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
隔声模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
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多使用的是复合吸隔声板,利用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和声波在不同阻抗条件下的反射来降低声波的透射。通过将阻尼毡、吸声材料、穿孔板和均质板(金属、非金属)多层复合来实现。由于遵循质量定律,在中高频具有较好的隔声效果,而在低频段效果较差。为了提高低频隔声效果必须增加厚度、增加复合材料层数来提高面密度,导致其厚重,在很多场合下使用都受到限制。
3.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低频段隔声量会导致隔声构件厚重,固定龙骨的强度需要提高,导致安装工序更加复杂,不便于施工。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通过设置卡槽与连接件,便于隔声模块之间组合安装。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包括若干个单胞,
所述单胞包括第一
框架、第二框架以及薄膜,所述薄膜位于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之间;所述第一框架的两侧配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框架的两侧配置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槽的槽口部分相对设置;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插设在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槽内,使得若干个所述单胞通过所述连接件组合在一起。
7.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槽之间的开口宽度相同。
8.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卡槽以及所述第二卡槽皆平行配置有外折边以及内折边,所述外折边的长度小于所述内折边的长度,所述第一卡槽以及所述第二卡槽的所述内折边分别与所述第一框架以及所述第二框架贴合。
9.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连接件配置为“h”型,所述连接件的两侧长边分别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槽内,通过所述连接件中间的横杆使得两个相邻的所述单胞相连。
10.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于,所述连接件的外侧包覆有隔振橡胶。
1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单胞之间未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贴合的部位配置有橡胶条。
1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单胞上配置有质量块,所述质量块位于所述薄膜上。
1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采用格栅式设置。
1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的格栅厚度不小于5
㎜
,宽度不小于5
㎜
。
1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于,所述隔振橡胶的厚度不小于1
㎜
。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7.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通过配置有若干个隔声模块单胞,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单独使用,也可根据现有结构,通过单胞的两侧设置有卡槽以及连接件,通过连接件插设在卡槽内,将若干个单胞进行组合,这种配置能够实现装配式的设计,避免进行裁剪,现场安装方便、迅速;还能根据目标频率段的隔声量对单胞的尺寸、薄膜厚度、质量块尺寸进行参数化设计。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单胞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单胞整体爆炸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单胞整体结构俯视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组合整体结构正视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组合图4中aa视角示意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图6中1-1结构放大示意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整体结构组合后示意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整体结构组合正视图;
26.图9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整体结构图8中aa示意图;
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整体结构图8中bb示意图;
28.图1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实施例1整体示意图;
29.图1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实施例1整体示意图。
30.图中:
31.1、单胞;11、第一框架;111、第一卡槽;12、第二框架;121、第二卡槽;13、薄膜;14、外折边;15、内折边;16、质量块;2、连接件;21、长边;22、横杆;23、隔振橡胶;3、橡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3.如图1-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包括若干个单胞1,单胞1包括第一框架11、第二框架12以及薄膜13,薄膜13位于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之间;第一框架11的两侧配置有第一卡槽111,第二框架12的两侧配置有第二卡槽121,第一卡槽111与第二卡槽121的槽口部分相对设置;还包括连接件2,连接件2插设在第一卡槽111与第二卡槽121内,使得若干个单胞1通过连接件2组合在一起,薄膜13牢牢粘接于第一框架11以及第二框架12上,形成四周固定约束条件。薄膜13密度宜在1000kg/m3左右,杨氏模量不低于2e8pa,厚度宜在0.1~1
㎜
,根据使用的酸碱环境、耐高温及防火性能合理选择薄膜13种类,确定薄膜13种类后根据目标频率段的隔声量对薄膜13的尺寸和厚度设计。第一框架11以及第二框架12宜采用铝合金等刚度大的轻质材质;第一卡槽111以及第二卡槽121宜与第一框架11以及第二框架12选用相同的材质,可采用铆接、螺栓方式固定于第一框架11以及第二框架12上,也可采用激光切割方式将第一框架11以及第二框架12和第一卡槽111以及第二卡槽121一体成型。
34.第一卡槽111与第二卡槽121之间的开口宽度相同。
35.第一卡槽111以及第二卡槽121皆平行配置有外折边14以及内折边15,外折边14的长度小于内折边15的长度,第一卡槽111以及第二卡槽121的内折边15分别与第一框架11以及第二框架12贴合。
36.连接件2配置为“h”型,连接件2的两侧长边21分别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一卡槽111与第二卡槽121内,通过连接件2中间的横杆22使得两个相邻的单胞1相连,h型安装件内部的h型连接件尺寸根据卡槽和模块厚度设计,其材质可选择不锈钢、铝合金刚度强的材料,h型安装件可根据需求任意切割裁剪。
37.如图6所示连接件2的外侧包覆有隔振橡胶23,h型连接件外部包覆1mm厚的天然橡胶,保证模块之间紧密连接,同时降低结构振动产生的固体声。
38.单胞1之间未通过连接件2连接贴合的部位配置有橡胶条3,橡胶条3设置于第一卡槽111以及第二卡槽121的另一侧,用于降低结构振动引起的固体声,材质宜为天然橡胶。
39.单胞1上配置有质量块16,质量块16位于薄膜13上,质量块16可选用不锈钢,尺寸大小及厚度需根据薄膜13的选型进行设计。
40.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也能够采用格栅式设置,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的格栅厚度不小于5
㎜
,宽度不小于5
㎜
,保证格栅及安装卡槽的刚度。
41.声学超材料模块的装配如图7所示,以3x3单层声学超材料模块的装配为例。
42.实施例1
43.实际使用中,由于单胞1之间能够通过连接件组合,所以也可将单胞1进行阵列成的模块,并在厚度方向叠合多层来提升低频隔声性能。如图11-12所示,当遇到圆形或矩形物体隔声时可采用多个单胞拼装组合的方式解决,当遇到其他不规则的物体隔声时可以按照此拼装排列方式解决。
4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他落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单胞(1),所述单胞(1)包括第一框架(11)、第二框架(12)以及薄膜(13),所述薄膜(13)位于所述第一框架(11)与所述第二框架(12)之间;所述第一框架(11)的两侧配置有第一卡槽(111),所述第二框架(12)的两侧配置有第二卡槽(121),所述第一卡槽(111)与所述第二卡槽(121)的槽口部分相对设置;还包括连接件(2),所述连接件(2)插设在所述第一卡槽(111)与所述第二卡槽(121)内,使得若干个所述单胞(1)通过所述连接件(2)组合在一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111)与所述第二卡槽(121)之间的开口宽度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111)以及所述第二卡槽(121)皆平行配置有外折边(14)以及内折边(15),所述外折边(14)的长度小于所述内折边(15)的长度,所述第一卡槽(111)以及所述第二卡槽(121)的所述内折边(15)分别与所述第一框架(11)以及所述第二框架(12)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配置为“h”型,所述连接件(2)的两侧长边(21)分别位于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卡槽(111)与所述第二卡槽(121)内,通过所述连接件(2)中间的横杆(22)使得两个相邻的所述单胞(1)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的外侧包覆有隔振橡胶(2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胞(1)之间未通过所述连接件(2)连接贴合的部位配置有橡胶条(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胞(1)上配置有质量块(16),所述质量块(16)位于所述薄膜(13)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11)与所述第二框架(12)采用格栅式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11)与所述第二框架(12)的格栅厚度不小于5
㎜
,宽度不小于5
㎜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橡胶的厚度不小于1
㎜
。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声学超材料隔声模块,属于隔声模块技术领域,通过配置有若干个隔声模块单胞,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单独使用,也可根据现有结构,通过单胞的两侧设置有卡槽以及连接件,通过连接件插设在卡槽内,将若干个单胞进行组合,这种配置能够实现装配式的设计,避免进行裁剪,现场安装方便、迅速;还能根据目标频率段的隔声量对单胞的尺寸、薄膜厚度、质量块尺寸进行参数化设计。膜厚度、质量块尺寸进行参数化设计。膜厚度、质量块尺寸进行参数化设计。
技术研发人员:
陈翔宇 彭坤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厦门环寂高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5
技术公布日:
202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