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
组件及雾化器。
背景技术:
2.雾化器通常包括油杯和装配在油杯的一端的雾化组件,其中雾化组件包括底座组件、发热体、导油体和
支架,底座和支架相装配,发热体设置在导油体的一侧并由底座组件和支架夹持固定,支架上开设相接于导油体的背离发热体的一侧的下液
通道,油杯内的雾化液通过导油体传导给发热体加热雾化。然而,相关技术中的储油通常仅由导油体本身的材质和结构实现,控油效果不佳,容易产生雾化液泄露或糊芯的现象,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器,能够实现储油,减少对导油体的挤压力,增加换气性,具有良好的防泄漏和防糊芯的效果。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其内形成有容纳腔,
所述雾化组件包括竖直或倾斜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的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具有吸液面和雾化面的导油体以及装配于所述雾化面的一侧的发热体,所述导油体贴合装配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所述雾化组件设置有连通其顶侧空间且相接于所述吸液面的下液通道,所述容纳腔的和所述导油体贴合的壁面开设有多个储液孔,所述储液孔为盲孔且其开口被所述导油体覆盖。
5.进一步地,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底部组件和密封支架,所述密封支架装配于所述底部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安装于所述底部组件和所述密封支架之间,所述导油体的吸液面装配于所述密封支架的一侧,所述下液通道开设于所述密封支架,所述储液孔开设于所述密封支架的和所述导油体相装配的一侧。
6.进一步地,各所述储液孔间隔设置。
7.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储液孔之间的间距相同。
8.进一步地,至少两相邻的储液孔相互连通。
9.进一步地,连通的两储液孔之间开设有连通槽,所述吸液面覆盖所述连通槽的开口;
10.所述连通槽的宽度小于所述储液孔的孔径;和/或,所述连通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储液孔的深度。
11.进一步地,所述密封支架的和所述导油体相装配的一侧开设有换气槽,所述导油体的吸液面和所述换气槽围合形成换气通道,所述换气通道的底端连通所述导油体的雾化面的一侧的空间,所述换气通道的顶端连通所述密封支架的顶部空间。
12.进一步地,所述换气槽连通至少一所述储液孔。
13.进一步地,被连通的所述储液孔的中心在所述换气槽的轴线方向上。
14.进一步地,所述换气槽的宽度小于被连通的所述储液孔的内径;和/或,
15.所述换气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储液孔的深度。
16.进一步地,所述密封支架的顶侧开设有贯通的换气孔,所述换气孔连通所述换气槽的顶端。
17.进一步地,所述密封支架的和所述导油体相装配的一侧开设有下液槽,所述密封支架的顶端开设有连通所述下液槽的顶端的下液孔,所述导油体的吸液面和所述下液槽围合形成下液通道。
18.进一步地,所述下液槽包括和所述导油体中部位置对应的导液槽以及连接于所述导液槽的顶端的至少两支槽,所述密封支架的顶端开设有和所述支槽一一对应的下液孔,所述下液孔连通对应的所述支槽的顶端;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所述发热部正对于所述导液槽。
19.进一步地,所述发热部包括至少两间隔的发热区域,所述导液槽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导液槽分隔为和所述发热区域位置一一对应的子槽。
20.进一步地,所述密封支架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储液孔和所述下液槽均开设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处,导油体嵌置于安装槽内。
21.进一步地,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油杯以及装配于所述油杯的一端的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
22.本实用新型中雾化组件及雾化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23.容纳腔的和导油体贴合的壁面上开设有多个储液孔,并且,导油体覆盖各储液孔的开口,由于导油体和储液孔的位置对应处是避空的,导油体受到的挤压力会更小,导油体的换气性能更好,而且,储液孔具有存储雾化液的功能,在导油体内雾化液过于饱和而流出时,雾化液会先流到储液孔中存储,从而防止雾化液泄露,当导油体内的雾化液被发热体消耗而不足时,储液孔内的雾化液可以补充给导油体,供液更快,从而避免糊芯现象。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雾化组件剖除一部分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雾化组件剖除另一部分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图2中细节a的放大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密封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热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9.