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油缸单向缓冲机构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油缸单向缓冲机构,属于液压油缸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目前,公知的液压油缸主要构造是由缸筒、油口、活塞活塞杆、端盖、导套等组成。活塞将缸体内分隔成两个油腔,通过油液推动活塞而实现油缸的往复运动。在一些特定使用环境下对油缸有缓冲要求,即在油缸工作的伸出和收回时要求以正常速度启动,但工作结束阶段要求平稳缓慢过渡以避免冲击,而使用有单向缓冲功能的油缸。目前实现缓冲功能的方法主要是外加缓冲装置,最常用的是加装流量控制阀,其原理是通过流量控制阀来调节油液流量的大小来实现油缸的缓冲功能。其虽然能满足油缸的缓冲功能,但由于是外加装置,使油缸结构复杂、臃肿,占用空间,同时价格昂贵,在安装使用以及经济方面都给使用者带来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简单可靠的液压油缸单向缓冲机构,在无需外加装置情况下实现液压油缸缓冲功能,并且达到油缸在伸出和收回时以正常速度启动。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液压油缸单向缓冲机构,包括缸筒、活塞、前导套、活塞杆以及缸底,缸底固定装配于缸筒的一端、前导套固定装配于缸筒的另一端,前导套的内壁与活塞杆相配合,且前导套的内壁在与活塞杆的配合面设置有活塞杆密封件,活塞杆伸入缸筒内的一端与活塞固定连接,活塞的外圆面与缸筒内壁相配合,且活塞的外圆面在与缸筒内壁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活塞密封件,缸筒连接有前导套的这一端外侧壁固定设置有与缸筒内腔相连通的第一油口,缸底外侧设置有能够与缸筒内腔相通的第二油口,缸底这一端或者前导套这一端或者两者均设置有单向缓冲机构。
5.前导套这一端的单向缓冲机构包括第一缓冲套、第一挡圈、第一缓冲隔圈压圈和第一缓冲隔圈,第一缓冲套固定设于活塞杆上并位于活塞靠近前导套的一端,前导套内侧壁在靠近活塞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定位台阶面,第一挡圈固定安装在前导套内侧壁靠近活塞的这一端,第一定位台阶面、第一挡圈的端面和前导套内侧壁组合构成第一调节腔,第一缓冲隔圈压圈和第一缓冲隔圈均套设于活塞杆上并设置于第一调节腔内,第一缓冲隔圈压圈位于更为靠近第一挡圈的这一侧,第一调节腔具有供第一缓冲隔圈压圈和第一缓冲隔圈轴向移动的空间,第一缓冲隔圈压圈的外圆面与前导套内侧壁相适配,第一缓冲隔圈压圈的内圆面与第一缓冲套的外圆面具有径向间隙,第一缓冲隔圈的内圆面与第一缓冲套的外圆面相适配,并在两者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第一渐变过油槽,第一渐变过油槽的长度方向沿着活塞杆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一渐变过油槽的过流断面面积在由前导套指向缸底的方向上呈递减趋势;第一缓冲隔圈的外圆面与前导套内侧壁之间具有径向间隙;前导套的外圆面在与缸筒内壁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缸筒密封件,缸筒密封件分设于第一油口的两侧,前导套在两组缸筒密封件之间的区域设置有第一油孔,第一油孔连通前导套的外圆面和内圆
面,第一油孔在前导套内圆面形成的开口位于第一调节腔远离活塞的一侧。
6.缸底这一端的单向缓冲机构包括第二缓冲隔圈、第二缓冲隔圈压圈和第二挡圈和第二缓冲套,第二缓冲套固定设于活塞杆上并位于活塞靠近缸底的一端,缸底的内端面设置有缸底缓冲孔,缸底缓冲孔内侧壁在靠近活塞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定位台阶面,第二挡圈固定安装在缸底缓冲孔内侧壁靠近活塞的这一端,第二定位台阶面、第二挡圈的端面和缸底缓冲孔内侧壁组合构成第二调节腔,第二缓冲隔圈、第二缓冲隔圈压圈均套设于活塞杆上并设置于第二调节腔内,第二缓冲隔圈压圈位于更为靠近第二挡圈的这一侧,第二调节腔具有供第二缓冲隔圈、第二缓冲隔圈压圈轴向移动的空间,第二缓冲隔圈压圈的外圆面与缸底缓冲孔内侧壁相适配,第二缓冲隔圈压圈的内圆面与第二缓冲套的外圆面具有径向间隙,第二缓冲隔圈的内圆面与第二缓冲套的外圆面相适配,并在两者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渐变过油槽,第二渐变过油槽的长度方向沿着活塞杆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二渐变过油槽的过流断面面积在由缸底指向前导套的方向上呈递减趋势;第二缓冲隔圈的外圆面与缸底缓冲孔内侧壁之间具有径向间隙;缸底设置有连通第二油口和缸底缓冲孔的第二油孔,第二油孔在缸底缓冲孔内圆面形成的开口位于第二调节腔远离活塞的一侧。
