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阅读: 评论:0



1.本发明属药物化学领域,涉及一类3-(酰胺烷硫基)苯酞化合物(i)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制备方法、药物组合物和在制备和/或预防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药物中的用途,包括但不限于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氏病、额颞叶痴呆、prion病、路易体痴呆、帕金森氏症、亨廷顿氏症、hiv相关痴呆症、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神经性疼痛、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以及脑外伤引起的神经损伤等疾病。


背景技术:



2.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由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组织退行性变性而产生的疾病总称,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亨廷顿氏病(huntington disease, h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和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等,其发病机制与氧化应激、神经炎症及相应的损伤密切相关。氧化应激是由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自由基介导的,包括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等。在正常生理条件下,ros生成水平与机体抗氧化能力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ros的产生超过细胞抗氧化能力则会发生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而大脑对氧化应激尤为敏感,从而诱发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另有研究发现,血管性痴呆、hiv相关痴呆病、神经性疼痛、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以及脑外伤引起的神经损伤等也与机体的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密切相关。
3.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由各种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和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疾病等)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血管性痴呆由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能够阻滞疾病发展的药物,临床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脑代谢以及加强脑部营养为主。
4.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 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和癌症的高发性疾病。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估计,目前全球有超过5000万人患痴呆症,其护理费用总额在2018年已超过1万亿美元,到2050年患病人数将会增加到1.52亿。由于ad临床表现为记忆能力、定向能力、思维和判断能力减退,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甚至出现异常精神行为症状等,使患者护理难度较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已批准用于轻/中度ad的药物有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以及用于重度ad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但临床使用表明,这些药物可通过提高患者体内乙酰胆碱水平或者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兴奋毒性来缓解ad症状,但不能有效阻止或逆转病程,而且还会引起幻觉、意识混沌、头晕、恶心、肝脏毒性、食欲不振以及大便频繁等严重毒副作用,因而长期疗效不甚理想。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研发兼具ad症状改善和病程改变的新型ad药物。
5.ad属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发病机理复杂,其发病机制至今还未完全阐明。但研究表明,患者脑内乙酰胆碱水平的下降、β-淀粉样蛋白的过度生成与沉积、脑血管内的血小板
聚集、金属离子代谢紊乱、ca
2+
平衡失调、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的神经纤维缠结、谷氨酸受体活性过高、氧化应激产生大量活性氧(ros)和自由基以及神经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在ad的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针对上述发病因素,研究人员采用传统“一药一靶”药物设计策略,发现了大量对某一靶点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等。但这些药物存在作用靶点单一、临床使用毒副作用较多、对ad患者的长期疗效欠佳等问题。