在附图中,各附图标记表示:1、底部组件;2、发热组件;3、密封支架;21、导油体;22、发热体;31、储液孔;32、连通槽;33、换气槽;34、换气孔;35、下液槽;36、下液孔;37、安装槽;351、支槽;352、导液槽;353、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1-5,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油杯以及装配于油杯的一端的雾化组件,其中,雾化组件内形成有容纳腔,雾化组件包括竖直或倾斜设置于容纳腔内的发热组件2,发热组件2包括具有吸液面和雾化面的导油体21以及装配于雾化面的一侧的发热体22,导油体21贴合装配于容纳腔的腔壁,雾化组件设置有连通其顶侧空间且相接于吸液面的下液通道,容纳腔的和导油体21贴合的壁面开设有多个储液孔31,储液孔31为盲孔且其开口被导油体21覆盖。
34.容纳腔的和导油体21贴合的壁面上开设有多个储液孔31,并且,导油体21覆盖各储液孔31的开口。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导油体21是平板状的软质导油体,如棉芯导油体,由于导油体21和储液孔31的位置对应处是避空的,导油体21受到的挤压力会更小,导油体21的换气性能更好,而且,储液孔31具有存储雾化液的功能,在导油体21内雾化液过于饱和而流出时,雾化液会先流到储液孔31中存储,从而防止雾化液泄露,当导油体21内的雾化液被发热体22消耗而不足时,储液孔31内的雾化液可以补充给导油体21,供液更快,从而避免糊芯现象。
35.在本实施例中,雾化组件还包括底部组件1和密封支架3,密封支架3装配于底部组件1,发热组件2安装于底部组件1和密封支架3之间,导油体21的吸液面装配于密封支架3的一侧,下液通道开设于密封支架3,储液孔31开设于密封支架3的和导油体21相装配的一侧。本实施例中密封支架3采用韧性软质材料,底部组件1包括和密封支架3的一侧配合的气道件,气道件和密封支架3将发热组件2夹持固定,即相当于底部组件1和密封支架3采用从侧面装配的方式配合,因此,本方案中储液孔31设置在密封支架3的朝向气道件的一侧。
36.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组件还可以包括底部组件1、支架和密封件,密封件为硅胶或橡胶制成的密封圈,支架可以装配在底部组件1的顶侧,即支架和底部组件1采用上下装配的方式,当然也可以是侧装配的方式,发热组件2可以固定在底部组件1和/或支架上,密封件套设在支架外,此时,储液孔31设置在底部组件1和/或支架的与导油体21相装配的侧壁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组件还可以包括侧部组件、硅胶的气道件和密封件,发热组件2装配在侧部组件上,气道件装配于侧部组件且位于发热组件2中发热体22的一侧,密封件套设在侧部组件的顶端和侧壁,在这种情况下,储液孔31可以设置在侧部组件的和导油体21相装配的侧壁上。应当理解,雾化组件的设置形式在此不作限定,只要其内形成有收容腔并且装配有竖直或倾斜设置的发热组件2,并且和发热组件2中的导油体21相贴合的对应部件的侧壁上开设有储液孔31即可。
37.进一步地,各储液孔31间隔设置。优选的,相邻的储液孔31之间的间距相同,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各储液孔31均为圆孔,切孔径和深度均相同,并且,各储液孔31成排且成列设置,即相当于为方形排布,因此,各储液孔31可以实现均匀排布的效果,使得导油体21装配在密封支架3上时受力更为均匀,而且,各储液孔31可以实现对从导油体21析出的雾化液均匀地存储,当导油体21内持液不足时,储液孔31可以实现对导油体21的均匀供液。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孔31可以设置为方形孔、椭圆形孔、五边形孔、六边形孔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各储液孔31采用成排成列排布方式,且为矩形排布,例如,在纵向方向上,相邻的储液孔31之间的间距相同,在横向方向上,相邻的储液孔31之间的间距相同,但纵向方向相比于横向方向上相邻的储液孔31之间的间距可以设置为更小,如此设置,雾化液从顶部朝底部扩散的过程中,储液孔31的储液速率和下液速率更为匹配,从而实现更好的防漏液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各储液孔31也可以为六边形蜂窝状排布方式,如此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各储液孔31的孔径可以设置为不同,优选的,越靠近密封支架3的顶部的储液孔31的孔径可以设置为越大,越靠近两侧边缘处的储液孔31可以设置为越小。应当理解,储液孔31的设置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性组合,在此不作限定。