7.为便于缓冲控制,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第一渐变过油槽设置有至少两个,并沿周向间隔设于第一缓冲套的外圆面上。同理,第二渐变过油槽优选设置有至少两个,并沿周向间隔设于第二缓冲套的外圆面上。
8.为更好地使得液压油迅速作用于活塞面,以达到正常启动无缓冲要求,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第一缓冲隔圈压圈靠近第一缓冲隔圈的这一端在端面位置设置有连通其内圆面和外圆面的第一油槽,第一油槽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同理,第二缓冲隔圈压圈靠近第二缓冲隔圈的这一端在端面位置优选设置有连通其内圆面和外圆面的第二油槽,第二油槽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
9.为更好地使得液压油迅速作用于活塞面,以达到正常启动要求,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第一油孔沿着前导套的周向间隔布置有2个至4个。
10.为更好地使得液压油迅速作用于活塞面,以达到正常启动要求,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前导套靠近活塞的一端在端面设置有1个或多个沿径向设置的油槽。同理,缸底的内端面优选设置有1个或多个沿径向设置的油槽。
11.为了方便安装定位,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前导套远离活塞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凸台,定位凸台的外圆面上设置有1个或多个沿轴向设置的定位槽。
12.为了使得活塞外圆面的密封结构及导向结构简单可靠,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活塞的外圆面在与缸筒内壁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活塞耐磨环,且活塞密封件设于两组活塞耐磨环之间的区域。
13.为了使得前导套的密封结构及导向结构简单可靠,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前导套的内壁在与活塞杆的配合面由里到外依次设置有衬套、活塞杆密封件与防尘圈。
14.为了便于装配,并使得结构简单可靠,进一步优选的方案是:活塞杆伸入缸筒内的一端在外圆面设置有第三定位台阶面,第一缓冲套、活塞和第二缓冲套依次套接在活塞杆上,并依靠第三定位台阶面实现轴向限位,通过设于活塞杆端部的垫片和螺钉实现锁紧固定。
15.前导套这一端的单向缓冲机构和缸底这一端的单向缓冲机构的工作原理相同,以
前导套这一端的单向缓冲机构为例,在油缸工作结束阶段,在油压作用下,第一缓冲隔圈压在前导套与之配合的第一定位台阶面上,油液只能通过第一缓冲套与第一缓冲隔圈之间的间隙流动,通过第一缓冲套与第一缓冲隔圈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由第一渐变过油槽自动实现油液流量大小的调节,以达到缓冲功能。同时,由于第一缓冲套和第一缓冲隔圈之间需要控制油液流量而配合间隙很小,所以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缓冲隔圈与前导套内侧壁径向之间设计有一定间隙空间,以实现径向浮动功能,以消除油缸系统的同轴度偏差,避免了卡死现象,同时在油缸启动时作为过油通道功能;在油缸启动阶段,在油压的作用下,第一缓冲隔圈和第一缓冲隔圈压圈向油压方向移动一定距离,由第一挡圈限位,油液通过第一缓冲隔圈与前导套第一定位台阶面之间的空间、第一缓冲隔圈与前导套内侧壁之间的径向间隙空间、第一缓冲隔圈压圈上的第一油槽以及第一缓冲隔圈压圈与第一缓冲套之间的间隙空间迅速作用于活塞面,以达到正常启动(无缓冲)。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缓冲机构简单可靠,便于加工,在不需要外加缓冲装置的情况下就能实现油缸在伸出和收回时能以正常速度启动,但工作结束阶段能实现缓冲的单向缓冲功能,且工作性能稳定可靠,既简化结构又经济实惠。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产品结构总装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缓冲套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图2的b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20.图4是图2的a-a剖视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缓冲隔圈压圈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前导套结构示意图。
24.图8是图7的a-a剖视图。
25.图9是油缸工作结束阶段缓冲作用示意图。
26.图10是油缸工作启动阶段示意图(无缓冲)。
