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布液器、
换热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高速推进,城市空间价值越来越高,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使空调机组的占用空间不断变小,占用空间更小的空调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3.蒸发器作为商用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换热能力直接影响到空调机组的能力、能效,同时其外形也直接决定空调机组的外观尺寸。商用空调机组的蒸发器主要有降膜式、满液式和干式三种结构形式,其中因降膜式蒸发器具有换热性能好、制冷剂充注量少等优势,目前已在水冷螺杆、风冷螺杆、离心机等机型广泛应用。降膜式蒸发器的布液器为矩形多孔板结构,在蒸发器壳体内部所占空间较大,对内部换热管布置有一定的限制。同时相对于满液式及干式蒸发器,降膜式蒸发器结构较为复杂,亟需对降膜式蒸发器结构进行优化,提升降膜式蒸发器加工及装配效率。
4.目前的现有技术的降膜式蒸发器,参见图5,其壳体11’的内部空间有限,而现有技术中的布液器12’是矩形多孔板结构,矩形多孔板结构的布液器需要连接件挂在内部,可以看出,布液器所占空间较大,导致蒸发器内部的换热13’的布置方式以及布置数量有很大限制,这直接影响了蒸发器的能效。
5.综上
所述,现有技术中换热器内的布液器占用空间较大,对换热器内部的换热管布置有限制作用,降低了换热器的能效。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布液器、换热器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热器内的布液器占用空间较大,对换热器内部的换热管布置有限制作用,降低了换热器的能效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布液器,包括:
顶板,顶板上设置有进液口;两个侧板,两个侧板相对设置并与顶板相连;封板,封板连接在侧板上,顶板、两个侧板和封板之间围成进液通道,封板上设置有
过流孔;进液通道与进液口连通,进液通道与过流孔连通;沿进液口至过流孔的方向,进液通道的过流面积逐渐增大;侧板与封板之间通过铆钉进行定位,侧板与封板固定连接。
8.进一步地,侧板与顶板之间形成的弯折角为120
°
~150
°
。
9.进一步地,进液通道的横截面呈梯形,顶板位于梯形的上底位置,封板位于梯形的下底位置。
10.进一步地,还包括:均液板,均液板设置在进液通道内,均液板上设置有均液孔。
11.进一步地,均液板将进液通道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与进液口连通,第一腔室通过均液孔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二腔室与过流孔连通。
12.进一步地,侧板具有背离进液通道延伸的折边,折边上开设有辅助过流孔。
13.进一步地,所有辅助过流孔的面积之和等于折边面积的50%~80%。
14.进一步地,封板的两端具有连接板,连接板与侧板平行,侧板通过铆钉与连接板定位,连接板与侧板之间通过点焊或间断焊进行固定连接。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上述的布液器。
16.进一步地,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内部设置有换热管,布液器设置在壳体内部。
17.进一步地,侧板具有背离进液通道延伸的折边,折边上开设有辅助过流孔;折边与壳体的内壁连接。
18.进一步地,换热器具有吸气口,折边对应吸气口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区域,辅助过流孔为多个,至少部分辅助过流孔位于第一区域内,位于第一区域内的辅助过流孔的直径小于位于第一区域外的辅助过流孔的直径。
19.进一步地,换热器为降膜式蒸发器。
20.进一步地,布液器的横截面积和降膜式蒸发器冷量之间的关系如下:s1=0.0006x+1,s2=0.00022x+1.0065,s1≤s≤s2;s为布液器的横截面积,单位m2;x为降膜式蒸发器冷量,单位rt。
21.进一步地,进液通道的横截面呈梯形,顶板位于梯形的上底位置,封板位于梯形的下底位置;
22.封板的宽度为w1,单位为mm;换热管的布管宽度为w2,单位为mm;w1≥w2+6mm。
23.进一步地,顶板与封板之间的距离为h,单位为mm;w1
×
20%≤h≤w1
×
40%。
24.进一步地,布液器还包括均液板,均液板设置在进液通道内,均液板上设置有均液孔;均液板的长度为l2,单位为mm;封板的长度为l,单位为mm;l2=l-100mm。
25.进一步地,均液板将进液通道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与进液口连通,第一腔室通过均液孔与第二腔室连通;第二腔室与过流孔连通;第一腔室的高度为h1,单位为mm;顶板与封板之间的距离为h,单位为mm;h1=h
×
50%,h1≥15mm。
26.进一步地,所有辅助过流孔的流通面积之和为s3;换热器具有出气口,出气口的直径为s4;s3≥s4。
27.进一步地,折边背离进液通道延伸的宽度为l1,单位为mm;侧板与顶板之间形成的弯折角为α1;换热管的直径为d1,单位为mm;l1≥(d1
×
1.21+10mm)
÷
sin(180
°‑
α1)。
2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换热器。