6.近年来,随着对神经退行性疾病致病机理的不断阐明,发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多机制、多因素作用的特点,不同机制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该类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复杂的网络调控系统。显然,研发可同时作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过程中多个环节的药物是目前的必然选择。基于上述结果,研究人员提出了“多靶点导向药物”策略来研发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所谓“多靶点药物”是指单一化学实体同时作用于疾病网络中的多个靶点,对各靶点的作用可产生协同效应,使总效应大于各单效应之和。多靶点药物与多药联合应用以及复方药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可减少服药量、提高效果、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毒副作用,均一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便于使用等。因此,研发具有新型化学结构、新型作用机制,且具有多靶点作用、低毒副作用的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是当前的重要方向。
7.丁苯酞(butylphthalide)(商品名:恩必普
®
)是我国研制的抗脑缺血损伤药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减轻脑水肿、减少梗死面积、改善线粒体功能和脑微循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研究还发现,丁苯酞还对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癫痫以及帕金森病等中枢性疾病也有一定疗效;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丁苯酞对aβ诱导神经毒性、aβ或脂多糖(lps)介导神经炎症、对神经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等均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显示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具有一定潜力。但上述研究结果也显示,丁苯酞虽具有多样生物活性,但这些活性(特别是:抗氧化应激、抗神经炎症、抑制aβ聚集等)均较弱,且无ache抑制活性(抑制该酶对改善ad和vd患者症状至关重要)、也无金属离子络合作用,可能是导致该药物在临床上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此外,该药物在常温下为油状液体、由于脂溶性太大而极难溶于水,进一步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显然,在以丁苯酞为先导物的结构修饰中,发现可增加水溶性且同时具有抗氧化应激、金属离子络合、抑制β-淀粉样蛋白的过度生成与沉积、以及抗神经炎症反应的多靶点苯酞类化合物有可能对和/或预防神经退行性相关疾病取得突破。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目的在于公开一类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9.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公开该类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制备方法。
10.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公开包含该类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药物组合物。
11.本发明再一目的在于公开该类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具有多靶点作用,可用于制备和/或预防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药物中的用途,包括
但不限于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氏病、额颞叶痴呆、prion病、路易体痴呆、帕金森氏症、亨廷顿氏症、hiv相关痴呆症、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神经性疼痛、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以及脑外伤引起的神经损伤等疾病。
12.本发明所公开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的化学结构通式为:式中:表示天然或非天然氨基酸残基;x表示o、s或nr3,r3表示h、c1~c6烷基、苯基;n表示1-5;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h、c1~c6烷基、c1~c6烷氧基、卤素、cn或nr4r5,r4和r5各自独立地表示h、c1~c6烷基;r1和r2在其相应苯环上任意可能的位置;所述化合物中与硫原子相邻的碳原子具有手性,其构型为r、s、或r与s的任意比例混合物;所述“卤素”是指f、cl、br或i;“天然或非天然氨基酸”是指:甘氨酸、l-或d-丙氨酸、氨基异丁酸、γ-氨基丁酸、l-或d-缬氨酸、l-或d-脯氨酸、l-或d-赖氨酸、l-或d-亮氨酸、l-或d-甲硫氨酸、l-或d-丝氨酸、l-或d-o-苄基丝氨酸、l-或d-组氨酸、l-或d-酪氨酸、l-或d-苯甘氨酸、l-或d-苯丙氨酸、l-或d-氨酸、l-或d-天冬氨酸、l-或d-谷氨酸。