27.图中零部件标记为:1-缸底,2-螺钉,3-垫片,4-第二缓冲套,5-第二缓冲隔圈,6-第二缓冲隔圈压圈,7-第二挡圈,8-缸筒,9-活塞,10-第一缓冲套,11-活塞杆,12-第一油口,13-第一挡圈,14-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5-第一缓冲隔圈,16-衬套,17-前导套,18-杆头,19-活塞耐磨环,20-活塞密封件,21-缸筒密封件,22-活塞杆密封件,23-前导套密封件,24-防尘圈,25-第二油口,26-第一渐变过油槽,27-第一油槽,28-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9.请参阅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包括缸筒8、活塞9、前导套17、活塞杆11以及缸底1,缸底1固定装配于缸筒8的一端、前导套17固定装配于缸筒8的另一端,前导套17的内壁与活塞杆11相配合,且前导套17的内壁在与活塞杆11的配合面设置有活塞杆密封件22,活塞杆11伸入缸筒8内的一端与活塞9固定连接,活塞9的外圆面与缸筒8内壁相配合,且活塞9的外圆面在与缸筒8内壁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活塞密封件20,缸筒8连接有前导套17的这一端外
侧壁固定设置有与缸筒8内腔相连通的第一油口12,缸底1外侧设置有能够与缸筒8内腔相通的第二油口25,缸底1这一端或者前导套17这一端或者两者均设置有单向缓冲机构。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工作需求设置单向缓冲机构,一般在前导套17这一端和缸底1这一端同时设计有单向缓冲机构。
30.具体地,前导套17这一端的单向缓冲机构包括第一缓冲套10、第一挡圈13、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和第一缓冲隔圈15,第一缓冲套10固定设于活塞杆11上并位于活塞9靠近前导套17的一端,前导套17内侧壁在靠近活塞9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定位台阶面,第一挡圈13固定安装在前导套17内侧壁靠近活塞9的这一端,第一定位台阶面、第一挡圈13的端面和前导套17内侧壁组合构成第一调节腔,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和第一缓冲隔圈15均套设于活塞杆11上并设置于第一调节腔内,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位于更为靠近第一挡圈13的这一侧,第一调节腔具有供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和第一缓冲隔圈15轴向移动的空间(本实施例中设计有1.5mm的轴向移动间隙,在油缸启动时作为过油通道功能),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的外圆面与前导套17内侧壁相适配,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的内圆面与第一缓冲套10的外圆面具有径向间隙(本实施例中设计有2mm的径向间隙),第一缓冲隔圈15的内圆面与第一缓冲套10的外圆面相适配,并在两者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第一渐变过油槽26,第一渐变过油槽26的长度方向沿着活塞杆11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一渐变过油槽26的过流断面面积在由前导套17指向缸底1的方向上呈递减趋势;第一缓冲隔圈15的外圆面与前导套17内侧壁之间具有径向间隙(本实施例中设计有1mm的径向间隙);前导套17的外圆面在与缸筒8内壁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缸筒密封件21,缸筒密封件21分设于第一油口12的两侧,前导套17在两组缸筒密封件21之间的区域设置有第一油孔,第一油孔连通前导套17的外圆面和内圆面,第一油孔在前导套17内圆面形成的开口位于第一调节腔远离活塞9的一侧。
31.缸底1这一端的单向缓冲机构包括第二缓冲隔圈5、第二缓冲隔圈压圈6和第二挡圈7和第二缓冲套4,第二缓冲套4固定设于活塞杆11上并位于活塞9靠近缸底1的一端,缸底1的内端面设置有缸底缓冲孔,缸底缓冲孔内侧壁在靠近活塞9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定位台阶面,第二挡圈7固定安装在缸底缓冲孔内侧壁靠近活塞9的这一端,第二定位台阶面、第二挡圈7的端面和缸底缓冲孔内侧壁组合构成第二调节腔,第二缓冲隔圈5、第二缓冲隔圈压圈6均套设于活塞杆11上并设置于第二调节腔内,第二缓冲隔圈压圈6位于更为靠近第二挡圈7的这一侧,第二调节腔具有供第二缓冲隔圈5、第二缓冲隔圈压圈6轴向移动的空间,第二缓冲隔圈压圈6的外圆面与缸底缓冲孔内侧壁相适配,第二缓冲隔圈压圈6的内圆面与第二缓冲套4的外圆面具有径向间隙,第二缓冲隔圈5的内圆面与第二缓冲套4的外圆面相适配,并在两者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渐变过油槽,第二渐变过油槽的长度方向沿着活塞杆11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二渐变过油槽的过流断面面积在由缸底1指向前导套17的方向上呈递减趋势;第二缓冲隔圈5的外圆面与缸底缓冲孔内侧壁之间具有径向间隙;缸底1设置有连通第二油口25和缸底缓冲孔的第二油孔,第二油孔在缸底缓冲孔内圆面形成的开口位于第二调节腔远离活塞9的一侧。