39.进一步地,至少两相邻的储液孔31相互连通;连通的两储液孔31之间开设有连通槽32,吸液面覆盖连通槽32的开口;连通槽32的宽度小于储液孔31的孔径;和/或,连通槽32的深度小于储液孔31的深度。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靠近进液通道的两列储液孔31分别被相应的连通槽32连通,并且,相应列的储液孔31的中心在对应的连通槽32的轴线上,如此设置,导油体21的靠近下液通道的区域的导液速率最快,因此,这些区域更容易产生雾化液泄露的风险,而设置两列分别由连通槽32连通的储液孔31,可以快速地收储这些雾化液,从而防止雾化液泄露,防泄漏效果更好。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排和/或每一列的储液孔31均可以有连通槽32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液通道的两侧以及底侧可以设置环绕的储液孔31,该环绕的储液孔31可以由连通槽32连通,从而形成连续且包绕于下液通道的两侧和底侧的储液结构,如此,可以达到更好的储液效果,防漏液效果更好。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槽32的深度可以设置为大于储液孔31的深度。应当理解,连通槽32和储液孔31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只要能在导油体21的导液速率较快的地方实现高效储液即可。
41.进一步地,密封支架3的和导油体21相装配的一侧开设有换气槽33,导油体21的吸液面和换气槽33围合形成换气通道,换气通道的底端连通导油体21的雾化面的一侧的空间,换气通道的顶端连通密封支架3的顶部空间。通过直接在密封支架3和导油体21相装配的一侧开设换气槽33的方式,一方面,换气槽33可以提供避空空间,从而减小导油体21受到的挤压力,提升导油体21的换气性能,另一方面,换气槽33无需弯绕,路径更短,换气效果更好。
42.进一步地,密封支架3的顶侧开设有贯通的换气孔34,换气孔34连通换气槽33的顶端和储液腔,消除储液腔内的负压,使得下液更顺畅。具体的,换气孔34为圆孔,并且,换气孔34完全环绕于换气槽33顶部开口的外侧,即换气通道的顶部开口尺寸小于换气孔34的尺寸,如此设置,换气更为通畅。
43.进一步地,换气槽33连通至少一储液孔31,被连通的储液孔31的中心在换气槽33的轴线方向上。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密封支架3上设置有两条换气槽33,并且,密封支架3
的最外侧的两列储液孔31分别由两条换气槽33自底部朝顶部连通,如此设置,可以缩短换气槽33的路径,而且,换气的气体经过导油体21的一侧,可以使得导油体21具有良好的换气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换气槽33也可以设置为连通更靠近中部的列的储液孔31,例如自外侧朝内的第二列。在一些实施例中,换气槽33也可以采用弯折延伸的方式设置,例如,自底部朝上的方向上,换气槽33可以先连通最外侧的储液孔31,然后弯折至一侧以连通自外侧朝内数第二列对应位置以上的储液孔31。
44.进一步的,换气槽33的宽度小于被连通的储液孔31的内径;和/或,换气槽33的深度小于储液孔31的深度。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换气槽33的宽度小于被连通的储液孔31的内径,并且,换气槽33的深度小于储液孔31的深度,如此设置,可以在保证换气效果良好的情况下保证储液孔31的储液效果,而且,不会造成换气槽33漏液。
45.进一步地,密封支架3的和导油体21相装配的一侧开设有下液槽35,密封支架3的顶端开设有连通下液槽35的顶端的下液孔36,导油体21的吸液面和下液槽35围合形成下液通道。
46.下液槽35包括和导油体21中部位置对应的导液槽352以及连接于导液槽352的顶端的至少两支槽351,密封支架3的顶端开设有和支槽351一一对应的下液孔36,下液孔36连通对应的支槽351的顶端;发热体22包括发热部,发热部正对于导液槽35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下液槽35对称设置,并且,下液槽35整体轮廓呈y型,因此,形成的下液通道也整体呈y型,储液腔内的雾化液可以从两下液孔36朝下流,然后经过两支槽351流向导液槽352内,下液更为通畅。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下液孔36和换气孔34之间具有间隔,因此,在换气通道换气时,换气产生的气泡不会堵住下液孔36,可以保证下液的通畅性。在一些实施例中,下液槽35也可以设置有更多的支槽351,例如三个支槽351、四个支槽351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槽351可以为非对称设置。
47.进一步地,发热部包括至少两间隔的发热区域,导液槽352内设置有隔板353,隔板353将导液槽352分隔为和发热区域位置一一对应的子槽。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发热部包括多个短轴依次相连的菱形结构,菱形结构的长轴的端部分别位于两侧,各菱形结构的长轴的端部分别形成两个纵向的发热区域,即本实施例的发热部具有位于两侧的发热区域,导液槽352内设置的隔板353自导液槽352的下方槽壁朝上方延伸,并且隔板353的顶端并未和下液槽35的其余槽壁相接,因此,导液槽352被分隔为顶部连通的子槽,两子槽分别和两发热区域正对,如此设置,子槽内的雾化液至发热区域具有更短的导液路径,供液更快,可以提升雾化效果,避免糊芯。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部也可以设置为具有三个发热区域或四个发热区域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导液槽352内可以设置两个或三个隔板353等将其分隔为三个或四个子槽,每个子槽均和发热区域正对设置。
48.进一步地,密封支架3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37,储液孔31和下液槽35均开设于安装槽37的槽底处,导油体21嵌置于安装槽37内。具体的,储液孔31、下液槽35和换气槽33均开设于安装槽37的背离导油体21的槽壁处,并且,换气槽33在安装槽37的底部的侧壁处朝外弯折,当导油体21嵌置于安装槽37内时,导油体21的底侧和换气槽33的底部弯折处围合形成连通雾化面的一侧空间的开口。
