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纤维自动磨削装置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毛刷制造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卧式纤维自动磨削装置。


背景技术:



2.毛刷使用的刷毛大部分采用猪鬃毛和马鬃毛等动物鬃毛,随着动物鬃毛的成本越来越高,现在制作毛刷逐渐采用工业纤维替代动物鬃毛。工业纤维的外表面比较光滑,使用时对于油漆、涂料等的附着性很低,无法直接替代动物鬃毛,需要将工业纤维表面打磨后提高纤维表面对于油漆或涂料等材料的附着性。中国专利cn2020101223657提供的纤维自动打磨装置,很好的解决了工业纤维打磨效率低的问题,但还存在一些其它缺陷,如纤维的输送依靠气缸,连续性送料效率差;无法根据纤维束的长度调节磨削筒的位置,进而实现对限位的均匀磨削。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卧式纤维自动磨削装置,用于实现对纤维的高效连续送料,并根据纤维束的长度实现调整。
4.卧式纤维自动磨削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
5.机架;
6.传输总成,所述传输总成包括上下设置的上输送链和下输送链、压紧机构和压平机构,上输送链的下侧与下输送链的上侧同向移动,在上、下输送链上设有链条盖,上、下输送链的链节置于链条盖内侧;所述压紧机构包括沿上输送链均匀设置的压紧板、沿下输送链均匀设置的托盒,压紧板与托盒配合作用压紧置于两者之间的纤维束;所述压平机构包括若干对上下设置的展板,且成对设置的两展板之间的空间介于上输送链下侧与下输送链的上侧之间;
7.磨削总成,它包括若干对磨削筒、前后调节单元和上下调节单元,磨削筒转动安装在上框顶部,成对设置的两个磨削筒转动方向相反,磨削筒的两端设置在轴承座上;在底座的上方设有横梁,横向与位于底座顶部的竖向支撑板相对滑动连接;所述前后调节单元它设置在上框与轴承座之间,用于调节成对的两个磨削筒的前后位置;所述上下调节单元设置在竖向支撑板与横梁之间,用于调节横梁的上下位置,传输总成与横梁相对固定设置。
8.进一步地,在上、下输送链的进料端设有排料板,在上、下输送链的出料端设有倾斜设置的出料板。
9.进一步地,上输送链由一对上传动链轮支撑,下输送链由一对下传动链轮支撑,出料端的上传动链轮与从动链轮共轴设置,出料端的下传动链轮与驱动链轮共轴设置,驱动链轮还与从动齿轮共轴设置,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主动齿轮与主动链轮共轴设置,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之间设有链条,驱动链轮由电机驱动转动。
10.进一步地,在两上传动链轮之间还设有一对导向链轮,导向链轮与上输送链下侧接触,导向链轮的设置使得上输送链呈上边长、下边短的等腰梯形。
11.进一步地,展板固定在横杆上,在横杆上还固定有支撑板,在支撑板上部转动安装有托举链轮,托举链轮与上输送链的上侧接触。
12.进一步地,前后调节单元包括平行设置的一对辅助调节杆、设置在两辅助调节杆之间的前后调节杆、固定在前后调节杆前端的前后调节手轮、设置在轴承座底部且与对应的前后调节杆或辅助调节杆配合的第一丝杠螺母、驱动前后调节杆与辅助调节杆同步动作的第一同步机构。
13.进一步地,第一同步机构包括设置在辅助调节杆后端与辅助调节杆后端之间的第一传动轴、固定在辅助调节杆后端和辅助调节杆后端上的第一锥齿轮、固定在第一传动轴两端且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
14.进一步地,上下调节单元包括转动安装在竖向支撑板顶部的上下调节杆、与上下调节杆配合且与横梁固定连接的第二丝杠螺母、驱动若干上下调节杆同步动作的第二同步机构。
