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具有滑动链节的链条和调节楔形件的用于顶出模具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模具的顶出装置(ejection device),该模具用于在模腔中制造模制物品,所述顶出装置用于使模制物品能够从模腔顶出,所述装置包括:
[0002]-推动装置,该推动装置能够在缩回位置与顶出位置之间沿着第一轴线平移移动;
[0003]-至少一个顶出元件,该顶出元件能够在缩回位置与顶出位置之间沿着与第一轴线不同的第二轴线平移移动,
[0004]
连接推动装置和顶出元件的至少一个转换装置,该转换装置被设置为当推动装置在其缩回位置与其顶出位置之间沿着第一轴线移动时,使顶出元件在其缩回位置与其顶出位置之间沿着第二轴线移动,转换装置包括传动链条,该传动链条包括至少两个传动链节,该至少两个传动链节能够相对于彼此以及相对于推动装置和顶出元件在滑动方向上平移移动。这样的顶出装置允许例如使复杂形状的模制物品(例如,不平坦的或具有在不同于垂直于顶出方向的平面的一个或多个平面中延伸的区域或具有在不同于顶出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元件或底切区域的部件)脱模。实际上,通过提供例如包括使部件沿着第一轴线顶出的顶出杆和形成顶出元件并使部件沿着第二轴线顶出的另一个杆的顶出装置,可以顶出复杂形状的部件。


背景技术:



[0005]
文献ep-3210735描述了这样的顶出装置,其中规定传动链条的链节沿着滑动表面以与传动链条的第一移动轴线垂直的方向成一定角度滑动。选择该角度以使顶出元件的移动与推动装置的移动同步,特别是使顶出元件的移动相对于推动装置的移动加速或减慢。这样的同步允许相对于也由推动装置移动的一个或多个其它顶出杆来调节顶出元件的移动,以使模制物品的其它部件脱模,从而使得顶出元件和顶出杆同时到达它们的顶出位置,而顶出元件和其它顶出杆在缩回位置与顶出位置之间的移动路径是不同的。
[0006]
然而,该文献没有描述调节该角度使得在需要改变顶出元件相对于推动装置的移动时刻时可以容易地改变该角度的简单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顶出装置来克服这个缺点,该顶出装置允许链节相对于彼此滑动的角度简单地改变。
[0008]
为此,本发明涉及一种前述类型的顶出装置,其还包括安装在推动装置上的至少一个调节楔形件,所述调节楔形件包括调节表面,该调节表面相对于基本上垂直于第一轴线的方向形成调节角度,传动链条安装在所述调节表面上,使得滑动方向基本平行于所述调节表面。
[0009]
因此,调节楔形件允许通过选择可滑动地安装传动链条的调节表面的调节角度来相对于彼此容易地调节传动链节的滑动角度。如果需要改变滑动角度,则需要的是提供具
有形成期望角度的调节表面的另一个楔形件并将该新的楔形件安装到推动装置上。因此,可以容易地改变滑动角度,而无需修改推动装置本身。
[0010]
根据单独地或以任何技术上可行的组合采用的顶出装置的其他可选特征:
[0011]-调节角度是负的,以延迟顶出元件相对于推动装置的移动,是正的,以加速顶出元件相对于推动装置的移动,或者是零,以使顶出元件以与推动装置相同的速度移动;
[0012]-传动链条包括连接链节,该连接链节被安装成一方面能在传动链节上平移移动,顶出元件被安装成能在所述连接链节上围绕基本上垂直于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的旋转轴线旋转地移动;
[0013]-连接链节包括顶出元件的两个偏转表面,所述两个偏转表面各自从连接链节的中心部分延伸到所述连接链节的边缘,连接链节相对于顶出元件定向,当顶出元件在其缩回位置与其顶出位置之间沿着第二轴线移动时,所述偏转表面允许这种定向随着调节角度而变;
[0014]-连接链节的两个偏转表面相对于连接链节的中心部分基本上彼此对称;
[0015]-连接链节通过连接构件连接到顶出元件,所述连接构件铰接到连接链节和顶出元件,以便允许连接链节相对于顶出元件的旋转;
[0016]-传动链条包括平移地安装在传动链节上的调节链节,该调节链节包括在调节楔形件的调节表面上延伸的定位表面,使得调节链节和传动链节之间的滑动方向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调节表面;
[0017]-传动链条的每个链节包括至少两个滑动表面,该至少两个滑动表面被设置为在相邻的链节的滑动表面上滑动,所述滑动表面基本上平行于调节楔形件的调节表面延伸;
[0018]-传动链条的每个链节通过至少一个连接元件连接到传动链条的至少一个其它链节,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被设置为允许链节相对于彼此的平移移动;以及
[0019]-传动链节彼此相同。
附图说明
[0020]
在阅读下面作为例子给出并参照附图的描述后,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清楚,在附图中:
