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
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池包在充放电过程中其内部
电芯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及时对电芯进行散热,以免影响其使用状态及寿命;另外当电芯发生热失控时,倘若不能对其单体温度进行有效控制,会出现热蔓延情况,牵连到其他电芯也发生热失控。因此,如何有效带走电芯产生的热量,高效调节电芯温度,阻止电芯热失控及热蔓延就显得尤为重要。
3.目前,为了防止热失控,通常在相邻电芯组之间设置内部具有液冷回路的冷却部件对电芯组进行冷却,而现有的冷却部件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冷却部件的冷却效能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装置,能够提高液冷
管道的结构稳定性,防止液冷管道在电芯充放电产生呼吸式膨胀的过程中被挤压破裂或变形,并且能够提高冷却效能。
5.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包括:至少一组电芯组和至少一组热管理组件。其中,电芯组包括多个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的电芯。热管理组件包括冷却部,冷却部包括至少两条液冷管道,该至少两条液冷管道沿第一方向延伸。热管理组件还包括弹性导热部,弹性导热部包覆连接于至少两条液冷管道的外壁并与电芯组的至少一个壁连接。
6.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池包,该电池包包括电池箱体及如上述实施例阐述的电池模组,电池模组置于电池箱体中;电池模组包括至少两组电芯组,至少两组电芯组沿第三方向排布,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7.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用电装置,该用电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阐述的电池包,电池包为用电装置的供电电源。
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装置。该电池模组包括至少一组电芯组和至少一组热管理组件。热管理组件包括冷却部和弹性导热部。冷却部包括至少两条液冷管道,弹性导热部包覆连接于该至少两条液冷管道的外壁并与电芯组的至少一个壁连接。电芯组产生的热量通过弹性导热部传导至液冷管道,并通过液冷管道中的冷却液进行散热。
9.本技术中弹性导热部能够响应于自身的弹性回复力而弹性连接电芯组,电芯产生膨胀时,弹性导热部能够对电芯产生的膨胀力进行弹性缓冲,避免电芯的膨胀力直接作用于液冷管道,因而能够提高液冷管道的结构稳定性,防止液冷管道在电芯膨胀的过程中被挤压破裂或变形,进而有利于保证热管理组件的冷却效能。其次,弹性导热部弹性连接电芯组,能够降低弹性导热部和电芯组之间的换热面积受电芯状态影响的程度,保证弹性导热部和电芯组之间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因而能够提高冷却效能。再次,弹性导热部包覆连接于至少两条液冷管道的外壁,可以将至少两条液冷管道连接在一起,从而为其提供支撑,相
对采用机械连接的方式减轻了电池组的重量。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1.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立体图;
12.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爆炸视图;
13.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组件的正视图;
14.图4是图3中在a-a方向上的第一种热管理组件的剖视图;
15.图5是图3中在a-a方向上的第二种热管理组件的剖视图;
16.图6是图3中在a-a方向上的第三种热管理组件的剖视图;
17.图7是图3中在a-a方向上的第四种热管理组件的剖视图;
18.图8是图3中在a-a方向上的第五种热管理组件的剖视图。
19.附图标记说明:
20.1电池模组;11热管理组件;111第一配液部;1111第一安装孔;112第二配液部;1121第二安装孔;113冷却部;114液冷管道;1141加强筋;1142限定结构;115弹性导热部;116连接件;12电芯组;121电芯。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下、左和右,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
22.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装置,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技术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2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却部件的冷却效能较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包括:至少一组电芯组和至少一组热管理组件。其中,电芯组包括多个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的电芯。热管理组件包括冷却部,冷却部包括至少两条液冷管道,该至少两条液冷管道沿第一方向延伸。热管理组件还包括弹性导热部,弹性导热部包覆连接于至少两条液冷管道的外壁并与电芯组的至少一个壁连接。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24.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组的爆炸视图。
25.在一实施例中,用电装置包括电池包。电池包为用电装置的供电电源。电池包包括电池箱体和电池模组1。电池模组1置于电池箱体中,具体是电池模组1用于向用电装置提供电能。
26.电池模组1包括至少一组电芯组12。电池模组1定义有第一方向(如图1和图2中箭头x所示,下同),各电芯组12均包括多个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的电芯121。电芯121包括但不限于锂离子二次电芯、锂离子一次电芯、锂硫电芯、钠锂离子电芯、钠离子电芯或镁离子电芯等,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电芯用于向用电装置提供电能。用电装置可以是手机、便携式设备、笔记本电脑、电瓶车、电动汽车、轮船、航天器、电动玩具和电动工具等。例如,航天器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电动玩具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电动工具包括金属切削电动工具、研磨电动工具、装配电动工具和铁道用电动工具,例如电钻、电动砂轮机、电动扳手、电动螺丝刀、电锤、冲击电钻、混凝土振动器和电刨等。