15.进一步地,第二同步机构包括固定在竖向支撑板顶部的第二传动箱、设置在每相邻的两个第二传动箱之间的第二传动轴、固定在第二传动轴两端的第一锥齿轮、固定在上下调节杆上且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设置在两端的第二传动箱上且与第二传动轴固定连接的上下调节手轮。
16.本发明提供的卧式纤维自动磨削装置,使用时,于排料板处放置纤维束,然后将纤维束逐个放置在托盒上,随着机器的运转,压紧板逐步到对应的托盒并与之配合作用压紧纤维束。随后,当纤维束经过磨削轮时,纤维束在展板的作用下展开成扁平状,并在磨削轮的作用下被磨削处理。最后,经过磨削处理的纤维束运动到出料端,然后进入出料板内,沿出料板滚落。本发明不但可以实现对纤维束的压紧和输送,还能将纤维束展开,以确保磨削效果和效率。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发明的三维示意图之一;
18.图2为本发明的三维示意图之二;
19.图3为本发明的正面示意图;
20.图4为本发明的背面示意图;
21.图5为本发明的三维示意图之三;
22.图6为机架的三维示意图之一(后侧看);
23.图7为机架的三维示意图之一(前侧看);
24.图8为传输总成的三维示意图之一;
25.图9为传输总成的三维示意图之二;
26.图10为传输总成的正面示意图;
27.图11为传输总成的俯视示意图;
28.图12为上输送链和下输送链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29.图13为压紧机构的示意图;
30.图14为压平机构的示意图;
31.图15为纤维束压紧示意图;
32.图16为展板的三维图;
33.图17为展板上下排布示意图;
34.图18为链条盖与上下输送链的装配示意图之一;
35.图19为链条盖与上下输送链的装配示意图之二;
36.图20为磨削总成的三维示意图之一;
37.图21为磨削总成的三维示意图之二;
38.图22为磨削总成的正面示意图;
39.图23为磨削总成的俯视示意图;
40.图24为磨削总成的侧视图;
41.图25为图21中去掉上挡板的示意图;
42.图26为磨削单元的三维示意图之一;
43.图27为磨削单元的三维示意图之二;
44.图中:1机架,11下框,12上框,13竖向支撑杆,14滚轮,15横向支撑杆,16柜门,2传输总成,21上输送链,211上传动链轮,212从动链轮,213导向链轮,214托举链轮,215轴承箱,216支撑板,217护板,218横杆,22下输送链,2221主动链轮,222主动齿轮,223从动齿轮,224驱动链轮,225链轮安装板,226托板,227支架,228下传动链轮,23链条盖,24排料板,225出料板,26托盒,261压紧板,262垫片,27展板,271展板安装板,272通孔,273导向面,28纤维束,3磨削总成,311竖向支撑板,312横梁,313横向支撑板,32磨削筒,321 轴承座,322带轮,323轴承座底板,324第一丝杠螺母,325前后调节杆,325'辅助调节杆,326前后调节手轮,327支撑座,328第一传动箱, 3281第一锥齿轮,3282第二锥齿轮,329第一传动轴,33后挡板,331 上挡板,332前挡板,333侧挡板,34上下调节手轮,341第二传动箱, 342第二传动轴,343上下调节杆,344第二丝杠螺母,4收集器。
具体实施方式
45.如图1至图27所示,本发明主要包括机架1、传输总成2、磨削总成3和收集器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46.如图1至图7所示,机架1为本发明的基础部件,机架包括下框11、上框12、设置在上框与下框之间的竖向支撑杆13、设置在下框底部的滚轮14、设置在下框和上框内侧的横向支撑杆15,机架通过型材焊接固定而成,用于支撑传输总成和磨削总成。在机架的前侧设有柜门16,用于对机架进行封闭和开启后便于清理。