13.本发明所公开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以相应的3-羟基苯酞类化物(1)为起始原料,在适当溶剂和酸作用下与相应的酰胺烷硫醇类化物(2)直接缩合,即得相应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其反应式如下:式中:r、r1、r2、x和n的定义与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的化学结构通式相同。
14.对于上述合成路线,其具体制备方法描述如下:3-羟基苯酞类化物(1)与酰胺烷硫醇类化物(2)在适当溶剂和酸作用下缩合,得到相应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其中,反应所用溶剂为:c
2-6
脂肪酸、c
2-6
脂肪酸与c
1-6
脂肪醇所形成酯、氯仿、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氯苯、邻二氯苯、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苯、甲苯、乙腈、1,4-二氧六环、乙二醇二甲醚、甲烷磺酸、乙烷磺酸或c
5-8
烷烃,优选溶剂为甲苯、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酸乙酯、甲烷磺酸、乙烷磺酸或乙腈;所用酸为盐酸、硫酸、苯磺酸、对甲苯磺酸、樟脑磺酸、c
1-6
烷基磺酸、磷酸、高氯酸、三氟乙酸、三氟甲磺酸或硝酸,优选酸为硫酸、对甲苯磺酸、甲烷磺酸、乙烷磺酸或三氟乙酸;但当反应溶剂为甲烷磺酸或乙烷磺酸时,则不需要再加酸;3-羟基苯酞类化物(1):酰胺烷硫醇类化物(2):酸的摩尔投料比为1.0:0.9~3.0:0~5.0,优选摩尔投料比为1.0:1.0~2.0:1.0~3.0,反应温度为0~150℃,优选反应温度为室温~120℃;反应时间为1~120小时,优选反
应时间为2~72小时。
15.按照上述方法所得之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可与任何合适的酸通过药学上常规的成盐方法制得其药物学上可接受的盐,所述的酸为:盐酸、氢溴酸、硝酸、硫酸、磷酸、胺基磺酸、c
1-6
脂肪羧酸(如:甲酸、乙酸、丙酸等)、三氟乙酸、硬脂酸、扑酸、草酸、苯甲酸、、水杨酸、马来酸、富马酸、琥珀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羟基马来酸、丙酮酸、谷氨酸、抗坏血酸、硫辛酸、c
1-6
烷基磺酸(如:甲基磺酸、乙基磺酸等)、樟脑磺酸、萘磺酸、苯磺酸、对甲苯磺酸或1,4-丁二磺酸。
16.本发明的起始原料——3-羟基苯酞类化物(1)和酰胺烷硫醇类化物(2)可用本领域常见的技术制得,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文献中所公开的方法:1、kukreja, gagan et al.wo 2021033141;2、zhou, muxing et al.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1, 60(3), 1641;3、polec, iwona et al.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02, (6), 1033;4、sun zheng et al.synthesis, 2021, 53(9), 1663;5、krishna, yarkali et al.organic letters, 2019, 21(20), 8444;6、achmatowicz, michal et al.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09, 74(2), 795;7、stobaugh, j. f. et al.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1984, 49(22), 4306;8、fatome, marc et al.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1988, 23(3), 257;9、shair, matthew d. et al.wo 2001057526。
17.本发明所公开的药物组合物包括有效量的一种或多种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该药物组合物可进一步含有一种或多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形剂。所述“有效量”是指引起研究者或医生所针对的组织、系统或动物的生物或医药反应的药物或药剂的量;所述“组合物”是指通过将一种以上物质或组份混和而成的产品;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是指药学上可接受的物质、组合物或载体,如:液体或固体填充剂、稀释剂、赋形剂、溶剂或包囊物质,它们携带或转运某种化学物质。本发明所提供的药物组合物其理想的比例是,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作为活性成分占总重量比2%~99.5%。
18.本发明所公开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进行了如下的生物活性筛选:(1)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对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向96孔板中依次加入1.0 mmol/l碘化硫代乙酰胆碱或碘化硫代丁酰胆碱30 μl、ph7.4的pbs缓冲液40 μl、待测化合物溶液20 μl(dmso含量小于1%)和10 μl乙酰胆碱酯酶(大鼠脑皮层5%匀浆上清液,ph7.4的磷酸缓冲液作匀浆介质)或丁酰胆碱酯酶(大鼠血清25%上清液,ph7.4磷酸缓冲液作匀浆介质)溶液,加毕混匀后,37℃孵育15min,向各孔中加入0.2%的5,5
’‑
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dtnb)溶液30 μl显,用酶标仪测定405nm处各孔的光密度(od值),与不加待测样品的空白孔比较,计算化合物对酶的抑制率(酶抑制率(%)=(1-样品组od值/空白组od值)
×