27.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组件的正视图,图4是图3中在a-a方向上的第一种热管理组件的剖视图。下文对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进行阐述。
28.在一实施例中,电池模组1还包括至少一组热管理组件11。热管理组件11包括冷却部113。冷却部113包括至少两条液冷管道114,该至少两条液冷管道114沿第一方向延伸,即每条液冷管道114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液冷管道114用于通过冷却液,以对电芯组12进行散热。
29.具体地,电池模组1还定义有第二方向(如图1和图2中箭头z所示,下同)和第三方向(如图1和图2中箭头y所示,下同)。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上述的至少两条液冷管道114沿第二方向排列,电芯组12和热管理组件11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当然,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两条液冷管道114也可以沿第三方向排列,本实施例以液冷管道114沿第二方向排列为例进行阐述,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30.热管理组件11还包括弹性导热部115,弹性导热部115包覆连接于上述的至少两条液冷管道114的外壁,并且弹性导热部115与电芯组12的至少一个壁连接。电芯组12产生的热量通过弹性导热部115传导至液冷管道114,并通过液冷管道114中的冷却液进行散热。
31.需要说明的是,热管理组件11与电芯组12的至少一个壁连接,包括与电芯组12的面积最大的侧壁连接,例如,分别与电芯组12面积最大的两个侧壁连接。此时热管理组件11与电芯组12具有最大的接触面积,散热效果较好。当然,本技术中的热管理组件11也可以与电芯组12的其他壁连接,例如与电芯组12的其他侧壁连接、或者与电芯组12的底壁连接。
32.弹性导热部115,顾名思义,其具有弹性形变能力。弹性导热部115能够响应于自身的弹性回复力而弹性连接电芯组12的该至少一个壁。液冷管道114在电芯121充放电产生呼吸式膨胀的过程中,弹性导热部115能够对电芯121产生的膨胀力进行弹性缓冲,避免电芯121的膨胀力直接作用于液冷管道114,因而能够提高液冷管道114的结构稳定性,防止液冷管道114在电芯121充放电产生呼吸式膨胀的过程中被挤压破裂或变形。液冷管道114的结构稳定,能够保障液冷管道114正常进行散热工作,因而有利于保证热管理组件11的冷却效能。并且,弹性导热部115弹性连接电芯组12,能够降低弹性导热部115和电芯组12之间的换热面积受电芯121状态影响的程度,即弹性导热部115和电芯组12之间的换热面积不会因电
芯121的状态不同而产生显著的变化,能够保证弹性导热部115和电芯组12之间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因而能够提高冷却效能。此外,弹性导热部115还能够吸收装配公差,使得电池模组1整体更容易进行装配。
33.进一步地,弹性导热部115填满液冷管道114与电芯组12之间和/或多条液冷管道114的间隙,使得弹性导热部115与电芯组12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能够保证电芯组12产生的热量高效地通过弹性导热部115传导至液冷管道114进行散热;并且,弹性导热部115能够有效地对电芯121产生的膨胀力进行弹性缓冲,以提高液冷管道114的结构稳定性。
34.可选地,弹性导热部115可以采用导热胶等弹性导热材质,在此不作限定。
35.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液冷管道114之间彼此间隔。弹性导热部115的至少部分位于相邻的两个液冷管道114之间,且相邻的两个液冷管道114之间仅通过弹性导热部115进行连接。如此一来,能够保证液冷管道114和弹性导热部115之间具有足够的换热面积,有利于弹性导热部115将电芯组12产生的热量高效地传导至液冷管道114中,同时还能够有利于减轻热管理组件11的整体重量,从而降低电池组的重量。
36.请一并参阅图5,图5是图3中在a-a方向上的第二种热管理组件的剖视图。
37.在一实施例中,热管理组件11还包括连接件116,连接件116分别与上述的至少两条液冷管道114的外壁固接。具体地,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液冷管道114之间彼此间隔,且相邻的两个液冷管道114之间通过连接件116固接。换言之,本实施例液冷管道114之间通过连接件116固接,使得上述的至少两条液冷管道114形成一个整体,有利于提高液冷管道114的结构稳定性。
38.进一步地,连接件116与上述的至少两条液冷管道114的外壁连接为一体结构。如此一来,连接件116与液冷管道114的外壁之间可靠连接,进一步有利于提高液冷管道114的结构稳定性。
39.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连接件116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如图5所示。举例而言,任意相邻的两个液冷管道114之间均具有连接件116,且各连接件116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二方向相平行。
40.请一并参阅图6,图6是图3中在a-a方向上的第三种热管理组件的剖视图。
41.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连接件116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形成夹角,具体是连接件116的延伸方向相对第二方向倾斜设置,连接件116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平行。举例而言,液冷管道114的数量为至少三条,任意相邻的两个液冷管道114之间连接有连接件116,且各连接件116自冷却部113在第三方向上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并且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连接件116的延伸方向不同。具体是沿图6中自下而上的方向,相邻两个连接件116中的一个连接件116朝冷却部113在第三方向上的一侧延伸,另一个连接件116朝另一侧延伸。
