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空调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可用于寒冷及严寒地区的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可升降的分层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高大空间建筑以其高大的空间功能和独特的建筑外形逐渐成为城市的地标建筑。比如机场、口岸、交通枢纽,会展中心等建筑,此类建筑的特点是空间高、跨度大,而高大空间有其独特的热物理特性,即烟囱效应,烟囱效应容易造成建筑室内空间竖向形成较大的垂直温度梯度,热量集中往顶棚集聚,而靠近地面的人员活动区域则较冷。同时其外立面多为幕墙与玻璃外门窗,冬季围护结构失热量多、冷风渗透大,容易形成大空间周边冷、中心地带区域相对热的水平温度梯度。因为高大空间建筑这种“双温度梯度”的存在,如图1示意,高大空间不同区域形成的双温度梯度,其中高大空间内各区域温度具有te《tm《th的特点。可见,寒冷及严寒地区高大空间的冬季空调与供暖一直以来是暖通设计领域的难点。
3.为了节省能源,高大空间不需要整个空间都达到设计温度,而是只需要靠近地面的人员活动区域达到设计温度即可,而分层空调系统即是解决高大空间空调的有效措施。分层空调系统是利用合理的气流组织,仅对建筑物高大空间的下部的人员活动区域进行空调处理,而对上部的非工作区域不做空调处理的方式,在高大空间中间部位设置高速喷口,其送风形成的射流层作为空调区域与非空调区域之间的分界层。相比起其他全部空间的空调系统,分层空调系统可节约能耗20~40%。
4.对于寒冷或严寒地区的高大空间,夏季供冷容易实现,冬季空调与供热是难点。对于分层空调而言,夏季供冷时,冷空气下沉,能逐步到达近地面的人员活动区域,使人员活动区域的温度能满足设计要求。当冬季供热时,热空气容易上扬,即便调整分层空调的喷口送风角度,也很难保证大跨度高大空间的供热效果。
5.公告号为cn103277857b中国发明专利应用了分层空调的概念,但仅适用于供冷工况,该专利提供了一种服务于铁路客站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的节能方法,空调区设置喷口与回风口;非空调区设置进风口与排风口,前者用于空调季节供冷,后者用于非空调季的通风换气,以实现节能。公告号为cn1099118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利用分层空调做大循环,利用自净器做小循环,产生一种局部空间、小换气次数、侧送乱流的方法,收到高大空间净化空调系统的效果。但上述专利仅适用于夏季供冷工况,而高大空间的供冷是较容易实现的。无论任何地域的高大空间,夏季空调供冷设计都是比较简单的。然而对于寒冷、严寒地区的大跨度高大空间,除了夏季空调,冬季空调与供热设计是本领域技术尚需解决的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空调送风管
可升降,本实用新型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适用于寒冷及严寒地区的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夏季供冷或冬季供热,解决了寒冷及严寒地区高大空调冬季空调与供暖难题。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大跨度高大空间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上,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上设置有对吹的空调送风管,其还包括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空调送风管于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上同步上下运动。
8.上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送风管包括送风喷口,所述送风喷口具有角度调节机构。
9.上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的一实施方式中,制冷模式下所述送风喷口具有斜向上的送风喷口角度,制热模式下所述送风喷口具有斜向下的送风喷口角度。
10.上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送风管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层送风管和下层送风管。
11.上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的一实施方式中,制冷模式下,所述上层送风管的送风喷口的轴线与水平线的锐角角度小于所述下层送风管的送风喷口的轴线与水平线的锐角角度;制热模式下,所述上层送风管的送风喷口的轴线与水平线的锐角角度大于所述下层送风管的送风喷口的轴线与水平线的锐角角度。