[0021]
[图1]-图1是包括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顶出装置的第一模具部件的示意性立体图,顶出装置处于缩回位置;
[0022]
[图2]-图2是图1的顶出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性立体图;
[0023]
[图3]-图3是图2的顶出装置的调节楔形件和调节链节的示意性立体图;
[0024]
[图4]-图4是图2的顶出装置的连接链节和顶出元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0025]
[图5][图6][图7]-图5至图7是图1的第一模具部件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顶出装置从缩回位置移动通过中间位置到达顶出位置;以及
[0026]
[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8至图12是第一模具部件的示意性剖视图,其中顶出装置处于缩回位置,并且示出了顶出装置的不同移动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参照图1,描述了用于生产模制物品2的模具1,模制物品2可具有适于模制的任何
形状。这种生产模具1例如是注射模具、压缩模具、发泡模具等。更一般地,模具用于将期望形状赋予设置在模腔中的材料,所述模腔具有待模制的物品的期望形状。
[0028]
模制物品2例如是机动车辆部件等。更具体地,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模制物品2包括主表面4以及相对于主表面的底切部分6,即,包括不能通过简单地将两个模具部件移开来脱模而需要能在与使两个模具部件移开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移动的互补模制元件的至少一个表面的部分。
[0029]
生产模具1包括第一部件8和第二部件(为了简化附图,未被示出),第一部件8和第二部件能相对于彼此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移动,在打开位置,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彼此间隔开,在闭合位置,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朝向彼此移动以限定封闭的主模腔。主模腔的形状与待生产的模制物品的主表面4互补。从闭合位置到打开位置的移动沿着附图所示的打开方向d发生。第一部件8包括模制表面10,当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处于闭合位置时,该模制表面10与第二部件的模制表面一起限定主模腔。
[0030]
模制物品2的主表面4使得其可以通过模制物品在例如平行于打开方向d的单个顶出方向上的移动而与模制表面10分离。因此,主表面4不必是平坦的,可具有允许通过使模制物品2在顶出方向上移动而脱模的任何形状。因此,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主表面4包括基本上垂直于打开方向d的第一部分5和相对于第一部分5倾斜的第二部分7。应当注意,主模腔也可以设置为形成从主表面4延伸的元件,例如肋,只要这些元件也可以通过使模制物品2在顶出方向上移动而与主模腔分离即可。
[0031]
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主模腔与由第一部件8的模制表面10和由根据本发明的顶出装置带有的互补模制表面12限定的辅助模腔流体连通,这将稍后描述。互补模腔的形状与模制物品2的底切部分6互补。主模腔和辅助模腔一起形成生产模具1的模腔。可以理解,根据待模制的物品的形状,可以提供多个辅助模腔。
[0032]
模具1例如是被设置为将塑料材料以预定压力注入模腔中的注射模具。为此,生产模具1包括用于执行和控制这种注入和部件的形成的所有装置,例如用于塑料材料的一个或多个注入喷嘴、用于调节模腔温度的装置、用于致动和移动生产模具1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装置等等。因为这样的装置是已知的,所以这里不更详细地描述它们。
[0033]
生产模具1包括顶出装置,其被设置为便于在模制物品2的生产之后从生产模具移除模制物品2。一旦模制物品2已经生产出来,就将模具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移动到打开位置。然后,如图1和图5所示,模制物品2抵靠在第一部件8的模制表面上,并且如图7所示,将顶出装置设置为使模制物品2远离模制表面10移动,以使得模制物品2能够被夹持并从生产模具移除。应当注意,可以在模具1的打开期间致动顶出装置,使得当模具已经处于打开位置时,不必须开始模制物品2的顶出。