100%);选择化合物的五至六个浓度,测定其酶抑制率,并以该化合物摩尔浓度的负对数与酶的抑制率线性回归,求得50%抑制率时的摩尔浓度即为该化合物的ic
50
。测定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对乙酰胆碱酯酶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ic
50
为0.16
µ
m~20.0
µ
m。测定结果还显示,3-(酰
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显著高于对丁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选择性大于10倍以上)。另外,测定结果还显示,在临床上使用的卡巴拉汀对ache抑制的ic
50
为12.3
ꢀµ
m,对丁酰胆碱酯酶抑制的ic
50
为3.0
ꢀµ
m;并且对照化合物丁苯酞和3-羟基苯酞类化物(1)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的ic
50
均大于200
ꢀµ
m。
19.(2)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的抗氧化活性(orac-fl方法)参照文献(qiang, x.m. et al. eur. j med. chem. 2014, 76, 314-331)所报道的方法进行测定,即:6-羟基-2,5,7,8-四甲基烷-2-羧酸(trolox)用ph7.4的pbs缓冲液配成10-80 μmol/l的溶液,荧光素(fluorescein)用ph7.4的pbs缓冲液配成250 nmol/l的溶液,2,2
’‑
偶氮二异丁基脒(aaph)使用前用ph7.4的pbs缓冲液配成40 mmol/l的溶液。向96孔板中加入50-10 μmol/l的化合物溶液和荧光素溶液,混匀,37
°
c孵育15min,加入aaph溶液,使每孔总体积为200 μl,混匀,立即置于varioskan flash multimode reader (thermo scientific)仪中,在485 nm激发波长和535 nm发射波长下连续测定90 min。计算出荧光衰减曲线下面积auc,其中以1-8μmol/l的trolox作为标准,以不加待测样品为空白,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达为trolox的当量,其计算公式为:[(auc sample-auc blank)/(auc trolox-auc blank)]
×
[(concentration of trolox/concentration of sample)],每个化合物每次测定3个复孔,每组实验独立重复三次。测定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的抗氧化活性为trolox的0.55~2.2倍,说明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而对照化合物丁苯酞的抗氧化活性为trolox的0.19倍。测试结果还发现,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用的起始原料—酰胺烷硫醇类化物(2)也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活性相当于其相应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而3-羟基苯酞类化物(1)几乎无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强度均小于trolox的0.15倍);且将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中3-位的s原子用ch2替换,所得相应的3-(酰胺烷基)苯酞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至少降低2-3倍。
[0020]
(3)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对aβ1-42自身聚集的抑制活性参照文献(qiang, x.m. et al. eur. j med. chem. 2014, 76, 314-331)所报道的方法进行测定,即:预处理后的aβ1-42用dmso配成储备液,使用前用ph7.4的pbs缓冲液稀释至50μm;待测化合物用dmso配成2.5 mm储备液,使用前用ph7.4的pbs缓冲液稀释至相应浓度,取20μl的aβ1-42溶液+20μl的待测化合物溶液、20μl的aβ1-42溶液+20μl的pbs缓冲液(含2%dmso)于96孔板中,37
°
c孵育24h,然后加入160μl含有5μm硫黄素t的50mm的甘氨酸-naoh缓冲液(ph=8.5),振摇5s后立即用多功能酶标仪在446nm激发波长和490nm发射波长下测定荧光值;aβ1-42+待测化合物的荧光值记为ifi,aβ1-42+pbs缓冲液的荧光值记为ifc,只含有pbs缓冲液的荧光值记为if0,化合物抑制aβ1-42自身聚集的抑制率为:100-(if
i-if0)/(ifc-if0)*100;选择化合物的五至六个浓度,测定其抑制率;每个化合物每个浓度复测三次,以姜黄素为阳性对照。测定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对aβ1-42自身聚集均具有显著抑制活性,在20.0
ꢀµ
m浓度下对aβ1-42自身聚集的抑制率在25.2%~60.0%之间;而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ad药物: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盐酸美金刚胺、以及对照化合物丁苯酞和3-羟基苯酞类化物(1)在25.0
ꢀµ
m浓度下对aβ1-42自身聚集的抑制率均小于15.0%。
[0021]
(4)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与金属离子络合作用的测定