29.本实用新型的布液器,将顶板、侧板和封板作为主体结构。其中,具有进液口的顶板这一侧,整体较窄且进液通道的过流面较小,而具有过流孔的封板这一侧,整体较宽且进液通道的过流较大。布液器整体呈上窄下宽的形状,这种形状的布液器在放入换热器的壳体内部时,较窄的顶板可以更贴近壳体的内壁,上窄下宽整体形状也更加贴合换热器壳体内部的顶部空间。这样使得布液器在换热器内部占用的空间变小,而节省的空间可以用来布置更多数量的换热管。不仅如此,更多的空间可以供换热管进行最优布置,使制冷剂在经过换热管时达到换热的最优效率,有效地提升了换热器的能效。不仅如此,侧板与封板装配压紧后,先通过铆钉将侧板与封板进行定位拉紧,再通过焊接等形式固定连接,该方案可有效保证侧板的连接强度。侧板与封板通过固定连接密封,从而达到上盖板与封板形成的腔体内整体密封。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布液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布液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3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布液器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3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布液器的结构分解的立体示意图;
34.图5是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5.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6.图7是本实用实施例的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8.参见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布液器,布液器包括顶板10、两个侧板20和封板30,顶板10上设置有进液口11,两个侧板20相对设置并与顶板10相连;封板30连接在侧板20上,顶板10、两个侧板20和封板30之间围成进液通道40,封板30上设置有过流孔31;进液通道40与进液口11连通,进液通道40与过流孔31连通。沿进液口11至过流孔31的方向,进液通道40的过流面积逐渐增大,侧板20与封板30之间通过铆钉进行定位,侧板20与封板30固定连接。
39.本实用新型的布液器,将顶板、侧板和封板作为主体结构。其中,具有进液口的顶板这一侧,整体较窄且进液通道40的过流面较小,而具有过流孔31的封板这一侧,整体较宽且进液通道40的过流较大。布液器整体呈上窄下宽的形状,这种形状的布液器在放入换热器(蒸发器中)的壳体内部时,较窄的顶板可以更贴近壳体的内壁,上窄下宽整体形状也更加贴合换热器壳体内部的顶部空间,参见图6。这样使得布液器在换热器内部占用的空间变小,而节省的空间可以用来布置更多数量的换热管。不仅如此,更多的空间可以供换热管进行最优布置,使制冷剂在经过换热管时达到换热的最优效率,有效地提升了换热器的能效。不仅如此,侧板与封板装配压紧后,先通过铆钉将侧板与封板进行定位拉紧,再通过焊接等形式固定连接,该方案可有效保证侧板的连接强度。侧板与封板通过固定连接密封,从而达到上盖板与封板形成的腔体内整体密封。
40.优选地,参见图2,侧板20与顶板10之间形成的弯折角α1为120
°
~150
°
。侧板20与顶板10之间弯折角α1的大小决定了布液器的整体形状,具体的角度设置可以根据换热器的尺寸形状进行调节,弯折角α1在上述范围区间内时,布液器自身的均液效果最佳而且能够达到占用空间最小,在换热器内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提升换热器的能效。侧板20与顶板10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焊接连接;侧板位于顶板的两端并与顶板相连,侧板和顶板共同形成了布液器的上盖板结构。上盖板结构顶部设置有挡液板,可以参见图2和图3所示的对应结构,挡液板位于上盖板结构长度方向的两端,由于挡液板是现有技术中的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41.优选地,进液通道40的横截面呈梯形,顶板10位于梯形的上底位置,封板30位于梯形的下底位置。由于进入布液器的制冷剂为汽液共存态,横截面呈梯形的进液通道可降低气体对液态制冷剂布液的影响,提升布液器均液效果。其中,梯形折弯角度α2控制在30
°‑
60
°
效果较好。
42.需要说明的是,梯形折弯角度α2是梯形中为底角。封板30主体是平板结构,封板30与侧板20之间通过连接板焊接,连接板与侧板平行且贴在侧板上,连接板可以与封板焊接或者一体成型。在图2中,封板与连接板之间形成了梯形折弯角度α2。封板30的两端具有连接板32,连接板32与侧板20平行,侧板20通过铆钉与连接板32定位,连接板32与侧板20之间通过点焊或间断焊进行固定连接。这样设置的目的是,方便封板30与侧板20用铆钉定位,而且点焊或间断焊能够避免封板满焊连接导致的变形,焊接工作量小,有效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43.布液器还包括均液板50,均液板50设置在进液通道40内,均液板50上设置有均液孔。均液板50设置在进液通道内进行均液,提升布液器的均液效果。
44.结合图1、图2和图4所示,均液板50将进液通道40分隔为第一腔室41和第二腔室42;第一腔室41与进液口11连通,第一腔室41通过均液孔与第二腔室42连通;第二腔室42与过流孔31连通。节流后的汽液共存制冷剂从进液口流入后,先进入到第一腔室,然后经过均液板实现液态制冷剂的第一次均液,从均液板的均液孔流入到第二腔室,再经过封板上的过流孔实现第二次均液。