47.如图8至图19所示,上输送链21和下输送链22上下设置,上、下输送链的实质为封闭的链条。上输送链由左右设置的两个上传动链轮211 撑起,在两个上传动链轮之间还设有两个导向链轮213,导向链轮的轴线高度低于上传动链轮的轴线高度,在上传动链轮和导向链轮的作用下,上输送链呈上边长、下边短的等腰梯形。其中一个上传动链轮与从动链轮212共轴设置,在两者之间设有轴承箱215,轴承箱的作用是对从动链轮和上传到链轮进行支撑,由于上输送链的长度较大,为防止上输送链有较大的下垂,在上输送链的下方设有横杆218,在横杆上固定有若干均匀设置的支撑板216,在支撑板的上部转动安装有托举链轮214,托举链轮与上输送链的上侧接触实现托举作用。
48.下输送链由左右设置的两个下传动链轮228撑起,上传动链轮介于两下传动链轮
之间的空间内,其中一个下传动链轮与从动齿轮223共轴设置,并在该下传动链轮与从动齿轮之间设有驱动链轮224,驱动链轮与下传动链轮之间设有轴承箱,该轴承箱固定在链轮安装板225上,在链轮安装板上还固定有另一个轴承箱,该轴承箱用于实现对主动齿轮222 和主动链轮221的支撑,其中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之间通过链条连接,驱动链轮则与电机连接。进而,通过上传动链轮与下传动链轮转向相反,上输送链的下侧部分与上输送链的上侧部分同向移动,实现对物料的输送。为防止下输送链下侧的较大下垂,在下输送链的下方设有托板226,下输送链的下侧下垂后可以与托板接触,通过托板托住下输送链的下侧。托板的两端向下弯折,进而避免下输送链与托板侧边的刮蹭。在位于放料端的上、下传动链轮的外侧设有护板 217,以实现对上、下传动链轮的遮盖,避免放料时碰触到人手造成伤害。在下输送链的下方设有支架227,支架可以对护板进行支撑,支架位于放料端,在支架上还固定有排料板24;放料时,首先将纤维束放置在排料板上,然后从排料板上拿取纤维束然后将其放置在上、下输送链之间,在上、下输送链的作用下将纤维束由放料端输送至出料端。
49.为避免纤维挤入链条内,在上、下输送链上均设有链条盖23,如图 18、图19所示,链条盖为“]”形结构,在相邻的两个链节之间设有一个链条盖,链条盖将链节包围起来进而实现防护;安装时,连接相邻两个链节的铰接轴与链条盖铰接。
50.纤维束在上、下输送链的作用下应当保持位置固定,这样当对其进行磨削时,才能确保磨削效果。为此,在上、下输送链之间设有压紧机构,如图13所示,压紧机构包括上下设置的压紧板261和托盒26,其中托盒为“]”形结构,压紧板261为矩形板。托盒在下输送链侧壁上均匀设置,压紧板在上输送链侧壁上均匀设置,且压紧板与托盒之间一一对应。即,对于上输送链下侧与下输送链上侧之间的托盒和压紧板而言,压紧板位于对应托盒的正上方,如图15所示,在托盒和压紧板的配合作用下实现对纤维束的压紧定位。拿取排料板上的纤维束,放置在下输送链上的托盒内,随着上下输送链的移动,放置纤维束的托盒逐渐移动至上输送链下方,直至压紧板移动至该托盒上方与之配合作用。在压紧板上固定有垫片262,垫片为柔性材质的,如橡胶,可避免纤维束的压损。
51.在横杆上与磨削轮对应的位置还设有压平机构,如图14、图16、图 17所示,压平机构包括若干对上下设置的展板27,在展板上固定有展板安装板71,通过展板安装板与横杆固定连接。在展板上设有若干通孔272,在展板的两端设有导向面273,导向面为斜面,导向面的设置使得两展板之间的空间两端大、中部小。纤维束经过展板时,蓬松的纤维束沿导向面进入展板之间,然后在两展板的作用下将纤维束压成扁形。此外,展板还可以对纤维束28起到托举的作用,进而使得纤维水平设置,进而确保每一根纤维都可以被磨削处理,确保磨削的均衡性。在出料端设有倾斜设置的出料板25,出料板与下输送链上侧衔接,用于接收纤维束。
52.如图20至图27所示,磨削总成主要包括磨削筒32、前后调节单元和上下调节单元,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53.如图20、图21所示,磨削总成设置在上框顶部,在上框的顶部固定有若干等间距设置的竖向支撑板311,在上框的上方设有横梁312,横梁与竖向支撑板相对上下滑动连接。在横梁的底部固定有若干横向支撑板 313。
54.在上框的上方设有若干对磨削筒32,磨削筒外壁设有磨削纤维的针,成对设置的