[0034]
顶出装置包括推动装置14,其能在第一部件8中在图1和图5所示的缩回位置与图7所示的顶出位置之间沿着第一轴线a1平移。第一轴线a1在顶出方向上延伸并且例如基本上平行于打开方向d,使得在顶出位置,模制物品2远离模制表面10移动到第一模具部件8与第二模具部件之间的空间中。
[0035]
推动装置14包括至少一个顶出板16,其能沿着第一轴线a1平移地设置在第一部件8的空间18中。在缩回位置,顶出板16设置在空间18的上游部分20(即,空间18的最远离模制表面10的部分)中,并且在顶出位置,顶出板16设置在空间18的下游部分22(即,空间18的最
靠近模制表面10的部分)中。
[0036]
推动装置14还包括可移动地连接到顶出板16的致动元件24,该致动元件24连接到转换装置26,该转换装置26连接到顶出元件28。
[0037]
顶出元件28能沿着与第一轴线a1不同的第二轴线a2平移。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顶出元件28是带有互补模制表面12的可移动块。因此,在缩回位置,块设置在第一部件8中,使得互补模制表面12与第一部件8的模制表面10相对地延伸并与其一起限定互补模腔。可移动块包括致动端部30。顶出元件28还包括致动杆31,致动杆31通过其下游端部连接到可移动块的致动端部30,并沿着第二轴线a2延伸。致动杆31的上游端部连接到转换装置26,这将稍后描述。应该注意,致动杆31可以与可移动块一体地制成。然而,提供由两个分开部分形成的可移动块和致动杆31改进了顶出元件28对不同模具的适应性,这将稍后描述。
[0038]
第二轴线a2与第一轴线a1形成角度α。根据模制物品的形状选择角度α的值。更具体地,在模制物品包括底切区域6的情况下,角度α取决于在模制物品2的顶出期间将可移动块移出底切区域6所需的距离,这将稍后描述。
[0039]
因此,分别在推动装置14经由转换装置26处于缩回位置和顶出位置时,顶出元件28能在缩回位置与顶出位置之间移动,转换装置26被设置为将推动装置14沿着第一轴线a1的移动转换成顶出元件28沿着第二轴线a2的移动,这将现在描述。
[0040]
转换装置26包括引导元件33,该引导元件33在第一模具部件8中从空间18延伸到模制表面10,该延伸所沿的路径在空间18中沿着第一轴线a1延伸,并且在第一模具部件8的在空间18与模制表面10之间延伸的部分中沿着第二轴线a2延伸。引导元件33包括第一区段32,该第一区段32例如由两个轮廓34形成,沿着第一轴线a1延伸到空间18中并且例如在两个轮廓34之间限定第一引导凹槽或滑动件。引导元件33还包括第二区段36,该第二区段36例如由管件形成,在第一部件8中在空间18与模制表面10之间沿着第二轴线a2延伸,并且例如在管件的内部容积体中限定第二引导凹槽或滑动件。引导元件33相对于第一模具部件8是固定的。
[0041]
应当注意,顶出板16能相对于引导元件33平移。为此目的,顶出板16包括被设置为接收第一区段32的两个轮廓34的凹部38。该凹部38能够在第一区段32周围并沿着第一区段32滑动,从而允许顶出板16在其缩回位置与其顶出位置之间移动,这将稍后描述。
[0042]
转换装置26还包括一方面连接到推动装置14并且另一方面连接到顶出元件28的传动链条40。传动链条40包括能相对于彼此平移的至少两个互连的传动链节42。传动链节42的平移沿着滑动表面44发生,滑动表面44基本上彼此平行。传动链节42也能相对于推动装置14和顶出元件28平移。为此目的,每个传动链节42包括至少两个滑动表面44,一个滑动表面44形成与相邻的传动链节42的平移表面,另一个滑动表面44形成与相邻的传动链节42或与调节链节46或与连接链节48的平移表面,这将稍后描述。滑动表面44的长度使得当顶出装置在其缩回位置与顶出位置之间移动时,传动链节42不会彼此脱离。另外,这些滑动表面44具有能够将推力从顶出板16传递到顶出元件28的足够的长度。
[0043]
每个滑动表面44与垂直于第一轴线a1的方向形成角度β,如图8至图12所示。通过相对于第一轴线a1调节角度β,可以调节顶出元件28的移动相对于推动装置14的移动的提前量或延迟量,这将稍后描述。
[0044]
传动链条40中的传动链节42的数量取决于传动链节42在引导元件33中所遵循的
路径,并且被设置为使得传动链条40将推动装置14连接到顶出元件28。更具体地,传动链条40将与顶出板16集成为一体的调节楔形件50连接到致动杆31的上游端部。调节楔形件50将稍后描述。
[0045]
因此,传动链条40可包括:多于两个传动链节42,其中两个端部传动链节分别连接到调节链节46和连接链节48;以及连接到两个端部传动链节的至少一个中间传动链节或彼此连续连接以便形成从调节链节46到连接链节48的传动链条40的多个传动链节。
[0046]
所有的传动链节42都是相同的,即,无论它们是端部传动链节还是中间传动链节,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结构。