45.均液板50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均液板50的形状可以根据顶板和侧板的形状进行设定,均液板上的均液孔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结合图示的本实施例中,均液板50具体的形状为:均液板底部开设上述均液孔,顶部开矩形缺口,矩形缺口尽量向均液板顶部靠齐,第一腔室在布液器宽度方向的截面积不得小于进液口流通面积的0.5倍;矩形缺口的截面积和不小于进液口流通面积的2倍。
46.侧板20具有背离进液通道40延伸的折边21,折边21上开设有辅助过流孔21a。参见图1和图2,折边21朝外延伸形成,顶板、侧板以及侧板上的折边整体呈“几”字形结构或者“π”字形结构。辅助过流孔21a供气态制冷剂经过的,设置辅助过流孔可以有效地防止空调机组的吸气带液问题。
47.进一步地,所有辅助过流孔21a的面积之和等于折边21面积的50%~80%。辅助过流孔21a的面积设置,可以进一步防止吸气带液。
48.侧板20与封板30之间通过铆钉进行定位,侧板20与封板30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封板30主体是平板结构,封板30与侧板20之间通过连接板焊接,连接板与侧板平行且贴在侧板上,连接板可以与封板焊接或者一体成型,具体结构参见图2。为使侧板与连接板贴合更加紧密,在侧板上开腰形铆钉孔及矩形的焊接槽,侧板与封板装配压紧后,先通过抽芯铆钉将侧板与封板进行定位拉紧,再在矩形焊接槽内通过焊接形式加强连接,该方案可有效保证侧板的连接强度。侧板与封板通过焊接形式密封,从而达到上盖板与封板形成的腔体内(即进液通道)整体密封。
49.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布液器,本实施例的布液器的顶板和侧板兼顾了现有技术中布液器的上盖板、均气板、侧挡液板功能及结构,有效精简布液器零部件数量。同时由于从布液器封板流出的冷媒量较大,为防止冷媒从侧挡液板与封板连接处溢出造成吸气带液,常规的矩形多孔板结构布液器的侧挡液板与封板在长度方向上采用满焊连接,焊接工作量大且易造成封板处焊接变形。本实施例的布液器可完全省去该焊接工序,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可避免封板焊接变形。
5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换热器的实施例,参见图6,换热器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布液器。本实施例的换热器为降膜式蒸发器,并以降膜式蒸发器进行举例说明。
51.换热器包括壳体61,壳体61内部设置有换热管62,布液器设置在壳体61内部,布液器为一个,换热管为多个。布液器位于换热管62的上方,封板的过流孔31正对换热管的顶部。进入第二腔室的制冷剂。通过封板的过流孔均匀分配到换热管最上层换热表面,逐层滴淋蒸发。
52.部分空调机组运行热泵工况时(空调机组通过四通阀换向,蒸发器当做冷凝器使用,气态制冷剂从顶部进气口进入,与换热管换热相变冷凝),如采用常规的矩形多孔板结构布液器,从出气口进入壳体内的制冷剂受布液器及侧挡液板阻挡,顶部区域换热管无法与气态制冷剂充分接触,因此影响整体冷凝效果较差。而本换热器中的布液器可完全忽略此侧挡液板的影响。
53.参见图6,侧板20具有背离进液通道40延伸的折边21,折边21上开设有辅助过流孔21a;折边21与壳体61的内壁连接。侧板20的位置和结构可以直接与壳体61内壁连接,折边21不仅用于供气态制冷剂通过,还能作为布液器的安装部件,以固定布液器,起到了一物多用的效果。
54.结合图6和图7所示,换热器具有吸气口63,折边21对应吸气口63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区域211,辅助过流孔21a为多个,至少部分辅助过流孔21a位于第一区域211内,位于第一区域211内的辅助过流孔21a的直径小于位于第一区域211外的辅助过流孔21a的直径。第一区域211的设定是为了进一步防止吸气带液,第一区域211内的辅助过流孔小于其他位置的辅助过流孔,这样换热器吸气口附近的辅助过流孔只能通过气态制冷剂。
55.优选地,在布液器长度方向上,第一区域布置长度为l,第一区域布置长度为l和吸气口63直径φ1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比如要求l/φ1的值2-5之间,优选为3。第一区域内辅助过流孔的直径可以控制在2-20mm之间。
56.换热器内部布液器大小和降膜换热器冷量的关系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换热器的抗吸气带液能力以及成本。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进行改进和优化,布液器的横截面积和降膜式蒸发器冷量之间的关系如下:
57.s1=0.0006x+1,s2=0.00022x+1.0065,s1≤s≤s2;
58.s为布液器的横截面积,单位m2;x为降膜式蒸发器冷量,单位rt。
59.优选地,进液通道40的横截面呈梯形,顶板10位于梯形的上底位置,封板30位于梯形的下底位置;封板30的宽度为w1,单位为mm;换热管62的布管宽度为w2,单位为mm;w1≥w2+6mm。在图6的左右方向为上述宽度的宽度方向,封板30的宽度方向以及换热管的布管宽度均是图6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值。上述的结构形状配合,能够减少布液器的占用空间,提高换热器空间利用效率,同时保证了原有的布液效率。
