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热电厂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厂锅炉
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厂锅炉是指发电厂中向汽轮机提供规定数量和质量蒸汽的中大型锅炉。火力发电厂的主要热力设备之一;其在使用过程中燃料的燃烧会产生一定的烟气,而烟气中通常具有一定的热量,直接排放会造成热能的浪费,因此通常会将烟气管道和输水管道之间连通设置,以用于对水的预热处理。
3.烟气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粉尘、颗粒等,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粉尘、颗粒等会粘连在烟管的内壁上,长时间不对其进行清理会导致烟管的内壁增厚,从而影响烟气的热量向外部传导,造成热回收效果的下降,由于烟管大多尺寸有限,人工对烟管的内部进行清洁存在着诸多不便,同时在人工进行清洁时,装置无法继续运行。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以解决现有烟管中粉尘等不便于清理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换
热管,
所述换热管的外侧设置有与其外壁贴合设置的水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均设置有和外部机构连通的烟管,所述换热管的顶端和烟管之间设置有输出槽,底端和烟管之间设置有输入槽,所述输出槽的内部设置有滑移块,所述滑移块上平行于轴向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换热管的内部循环滑动连接有
钢丝绳,且钢丝绳和滑移块之间固定连接,所述钢丝绳传动滑移块在输出槽、换热管和输出槽的内部往复运动,所述滑移块的外壁上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橡胶环,且橡胶环朝向输入槽的方向设置,所述输入槽上螺纹连接有承接盒。
6.优选的,所述橡胶环呈弧形结构,且弧形结构的开口朝向输入槽的一侧,使得弧形结构的外圈可以对换热管的内壁灰尘进行刮取。
7.优选的,所述输入槽和输出槽中均固定连接有框架,且框架和滑移块之间间隙配合。
8.优选的,所述换热管的外侧设置有支架,且支架上螺栓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并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套设有驱动,所述支架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钢丝绳转向的定。
9.优选的,所述钢丝绳呈环形结构,其一段沿换热管的螺旋方向设置于换热管的内部,另一段装配于支架的定上,所述钢丝绳紧绷设置,所述驱动电机通过驱动传动钢丝绳进行往复位移。
1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1.通过在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设置输入槽和输出槽,且配合换热管设置具有一定厚度的滑移块,滑移块的外壁上等间距设置若干个橡胶环,橡胶环呈弧形结构,在驱动电机和钢
丝绳的传动下,滑移块在换热管的内部位移,利用橡胶环和换热管内壁之间贴合滑动,实现橡胶环对换热管内壁上灰尘的刮取,从而实现便捷的清洁效果;由于滑移块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使得滑移块在位移过程中,烟气可以通过通孔向上流动,因此清灰机构的运作不会阻碍装置的正常运行,提升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正视等轴测图;
1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钢丝绳结构图;
1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输入端内部结构图;
1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输出端内部结构图。
16.附图标记说明:1、换热管;2、水管;3、输出槽;4、输入槽;5、烟管;6、支架;7、驱动电机;8、驱动;9、定;11、承接盒;12、钢丝绳;13、滑移块;14、橡胶环;15、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参照图1-4,一种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管1,换热管1的外侧设置有与其外壁贴合设置的水管2,换热管1的两端均设置有和外部机构连通的烟管5,换热管1的顶端和烟管5之间设置有输出槽3,底端和烟管5之间设置有输入槽4,输出槽3的内部设置有滑移块13,优选的滑移块13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得在钢丝绳12传动过程中,滑移块13不会绕其直径发生转动,造成滑移块13倾斜,使橡胶环14失去刮取效果,滑移块13上平行于轴向开设有多个通孔,换热管1的内部循环滑动连接有钢丝绳12,且钢丝绳12和滑移块13之间固定连接,钢丝绳12传动滑移块13在输出槽3、换热管1和输出槽3的内部往复运动,滑移块13的外壁上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橡胶环14,且橡胶环14朝向输入槽4的方向设置,输入槽4上螺纹连接有承接盒11,优选的输入槽4的下端面呈倾斜朝向承接盒11的方向设置,使得掉落的灰尘可以沿倾斜面向承接盒11中位移,螺纹连接的承接盒11可以便捷的取下,实现对灰尘的清洁,橡胶环14呈弧形结构,且弧形结构的开口朝向输入槽4的一侧,使得弧形结构的外圈可以对换热管1的