32.如图4所示,第一渐变过油槽26一般可采用底壁带锥度的槽形结构。为便于缓冲控制,第一渐变过油槽26设置有至少两个,并沿周向间隔设于第一缓冲套10的外圆面上,本实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套10为对称布置的两个。同理,第二渐变过油槽优选设置有至少两个,并沿周向间隔设于第二缓冲套4的外圆面上。
33.为更好地使得液压油迅速作用于活塞面,以达到正常启动无缓冲要求,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靠近第一缓冲隔圈15的这一端在端面位置设置有连通其内圆面和外圆面的第一油槽27,第一油槽27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本实施例中,第一油槽27为均匀分布设置的四个。同理,第二缓冲隔圈压圈6靠近第二缓冲隔圈5的这一端在端面位置优选设置有连通其内圆面和外圆面的第二油槽,第二油槽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
34.为更好地使得液压油迅速作用于活塞面,以达到正常启动要求,第一油孔沿着前导套17的周向间隔布置有2个至4个。
35.为更好地使得液压油迅速作用于活塞面,以达到正常启动要求,前导套17靠近活塞9的一端在端面设置有1个或多个沿径向设置的油槽。同理,缸底1的内端面优选设置有1个或多个沿径向设置的油槽。
36.为了方便安装定位,前导套17远离活塞9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凸台,定位凸台的外圆面上设置有1个或多个沿轴向设置的定位槽28。本实施例中,定位槽28为均匀分布设置的三个。
37.为了使得活塞外圆面的密封结构及导向结构简单可靠,活塞9的外圆面在与缸筒8内壁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活塞耐磨环19,且活塞密封件20设于两组活塞耐磨环19之间的区域。
38.为了使得前导套的密封结构及导向结构简单可靠,前导套17的内壁在与活塞杆11的配合面由里到外依次设置有衬套16、活塞杆密封件22与防尘圈24。
39.为了便于装配,并使得结构简单可靠,活塞杆11伸入缸筒8内的一端在外圆面设置有第三定位台阶面,第一缓冲套10、活塞9和第二缓冲套4依次套接在活塞杆11上,并依靠第三定位台阶面实现轴向限位,通过设于活塞杆11端部的垫片3和螺钉2实现锁紧固定。相应地,活塞杆11端面设计有用于连接螺钉2的螺纹孔,垫片3设于螺钉2的头部和第二缓冲套4之间。
40.前导套17这一端的单向缓冲机构和缸底1这一端的单向缓冲机构的工作原理相同,以前导套17这一端的单向缓冲机构为例,如图9所示,在油缸工作结束阶段,当活塞9组件向右运动,第一缓冲套10开始进入第一缓冲隔圈15,在油压作用下,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和第一缓冲隔圈15向右移动贴紧在前导套17的第一定位台阶面上,此时有杆腔的油液只能通过第一缓冲套10和第一缓冲隔圈15之间的间隙向外排出。因为第一缓冲套10上设计有两个第一渐变过油槽26,通过第一缓冲套10与第一缓冲隔圈15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油液先通过第一缓冲套10上的第一渐变过油槽26,流量逐渐由大变小,自动实现油液流量大小的调节,以达到缓冲功能。同时,由于第一缓冲套10和第一缓冲隔圈15之间需要控制油液流量而配合间隙很小,所以第一缓冲隔圈15外圆面与前导套17内壁之间设计有1mm的径向间隙空间,以实现径向浮动功能,以消除油缸系统的同轴度偏差,避免了卡死现象,同时此径向间隙空间在油缸启动时作为过油通道功能。
41.如图10所示,在油缸启动阶段,当有杆腔进油压时,由于第一缓冲套10与第一缓冲隔圈15之间的间隙很小,在油压作用下,第一缓冲隔圈15和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整体瞬间向左移动1.5mm,被第一挡圈13限位止动。这时,油液通过第一缓冲隔圈15与前导套17第一定位台阶面之间的空间、第一缓冲隔圈15与前导套17之间的径向间隙空间、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上的第一油槽27以及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与第一缓冲套10之间的间隙空间迅速作