60.优选地,顶板10与封板30之间的距离为h,单位为mm;w1
×
20%≤h≤w1
×
40%。上述的结构形状配合,能够减少布液器的占用空间,提高换热器空间利用效率,同时保证了原有的布液效率。
61.优选地,布液器还包括均液板50,均液板50设置在进液通道40内,均液板50上设置有均液孔;均液板的长度为l2,单位为mm;封板的长度为l,单位为mm;l2=l-100mm。图4的左右方向为上述长度的长度方向,均液板的长度和封板的长度均是图4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的
长度值。上述的结构形状配合,能够减少布液器的占用空间,提高换热器空间利用效率,同时保证了原有的布液效率。
62.优选地,均液板50将进液通道40分隔为第一腔室41和第二腔室42;第一腔室41与进液口11连通,第一腔室41通过均液孔与第二腔室42连通;第二腔室42与过流孔31连通;第一腔室41的高度为h1,单位为mm;顶板10与封板30之间的距离为h,单位为mm;h1=h
×
50%,h1≥15mm。上述的结构形状配合,能够减少布液器的占用空间,提高换热器空间利用效率,同时保证了原有的布液效率。
63.优选地,所有辅助过流孔21a的流通面积之和为s3;换热器具有出气口,出气口的直径为s4;s3≥s4。上述的结构形状配合,能够减少布液器的占用空间,提高换热器空间利用效率,同时保证了原有的布液效率。
64.优选地,折边21背离进液通道40延伸的宽度为l1,单位为mm;侧板20与顶板10之间形成的弯折角为α1;换热管62的直径为d1,单位为mm;l1≥(d1
×
1.21+10mm)
÷
sin(180
°‑
α1)。上述的结构形状配合,能够减少布液器的占用空间,提高换热器空间利用效率,同时保证了原有的布液效率。
65.本实施例相对于图5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的布液器来说,具有以下优点:
66.开发降膜式蒸发器用紧凑结构布液器:
67.1、同规格及长度壳体的蒸发器,在保证蒸发器高效、可靠运行前提下,提升蒸发器换热能力。
68.2、一般降膜式蒸发器为制冷工况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降膜式蒸发器可兼顾制热工况。
69.3、降膜式蒸发器用上述实施例布液器,可有效预防各均液板焊接变形;同时由于零部件得到有效合并及优化,涉及零部件较少,焊接工作量较小,可有效提升装配效率。
70.4、侧板的折边结构进一步提升了换热器的抗吸气带液能力。
71.5、在保证两侧气态制冷剂流道流通面积不变的前提下,有效利用降膜式蒸发器壳体顶部空间,增加同规格壳体换热管布置数量,以提升同档壳体换热器的换热能效。
7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实施例,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
73.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7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75.当然,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布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10),所述顶板(10)上设置有进液口(11);两个侧板(20),两个所述侧板(20)相对设置并与所述顶板(10)相连;封板(30),所述封板(30)连接在所述侧板(20)上,所述顶板(10)、两个所述侧板(20)和所述封板(30)之间围成进液通道(40),所述封板(30)上设置有过流孔(31);所述进液通道(40)与所述进液口(11)连通,所述进液通道(40)与所述过流孔(31)连通;沿进液口(11)至所述过流孔(31)的方向,所述进液通道(40)的过流面积逐渐增大;所述侧板(20)与所述封板(30)之间通过铆钉进行定位,所述侧板(20)与所述封板(30)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20)与所述顶板(10)之间形成的弯折角(α1)为120
°
~150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通道(40)的横截面呈梯形,所述顶板(10)位于所述梯形的上底位置,所述封板(30)位于所述梯形的下底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液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均液板(50),所述均液板(50)设置在所述进液通道(40)内,所述均液板(50)上设置有均液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布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液板(50)将所述进液通道(40)分隔为第一腔室(41)和第二腔室(42);所述第一腔室(41)与所述进液口(11)连通,所述第一腔室(41)通过所述均液孔与所述第二腔室(42)连通;所述第二腔室(42)与所述过流孔(31)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20)具有背离所述进液通道(40)延伸的折边(21),所述折边(21)上开设有辅助过流孔(21a)。