[0047]
可以设想多种形状的传动链节44。这些形状中的一种将在下面描述,并且对于可能形状的其他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考ep-3210735。无论选择什么形状,必须将其调整成使得传动链节42可以在传动链节42的整个移动路径上彼此配合并且与引导元件33配合,从而使得传动链节42在整个移动路径上在引导元件33中被引导。
[0048]
为此目的,每个传动链节包括至少一个引导表面52,该引导表面52被设置为在传动链条40的整个行进路径上与引导元件33的第一区段32和第二区段36的第一引导凹槽和第二引导凹槽配合。“配合”是指,引导表面52在带有该引导表面52的传动链节42的整个移动路径中与一个引导凹槽滑动、滑动和/或滚动地接触。因此,当传动链节42在引导元件33的第一区段32中时,引导表面52与第一引导凹槽的至少一个表面接触,并且当传动链节42在第二区段36中时,引导表面52与第二引导凹槽的至少一个表面接触。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引导表面52由滚子54形成,滚子54的直径基本上等于引导凹槽的宽度。例如,滚子54被安装在从传动链节42延伸并且相对于该传动链节固定的轴上。例如,该轴具有基本上圆形的横截面。圆柱形外周表面54通过在该表面上的至少两个点处与一个引导凹槽的壁滑动接触而形成引导表面。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传动链节包括两个滚子54,这两个滚子54被设置为分别与形成第一区段32和第二区段36的轮廓34或管件中的一个配合。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滚子54也可相对于传动链节旋转,使得引导表面52也可在引导凹槽的壁上滚动。这确保了在引导元件33中有效地引导传动链节,因此避免了由于传动链节42阻塞在引导元件33中而导致的顶出装置阻塞或卡住的风险。应当注意,引导表面52可以直接由传动链节42的形状限定,而不需要添加滚子,因为该形状可以被设置为限定与引导元件33的滑动接触。
[0049]
如前所述,为了确保链节相对于彼此以及相对于调节链节46和连接链节48的平移移动,每个传动链节42包括两个滑动表面44,每个滑动表面由传动链节42的壁形成。形成滑动表面44的壁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设置,只要它们是互补的并且允许相对于彼此的平移移动即可。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每个传动链节42在垂直于第一轴线a1和第二轴线a2的平面中具有s形截面。因此,每个传动链节42包括两个外分支和一个内分支,所述外分支和一个内分支彼此连接以便限定两个狭槽,每个狭槽在内分支与其中一个外分支之间延伸并且在两个相反方向上打开。外分支和内分支的相对的壁各自限定滑动表面44。因此,每个传动链节具有由每个狭槽的相对的壁和传动链节42的外分支的外表面限定的六个滑动表面44。这样的实施方式确保了传动链节42之间的稳健连接,因为每个传动链节42被保持在相邻链节的两个狭槽中,包括对于端部传动链节,这将稍后描述。每个滑动表面44在滑动方向上延伸,所有滑动表面44彼此平行。
[0050]
根据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传动链节42还通过连接元件56成对地连接。每个连接元
件56铰接到两个传动链节42,以便允许彼此连结的两个传动链节42的平移移动,同时防止传动链节42彼此脱离,特别是当传动链条40未安装在生产模具中时。换句话说,连接构件56适于允许两个传动链节42的滑动表面44在彼此上方滑动,同时在传动链条在模具外被操纵时(例如,当将其组装和安装到模具中时),保持传动链节42不分离。这样的连接元件56例如由包括两个相对端部58的链节形成,所述两个相对端部各自铰接到由连接元件56连接的一个传动链节42。更具体地,每个端部58包括例如开口,该开口例如是椭圆形形状,以可旋转的方式接收承载传动链节42的滚子54的圆形轴。在轴与连接元件之间允许有间隙,以允许链节相对于彼此移动。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端部58的外表面还形成传动链节42在引导构件33中的引导表面52,如上所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56由在每个端部处连接到由连接构件56连接的一个传动链节40的柔性构件形成。可以理解,通过在传动链条40的链节的两侧上提供突出销,传动链节42可以通过连接元件56连接到相邻的传动链节42并且通过另一个连接元件56连接到另一个相邻的链节。在fr-3065388中描述了这样的连接元件56,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能够参考它以看到可能的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
