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对标准养护室进行控温控湿的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控温控湿设备外壳。
背景技术:
2.目前各水泥厂、水泥制品厂、建筑公路施工单位以及科研质检单位为了测试混凝土的质量,通常需要将混凝土制成标准试件后进行养护,并对养护后的混凝土试件进行检测。
3.在混凝土试件的养护过程中,通常采用标准养护室全自动控温控湿设备来控制标准养护室内的空调、加湿器等设备的启闭,进而调节标准养护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为了减少操作人员出入标准养护室的频率,现有的标准养护室全自动控温控湿设备通常安装在标准养护室外,以此便于操作人员随时可以对标准养护室全自动控温控湿设备进行操控。
4.现有的标准养护室全自动控温控湿设备包括
壳体、多个控制元器件和多个控制
按钮,控制元器件安装于壳体内并与空调、加湿器等设备一一对应相连,控制按钮安装在壳体前侧并与控制元器件一一对应相连,壳体上开设有供控制按钮穿设的安装孔。由此,操作人员按动相应的控制按钮,便可操控控制元器件对空间、加湿器等设备进行启闭。
5.因标准养护室内外经常运输有混凝土,因此上述控温控湿设备通常需要暴露在粉尘量较大的环境中;由于控制按钮穿设在安装孔内需要沿安装孔的轴向滑移实现按压,因此控制按钮与安装孔孔壁之间通常留有一定间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空气中的粉尘会积载在上述间隙中造成控制按钮按压不便甚至出现按钮失灵的情况。
6.为此,人们通常会在安装孔的边沿处卡接一个密封圈,通过密封圈对控制按钮与安装孔之间的间隙加以密封。然而,上述控温控湿设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粉尘还是会堆积在密封圈和控制按钮的外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控制按钮的按压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减少空气中的粉尘积载在控制按钮与安装孔孔壁之间的间隙中,增加控制按钮使用的寿命,本技术提供一种控温控湿设备外壳。
8.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控温控湿设备外壳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9.一种控温控湿设备外壳,包括壳体和
防尘盖,
所述壳体前侧开设有多个供控制按钮一一穿设的安装孔,所述壳体在所述安装孔的下方水平间隔设置有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所述防尘盖的一侧凸设有旋转翻边,所述旋转翻边的两侧分别于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防尘盖通过所述旋转翻边转动连接在所述壳体上并罩设在所述安装孔的外侧,所述防尘盖上开设有供所述控制按钮容纳的容纳腔。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未使用控温控湿设备时,将防尘盖盖合在控制按钮上,控制按钮位于防尘盖形成的容纳腔中,减少空气中的粉尘积载在控制按钮与安装孔孔壁之间的间隙中,进而增加了控制按钮使用的工作寿命;当需要使用控温控湿设备时,旋转翻边
位于安装孔的下方,减少在打开防尘盖时对光线的阻挡,便于对控温控湿设备的调节。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安装座水平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安装座水平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旋转翻边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通的第一旋转孔,所述旋转翻边的另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相通的第二旋转孔;
12.所述第一安装座设置有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的一端穿设所述第一连接孔并穿入所述第一旋转孔与所述第一旋转孔相对转动,所述第二安装座设置有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穿设所述第二连接孔并穿入所述第二旋转孔与所述第二旋转孔相对转动。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打开防尘盖时,防尘盖以旋转翻边内的第一转杆与第二转杆为轴旋转,第一安装座与第二安装座为防尘盖旋转的支撑点,进而为防尘盖的旋转提供导向,方便了防尘盖的打开和关闭,有利于对标准养护室全自动控温控湿设备的操作和防尘。
14.可选的,所述第一转杆包括与所述第一安装座连接的第一固定段以及与所述第一固定段固定的第一旋转段,所述第一旋转段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一旋转孔内;所述第二转杆包括与所述第二安装座连接的第二固定段以及与所述第二固定段固定的第二旋转段,所述第二旋转段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二旋转孔内。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尘盖以第一转杆与第二转杆为轴旋转,其中,旋转翻边的两侧在第一旋转段与第二旋转段之间转动连接,第一安装座与第一固定段固定连接,第二安装座与第二固定段固定连接,进而实现旋转翻边的稳定转动,提高防尘盖的旋转稳定性。
16.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段与所述第一安装座过盈插接,所述第一旋转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旋转孔的孔径;所述第二固定段与所述第二安装座过盈插接,所述第二旋转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旋转孔的孔径。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固定段与第一安装座过盈插接,使得第一转杆支撑在第一安装座上,第一旋转段的直径小于第一旋转孔的孔径,使得防尘盖可以与第一转杆旋转;同理,第二固定段与第二安装座过盈插接,使得第二转杆支撑在第二安装座上,第二旋转段的直径小于第二旋转孔的孔径,使得防尘盖可以与第二转杆旋转,进而提高防尘盖旋转的稳定性。