用甲醇溶解cucl2、zncl2、feso4、alcl3及待测化合物,配成75 μmol/l的溶液,向96孔板中加入100μl待测化合物溶液和100μl金属离子溶液,混匀,室温静置30 min,在varioskan flash multimode reader (thermo scientific)仪上记录混合物在200-600 nm范围内的紫外吸收曲线,并以100μl待测化合物溶液和100 μl甲醇混合液为对照,观察金属离子与待测化合物混合液的最大吸收峰的红移现象及最大吸收峰的强度。测定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均表现出对cu
2+
和fe
2+
有选择性络合作用,并且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用的酰胺烷硫醇类化物(2)对上述金属离子也表现出络合作用;而对照化合物丁苯酞和3-羟基苯酞类化物(1)对上述四种金属离子均无络合作用。
[0022]
(5)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对神经炎症的抑制活性(a)化合物和脂多糖(lps)对bv-2细胞活性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的bv-2细胞配成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置37℃,5%co2细胞培养箱内培养24h待细胞贴壁后换为无血清的新鲜培养液90μl,分别加入各浓度待测化合物10μl预孵育30 min,每个浓度3个平行孔,同时设空白对照组;然后加或不加lps,置37℃,5%co2细胞培养箱内继续培养24h,加入mtt溶液,37℃孵育4h,弃去上清液,每孔加入200μldmso溶液,轻微振荡10min后,用酶标仪在490nm处测定od值,计算各受试样品不同浓度所测得od值的均值,并按下列公司计算细胞存活率:细胞存活率(%)= 给药组od均值/对照组od均值
×
100%。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所有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所用起始原料——酰胺烷硫醇类化物(2)和lps在不超过30μm浓度下均未显示出细胞毒性(抑制率小于《10%)。
[0023]
(b)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对lps诱导的bv-2细胞释放no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的bv-2细胞配成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置37℃,5%co2细胞培养箱内培养24 h待细胞贴壁后换为无血清的新鲜培养液90 μl,分别加入各浓度待测化合物10 μl预孵育30 min,每个浓度3个平行孔,同时设空白对照组;然后加入lps刺激,置37℃,5%co2细胞培养箱内继续培养24 h,取不同处理组细胞培养上清液,加入等体积的griess试剂i和等体积的griess试剂ii,室温避光反应10 min,在540 nm处测定吸光度以检测细胞上清液中no水平(具体操作按照no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所有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在0.5 μm至25 μm浓度范围内均显示出较强的抑制lps诱导的bv-2细胞no生成作用(在5.0 μm浓度下的抑制率均超过30.0%),并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且它们的抑制活性显著强于相同浓度下的对照化合物丁苯酞和3-羟基苯酞类化物(1)(在5.0 μm浓度下的抑制率均小于12.0%),表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具有显著的抗神经炎症活性。研究还发现,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用起始原料—酰胺烷硫醇类化物(2)也具有显著抗神经炎症活性(在5.0 μm浓度下对lps诱导的bv-2细胞no生成的抑制率均超过25.0%);但将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中3-位的s原子用ch2替换,所得相应的3-(酰胺烷基)苯酞类化合物的抗神经炎症活性显著降低(在5.0 μm浓度下的抑制率均小于12.0%)。
[0024]
(6)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对nano2所致小鼠学习记忆巩固障碍的影响亚硝酸钠(nano2)能将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且高剂量的nano2可使体内还原型小分子(gsh)及还原酶系(sod、gpx、gr)的含量显著下降,进而引起脂
质过氧化和蛋白质羰基化,导致氧化应激,因此nano2诱导的小鼠模型常被用于抗氧化应激候选药物的体内活性筛选。
[0025]
spf级icr小鼠,初始体重为18-22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丁苯酞)、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受试药高中低剂量组(25.0mg/kg、10.0mg/kg、4.0mg/kg),每组10只。跳台试验前,向各组小鼠分别灌胃相应的化合物(每天2次,中间间隔12小时,持续4天),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同等体积的0.5%cmc-na溶液;在第三天第二次给药后1.0小时,将小鼠置于跳台仪适应3分钟,然后再将其置于圆形平台,通以36v交流电训练5分钟,记录小鼠第一次跳下平台的时间作为训练潜伏期;训练后向除正常组的各组小鼠皮下注射nano2生理盐水溶液(90.0mg/kg);次日最后一次给药后1小时,再用跳台仪对小鼠进行测试,记录小鼠第一次跳下平台的时间作为测试潜伏期,以及在5分钟内跳下平台被电击的次数作为错误次数。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将小鼠断头取脑,并在冰层上分离小鼠大脑皮层,然后按测试要求进行匀浆,匀浆上清液用于小鼠大脑皮层丙二醛(mda)和sod含量测定。
[0026]