[0051]
如前所述,传动链条40包括两个端部传动链节42,其中一个连接到调节链节46,另一个连接到连接链节48。更具体地,最靠近顶出板16的端部传动链节42连结到调节链节46,并且最靠近致动杆31的端部传动链节42连结到连接链节48。
[0052]
调节链节46确保经由调节楔形件50的传动链条40与推动装置14的配合。如图3所示,调节链节46具有半个传动链节40的形状。因此,调节链节46在一侧上具有由外分支58和内分支60形成的半s形状,外分支58和内分支60在它们之间限定狭槽62。狭槽62允许调节链节46与端部传动链节42接合并且能以与两个传动链节42彼此配合的相同方式相对于端部传动链节42平移。因此,外分支58插入端部传动链节42的狭槽中,并且狭槽62接收该端部传动链节42的外分支。因此,外分支58和内分支60限定与端部传动链节42的三个滑动表面44滑动接触的三个滑动表面44a、44b、44c。如上所述,调节链节46还可以通过连接元件56连接到端部传动链节42。在内分支60的与狭槽62相对的一侧上,调节链节46包括平行于调节链节46的滑动表面44a、44b、44c的定位表面45。定位表面45被设置为施加到调节楔形件50的调节表面64上,这将现在描述。
[0053]
调节楔形件50以可逆的方式安装在推动装置14上,即调节楔形件50可以从推动装置14移除,以便用另一个调节楔形件代替它。为此目的,调节楔形件50例如通过图2所示的螺钉66拧到致动元件24上。当调节楔形件50安装在致动构件24上时,调节表面64被设置为相对于基本上垂直于第一轴线a1的方向形成调节角度σ,如图2和图3所示。因此,通过将调节链节46的定位表面45施加到调节表面64上,调节链节46的定位表面45需要与基本上垂直于第一轴线a1的方向形成与调节角度σ相等的角度。当调节链节45的滑动表面44a、44b、44c和传动链节42的滑动表面44平行于调节链节46的定位表面45时,这些滑动表面44因此与基本上垂直于第一轴线a1的方向形成与调节角度σ相等的角度。换句话说,角度β等于调节角度σ,滑动方向平行于调节表面64。因此,通过选择调节角度σ的值,调节由传动链条40的滑动表面44相对于基本上垂直于第一轴线a1的方向形成的角度β,并且通过利用另一个调节楔形件代替调节楔形件50来改变调节角度σ,可以修改角度β。因此,通过改变顶出装置的单个部件,可以改变该顶出装置在缩回位置与顶出位置之间移动时的行为,以便使其适应待生产的模制物品2,这将稍后描述。将调节楔形件50改变为具有不同调节角度的另一个调节
楔形件是特别容易的,因为将调节楔形件50从致动元件24拧下并将具有期望调节角度的另一个调节楔形件拧上就够了。
[0054]
以使调节链节46通过连接元件56连接到调节楔形件50的方式将定位表面45施加到调节表面64上,连接元件56防止调节链节46和调节楔形件50之间的相对移动,如图2所示。为此目的,接收连接构件56的端部58的调节楔形件50的轴线例如为椭圆形形状,基本上与连接构件56的椭圆形开口互补,以便防止调节链节46和调节楔形件50之间的相对移动。为此目的,调节楔形件50和调节链节46包括至少一个滚子54,如上文参照传动链节42所述。滚子54还形成引导表面52,也如上文参照传动链节42所述。
[0055]
更具体地在图4中示出的连接链节48将传动链条40与顶出元件28连接,并且更具体地与致动杆31连接。特别地,它被设置为允许致动杆31适应所选择的调节角度σ。与调节链节46类似,连接链节48在一侧上具有由外分支68和内分支70形成的半s形状,外分支68和内分支70在它们之间限定狭槽72。狭槽72允许连接链节48与端部传动链节42接合并且能够以与两个传动链节42彼此配合的相同方式相对于端部传动链节42平移。因此,外分支68插入端部传动链节42的狭槽中,并且狭槽72接收该端部传动链节42的外分支。因此,外分支68和内分支70限定与端部传动链节42的三个滑动表面44滑动接触的三个滑动表面44e、44f、44g。如上所述,连接链节48还可以通过连接元件56连接到端部传动链节42。在内分支70的与狭槽72相对的一侧上,连接链节48包括顶出元件28的两个偏转表面74,这两个偏转表面74在连接链节48的中心部分76的两侧上延伸并且各自从该中心部分76朝向内分支70的边缘会聚。各自朝向内分支70的边缘会聚是指,每个偏转表面74在中心部分76与内分支70的对应边缘之间倾斜,使得连接链节48在内分支70的与狭槽72相对的一侧上具有基本上三角形的形状。因此,每个偏转表面74与由内分支70形成的滑动表面44e形成角度θ,偏转表面74形成三角形的两条边,该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由滑动表面44e形成。由一个偏转表面74形成的角度等于由另一个偏转表面74形成的角度,使得这两个偏转表面74相对于中心部分76基本上彼此对称。角度θ在绝对值上也基本上等于针对所选择的调节角度σ设想的最大值。因此设想的最大值对应于具有最大调节角度的调节楔形件50,该调节楔形件50可与该生产模具或其它生产模具一起使用,因为相同的顶出装置可与不同的模具一起使用。因此,连接链节48可与为模具设想的所有调节楔形件50一起使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角度θ基本上等于35