18.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段设有适于所述第一连接孔连接的螺纹,所述第一旋转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旋转孔的孔径;所述第二固定端设有适于所述第二连接孔连接的螺纹,所述第二旋转段的直径小于所述二旋转孔的孔径。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固定段与第一安装座通过螺纹固定连接,使得第一转杆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座上,第一旋转段的直径小于第一旋转孔的孔径,使得防尘盖可以与第一转杆旋转;同理,第二固定段与第二安装座通过螺纹固定连接,使得第二转杆支撑在第二安装座上,第二旋转段的直径小于第二旋转孔的孔径,使得防尘盖可以与第二转杆旋转,进而提高防尘盖旋转的稳定性。
20.可选的,所述第一转杆还包括第一限位段,所述第一限位段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段远离所述防尘盖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段与所述第一安装座背离所述防尘盖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二转杆还包括第二限位段,所述第二限位段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段远离所述防尘盖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段与所述第二安装座背离所述防尘盖的一侧抵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段的设置能避免第一转杆穿过第一固定孔而直接穿设于第一旋转孔中,第二限位段的设置能避免第二转杆穿过第二固定孔而直接穿设于第二旋转孔中,由此使得第一转杆始终保持同时穿设在第一固定孔和第一旋转孔中,第二转杆始终保持同时穿设在第二固定孔和第二旋转孔中,进而增加了防尘盖的安装稳定性。
22.可选的,所述防尘盖远离所述壳体与所述防尘盖连接处的一侧安装有卡接块,所述壳体开设有与所述卡接块容纳的卡接槽。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接块与卡接槽的配合卡接使得防尘盖可以贴合在壳体使得控制按钮封闭在防尘盖内,进而减少灰尘积载于控制按钮与壳体的连接处,减少由于晃动导致防尘盖从壳体打开的概率,增加了控制按钮寿命。
24.可选的,所述卡接块在远离所述防尘盖的一侧设有导向面,所述卡接块在所述导向面的相对两侧均凸设有凸块。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面的开设方便了卡接块固定卡接在壳体上,增加了防尘盖的收纳效率,凸块用于将卡接块与壳体紧固,防尘盖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松动的现象。
26.可选的,所述卡接块的中部开设有让位槽,所述让位槽沿着所述卡接块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卡接块的两端。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卡接块需要固定在壳体上时,凸块向让位槽挤压,便于卡接块卡接在卡接槽上,提高防尘盖安装在壳体的紧固性。
28.可选的,所述壳体于所述卡接槽的槽口的相对两侧槽壁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一侧与所述凸块背离所述导向面的一侧相抵。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防尘盖在收纳状态时,减少防尘盖翻转过程中脱落的概率,增加了防尘盖在收纳过程中的稳定性。
3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1.1.在本技术中防尘盖盖合在控制按钮上,控制按钮位于防尘盖形成的容纳腔中,减少空气中的粉尘积载在控制按钮与安装孔孔壁之间的间隙中,进而增加了控制按钮使用的工作寿命;
32.2.在本技术中防尘盖以旋转翻边内的第一转杆与第二转杆为轴旋转,第一安装座与第二安装座为防尘盖旋转的支撑点,方便了防尘盖的打开和关闭;
33.3.在本技术中卡接块与卡接槽的配合卡接,防尘盖贴合在壳体使得控制按钮封闭在防尘盖内,减少由于晃动导致防尘盖从壳体打开的概率。
附图说明
3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控温控湿设备外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5.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防尘盖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6.图3是图2中a-a的剖视图。
37.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防尘盖的结构示意图。
38.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控温控湿设备外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9.图6是图5中b-b的剖视图。
40.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控温控湿设备外壳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此时为防尘盖关闭的状态。
41.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安装孔;12、第一安装座;121、第一连接孔;122、第一转杆;1221、第一限位段;1222、第一固定段;1223、第一旋转段;13、第二安装座;131、第二连接孔;132、第二转杆;1321、第二限位段;1322、第二固定段;1323、第二旋转段;14、卡接槽;141、限位块;15、第二缓冲块;2、控制按钮;3、防尘盖;31、容纳腔;32、旋转翻边;321、第一旋转孔;322、第二旋转孔;33、卡接块;331、导向面;332、凸块;333、让位槽;34、把手;35、第一缓冲块。
具体实施方式
42.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3.本技术实施例一公开一种控温控湿设备外壳。