12.上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的一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落地式风机盘管,所述落地式风机盘管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的地面上。
13.上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落地式风机盘管的顶部低于所述下层送风管的底部。
14.上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的一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竖向设置的连接在所述第一侧边以及第二侧边上的承重架,所述空调送风管分别通过承重架连接在所述第一侧边以及所述第二侧边上,所述承重架上设置有卡接机构。
15.上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的一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回风口,所述大跨度高大空间还包括相异于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第三侧边,所述回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三侧边,所述回风口的高度低于所述空调送风管的高度。
16.上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的一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罩设于所述空调送风管的外部的装饰罩。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设置送风口高度可调,夏季的制冷模式下安装高度不同于冬季制热模式下的安装高度,不仅满足了大跨度高大空间平面区域的全覆盖,又能适时调整分层空调的分界面高度,确保人员活动区域的制冷以及制热需求,并且实现了节能的目的。
18.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19.图1为高大空间不同区域形成的双温度梯度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夏季)制冷时剖面气流
组织图;
21.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冬季)制热时剖面气流组织图;
23.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工作时的平面气流组织图;
25.图7为多股平行非等温射流送风原理图;
26.图8为多个送风喷口叠加的速度场图;
27.图9为送风喷口对吹射流计算模型图;
28.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送风喷口对吹射流计算模型图;
29.图11为夏季制冷模式采用冬季制热模式安装高度hw时分层空调界面扩大与能耗浪费气流组织图;
30.图12为冬季制热模式采用夏季制冷模式安装高度hs时空调不足气流组织图;
31.图13为冬季制热模式采用夏季制冷模式安装高度hs时空调漂浮状态的气流组织图。
32.其中,附图标记
33.100:空调送风管
34.200:升降机构
35.110、110a、110b:送风喷口
36.100a:上层送风管
37.100b:下层送风管
38.300:落地式风机盘管
39.400:承重架
40.500:回风口
41.600:装饰罩
42.101:抬架杆
43.102:支撑架
44.10:第一侧边
45.20:第二侧边
46.30:第三侧边
47.hs:第一安装高度
48.hw:第二安装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4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以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及功效,但并非作为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50.对于分层空调而言,喷口的安装高度、安装间距、喷口出口风速、射程以及气流组
织都直接影响着空调系统成败和效果的好坏。现有技术的分层空调的回风口与送风喷口位于同一侧,送风口位置固定,对于高大空间的适用性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采用高度可调的送风口,基于制冷以及制热需求调整送风口的高度,提高了分层空调系统的适应性,并具有节能的效果。