°
。倾斜的偏转表面74释放顶出元件28下方的空间,使得其可以通过相对于连接链节48的旋转而以选定的调节角度σ定向。
[005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中心部分76自身形成基本上平行于滑动表面44e、44f和44g的偏转表面,使得连接链节48在内分支70的与狭槽72相对的一侧上具有梯形横截面,而不是三角形横截面。然而,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中心部分76形成具有与承载滚子54的轴同心的半径的弯曲表面。这样的弯曲形状便于顶出元件28相对于连接链节48的旋转,这将现在描述。
[0057]
连接链节48能相对于致动杆31(例如,相对于与致动杆31集成一体并通过螺钉80固定到致动杆31上的连接件78)旋转,如图4所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致动杆31以及可能的连接件78不与连接链节48的偏转表面74和76直接接触,以便限制顶出杆31与连接链节48之间的摩擦。连接链节48可以相对于顶出装置杆31定向,偏转表面74允许这样的定向取决于调节角度σ的值,这将稍后描述。因此,无论调节角度σ的值如何,连接链节48都确保传动链条40和致动杆31之间的过渡,从而不管该值如何都确保致动杆31的沿着第二轴线a2的移
动。
[0058]
连接链节48和连接部件78之间的连接例如由如上所述的连接元件56提供。为此,连接部件78和连接链节48包括从连接链节48和连接部件78延伸的至少一个销,滚子54可以安装在该销上,如上文参照传动链节42所述。滚子54还形成引导表面52,也如上文参照传动链节42所述。
[0059]
顶出装置还可包括在平行于第一轴线a1的方向上延伸的一个或多个顶出杆82,如图1和图5至图7所示。顶出杆82的一个端部与顶出板16集成一体,并且其另一个端部在顶出装置的缩回位置与模制表面10齐平,并且形成模制表面10的一部分,如图1和图5所示。(一个或多个)顶出杆82被设置为允许模制物品2在模具打开的方向上的顶出,这将现在描述。
[0060]
现在将描述上述顶出装置的操作。
[0061]
在物品的模制期间,模具处于闭合位置并且顶出装置处于缩回位置,在该缩回位置,顶出板16位于空间18的上游部分20中,顶出杆82与模制表面10齐平,并且在该缩回位置,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顶出元件28通过其辅助模制表面12与第一部件8限定辅助模腔。
[0062]
一旦物品已经生产出来,就通过使第一模具部件和第二模具部件在打开方向d上远离彼此移动而打开模具。在该打开期间或该打开之后,将顶出装置从其缩回位置致动到其顶出位置。
[0063]
为此,致动顶出板16以朝向空间18的下游部分22移动到空间18中,如图6所示。在该移动期间,顶出板16通过围绕引导元件33的第一区段32滑动而沿着第一轴线a1移动,该第一区段32进入为此目的而设置的顶出板16的凹部38。
[0064]
顶出板16的移动使得顶出杆82在平行于第一轴线a1的方向上移动,从而使模制物品2在该方向上远离模制表面10移动,如图6所示。
[0065]
另外,顶出板的移动使得调节楔形件50沿着第一轴线a1移动,这又使得传动链条40在引导元件33内运动,传动链条40使顶出元件28移动。
[0066]
如图1所示,在缩回位置,传动链节42最初位于引导元件33的第一区段32中。顶出板16的移动使得链节42沿着第一轴线a1移动并且逐渐接合第二区段36并且改变方向以沿着第二轴线a2移动,如图6所示。通过传动链条链节40的滑动表面44相对于彼此滑动可以实现这种方向改变。
[0067]
链节沿着第二轴线a2的移动导致致动杆31和可移动块的沿着该轴线的移动。由于第一轴线a1和第二轴线a2之间的角度α,致动杆31的移动使得可移动块滑出底切区域6,如图6所示,从而允许该区域被脱模。应当注意,通过调整调节角度σ的值并且因此调整由滑动表面44形成的角度β,可以相对于推动装置14的移动延迟或加速可移动块从底切区域6出来的移动。也就是说,对于推动装置14沿着第一轴线a1在给定速度下的移动,在加速移动的情况下,可移动块将以比该给定速度高的速度移动,或者在延迟移动的情况下,将以比该给定速度低的速度移动。通过相对于推动装置14加速或延迟可移动块的移动,可以使可移动块的移动与(一个或多个)顶出杆82的移动同步,从而使得即使顶出装置冲程不同,可移动块和顶出杆82也同时到达顶出位置。
[0068]
在图8中,角度α基本上等于30
°
并且调节角度σ为零,即调节楔形件50的调节表面64基本上垂直于第一轴线a1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可移动块以与推动装置14相同的速度移