两个磨削筒转向相反。磨削筒的两端转动安装在轴承座321 上,在磨削筒的一端固定有带轮322,带轮与电机输出端的带轮之间设置皮带,进而通过电机带动磨削筒的旋转。成对设置的两个磨削筒,一个正转,一个反转,当纤维束依次经过各对磨削筒时,通过磨削筒对纤维束不断且依次进行正向磨削和反向磨削,进而确保磨削效果。为调节磨削筒的前后位置,以适应不同长度的纤维束磨削作业,在上框上设有前后调节单元,每成对的两个磨削筒对应一个前后调节单元。成对设置的两个磨削筒构成一个磨削单元。
55.如图22至图27所示,前后调节单元包括通过支撑座327与上框相对转动连接的前后调节杆325、固定在前后调节杆前端的前后调节手轮 326、通过支撑座与上框相对转动连接的辅助调节杆325'、与辅助调节杆配合且与轴承座底板323固定连接的第一丝杠螺母324、设置在前后调节杆和辅助调节杆后端的第一传动箱328、设置在相邻的两个传动箱之间的第一传动轴329,轴承座固定在轴承座底板的顶部。辅助调节杆为平行设置的一对且前后调节杆位于两辅助调节杆之间,第一传动箱内设有与前后调节杆和辅助调节杆的后端固定连接的第一锥齿轮3281、以及固定在第一传动轴两端的第二锥齿轮3282,第二锥齿轮用于与对应的第一锥齿轮啮合。当转动前后调节手轮时,可以通过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和第一传动轴带动辅助调节杆的旋转,进而驱使第一丝杠螺母前后移动,进而带动轴承座及与轴承座固定连接的磨削筒前后移动。纤维束于磨削筒前侧左右移动,当磨削筒向前移动时,适用于纤维束较短的情况;当磨削筒向后移动时,适用于纤维束较长的情况。
56.为避免碎屑、粉尘的飞扬,在磨削筒的后侧设有后挡板33,在磨削筒的左右两侧设有侧挡板332,在磨削筒的上方设有上挡板331,在磨削筒的前侧设有前挡板332,且前挡板高于磨削筒,进而实现对磨削针的避让。后挡板、前挡板、侧挡板和上挡板形成了筒箱。
57.为实现对磨削筒的上下调节,在竖向支撑板与横梁之间设有上下调节单元,上下调节单元包括设置在每一竖向支撑板上方的第二传动箱341、设置在每相邻的两个第二传动箱之间的第二传动轴342、设置在第二传动箱上的上下调节手轮34、转动安装在竖向支撑板顶部的上下调节杆343,在第二传动箱内设有与上下调节手轮和第二传动轴共轴设置的第一锥齿轮、与上下调节杆固定连接的第二锥齿轮,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啮合。在上下调节杆上设有第二丝杠螺母344,第二丝杠螺母与横梁固定连接。转动上下调节手轮时,可以使得上下调节杆转动,进而使得第二丝杠螺母上下移动,进而驱动横梁的上下移动。传输总成设置在横梁底部,这样可以驱动传输总成上下移动,进而调节物料与磨削筒的相对位置。第二传动箱内第一、第二锥齿轮的安装方式,与第一传动箱内的第一、第二锥齿轮安装方式相同。第二传动轴的作用与第一传动轴的作用相同,第二传动轴的作用是将相邻的第二传动箱连接在一起。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和第一传动轴构成了第一同步机构,上下调节手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和第二传动轴构成了第二同步机构,第一同步机构用于实现辅助调节杆和前后调节杆的同步运动,第二同步机构用于实现若干上下调节杆的同步运动。
58.在机架的后侧设有收集器4,收集器为锥形结构,收集器的大端朝向各个磨削筒,用于收集磨削纤维时产生的粉尘等。
59.本发明在使用时,于排料板处放置纤维束,然后将纤维束逐个放置在托盒上,随着机器的运转,压紧板逐步到对应的托盒并与之配合作用压紧纤维束。随后,当纤维束经过磨削轮时,纤维束在展板的作用下展开成扁平状,并在磨削轮的作用下被磨削处理。最后,
经过磨削处理的纤维束运动到出料端,然后进入出料板内,沿出料板滚落。本发明不但可以实现对纤维束的压紧和输送,还能将纤维束展开,以确保磨削效果和效率。可以实现滚筒与物料之间的前后位置和上下位置,进而满足不同长度的纤维的磨削。