51.本实用新型采用长边围护结构对吹式分层空调,如图2至图6所示,大跨度高大空间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10和第二侧边20,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包括于第一侧边10和第二侧边20上设置的对吹的空调送风管100,其中,空调送风管100例如为沿第一侧边10和第二侧边20的长度方向分别延伸设置(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还包括升降机构200,升降机构200带动空调送风管100于第一侧边10和第二侧边20上同步上下运动。
52.进一步地,空调送风管100于制冷模式下具有第一安装高度hs,于制热模式下具有第二安装高度hw,第二安装高度hw高于第一安装高度hs。
53.本实用新型的分层空调系统的送风口高度可调,空调送风管100在夏季的制冷模式下的第一安装高度hs不同于冬季制热模式下的第二安装高度hw,详细来说,空调送风管100在夏季的制冷模式下的第一安装高度hs低于冬季制热模式下的第二安装高度hw,满足了大跨度高大空间平面区域的全覆盖,又能适时调整分层空调的分界面高度,既确保人员活动区域的制冷以及制热需求,又具有节能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分层空调系统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适用于寒冷及严寒地区的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夏季供冷或冬季供热,解决了寒冷及严寒地区高大空调冬季空调与供暖难题。
54.一实施例中,在大跨度高大空间的第一侧边10以及第二侧边20的两端布置升降机(例如由电动机、连动齿轮组等组成),升降机之间通过抬架杆101(如图3和图5所示)连接,形成整体的升降机构200。两端的升降机同步启停升降,带动抬架杆101上升或下降,从而带动空调送风管100及其支撑架102整体上升或者下降,再而实现空调送风管100的空调喷口的上升或下降。
55.相对设置的空调送风管100的结构相同,以下以第一侧边10上的空调送风管为例进行说明。
56.空调送风管100包括送风喷口110,如图6所示,送风喷口110为沿第一侧边10以及第二侧边20的长度方向均布的多个。送风喷口110具有角度调节机构,送风喷口110通过角度调节机构能够调节送风喷口110的角度,例如送风喷口110朝向斜上方或斜下方。其中,第一侧边10和第二侧边20上的空调送风管100的送风喷口110对称布置,使两侧的空调送风管100的送风喷口110均向大跨度高大空间的中部喷射气流。
57.夏季的制冷模式下,送风喷口110具有斜向上的送风喷口角度,冬季的制热模式下,送风喷口110具有斜向下的送风喷口角度。
58.如果高大空间进深过大例如超过40m时,可以考虑送风喷口110在高度上分层设置,较高的喷口用来承担距离较远的工作区域r1的送风,较低的喷口则承担距离较近的工作区域r1的送风,即双层分层空调系统。
59.详细来说,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空调送风管100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层送风管100a和下层送风管100b,上层送风管100a的送风喷口100a承担距离较远的工作区域r1的送风,下层送风管100b的送风喷口100b承担距离较近的工作区域r1的送风。
60.如图2和图3所示,夏季的制冷模式下,上层送风管100a的送风喷口110a的轴线与水平线具有锐角角度α1,下层送风管100b的送风喷口110b的轴线与水平线具有锐角角度α2,角度α1以及角度α2均为斜向上的角度,并且,角度α1大于角度α2,从而上层送风管100a的送风喷口100a喷出的气流到达距离较远的位置,而下层送风管100b的送风喷口100b喷出的气流到达距离较近的位置。
61.如图4和图5所示,冬季的制热模式下,上层送风管100a的送风喷口110a的轴线与水平线具有锐角角度α3,下层送风管100b的送风喷口110b的轴线与水平线具有锐角角度α4,角度α3以及角度α4均为斜向下的角度,并且,角度α3小于角度α4,从而上层送风管100a的送风喷口100a喷出的气流到达距离较远的位置,而下层送风管100b的送风喷口100b喷出的气流到达距离较近的位置。
62.如图3和图5所示,d为双层分层空调的安装间距,即上层送风管100a和下层送风管100b的安装间距,单位为m;hs为夏季制冷模式时下层送风管100b的安装高度,单位为m;hw为冬季制热模式时下层送风管100b的安装高度,单位为m。
63.分层空调的水平射程与喷口安装高度、喷口送风角度均有关联,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喷口的安装高度、喷口送风角度达到空气调节的目的。
64.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还包括落地式风机盘管300,落地式风机盘管300设置于靠近第一侧边10/第二侧边20的地面上。其中,落地式风机盘管300的顶部低于下层送风管100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于靠近外围护结构的位置设置明装的落地式风机盘管300,起到解决水平温度梯度和防冻的作用。