44.参照图1,控温控湿设备外壳包括壳体1和防尘盖3,壳体1前侧开设有多个供控制按钮2一一穿设的安装孔11。壳体1在安装孔11的下方水平间隔一体连接有第一安装座12和第二安装座13,防尘盖3的一侧一体连接有旋转翻边32,旋转翻边32的两侧分别于与第一安装座12和第二安装座13转动连接,防尘盖3通过旋转翻边32转动连接在壳体1上并罩设在安装孔11的外侧,防尘盖3上开设有供控制按钮2容纳的容纳腔31。防尘盖3的设置能够减少空气中的粉尘积载在控制按钮2与安装孔11孔壁之间的间隙中,增加了控制按钮2使用的工作寿命。
45.参照图2和图3,第一安装座12水平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21,第二安装座13水平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31,旋转翻边32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连接孔121相通的第一旋转孔321,旋转翻边32的另一侧开设有与第二连接孔131相通的第二旋转孔322。
46.第一安装座12设置有第一转杆122,第一转杆122同时穿设于第一连接孔121和第一旋转孔321中并与第一旋转孔321相对转动,第二安装座13设置有第二转杆132,第二转杆132同时穿设于第二连接孔131和第二旋转孔322中并与第二旋转孔322相对转动。第一转杆122与第二转杆132共轴线设置,防尘盖3以旋转翻边32内的第一转杆122与第二转杆132为轴旋转,第一安装座12与第二安装座13为防尘盖旋转的支撑点,方便了防尘盖3的打开和关闭。
47.参照图3,第一转杆包括依次一体连接的第一限位段、第一固定段和第一旋转段。第二转杆132包括依次一体连接的第二限位段、第二固定段和第二旋转段。其中,第一限位段1221与第一安装座12背离防尘盖3的一侧抵接,第二限位段1321与第二安装座13背离防尘盖3的一侧抵接。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段1221与第二限位段1321为圆块,并与第一安装座12和第二安装座13的一侧抵接,便于第一转杆122与第二转杆132的旋转。不仅能够避免第一转杆122穿过第一固定孔而直接穿设于第一旋转孔321中;也能够避免第二转杆132穿过第二固定孔而直接穿设于第二旋转孔322中,进而增加了防尘盖3的安装稳定性。
48.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是第一固定段1222与第一安装座12过盈插接,第一旋转段1223的直径小于第一旋转孔321的孔径,第一旋转段1223活动穿设于第一旋转孔321内。相同地,第二固定段1322与第二安装座13过盈插接,第二旋转段1323的直径小于第二旋转孔322的孔径,第二旋转段1323活动穿设于第二旋转孔322内。由此,第一转杆122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座12上,旋转翻边32以第一旋转段1223为轴旋转;第二转杆132固定安装在第二安装座13上,旋转翻边32又以第二旋转段1323为轴旋转,
49.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为第一固定段1222设有适于第一连接孔121连接的螺纹,第二固定端设有适于第二连接孔131连接的螺纹;第一转杆122与第二转杆132通过螺纹使其对应固定安装于第一安装座12和第二安装座13上,进而提高第一转杆122与第二转杆132的连接稳定性。
50.参照图4和图6,结合图5,防尘盖3远离壳体1与防尘盖3连接处的一侧一体连接有卡接块33,壳体1开设有与卡接块33容纳的卡接槽14。卡接块33在远离防尘盖3的一侧设有导向面331,卡接块33在导向面331的相对两侧均一体凸设有凸块332。卡接块33的中部贯穿并开设有让位槽333,并且让位槽333位于卡接块33的两端。壳体1在卡接槽14的槽口的相对两侧槽壁一体连接有限位块141,限位块141的一侧与凸块332背离导向面331的一侧相抵。通过卡接块33与卡接槽14的配合,防尘盖3可以固定贴合在壳体1上,进而将控制按钮2封闭在防尘盖3内,减少空气中的粉尘积载在控制按钮2与安装孔11孔壁之间的间隙中,增加了控制按钮2使用的工作寿命。
51.参照图7,防尘盖3背离旋转翻边32的一侧通过螺栓连接有把手34,进而便于防尘盖3的打开和关闭。另外,防尘盖3上粘接有第一缓冲块35,壳体1上粘接有与第一缓冲块35对应活动抵接的第二缓冲块15,通过第一缓冲块35与第二缓冲块15的设置,减少了打开防尘盖3后,防尘盖3撞击壳体1造成损坏的概率。
52.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一种控温控湿设备外壳的实施原理为:首先将旋转翻边32的一侧与第一安装座12抵接,旋转翻边32的另一侧与第二安装座13抵接;其次,通过第一转杆122中的第一固定段1222过盈插接于第一连接孔121,第一转杆122中的第一旋转段1223与第一旋转孔321活动穿设,第二转杆132中的第二固定段1322过盈插接于第二连接孔131,第二转杆132中的第二旋转段1323与第二旋转孔322活动穿设;最后,卡接块33的导向面331首先与限位块141发生抵接,进而顺着导向面331进入卡接槽14,凸块332与限位块141发生抵接,进而凸块332向让位槽333挤压,使得卡接块33与卡接槽14卡接。
5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控温控湿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防尘盖(3),所述壳体(1)前侧开设有多个供控制按钮(2)一一穿设的安装孔(11),所述壳体(1)在所述安装孔(11)的下方水平间隔设置有第一安装座(12)和第二安装座(13),所述防尘盖(3)的一侧凸设有旋转翻边(32),所述旋转翻边(32)的两侧分别于与所述第一安装座(12)和所述第二安装座(13)转动连接,所述防尘盖(3)通过所述旋转翻边(32)转动连接在所述壳体(1)上并罩设在所述安装孔(11)的外侧,所述防尘盖(3)上开设有供所述控制按钮(2)容纳的容纳腔(3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温控湿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12)水平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21),所述第二安装座(13)水平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31),所述旋转翻边(32)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21)相通的第一旋转孔(321),所述旋转翻边(32)的另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连接孔(131)相通的第二旋转孔(322);所述第一安装座(12)设置有第一转杆(122),所述第