技术特征:


1.卧式纤维自动磨削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机架;传输总成,所述传输总成包括上下设置的上输送链和下输送链、压紧机构和压平机构,上输送链的下侧与下输送链的上侧同向移动,在上、下输送链上设有链条盖,上、下输送链的链节置于链条盖内侧;所述压紧机构包括沿上输送链均匀设置的压紧板、沿下输送链均匀设置的托盒,压紧板与托盒配合作用压紧置于两者之间的纤维束;所述压平机构包括若干对上下设置的展板,且成对设置的两展板之间的空间介于上输送链下侧与下输送链的上侧之间;磨削总成,它包括若干对磨削筒、前后调节单元和上下调节单元,磨削筒转动安装在上框顶部,成对设置的两个磨削筒转动方向相反,磨削筒的两端设置在轴承座上;在底座的上方设有横梁,横向与位于底座顶部的竖向支撑板相对滑动连接;所述前后调节单元它设置在上框与轴承座之间,用于调节成对的两个磨削筒的前后位置;所述上下调节单元设置在竖向支撑板与横梁之间,用于调节横梁的上下位置,传输总成与横梁相对固定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纤维自动磨削装置,其特征是,在上、下输送链的进料端设有排料板,在上、下输送链的出料端设有倾斜设置的出料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纤维自动磨削装置,其特征是,上输送链由一对上传动链轮支撑,下输送链由一对下传动链轮支撑,出料端的上传动链轮与从动链轮共轴设置,出料端的下传动链轮与驱动链轮共轴设置,驱动链轮还与从动齿轮共轴设置,从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主动齿轮与主动链轮共轴设置,主动链轮与从动链轮之间设有链条,驱动链轮由电机驱动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式纤维自动磨削装置,其特征是,在两上传动链轮之间还设有一对导向链轮,导向链轮与上输送链下侧接触,导向链轮的设置使得上输送链呈上边长、下边短的等腰梯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纤维自动磨削装置,其特征是,展板固定在横杆上,在横杆上还固定有支撑板,在支撑板上部转动安装有托举链轮,托举链轮与上输送链的上侧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纤维自动磨削装置,其特征是,前后调节单元包括平行设置的一对辅助调节杆、设置在两辅助调节杆之间的前后调节杆、固定在前后调节杆前端的前后调节手轮、设置在轴承座底部且与对应的前后调节杆或辅助调节杆配合的第一丝杠螺母、驱动前后调节杆与辅助调节杆同步动作的第一同步机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卧式纤维自动磨削装置,其特征是,第一同步机构包括设置在辅助调节杆后端与辅助调节杆后端之间的第一传动轴、固定在辅助调节杆后端和辅助调节杆后端上的第一锥齿轮、固定在第一传动轴两端且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轮。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纤维自动磨削装置,其特征是,上下调节单元包括转动安装在竖向支撑板顶部的上下调节杆、与上下调节杆配合且与横梁固定连接的第二丝杠螺母、驱动若干上下调节杆同步动作的第二同步机构。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卧式纤维自动磨削装置,其特征是,第二同步机构包括固定在竖向支撑板顶部的第二传动箱、设置在每相邻的两个第二传动箱之间的第二传动轴、固定在第二传动轴两端的第一锥齿轮、固定在上下调节杆上且与第一锥齿轮啮合的第二锥齿
轮、设置在两端的第二传动箱上且与第二传动轴固定连接的上下调节手轮。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卧式纤维自动磨削装置,其特征是,在辅助调节杆和前后调节杆的后端设有第一传动箱,第一、第二锥齿轮设置在第一传动箱内。

技术总结


卧式纤维自动磨削装置,涉及毛刷制造技术领域,用于实现对纤维的高效连续送料和高效磨削。它包括:机架;传输总成,传输总成包括上输送链、下输送链、压紧机构和压平机构,压紧机构包括沿上输送链均匀设置的压紧板、沿下输送链均匀设置的托盒,压平机构包括若干对上下设置的展板,且成对设置的两展板之间的空间介于上输送链下侧与下输送链的上侧之间;磨削总成,它包括若干对磨削筒、前后调节单元和上下调节单元,磨削筒转动安装在上框顶部,成对设置的两个磨削筒转动方向相反,前后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成对的两个磨削筒的前后位置;上下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横梁的上下位置,传输总成与横梁相对固定设置。本发明可以实现对纤维束的传输和高效磨削处理。效磨削处理。效磨削处理。


技术研发人员:

杨侨侨 丛伟 孙博 魏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吉勒明(威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0.12.09

技术公布日:

2021/3/28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9:59: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37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磨削   链轮   纤维   输送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