65.本实用新型中,上层送风管100a、下层送风管100b以及落地式风机盘管300分别负责不同工作区域r1的空气调节,例如,双层分层空调的上层送风管100a负责离岸2~2.5m(m表示模数)范围,下层送风管100b空调负责离岸1.5~2m范围,明装的落地式风机盘管300负责近岸0.5~1m范围。
66.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还包括竖向设置的连接在第一侧边10以及第二侧边20上的承重架400,空调送风管100分别通过承重架400连接在第一侧边10以及第二侧边20上,承重架400上设置有卡接机构,于升降机构200带动空调送风管100升降至设定位置时,支撑空调送风管100的支撑架102能够通过卡接机构卡接在承重架400上,更为稳固。
67.结合图6,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还包括回风口500,大跨度高大空间还包括相异于第一侧边10和第二侧边20的第三侧边30,回风口500设置于第三侧边500,回风口500的高度低于空调送风管100的高度,例如大跨度高大空间为矩形围护结构,则第一侧边10和第二侧边20为长边部分,第三侧边30为短边部分。本实用新型中,送风喷口110布置在长边围护结构的高侧;回风口500采用单层百叶布置在短边围护结构的下部,送风口与回风口不在同一侧。
68.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还包括罩设于空调送风管100的外部的装饰罩600,不仅美观,并且防尘。需注意的是,连接送风喷口的风管因为是可升降型,在连接空调机房或空调机组时,需要考虑足够的升降高度的软连接。
69.在工程设计中,空调送风装置的送风喷口110等高度等间距布置,出风为多股平行非等温射流,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的送风采用多股非等温射
流的计算模型及计算体系。
70.图7为多股平行非等温射流送风原理图,相邻送风喷口110的间距为2d,各送风喷口110的规格尺寸和出风速度相等。在多股射流中各股射流动量相等且多股射流中每一股的动量与单股射流时的动量相等的假设前提下,随着与喷口的水平距离越来越远,多股射流的速度分布断面在相互挤压的作用下渐趋于长条状。多个送风喷口叠加的速度场如图8所示,图9为送风喷口对吹射流计算模型。
71.多股非等温射流计算体系如下:
72.1)射流轨迹方程
[0073][0074]
2)对射气流相交点与人员活动区的高差
[0075]
hr=h-(y-lsina)
ꢀꢀꢀꢀꢀꢀꢀꢀꢀꢀꢀꢀꢀꢀꢀꢀꢀꢀꢀꢀꢀꢀꢀꢀꢀꢀ
(2)
[0076]
3)单股射流轴心速度衰减公式
[0077][0078]
4)单股射流工作区速度公式
[0079][0080]
5)单股射流轴心温度衰减公式
[0081][0082]
6)单股射流工作区温度
[0083][0084]
7)多股射流叠加的速度和温度
[0085][0086][0087]
多股射流当喷口间距与射流水平距离之比小于0.12,即2d/x《0.12时,需对速度进行修正,在射流的末端可近似按单股射流速度的倍计算。多股射流当喷口间距与射流水平距离之比小于0.153,即2d/x《0.153时,需对温度进行修正,在射流的末端可近似按单股射流温度的倍计算,对应公式为(7)、(8)。
[0088]
图7~8中,d为同侧相邻两个喷口气流交汇点到喷口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单位为m;2d则为同侧相邻两个喷口的中心间距,即喷口的安装距离,单位为m。
[0089]
上述式(1)~(9)中,x为射程,m;y为在射程x处的垂直落差,单位为m;aro为以为特征尺寸的阿基米德数;vr为对射气流相交点速度,单位为m/s;vm为多股射流末端速度,单位为m/s;v0为喷口出口速度,单位为m/s;vz为工作区气流平均速度,单位为m/s;

tr为对射气流相交点与室内温度的差,单位为℃;

tm为多股射流叠加后末端温度与室内温度的差,单位为℃;

tz为工作区气流平均温度和室内温度的差,单位为℃;

to为喷口出风口温度和室内温度的差,单位为℃;d0为喷口出口直径,单位为m;a为喷口与x轴线的安装夹
角;k1为轴心速度常数,取值6.0~6.5;k2为轴心温度常数,取值5.0~5.1;ao为送风口面积,单位为m2;l为倾斜射流距离,l=x/cosa,单位为m;hr为对射气流相交点与人员活动区的高差,单位为m;h为距离人员活动区的喷口安装高度,单位为m。
[0090]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双层分层空调系统,下层喷口存在水平多股射流叠加,上层喷口则不仅存在水平多股射流叠加,还存在对向射流的交汇影响,喷流计算流程如图10所示。
[0091]
本实用新型运行及控制说明如下:
[0092]
(1)冬季制热模式运行
[0093]
冬季时,通过空调送风管100的送风喷口110喷射出热风,热空气因为比重小于室内空气原因,水平运动的同时逐渐上扬。在下部的回风口500的拉扯作用下,一部分会回流到空调主机,同时热空气还存在一部分上扬,上升并聚集到屋顶。因此冬季供热时,送风喷口100角度应调整为斜向下,即α3以及α4均斜向下设置,α3以及α4均为负值。