42.请继续参阅图5。在一实施例中,热管理组件11还包括加强筋1141,加强筋1141设于上述的至少两条液冷管道114中的至少一条液冷管道114中,加强筋1141与该至少一条液冷管道114的内壁相连接。加强筋1141能够对液冷管道114的结构强度进行补强,有利于提高液冷管道114的结构稳定性,进而保证热管理组件11的冷却效能。
43.进一步地,对于上述相邻的两个液冷管道114之间通过连接件116固接的示例,加
强筋1141可以与连接件116为一体结构。如此一来,加强筋1141可以与连接件116一体成型,有利于简化热管理组件11的制备工艺,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液冷管道114的结构稳定性。举例而言,如图5所示,连接件116的延伸方向及加强筋1141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二方向相平行,且加强筋1141与连接件116为一体结构。
44.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8,图7是图3中在a-a方向上的第四种热管理组件的剖视图,图8是图3中在a-a方向上的第五种热管理组件的剖视图。
45.在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两条液冷管道114的外壁固接。具体地,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液冷管道114之间彼此靠近而固接在一起,其中相邻的两个液冷管道114的外壁直接接触。
46.通过上述方式,相邻两个液冷管道114之间的距离得到极大程度地减小,使得热管理组件11有限的空间能够设置更多数量的液冷管道114,有利于提高热管理组件11的散热效率,进而能够提高热管理组件11的冷却效能。
47.请继续参阅图5。在一实施例中,热管理组件11还包括限定结构1142。限定结构1142在第二方向上设置于冷却部113的两端。限定结构1142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使得冷却部113两端的限定结构1142能够配合限定出一个类似长方体的区域,液冷管道114和弹性导热部115即位于该区域中。热管理组件11用于连接电芯组12的侧壁通过限定结构1142构造出一个较为平整的壁面,使得热管理组件11和电芯组12能够尽可能平行地装配在一起,避免因热管理组件11和电芯组12之间相对倾斜而导致不同位置的弹性导热部115的厚度不均,进而避免厚度不均的弹性导热部115影响热管理组件11和电芯组12之间的换热效果,这也侧面说明了弹性导热部115的厚度均匀有利于提高电芯组12的均温效果。
48.进一步地,限定结构1142为中空结构,即限定结构1142的内部空间沿第一方向贯穿设置。限定结构1142的内部空间也可以用于通过冷却液,弹性导热部115也将电芯组12产生的热量传导至限定结构1142以进行散热。
49.在一实施例中,液冷管道114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图7示例性地展示了液冷管道114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的情况。图8示例性地展示了液冷管道114的横截面形状为椭圆形的情况。如此一来,液冷管道114的侧壁构造为顺滑表面,更加符合冷却液流体流动的特性,使得冷却液在液冷管道114中流动得更加顺畅,减小了冷却液在流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能够提高换热效率及提高电池模组1的安全性。
50.需要说明的是,限定结构1142的横截面及液冷管道114的横截面应当理解为限定结构1142和液冷管道114沿第二方向进行截取得到的截面,且该截面垂直于第一方向。
51.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热管理组件11还包括第一配液部111和第二配液部112,第一配液部111、冷却部113及第二配液部112沿第一方向顺次布置。第一配液部111与第二配液部112分别连接于冷却部113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
52.液冷管道114中循环地通入有冷却液。第一配液部111及第二配液部112的内部分别设有第一配液液冷管道及第二配液液冷管道。其中,第一配液液冷管道、上述的至少两条液冷管道114及第二配液液冷管道在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上顺次连通。举例而言,冷却液自第一配液液冷管道通入液冷管道114而经第二配液液冷管道排出,或是冷却液自第二配液液冷管道通入液冷管道114而经第一配液液冷管道排出。各液冷管道114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配液液冷管道和第二配液液冷管道。或者,相邻两个液冷管道114的相互靠近的端部通过弯
管进行转接,使得该至少两条液冷管道114弯曲延伸。
53.进一步地,电池模组1还包括两根用于输送冷却液的输液管。其中一根输液管在冷却液流动方向的上游侧与上述的至少两条液冷管道114相连通,另一根输液管在冷却液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与该至少两条液冷管道114相连通。
54.第一配液部111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11,第一安装孔1111用于插装输液管,输液管在第一安装孔1111中与第一配液液冷管道连通。同理,第二配液部112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1121,第二安装孔1121同样用于插装输液管,输液管在第二安装孔1121中与第二配液液冷管道连通。
55.当然,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热管理组件11可以仅包括一个配液部,该配液部连接于冷却部113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即冷却液自该配液部通入液冷管道114,同时液冷管道114中的冷却液自该配液部排出,在此不作限定。
56.举例而言,电池模组1包括至少两组电芯组12,该至少两组电芯组12沿第三方向排布。各电芯组12在第三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连接有热管理组件11。各热管理组件11同侧端的配液部中的配液液冷管道均连接至同一根输液管。
57.综上
所述,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装置,其电池模组包括至少一组电芯组和至少一组热管理组件。热管理组件包括冷却部和弹性导热部。冷却部包括至少两条液冷管道,弹性导热部包覆连接于该至少两条液冷管道的外壁并与电芯组的至少一个壁连接。电芯组产生的热量通过弹性导热部传导至液冷管道,并通过液冷管道中的冷却液进行散热。
