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环境生态保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生态系统装置。
背景技术:
2.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海洋环境特别是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因大量的围填海工程兴建、过度捕捞、污染物高强度排放等影响而日益恶化,生态系统结构被破坏,滨海湿地大量丧失,致使生物落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变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广大人民众对“绿水青山”的需求愈发强烈,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愈发紧迫,海洋生态文明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污染综合管控、生态综合整治修复与生态系统重建工作是其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
3.为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cn207854798u中公开了一种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装置,这种装置能够有效地创造出适宜海洋生物生存栖息的场所,而且安装简便,稳定可靠,包括了多个平放在水底的主体框架,相邻的两个
所述主体框架之间通过绳索或环链活动连接,在所述主体框架内张拉有由橡胶块制成的生物附着体串,所述生物附着体串包括连接绳或连接链,在所述连接绳或连接链上固定有多个生物附着体,在每个所述生物附着体上又设有不同形状的
孔洞。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cn209105959u中公开了一种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稳定性提升系统的装置,包括围绕在栖息地周围的多个互相连接的稳定架,其中包含四部分及四个角架,一部分为迎水稳定架,一部分为背水稳定架,其余两部分为侧向稳定架,两个迎水侧角架,另外两个为背水侧角架,该装置能够有效地增强栖息地抵御大浪、大潮等灾害的能力,提升整体稳定性。
4.在这两种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装置中,由于仅仅从装置的稳定性方面考虑,设计如何为海洋生物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安全的栖息地,而没有从生物多样性方面考虑,因而可能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生态系统,从而导致生物附着度低,种类少,存活率不高,无法为海洋生物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栖息地。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根据海洋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形状结构的孔洞的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生态系统装置。
6.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生态系统装置,包括附着架,所述附着架划分为迎
水区域、背水区域、侧向区域和内部区域,迎水区域位于附着架的迎水方向,背水区域位于附着架的背水方向,侧向区域位于附着架的侧边,且侧边区域处于迎水区域与背水区域之间,内部区域位于附着架的中部,所述迎水区域形成有游动类动物孔洞,所述背水区域形成有扁平形动物孔洞,所述侧向区域形成有植物孔洞,所述内部区域形成有用于生物活动生存的
棱柱附着体。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迎水区域由若干排列成行的迎水附着块组成,游动类动物孔洞形成于所述迎水附着块的侧壁和顶部。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背水区域由若干排列成行的背水附着块组成,扁平形动物孔洞形成于所述背水附着块的侧壁和顶部。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侧向区域由若干排列成行的侧向附着块组成,植物孔洞形成于所述侧向附着块的侧壁和顶部,所述植物孔洞包含沉水植物孔洞和其它植物孔洞。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部区域由若干阵列排布的内附着块组成,棱柱附着体形成于内附着块内。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附着架的迎水方向的边角形成有用于稳定附着架的迎水角附着块,附着架的背水方向的边角形成有用于稳定附着架的背水角附着块,迎水角附着块和背水角附着块内也形成有用于生物活动生存的棱柱附着体。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棱柱附着体为中空结构,且棱柱附着体的侧壁上形成有若干孔洞。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附着块上形成有若干菌类孔洞,附着块为中空的多边形框架结构,相邻的两个附着块之间通过绳索或环链连接。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附着架水平放置,附着架边沿处形成有若干锚固接点,所述锚固接点上形成有用于将附着架固定在海床上的锚链。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附着架底部设有若干用于支撑附着架的支撑部件,且支撑部件底部与附着架底部平齐。