[0094]
满足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工作区域r1的空调全覆盖下,冬季工况经过计算体系反复迭代计算后,会确定适合冬季运行工况的喷口安装高度、喷口安装角度、喷口出口速度等数值,且这些数值有一组最优数值。其中,气流组织如图4所示。
[0095]
a)如果喷口安装高度一定,喷口安装角度倾斜度增大(α负值更大),喷口速度增大则动能增大、能源增加;喷口速度减小则会出现气流还未送到足够远的工作区域r1就上溢损失完了,在地面中心区域则会出现空调盲区。
[0096]
b)如果喷口安装高度一定,安装角度倾斜度减小(α负值更小),上溢损失加大,无论喷口速度的增大或减小,存在气流未送到工作区域r1,空调失效。
[0097]
c)如果喷口安装角度一定,喷口安装高度减小,喷口速度不变或减少时,均会存在气流组织不能全覆盖,在地面中心区域则会出现空调盲区。喷口速度增大时,可能满足全覆盖,并满足空调效果,但是存在动能增大、能源增加;或者存在气流的反弹和上扬,导致不能全覆盖,出现空调盲区。
[0098]
d)如果喷口安装角度一定,喷口安装高度增大,喷口速度不变或减少时,存在气流未送到工作区域r1,空调失效。必须增大喷口速度,才能作用到工作区域r1,但是存在动能增大、能源增加。
[0099]
根据以上分析,从计算体系可以得出,喷口安装高度、安装角度、喷口出口速度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
[0100]
(2)夏季制冷模式运行(采用冬季喷口安装高度)
[0101]
夏季时,通过空调送风管100的送风喷口110喷射出冷风,冷空气因为比重大于室内空气的原因,水平运动的同时逐渐下沉。对于夏季运行,通过计算体系的迭代计算,同样存在一组最优的喷口安装高度,安装角度,喷口速度等数值。
[0102]
对于高大空间,一般以热定冷,如果仍然采用冬季迭代计算确定的喷口安装高度和喷口速度,仅调整喷口角度,则会出现对射气流在纵向坐标上更高的位置p交汇,导致分层空调界面更高,分层空调作用范围更大,高出人员活动的工作区域r1形成能耗浪费区域r2,从而浪费能源,这种情况如图11所示。
[0103]
针对上述情况,可以采用两种方案来解决问题。
[0104]
方案一:喷口安装高度不变,夏季仍采用冬季迭代计算确定的安装高度,调整喷口
安装角度的同时,降低风速。
[0105]
方案二:降低喷口安装高度,在方案一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喷口安装角度,利用抛物线的射程,可进一步降低风速,实现更佳的节能效果。
[0106]
(3)冬季制热模式运行(采用夏季喷口安装高度)
[0107]
反之,如果冬季运行时,采用夏季迭代计算的最优高度数值,即便加大送风速度,因为气流上扬的因素,也可能会存在于大跨度地面形成带状盲区r3的无空调调节的区域,这种情况如图12。如果调整喷口角度,减少向下倾斜的角度,让射程更远已形成大跨度的全覆盖,则可能出现空调热风进入不到人员活动的工作区域r1,形成完全“漂浮”状态,导致冬季空调失效。这种情况如图13。
[0108]
针对上述情况,势必要提高喷口安装高度。同时保证一定的喷口出口速度,形成向下俯冲的气流组织,才有可能到到达人员活动区,才有可能送得足够远,形成大跨度的全覆盖。
[0109]
综上所述的冬、夏季运行情况,本实用新型采用喷口安装高度可调的双层分层空调系统,即冬季运行时,通过升降机构200调高喷口的安装高度;夏季运行时,则通过升降机构200调低喷口的安装高度。另可以分别迭代计算出冬季、夏季的最优数值(喷口安装高度、安装角度、喷口出口速度等)。
[0110]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的采用如下步骤进行空气调节:
[0111]
s100,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相对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上设置高度可调的空调送风管,并设置空调送风管的送风喷口角度可调;
[0112]
s200,根据大跨度高大空间的负荷和设计风量,调整空调送风管的安装高度、送风喷口角度以及喷口出口速度。
[0113]
其中,于制冷模式下,空调送风管具有第一安装高度,于制热模式下,空调送风管具有第二安装高度,其中,设置第二安装高度高于第一安装高度。
[0114]
其中,于制冷模式下,空调送风管的送风喷口斜向下设置,于制热模式下,空调送风管的送风喷口斜向上设置。
[0115]
其中,于所述步骤s100中,设置空调送风管为下上设置的两组。
[0116]
其中,于制冷模式下,设置上层空调送风管的送风喷口的轴线与水平线的锐角角度小于下层送风管的送风喷口的轴线与水平线的锐角角度;于制热模式下,设置下层空调送风管的送风的轴线与水平线的锐角角度大于下层送风管的送风喷口的轴线与水平线的锐角角度。
[0117]
本实用新型则提出了一种喷口高度可调的空调系统,冬夏季节转换时,通过升降机构装置调整喷口的安装高度,可同时满足冬夏不同季节的最佳喷口设置位置,进一步实现分层空调的节能作用。