用于活塞面,活塞9组件向左运动,以达到正常启动(无缓冲)。

技术特征:


1.液压油缸单向缓冲机构,包括缸筒(8)、活塞(9)、前导套(17)、活塞杆(11)以及缸底(1),缸底(1)固定装配于缸筒(8)的一端、前导套(17)固定装配于缸筒(8)的另一端,前导套(17)的内壁与活塞杆(11)相配合,且前导套(17)的内壁在与活塞杆(11)的配合面设置有活塞杆密封件(22),活塞杆(11)伸入缸筒(8)内的一端与活塞(9)固定连接,活塞(9)的外圆面与缸筒(8)内壁相配合,且活塞(9)的外圆面在与缸筒(8)内壁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活塞密封件(20),缸筒(8)连接有前导套(17)的这一端外侧壁固定设置有与缸筒(8)内腔相连通的第一油口(12),缸底(1)外侧设置有能够与缸筒(8)内腔相通的第二油口(25),其特征在于:缸底(1)这一端或者前导套(17)这一端或者两者均设置有单向缓冲机构;前导套(17)这一端的单向缓冲机构包括第一缓冲套(10)、第一挡圈(13)、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和第一缓冲隔圈(15),第一缓冲套(10)固定设于活塞杆(11)上并位于活塞(9)靠近前导套(17)的一端,前导套(17)内侧壁在靠近活塞(9)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定位台阶面,第一挡圈(13)固定安装在前导套(17)内侧壁靠近活塞(9)的这一端,第一定位台阶面、第一挡圈(13)的端面和前导套(17)内侧壁组合构成第一调节腔,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和第一缓冲隔圈(15)均套设于活塞杆(11)上并设置于第一调节腔内,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位于更为靠近第一挡圈(13)的这一侧,第一调节腔具有供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和第一缓冲隔圈(15)轴向移动的空间,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的外圆面与前导套(17)内侧壁相适配,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的内圆面与第一缓冲套(10)的外圆面具有径向间隙,第一缓冲隔圈(15)的内圆面与第一缓冲套(10)的外圆面相适配,并在两者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第一渐变过油槽(26),第一渐变过油槽(26)的长度方向沿着活塞杆(11)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一渐变过油槽(26)的过流断面面积在由前导套(17)指向缸底(1)的方向上呈递减趋势;第一缓冲隔圈(15)的外圆面与前导套(17)内侧壁之间具有径向间隙;前导套(17)的外圆面在与缸筒(8)内壁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缸筒密封件(21),缸筒密封件(21)分设于第一油口(12)的两侧,前导套(17)在两组缸筒密封件(21)之间的区域设置有第一油孔,第一油孔连通前导套(17)的外圆面和内圆面,第一油孔在前导套(17)内圆面形成的开口位于第一调节腔远离活塞(9)的一侧;缸底(1)这一端的单向缓冲机构包括第二缓冲隔圈(5)、第二缓冲隔圈压圈(6)和第二挡圈(7)和第二缓冲套(4),第二缓冲套(4)固定设于活塞杆(11)上并位于活塞(9)靠近缸底(1)的一端,缸底(1)的内端面设置有缸底缓冲孔,缸底缓冲孔内侧壁在靠近活塞(9)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定位台阶面,第二挡圈(7)固定安装在缸底缓冲孔内侧壁靠近活塞(9)的这一端,第二定位台阶面、第二挡圈(7)的端面和缸底缓冲孔内侧壁组合构成第二调节腔,第二缓冲隔圈(5)、第二缓冲隔圈压圈(6)均套设于活塞杆(11)上并设置于第二调节腔内,第二缓冲隔圈压圈(6)位于更为靠近第二挡圈(7)的这一侧,第二调节腔具有供第二缓冲隔圈(5)、第二缓冲隔圈压圈(6)轴向移动的空间,第二缓冲隔圈压圈(6)的外圆面与缸底缓冲孔内侧壁相适配,第二缓冲隔圈压圈(6)的内圆面与第二缓冲套(4)的外圆面具有径向间隙,第二缓冲隔圈(5)的内圆面与第二缓冲套(4)的外圆面相适配,并在两者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第二渐变过油槽,第二渐变过油槽的长度方向沿着活塞杆(11)的长度方向布置,第二渐变过油槽的过流断面面积在由缸底(1)指向前导套(17)的方向上呈递减趋势;第二缓冲隔圈(5)的外圆面与缸底缓冲孔内侧壁之间具有径向间隙;缸底(1)设置有连通第二油口(25)和缸底缓冲孔的第二油孔,第二油孔在缸底缓冲孔内圆面形成的开口位于第二调节腔远离