一转杆(122)的一端穿设所述第一连接孔(121)并穿入所述第一旋转孔(321)与所述第一旋转孔(321)相对转动,所述第二安装座(13)设置有第二转杆(132),所述第二转杆(132)穿设所述第二连接孔(131)并穿入所述第二旋转孔(322)与所述第二旋转孔(322)相对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温控湿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杆(122)包括与所述第一安装座(12)连接的第一固定段(1222)以及与所述第一固定段(1222)固定的第一旋转段(1223),所述第一旋转段(1223)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一旋转孔(321)内;所述第二转杆(132)包括与所述第二安装座(13)连接的第二固定段(1322)以及与所述第二固定段(1322)固定的第二旋转段(1323),所述第二旋转段(1323)活动穿设于所述第二旋转孔(322)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温控湿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段(1222)与所述第一安装座(12)过盈插接,所述第一旋转段(1223)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旋转孔(321)的孔径;所述第二固定段(1322)与所述第二安装座(13)过盈插接,所述第二旋转段(1323)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旋转孔(322)的孔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温控湿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段(1222)设有适于所述第一连接孔(121)连接的螺纹,所述第一旋转段(1223)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旋转孔(321)的孔径;所述第二固定段(1322)设有适于所述第二连接孔(131)连接的螺纹,所述第二旋转段(1323)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旋转孔(322)的孔径。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温控湿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杆(122)还包括第一限位段(1221),所述第一限位段(1221)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段(1222)远离所述防尘盖(3)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段(1221)与所述第一安装座(12)背离所述防尘盖(3)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二转杆(132)还包括第二限位段(1321),所述第二限位段(1321)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段(1322)远离所述防尘盖(3)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段(1321)与所述第二安装座(13)背离所述防尘盖(3)的一侧抵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温控湿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盖(3)远离所述壳体(1)与所述防尘盖(3)连接处的一侧安装有卡接块(33),所述壳体(1)开设有与所述卡接块(33)容纳的卡接槽(14)。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温控湿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块(33)在远离所述防尘盖(3)的一侧设有导向面(331),所述卡接块(33)在所述导向面(331)的相对两侧均凸设有凸块(33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温控湿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块(33)的中部开设有让位槽(333),所述让位槽(333)沿着所述卡接块(33)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卡接块(33)的两端。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温控湿设备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于所述卡接槽(14)的槽口的相对两侧槽壁设置有限位块(141),所述限位块(141)的一侧与所述凸块(332)背离所述导向面(331)的一侧相抵。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建筑材料养护设备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控温控湿设备外壳,其包括包括壳体和防尘盖,所述壳体前侧开设有多个供控制按钮一一穿设的安装孔,所述壳体在所述安装孔的下方水平间隔设置有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所述防尘盖的一侧凸设有旋转翻边,所述旋转翻边的两侧分别于与所述第一安装座和所述第二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防尘盖通过所述旋转翻边转动连接在所述壳体上并罩设在所述安装孔的外侧,所述防尘盖上开设有供所述控制按钮容纳的容纳腔。本申请能够减少空气中的粉尘积载在控制按钮与安装孔孔壁之间的间隙中,增加控制按钮使用的寿命的效果。控制按钮使用的寿命的效果。控制按钮使用的寿命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车光文 车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宁波万仟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5
技术公布日: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