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在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基础上,秉持着生物多样性的理念提出创新,如四角上框架内部四面环材,中央镂空,增设框架面的孔洞,多种开孔形式的平面布局,生物附着体的形状等,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装置在原有基础上增设孔洞结构,并且针对不同生物采用不同的孔洞形式;对生物附着体进行改良创新,使附着体内部增设一层结构,更体现多样性;使用方便,只需陆地上安装好,投入海中即可使用;结构简单,操作难度低;强度高,防冲刷,可附着,适合生物生长。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孔洞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迎水角附着块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背水角附着块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内附着块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迎水附着块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侧向附着块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背水附着块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迎水附着块1,背水附着块2,侧向附着块3,迎水角附着块4,背水角附着块5,锚固接点6,支撑部件7,棱柱附着体8,游动类动物孔洞9,扁平形动物孔洞10,沉水植物
孔洞11,内附着块12,其它植物孔洞13,菌类孔洞14,锚链15。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28.如图1-图8所示,一种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生态系统装置,包括附着架,其特征在于,附着架划分为迎水区域、背水区域、侧向区域和内部区域,迎水区域位于附着架的迎水方向,背水区域位于附着架的背水方向,侧向区域位于附着架的侧边,且侧向区域处于迎水区域与背水区域之间,内部区域位于附着架的中部,迎水区域形成有游动类动物孔洞9,背水区域形成有扁平形动物孔洞10,侧向区域形成有植物孔洞,内部区域形成有用于生物活动生存的棱柱附着体8。
29.将附着架划分为迎水区域、背水区域、侧向区域和内部区域,方便根据具体的海洋环境及生物种类选择不同类型孔洞的附着块。
30.迎水区域由若干排列成行的迎水附着块1组成,游动类动物孔洞9形成于迎水附着块1的侧壁和顶部。游动类动物孔洞9为圆形结构,游动类动物孔洞9可以使得鱼类、螺类、蟹类等生物通过。纺锤形鱼类,如鲤鱼、鲫鱼等,整个身体呈纺锤形而稍扁,在三个体轴中,头尾轴最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整个身体呈流线型或稍侧扁;棍棒形鱼类,如黄鳝、鳗鲡及多种海鳗等,头尾轴特别长,而左右轴和腹轴几乎相等,都很短,使整个体形呈棍棒状,适于在水底泥土中穴居和水底砂石中生活;螺壳圆锥形,坚厚,壳高约3厘米,壳顶尖,螺层7层,缝合线深,体螺层略大;壳口卵圆形,边缘完整,头部圆柱形。足位于头部下方,形大,跖面宽阔,头和足能缩入壳内;蟹类体型宽扁,少数窄长。雄性腹部略呈三角形或窄长形,雌性腹部宽大,多呈长圆形或圆形。
31.背水区域由若干排列成行的背水附着块2组成,扁平形动物孔洞10形成于背水附着块2的侧壁和顶部。扁平形动物孔洞10为椭圆形结构,扁平形动物孔洞10适合身形为扁平状的动物通过;侧扁形鱼类,如鲳鱼、蝴蝶鱼、鳊鱼、胭脂鱼、燕鱼等,左右轴最短,头尾轴和背腹轴的比例差不太多,形成左右两侧对称的扁平形,使整个体型显及扁宽,生活在水的中、下层;平扁形鱼类,如魟、鳐、鮟鱇和鲇等,左右轴特别长,背腹轴很短,使体型呈上下扁平,多营底栖生活。
32.侧向区域由若干排列成行的侧向附着块3组成,植物孔洞形成于侧向附着块3的侧壁和顶部,植物孔洞包含沉水植物孔洞11和其它植物孔洞13。
33.沉水植物孔洞11为矩形结构,适合各种沉水植物、藻类、苔藓类等植物附着,其它植物孔洞13为六边形结构,其边角比沉水植物孔洞11多,更适宜植物的附着。沉水型水生植物根茎生于泥中,整个植株沉入水中,具发达的通气组织,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叶多为狭长或丝状,能吸收水中部分养分,在水下弱光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发育;部分海藻在外形上有类似高等植物根、茎、叶的构造,形状多样化,有球形、椭圆形、圆盘形、卵圆形、多角形、三角形、圆桶形、纤维形、棒形和弓形等。
34.内部区域由若干阵列排布的内附着块12组成,棱柱附着体8形成于内附着块12内。棱柱附着体8为菱形结构,用于动植物的生存栖息。
35.附着架的迎水方向的边角形成有用于稳定附着架的迎水角附着块4,附着架的背水方向的边角形成有用于稳定附着架的背水角附着块5,迎水角附着块4和背水角附着块5
内也形成有用于生物活动生存的棱柱附着体8。
36.迎水角附着块4和背水角附着块5为内部中空的框架结构,棱柱附着体8分别固定在迎水角附着块4和背水角附着块5的框架内,迎水角附着块4和背水角附着块5用于支撑附着架,维持附着架的稳定。
37.棱柱附着体8为中空结构,且棱柱附着体8的侧壁上形成有若干孔洞。棱柱附着体8的孔洞方便生物的活动,孔洞的结构形状可根据具体的海洋环境以及生物的种类进行合理的选择。
38.附着块上形成有若干菌类孔洞14,附着块为中空的多边形框架结构,相邻的两个附着块之间通过绳索或环链连接。
39.菌类孔洞14分布在附着块的各个表面,且菌类孔洞为圆形结构,其直径远远小于游动类动物孔洞的直径;通过绳索或环链能够在保证附着块稳定的连接的同时还可以使得附着架在大浪、大潮的时候附着块可以小范围的活动,从而避免附着块因连接太过紧固而发生损坏。
40.附着架水平放置,附着架边沿处形成有若干锚固接点6,锚固接点6上形成有用于将附着架固定在海床上的锚链15。锚固接点6位于附着架的迎水方向以及侧边方向,附着架通过锚链固定在海床上,能够保证附着架在大风、大浪、大潮的环境下不会发生移动、翻转等损害附着架的情况发生,保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生物的多样性。
41.附着架底部设有若干用于支撑附着架的支撑部件7,且支撑部件7底部与附着架底部平齐。支撑部件7设置在迎水角附着块4的外侧、背水附着块2的背水侧和外侧以及侧向附着块3的外侧,支撑部件7用于支撑附着架,保证附着架在海床上能够稳定放置,同时能够提升附着架抵御大浪、大潮的能力。