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布液器,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辅助过流孔(21a)的面积之和等于所述折边(21)面积的50%~80%。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板(30)的两端具有连接板(32),所述连接板(32)与所述侧板(20)平行,所述侧板(20)通过铆钉与所述连接板(32)定位,所述连接板(32)与所述侧板(20)之间通过点焊或间断焊进行固定连接。9.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布液器。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壳体(61),所述壳体(61)内部设置有换热管(62),所述布液器设置在所述壳体(61)内部。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20)具有背离所述进液通道(40)延伸的折边(21),所述折边(21)上开设有辅助过流孔(21a);所述折边(21)与所述壳体(61)的内壁连接。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具有吸气口(63),所述折边(21)对应所述吸气口(63)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区
域(211),所述辅助过流孔(21a)为多个,至少部分所述辅助过流孔(21a)位于所述第一区域(211)内,位于所述第一区域(211)内的所述辅助过流孔(21a)的直径小于位于所述第一区域(211)外的所述辅助过流孔(21a)的直径。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降膜式蒸发器。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液器的横截面积和降膜式蒸发器冷量之间的关系如下:s1=0.0006x+1,s2=0.00022x+1.0065,s1≤s≤s2;s为所述布液器的横截面积,单位m2;x为降膜式蒸发器冷量,单位rt。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通道(40)的横截面呈梯形,所述顶板(10)位于所述梯形的上底位置,所述封板(30)位于所述梯形的下底位置;所述封板(30)的宽度为w1,单位为mm;所述换热管(62)的布管宽度为w2,单位为mm;w1≥w2+6mm。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0)与所述封板(30)之间的距离为h,单位为mm;w1
×
20%≤h≤w1
×
40%。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液器还包括均液板(50),所述均液板(50)设置在所述进液通道(40)内,所述均液板(50)上设置有均液孔;所述均液板(50)的长度为l2,单位为mm;所述封板(30)的长度为l,单位为mm;l2=l-100mm。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液板(50)将所述进液通道(40)分隔为第一腔室(41)和第二腔室(42);所述第一腔室(41)与所述进液口(11)连通,所述第一腔室(41)通过所述均液孔与所述第二腔室(42)连通;所述第二腔室(42)与所述过流孔(31)连通;所述第一腔室(41)的高度为h1,单位为mm;所述顶板(10)与所述封板(30)之间的距离为h,单位为mm;h1=h
×
50%,h1≥15mm。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辅助过流孔(21a)的流通面积之和为s3;所述换热器具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的直径为s4;s3≥s4。20.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边(21)背离所述进液通道(40)延伸的宽度为l1,单位为mm;所述侧板(20)与所述顶板(10)之间形成的弯折角为α1;所述换热管(62)的直径为d1,单位为mm;l1≥(d1
×
1.21+10mm)
÷
sin(180
°‑
α1)。2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布液器、换热器及空调器,其中,布液器包括:顶板,顶板上设置有进液口;两个侧板,两个侧板相对设置并与顶板相连;封板,封板连接在侧板上,顶板、两个侧板和封板之间围成进液通道,封板上设置有过流孔;进液通道与进液口连通,进液通道与过流孔连通;沿进液口至过流孔的方向,进液通道的过流面积逐渐增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布液器、换热器及空调器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换热器内的布液器占用空间较大,对换热器内部的换热管布置有限制作用,降低了换热器的能效的问题。降低了换热器的能效的问题。降低了换热器的能效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游浩亮 王小勇 胡海利 胡东兵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8
技术公布日:
202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