活塞(9)的一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油缸单向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渐变过油槽(26)设置有至少两个,并沿周向间隔设于第一缓冲套(10)的外圆面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油缸单向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二渐变过油槽设置有至少两个,并沿周向间隔设于第二缓冲套(4)的外圆面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油缸单向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缓冲隔圈压圈(14)靠近第一缓冲隔圈(15)的这一端在端面位置设置有连通其内圆面和外圆面的第一油槽(27),第一油槽(27)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油缸单向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二缓冲隔圈压圈(6)靠近第二缓冲隔圈(5)的这一端在端面位置设置有连通其内圆面和外圆面的第二油槽,第二油槽沿周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油缸单向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油孔沿着前导套(17)的周向间隔布置有2个至4个。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油缸单向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前导套(17)靠近活塞(9)的一端在端面设置有1个或多个沿径向设置的油槽。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油缸单向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前导套(17)远离活塞(9)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凸台,定位凸台的外圆面上设置有1个或多个沿轴向设置的定位槽(28)。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油缸单向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缸底(1)的内端面设置有1个或多个沿径向设置的油槽。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压油缸单向缓冲机构,其特征在于:活塞(9)的外圆面在与缸筒(8)内壁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活塞耐磨环(19),且活塞密封件(20)设于两组活塞耐磨环(19)之间的区域;前导套(17)的内壁在与活塞杆(11)的配合面由里到外依次设置有衬套(16)、活塞杆密封件(22)与防尘圈(24);活塞杆(11)伸入缸筒(8)内的一端在外圆面设置有第三定位台阶面,第一缓冲套(10)、活塞(9)和第二缓冲套(4)依次套接在活塞杆(11)上,并依靠第三定位台阶面实现轴向限位,通过设于活塞杆(11)端部的垫片(3)和螺钉(2)实现锁紧固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油缸单向缓冲机构,属于液压油缸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在缸底这一端和前导套这一端设置有单向缓冲机构。前导套这一端的单向缓冲机构包括第一缓冲套、第一挡圈、第一缓冲隔圈压圈和第一缓冲隔圈,缸底这一端的单向缓冲机构包括第二缓冲隔圈、第二缓冲隔圈压圈和第二挡圈和第二缓冲套。本实用在不需要外加缓冲装置的情况下就能实现油缸在伸出和收回时能以正常速度启动,但工作结束阶段能实现缓冲的单向缓冲功能,且工作性能稳定可靠,既简化结构又经济实惠。既简化结构又经济实惠。既简化结构又经济实惠。


技术研发人员:

白伟 罗辑 梁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四川优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01

技术公布日:

2023/3/3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12:04: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59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前导   活塞杆   活塞   这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