42.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43.将迎水附着块1、背水附着块2、侧向附着块3、迎水角附着块4、背水角附着块5和内附着块12在陆地上用环链或绳索连接安装好,然后运输到海上,投入海中,通过锚链将整个装置固定在海底,在安装时根据投送的位置环境以及在该海域生活的海洋生物的种类选择具体的不同孔洞的附着块,在本实施例中,当海洋环境中游动类动物较多时,迎水附着块1将会采用游动类动物孔洞9,同时内附着块12中的棱柱附着体8将主要设置成游动类动物孔洞9,同时其它附着块将会采用其它类型的孔洞,以保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稳定性。
44.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45.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图中附图标记:迎水附着块1,背水附着块2,侧向附着块3,迎水角附着块4,背水角附着块5,锚固接点6,支撑部件7,棱柱附着体8,游动类动物孔洞9,扁平形动物孔洞10,沉水植物孔洞11,内附着块12,其它植物孔洞13,菌类孔洞14,锚链15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技术特征:
1.一种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生态系统装置,包括附着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架划分为迎水区域、背水区域、侧向区域和内部区域,迎水区域位于附着架的迎水方向,背水区域位于附着架的背水方向,侧向区域位于附着架的侧边,且侧向区域处于迎水区域与背水区域之间,内部区域位于附着架的中部,所述迎水区域形成有游动类动物孔洞(9),所述背水区域形成有扁平形动物孔洞(10),所述侧向区域形成有植物孔洞,所述内部区域形成有用于生物活动生存的棱柱附着体(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生态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水区域由若干排列成行的迎水附着块(1)组成,游动类动物孔洞(9)形成于所述迎水附着块(1)的侧壁和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生态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水区域由若干排列成行的背水附着块(2)组成,扁平形动物孔洞(10)形成于所述背水附着块(2)的侧壁和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生态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向区域由若干排列成行的侧向附着块(3)组成,植物孔洞形成于所述侧向附着块(3)的侧壁和顶部,所述植物孔洞包含沉水植物孔洞(11)和其它植物孔洞(1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生态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区域由若干阵列排布的内附着块(12)组成,棱柱附着体(8)形成于内附着块(12)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生态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架的迎水方向的边角形成有用于稳定附着架的迎水角附着块(4),附着架的背水方向的边角形成有用于稳定附着架的背水角附着块(5),迎水角附着块(4)和背水角附着块(5)内也形成有用于生物活动生存的棱柱附着体(8)。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生态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棱柱附着体(8)为中空结构,且棱柱附着体(8)的侧壁上形成有若干孔洞。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生态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块上形成有若干菌类孔洞(14),附着块为中空的多边形框架结构,相邻的两个附着块之间通过绳索或环链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生态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架水平放置,附着架边沿处形成有若干锚固接点(6),所述锚固接点(6)上形成有用于将附着架固定在海床上的锚链(15)。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生态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架底部设有若干用于支撑附着架的支撑部件(7),且支撑部件(7)底部与附着架底部平齐。
技术总结
一种集式海洋生物栖息地生态系统装置,包括附着架,所述附着架划分为迎水区域、背水区域、侧向区域和内部区域,迎水区域位于附着架的迎水方向,背水区域位于附着架的背水方向,侧向区域位于附着架的侧边,且侧边区域处于迎水区域与背水区域之间,内部区域位于附着架的中部,所述迎水区域形成有游动类动物孔洞,所述背水区域形成有扁平形动物孔洞,所述侧向区域形成有植物孔洞,所述内部区域形成有用于生物活动生存的棱柱附着体;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生态系统装置在原有基础上增设孔洞结构,并且针对不同生物采用不同的孔洞形式;对生物附着体进行改良创新,使附着体内部增设一层结构,更体现多样性。更体现多样性。更体现多样性。
技术研发人员:
李明昌 徐笑行 赵西增 罗敏 曹露 潘昀 刘维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浙江海洋大学
技术研发日:
2022.11.01
技术公布日:
202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