4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内形成有容纳腔,所述雾化组件包括竖直或倾斜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的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具有吸液面和雾化面的导油体以及装配于所述雾化面的一侧的发热体,所述导油体贴合装配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所述雾化组件设置有连通其顶侧空间且相接于所述吸液面的下液通道,所述容纳腔的和所述导油体贴合的壁面开设有多个储液孔,所述储液孔为盲孔且其开口被所述导油体覆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底部组件和密封支架,所述密封支架装配于所述底部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安装于所述底部组件和所述密封支架之间,所述导油体的吸液面装配于所述密封支架的一侧,所述下液通道开设于所述密封支架,所述储液孔开设于所述密封支架的和所述导油体相装配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储液孔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储液孔之间的间距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两相邻的储液孔相互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连通的两储液孔之间开设有连通槽,所述吸液面覆盖所述连通槽的开口;所述连通槽的宽度小于所述储液孔的孔径;和/或,所述连通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储液孔的深度。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支架的和所述导油体相装配的一侧开设有换气槽,所述导油体的吸液面和所述换气槽围合形成换气通道,所述换气通道的底端连通所述导油体的雾化面的一侧的空间,所述换气通道的顶端连通所述密封支架的顶部空间。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槽连通至少一所述储液孔。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被连通的所述储液孔的中心在所述换气槽的轴线方向上。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槽的宽度小于被连通的所述储液孔的内径;和/或,所述换气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储液孔的深度。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支架的顶侧开设有贯通的换气孔,所述换气孔连通所述换气槽的顶端。12.根据权利要求2、7-11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支架朝向所述导油体的一侧开设有下液槽,所述密封支架的顶端开设有连通所述下液槽的顶端的下液孔,所述导油体的吸液面和所述下液槽围合形成下液通道。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液槽包括和所述导油体中部位置对应的导液槽以及连接于所述导液槽的顶端的至少两支槽,所述密封支架的顶端开设有和所述支槽一一对应的下液孔,所述下液孔连通对应的所述支槽的顶端;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所述发热部正对于所述导液槽。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包括至少两间隔的发热区域,所述导液槽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导液槽分隔为和所述发热区域位置一一对应的子槽。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支架的一侧开设有安装
槽,所述储液孔和所述下液槽均开设于所述安装槽的槽底处,所述导油体嵌置于所述安装槽内。16.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杯以及装配于所述油杯的一端的如权利要求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器,雾化器包括油杯以及装配于油杯的一端的雾化组件,雾化组件内形成有容纳腔,雾化组件包括竖直或倾斜设置于容纳腔内的发热组件,发热组件包括具有吸液面和雾化面的导油体以及装配于雾化面的一侧的发热体,导油体贴合装配于容纳腔的腔壁,雾化组件设置有连通其顶侧空间且相接于吸液面的下液通道,容纳腔的和导油体贴合的壁面开设有多个储液孔,储液孔为盲孔且其开口被导油体覆盖。本方案通过储液孔的设置,能够实现储油,减少对导油体的挤压力,增加换气性,具有良好的防泄漏和防糊芯的效果。具有良好的防泄漏和防糊芯的效果。具有良好的防泄漏和防糊芯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张海波 翟公高 王鹏 何海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市卓力能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13
技术公布日:
202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