动。
[0069]
在图9中,角度α约为35
°
,调节角度σ约为-35
°
。在这种情况下,可移动块以比推动装置14的移动速度慢的速度移动。
[0070]
在图10中,角度α约为20
°
,调节角度σ约为-40
°
。在这种情况下,可移动块以比推动装置14的移动速度慢的速度移动。
[0071]
在图11中,角度α约为15
°
,调节角度σ约为20
°
。在这种情况下,可移动块以比推动装置14的移动速度快的速度移动。
[0072]
在图12中,角度α约为15
°
,调节角度σ约为30
°
。在这种情况下,可移动块以比推动装置14的移动速度快的速度移动。
[0073]
因此,可以理解,通过选择负的调节角度σ,可移动块的移动被延迟,而通过选择正的调节角度σ,可移动块的移动被加速。如上所述,通过用另一个调节楔形件代替调节楔形件50并且还可能更换连接链节48,容易改变调节角度。然而,如上所述,相同的连接链节48可与可在模具中使用的不同的楔形件50一起使用。
[0074]
例如,当顶出板16到达其与第一部件8的空间18的上壁接触的顶出位置(例如,如图7所示)时,模制物品2与模制表面10完全分离并且可移动块从底切区域6完全移除。因此,模制物品2可以在没有阻碍的情况下从模具移除,并且不与模具和顶出装置的任何部分干涉。
[0075]
因此,上述的顶出装置允许在不削弱模具8的第一部件的情况下顶出大的和/或复杂形状的模制物品。另外,转换装置可用于使顶出装置适应模制物品2的形状。可以通过添加或移除传动链节42来容易地修改传动链条40,传动链节42全部都是相同的和可互换的。此外,第一轴线a1和第二轴线a2之间的角度α可以通过简单地改变插入在第一区段32和第二区段36之间的接口件84而改变。该接口件84允许第二区段36相对于第一区段32或多或少地倾斜。因此,诸如传动链节42、致动杆31、第一区段32和第二区段36、致动元件24、顶出板16和(一个或多个)顶出杆82的顶出装置的共同元件可用于不同的模具。当要改变辅助模制表面12的形状时仅改变可移动块就够了,和/或当要改变角度α时仅改变接口件84就够了,和/或当要改变角度β时仅改变调节楔形件50就够了。应当注意,先前通过修改致动杆31使得其与传动链条的界面指示期望的滑动方向来设置角度β。因此,为了改变角度β,需要改变致动杆31。根据本发明,角度β由调节楔形件50设定,因此无论期望角度如何,都可以使用单个致动杆31。因此,致动杆31可以容易地加工成用于不同模具的恒定长度。
[0076]
上述顶出装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修改,同时保持与本发明一致。因此,举例来说,顶出元件28可以不包括辅助模制表面,并且仅用于将模制物品2与模制表面10分离,特别是在模制物品2的主表面4具有在与基本上垂直于打开方向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延伸的区域时。传动链节42也可以形成为其外表面形成滑动表面和引导表面的简单块。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链节42彼此不直接连接并且彼此简单地滑动接触。
[0077]
另外,可以理解,模具可以包括多个顶出元件28和对应的转换装置26,以使得能够模制和顶出多个底切区域6和/或顶出主表面4的多个复杂形状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提供承载多个调节楔形件50的单个顶出板,以同时操作所有顶出元件28。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模具的顶出装置,所述模具用于在模腔中制造模制物品(2),所述顶出装置用于使所述模制物品(2)能够从所述模腔顶出,所述装置包括:推动装置(14),所述推动装置(14)能够在缩回位置与顶出位置之间沿着第一轴线(a1)平移移动;至少一个顶出元件(28),所述顶出元件(28)能够在缩回位置与顶出位置之间沿着与所述第一轴线(a1)不同的第二轴线(a2)平移移动,连接所述推动装置(14)和所述顶出元件(28)的至少一个转换装置(26),所述转换装置(26)被设置为当所述推动装置(14)在其缩回位置与其顶出位置之间沿着所述第一轴线(a1)移动时,使所述顶出元件(28)在其缩回位置与其顶出位置之间沿着所述第二轴线(a2)移动,所述转换装置(26)包括传动链条(40),所述传动链条(40)包括至少两个传动链节(42),所述至少两个传动链节(42)能够相对于彼此以及相对于所述推动装置(14)和所述顶出元件(28)在滑动方向上平移移动,所述顶出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推动装置(14)上的至少一个调节楔形件(50),所述调节楔形件(50)包括调节表面(64),所述调节表面(64)相对于基本上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a1)的方向形