58.本技术中弹性导热部能够响应于自身的弹性回复力而弹性连接电芯组,液冷管道在电芯充放电产生呼吸式膨胀的过程中,弹性导热部能够对电芯产生的膨胀力进行弹性缓冲,避免电芯的膨胀力直接作用于液冷管道,因而能够提高液冷管道的结构稳定性,防止液冷管道在电芯充放电产生呼吸式膨胀的过程中被挤压破裂或变形,进而有利于保证热管理组件的冷却效能。并且,弹性导热部弹性连接电芯组,能够降低弹性导热部和电芯组之间的换热面积受电芯状态影响的程度,保证弹性导热部和电芯组之间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因而能够提高冷却效能。
5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6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2.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6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64.在申请实施例中,“平行”是指直线与直线、直线与面、或面与面形成的角度为-10
°
~10
°
的状态。另外,“垂直”是指直线与直线、直线与面、或面与面形成的角度为80
°
~100
°
的状态。距离相等,是指公差范围在-10%~10%的状态。
65.以上对本技术提供的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组电芯组和至少一组热管理组件;其中,所述电芯组包括多个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的电芯;所述热管理组件包括:冷却部,所述冷却部包括至少两条液冷管道,所述至少两条液冷管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弹性导热部,包覆连接于所述至少两条液冷管道的外壁并与所述电芯组的至少一个壁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导热部分别连接所述至少两条液冷管道的外壁及所述电芯组的至少一个壁,并填充所述至少两条液冷管道与所述电芯组之间和/或所述至少两条液冷管道之间的间隙。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组件还包括:连接件,分别与所述至少两条液冷管道的外壁固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至少两条液冷管道的外壁连接为一体结构。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组件还包括:加强筋,设于所述至少两条液冷管道中的至少一条液冷管道中,所述加强筋与所述至少一条液冷管道的内壁相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所述连接件及所述液冷管道为一体结构。7.如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定义有第二方向,所述至少两条液冷管道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间隔排列;所述连接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平行,或者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形成夹角。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定义有第三方向,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所述液冷管道的数量为至少三条,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液冷管道之间连接有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自所述冷却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侧延伸至另一侧,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件的延伸方向不同。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条液冷管道的外壁固接。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定义有第二方向,所述至少两条液冷管道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间隔排列;所述热管理组件还包括限定结构,所述限定结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冷却部的两端,所述限定结构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定结构为中空结构。12.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箱体及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
组,所述电池模组置于所述电池箱体中;所述电池模组包括至少两组电芯组,所述至少两组电芯组沿第三方向排布,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13.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包,所述电池包为所述用电装置的供电电源。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用电装置。该电池模组包括:至少一组电芯组和至少一组热管理组件。其中,电芯组包括多个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的电芯。热管理组件包括冷却部,冷却部包括至少两条液冷管道,该至少两条液冷管道沿第一方向延伸。热管理组件还包括弹性导热部,弹性导热部包覆连接于至少两条液冷管道的外壁并与电芯组的至少一个壁连接。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提高液冷管道的结构稳定性,防止液冷管道在电芯充放电产生呼吸式膨胀的过程中被挤压破裂或变形,并且能够提高冷却效能。能。能。
技术研发人员:
罗峥 施建蒙 席兵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1
技术公布日:
202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