[0118]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层分层空调系统以及侧吹的喷口送风,并列的喷口送风形成非等温射流,根据非等温射流计算体系,冬季、夏季采用不同的喷口安装高度、喷口安装角度、喷口出口速度组合数值,可以形成不同的气流组织状态。但在满足空调效果(形成大跨度的全覆盖、气流有效送入到人员活动区;风速满足设计要求)下,存在一组最佳的喷口安装高度、喷口安装角度、喷口出口速度组合数值。通过计算体系分析,冬季、夏季的最佳安装高度
并不相同,解决了传统的空调送风系统,空调送风喷口的安装高度是固定,如果冬夏季采用同一的安装高度,会出现满足了一个季节就不能满足另外一个季节,或者两个季节都满足的情况下,势必存在能源浪费的问题。
[0119]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大跨度高大空间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上设置有对吹的空调送风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空调送风管于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上同步上下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送风管包括送风喷口,所述送风喷口具有角度调节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制冷模式下所述送风喷口具有斜向上的送风喷口角度,制热模式下所述送风喷口具有斜向下的送风喷口角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送风管包括上下设置的上层送风管和下层送风管。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制冷模式下,所述上层送风管的送风喷口的轴线与水平线的锐角角度小于所述下层送风管的送风喷口的轴线与水平线的锐角角度;制热模式下,所述上层送风管的送风喷口的轴线与水平线的锐角角度大于所述下层送风管的送风喷口的轴线与水平线的锐角角度。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落地式风机盘管,所述落地式风机盘管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的地面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落地式风机盘管的顶部低于所述下层送风管的底部。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竖向设置的连接在所述第一侧边以及第二侧边上的承重架,所述空调送风管分别通过承重架连接在所述第一侧边以及所述第二侧边上,所述承重架上设置有卡接机构。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风口,所述大跨度高大空间还包括相异于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第三侧边,所述回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三侧边,所述回风口的高度低于所述空调送风管的高度。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罩设于所述空调送风管的外部的装饰罩。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大跨度高大空间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上设置有对吹的空调送风管,本系统还包括升降机构,升降机构带动空调送风管于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上同步上下运动。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大跨度高大空间的分层空调系统设置送风口高度可调,夏季的制冷模式下安装高度不同于冬季制热模式下的安装高度,不仅满足了大跨度高大空间平面区域的全覆盖,又能适时调整分层空调的分界面高度,确保人员活动区域的制冷以及制热需求,并且实现了节能的目的。并且实现了节能的目的。并且实现了节能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

罗刚 朱姣颖 垢秋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19

技术公布日:

2023/2/9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9:17: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56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喷口   侧边   空调   高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