测定结果表明,所测试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实施例化合物1-2-4、1-2-5、5-2-1、5-2-2、5-5-1、5-5-2)对nano2致小鼠学习记忆巩固障碍均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改善作用(延长潜伏期并减少错误次数),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且活性显著高于相同剂量下的丁苯酞(p《0.001),也强于相同剂量下的临床用药盐酸多奈哌齐(p《0.01);同时,将相应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中3-位的s原子用ch2替换,所得3-(酰胺烷基)苯酞类化合物对nano2致小鼠学习记忆巩固障碍活性与盐酸多奈哌齐相当,但弱于相应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p《0.01)。另外,测定结果还显示,所测试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在高中低剂量下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小鼠大脑皮层的mda含量,并提升sod活性,具有剂量依赖性,其活性也显著高于相同剂量下的丁苯酞(p《0.001);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所公开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可缓解由nano2引起的小鼠中枢氧化应激。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描述,然而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下述实施例;本领域的专业人员能够理解,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化和修饰。
[0028]
实施例1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的制备通法方法一:将3.0mmol相应的3-羟基苯酞类化物(1)、4.5mmol酰胺烷硫醇类化物(2)、3.3mmol对甲苯磺酸和30ml氯仿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50-60℃搅拌反应5~30.0小时(反应进程用tlc跟踪);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冷至室温,加入50ml去离子水,用饱和碳酸钠水溶液调节反应液ph至碱性,用150ml二氯甲烷分三次萃取,有机层合并后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经硅胶柱层析纯化(洗脱液:二氯甲烷/甲醇=20~70/1v/v),即可得到相应的目标物(收率:22.6%~76.2%,以相应产物的理论值计算),其结构均经1h-nmr、
13
c-nmr和esi-ms确证;化合物纯度经hplc测定均大于96.5%。
[0029]
方法二:将3.0mmol相应的3-羟基苯酞类化物(1)、3.6mmol酰胺烷硫醇类化物
(2)和10 ml甲烷磺酸加入反应瓶中,室温搅拌反应5~60.0小时(反应进程用tlc跟踪);反应结束后,加入50 ml去离子水,用饱和碳酸钠水溶液调节反应液ph至碱性,用150 ml二氯甲烷分三次萃取,有机层合并后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过滤,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经硅胶柱层析纯化(洗脱液:二氯甲烷/甲醇=20~70/1 v/v),即可得到相应的目标物(收率:30.0%~80.5%,以相应产物的理论值计算),其结构均经1h-nmr、
13
c-nmr和esi-ms确证;化合物纯度经hplc测定均大于96.2%。
[0030]
采用上述两种通法制备得到的目标物结构如下:
;部分化合物的nmr数据如下:1hnmr(cdcl3):7.89(d,j=8.0hz,1h),7.72(t,j=7.6hz,1h),7.66-7.64(m,1h),7.60-7.55(m,2h),6.62(s,1h),3.41-3.37(m,3h),2.95(brs,2h),2.74-2.68(m,2h),2.32-2.27(m,1h),1.90(t,j=7.2hz,2h),0.99(d,j=6.8hz,3h),0.88(d,j=6.8hz,3h);
13
cnmr(cdcl3):173.5,169.5,146.7,134.6,130.1,126.1,125.6,123.2,85.2,59.9,38.3,30.7,29.7,28.5,19.5,17.4;1hnmr(cdcl3):7.46(brs,1h),7.19(s,1h),7.17(s,1h),5.86(s,1h),4.01(s,3h),3.94(s,3h),3.32-3.25(m,3h),2.54-2.47(m,1h),2.35-2.23(m,2h),2.09(brs,2h),1.73-1.70(m,2h),0.97(d,j=6.8hz,3h),0.79(d,j=6.8hz,3h)。
[0031]
实施例2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与酸成盐制备通法在反应瓶中加入按照上述实施例1所得之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1.0mmol和异丙醇30ml,搅拌均匀后加入3.0mmol相应的酸,室温搅拌反应30分钟后减压蒸除溶剂,残余物经重结晶,即得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的盐,其化学结构经1hnmr和esi-ms确证。

技术特征:


1.一类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该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通式如(i)所示:式中:表示天然或非天然氨基酸残基;x表示o、s或nr3,r3表示h、c1~c6烷基、苯基;n表示1-5;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h、c1~c6烷基、c1~c6烷氧基、卤素、cn或nr4r5,r4和r5各自独立地表示h、c1~c6烷基;r1和r2在其相应苯环上任意可能的位置;所述化合物中与硫原子相邻的碳原子具有手性,其构型为r、s、或r与s的任意比例混合物;所述“卤素”是指f、cl、br或i;“天然或非天然氨基酸”是指:甘氨酸、l-或d-丙氨酸、氨基异丁酸、γ-氨基丁酸、l-或d-缬氨酸、l-或d-脯氨酸、l-或d-赖氨酸、l-或d-亮氨酸、l-或d-甲硫氨酸、l-或d-丝氨酸、l-或d-o-苄基丝氨酸、l-或d-组氨酸、l-或d-酪氨酸、l-或d-苯甘氨酸、l-或d-苯丙氨酸、l-或d-氨酸、l-或d-天冬氨酸、l-或d-谷氨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优选自l-丙氨酸、l-缬氨酸、l-亮氨酸或l-苯丙氨酸的残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r1和r2优选自h、och3、cl、br、me2n、ch3或cn。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x优选自o、s、nh、nch3或nph。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为此类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与盐酸、氢溴酸、硝酸、硫酸、磷酸、胺基磺酸、c
1-6
脂肪羧酸、三氟乙酸、硬脂酸、扑酸、草酸、苯甲酸、、水杨酸、马来酸、富马酸、琥珀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羟基马来酸、丙酮酸、谷氨酸、抗坏血酸、硫辛酸、c
1-6
烷基磺酸、樟脑磺酸、萘磺酸、苯磺酸、对甲苯磺酸或1,4-丁二磺酸的盐。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式中:、r1、r2、x和n的定义与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的化学结构通式相同;
以相应的3-羟基苯酞类化物(1)为起始原料,在适当溶剂和酸作用下与相应的酰胺烷硫醇类化物(2)直接缩合,即得相应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再与酸通过常规的成盐方法即可制得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的盐。7.如权利要求6所述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所用溶剂为:c
2-6
脂肪酸、c
2-6
脂肪酸与c
1-6
脂肪醇所形成酯、氯仿、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氯苯、邻二氯苯、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苯、甲苯、乙腈、1,4-二氧六环、乙二醇二甲醚、甲烷磺酸、乙烷磺酸或c
5-8
烷烃;所用酸为盐酸、硫酸、苯磺酸、对甲苯磺酸、樟脑磺酸、c
1-6
烷基磺酸、磷酸、高氯酸、三氟乙酸、三氟甲磺酸或硝酸;但当反应溶剂为甲烷磺酸或乙烷磺酸时,则不需要再加酸;3-羟基苯酞类化物(1):酰胺烷硫醇类化物(2):酸的摩尔投料比为1.0:0.9~3.0:0~5.0,反应温度为0~150℃;反应时间为1~120小时。8.一类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以及一种或多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或赋形剂。9.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和/或预防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药物中的用途,这类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为: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氏病、额颞叶痴呆、prion病、路易体痴呆、帕金森氏症、亨廷顿氏症、hiv相关痴呆症、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神经性疼痛、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以及脑外伤引起的神经损伤。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3-(酰胺烷硫基)苯酞类化合物(I)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制备方法、药物组合物和在制备和/或预防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药物中的用途,包括但不限于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氏病、额颞叶痴呆、Prion病、路易体痴呆、帕金森氏症、亨廷顿氏症、HIV相关痴呆症、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神经性疼痛、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以及脑外伤引起的神经损伤等疾病;。。


技术研发人员:

邓勇 刘秀秀 丛士钦 余光俊 徐一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四川大学

技术研发日:

2021.09.01

技术公布日:

2023/3/2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22:07: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39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酰胺   类化合物   化合物   活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