(32)的底面与其靠近安装杆(31)的侧壁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一倾斜面(3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平衡减震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安置槽(21)的内壁上贯穿开设有滑槽(23),所述滑槽(23)内滑动设置有滑杆(4),所述滑杆(4)靠近安置杆(32)的侧壁与安置杆(32)相互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平衡减震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滑杆(4)远离安置杆(32)的侧壁上开设有固定槽(24),所述固定槽(24)的内顶壁上贯穿开设有抵紧槽(25),所述固定槽(24)内滑动设置有固定杆,所述抵紧槽(25)内滑动设置有抵紧块(51),所述抵紧块(51)的底面与其靠近固定杆的侧壁相交的棱边上开设有第二倾斜面(5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平衡减震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抵紧槽(25)的内壁上开设有复位槽(26),所述复位槽(26)内滑动设置有复位块(6),所述复位块(6)的底面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61),所述第二弹簧(61)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复位槽(26)的内底壁上,所述复位块(6)与抵紧块(51)相互固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衡减震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保护壳(15)的上表面开设有转动槽(27),所述转动槽(27)内转动设置有转动杆(7),所述转动杆(7)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帆布(7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衡减震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保护壳(15)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用于降低阳光直射导致保护壳(15)内部温度升高的隔热棉(8)。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平衡减震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抵紧块(51)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提高装置稳定性的橡胶片(9)。

技术总结


本申请属于线缆减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平衡减震装置,包括第一线缆以及与第一线缆铰接的第二线缆,所述第一线缆与第二线缆的外壁上共同设置有橡胶层,所述橡胶层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横截面呈环形的固定圈,所述固定圈底面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共同设置有保护壳,所述第一线缆、第二线缆、橡胶层以及固定圈在同一轴线上,所述第一线缆贯穿保护壳的内顶壁,所述第二线缆贯穿保护壳的内底壁,所述底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固定圈的固定组件。本申请具有降低线缆损坏概率的效果。本申请具有降低线缆损坏概率的效果。本申请具有降低线缆损坏概率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汪建 张东 佘世洲 杨亚 王建宾 史非 张玉兵 何芳 汪文杰 樊欣欣 程勇 牟树贞 王涛 许凡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铜陵供电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15

技术公布日:

2023/3/3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14:58: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62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线缆   侧壁   橡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