成调节角度(σ),所述传动链条(40)安装在所述调节表面(64)上,使得所述滑动方向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调节表面(6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角度(σ)是负的,以延迟所述顶出元件(28)相对于所述推动装置(14)的移动,是正的,以加速所述顶出元件(28)相对于所述推动装置(14)的移动,或者是零,以使所述顶出元件(28)以与所述推动装置(14)相同的速度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链条(40)包括连接链节(48),所述连接链节(48)被安装成一方面能在传动链节(42)上平移移动,所述顶出元件(28)被安装成能在所述连接链节(48)上围绕基本上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a1)和所述第二轴线(a2)的旋转轴线旋转地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链节(48)包括所述顶出元件(28)的两个偏转表面(74),所述两个偏转表面(74)各自从所述连接链节(48)的中心部分(76)延伸到所述连接链节(48)的边缘,所述连接链节(48)相对于所述顶出元件(28)定向,当所述顶出元件(28)在其缩回位置与其顶出位置之间沿着所述第二轴线(a2)移动时,所述偏转表面(74)允许所述定向随着所述调节角度(σ)而变。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链节(48)的所述两个偏转表面(74)相对于所述连接链节(48)的所述中心部分(76)基本上彼此对称。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链节(48)通过连接构件(56)连接到所述顶出元件(28),所述连接构件(56)铰接到所述连接链节(48)和所述顶出元件(28),以便允许所述连接链节(48)相对于所述顶出元件(28)的旋转。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链条(40)包括平移地安装在传动链节(42)上的调节链节(46),所述调节链节(46)包括在所述调节楔形件(50)的所述调节表面(64)上延伸的定位表面(45),使得所述调节链节(46)和所述传动链节(42)之间的滑动方向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调节表面(64)。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链条(40)的每
个链节包括至少两个滑动表面(44),所述至少两个滑动表面(44)被设置为在相邻的链节的滑动表面(44)上滑动,所述滑动表面(44)基本上平行于所述调节楔形件(50)的所述调节表面(64)延伸。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链条(40)的每个链节通过至少一个连结元件(56)连结到所述传动链条(40)的至少一个其它链节,所述至少一个连结元件(56)被设置为允许所述链节相对于彼此的平移移位。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链节(42)彼此相同。

技术总结


顶出装置包括:-能沿着第一轴线(A1)平移移动的推动装置(14);-能沿着与第一轴线(A1)不同的第二轴线(A2)平移移动的顶出构件(28);-连接推动装置(14)和顶出构件(28)的转换装置(26),该转换装置包括传动链条(40),该传动链条包括能在滑动方向上平移移动的至少两个传动链节(42)。顶出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推动装置(14)上的调节楔形件(50),该调节楔形件(50)包括形成调节角度(σ)的调节表面(64),传动链条(40)安装在该调节表面(64)上。动链条(40)安装在该调节表面(64)上。动链条(40)安装在该调节表面(64)上。


技术研发人员:

西尔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佛吉亚内饰工业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06.29

技术公布日:

2023/3/3

本文发布于:2023-03-05 08:22: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55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传动链   所述   装置   表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