内壁灰尘进行刮取,优选的橡胶环14采用耐温橡胶材质,保证在受到烟气的热量时,不会发生变形,同时橡胶环14具有向外侧的弹性,保证和换热管1内壁之间的贴合紧密性,保证刮取效果,输入槽4和输出槽3中均固定连接有框架15,且框架15和滑移块13之间间隙配合,优选的框架15呈环形阵列的多段式结构,保证滑移块13的下方镂空,从而使得刮取的灰尘可以向下掉落,换热管1的外侧设置有支架6,且支架6上螺栓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7,并且驱动电机7的输出轴套设有驱动8,支架6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钢丝绳12转向的定9,钢丝绳12呈环形结构,其一段沿换热管1的螺旋方向设置于换热管1的内部,另一段装配于支架6的定9上,钢丝绳12紧绷设置,驱动电机7通过驱动8传动钢丝绳12进行往复位移,优选的钢丝绳12和驱动8对接位置处设置有压板,压板的两侧开口大,中间开口小,保证钢丝绳12和驱动8之间具有良好的接触效果,进而保证驱动电机7的传动效果。
1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的实施原理为:烟气通过烟管5进入输入槽4中,经由输入槽4进入换热管1中,烟气在换热管1中流动时,热量通过换热管1内
壁传导至水管2中的水流中,对水流进行预热;装置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启动驱动电机7转动,驱动电机7传动驱动8进行转动,驱动8传动连接钢丝绳12进行位移,固定连接于钢丝绳12上的滑移块13随钢丝绳12一同位移,滑移块13在位移过程中,外壁上的橡胶环14对换热管1内壁上粘连的杂质进行刮取,多组橡胶环14保证刮取的效果,滑移块13在运动过程中,烟气可以通过滑移块13上的通孔向上流动,因此烟气的运行不会受到干扰,使得换热管1的清理无需停机进行,提升装置的实用性,滑移块13在换热管1中滑动至输入槽4内部的框架15内侧时,被刮下的粉尘等,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掉落,最终沿输入槽4的倾斜下端面运动至承接盒11的内侧,实现承接,将承接盒11旋下后,即可以实现承接盒11内部物料的便捷清理作业;随后滑移块13在驱动电机7的反向传动作用下复位至输出槽3中,重复上述操作,以此保证刮取的洁净度。
2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管(1),所述换热管(1)的外侧设置有与其外壁贴合设置的水管(2),所述换热管(1)的两端均设置有和外部机构连通的烟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1)的顶端和烟管(5)之间设置有输出槽(3),底端和烟管(5)之间设置有输入槽(4),所述输出槽(3)的内部设置有滑移块(13),所述滑移块(13)上平行于轴向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换热管(1)的内部循环滑动连接有钢丝绳(12),且钢丝绳(12)和滑移块(13)之间固定连接,所述钢丝绳(12)传动滑移块(13)在输出槽(3)、换热管(1)和输出槽(3)的内部往复运动,所述滑移块(13)的外壁上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橡胶环(14),且橡胶环(14)朝向输入槽(4)的方向设置,所述输入槽(4)上螺纹连接有承接盒(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环(14)呈弧形结构,且弧形结构的开口朝向输入槽(4)的一侧,使得弧形结构的外圈可以对换热管(1)的内壁灰尘进行刮取。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槽(4)和输出槽(3)中均固定连接有框架(15),且框架(15)和滑移块(13)之间间隙配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1)的外侧设置有支架(6),且支架(6)上螺栓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7),并且驱动电机(7)的输出轴套设有驱动(8),所述支架(6)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钢丝绳(12)转向的定(9)。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绳(12)呈环形结构,其一段沿换热管(1)的螺旋方向设置于换热管(1)的内部,另一段装配于支架(6)的定(9)上,所述钢丝绳(12)紧绷设置,所述驱动电机(7)通过驱动(8)传动钢丝绳(12)进行往复位移。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管、水管和烟管,所述换热管的顶端设置有输出槽,底端设置有输入槽,所述输出槽的内部设置有滑移块,所述钢丝绳传动滑移块在输出槽、换热管和输出槽的内部往复运动,所述滑移块的外壁上均匀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橡胶环,所述输入槽上螺纹连接有承接盒,本方案,通过在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设置输入槽和输出槽,且配合换热管设置具有一定厚度的滑移块,滑移块的外壁上等间距设置若干个橡胶环,橡胶环呈弧形结构,在驱动电机和钢丝绳的传动下,滑移块在换热管的内部位移,利用橡胶环和换热管内壁之间贴合滑动,实现橡胶环对换热管内壁上灰尘的刮取,从而实现便捷的清洁效果。从而实现便捷的清洁效果。从而实现便捷的清洁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牟春鹏 曹云龙 卢国亮 欧孝川 杨明旺 郭可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内蒙古大唐国际锡林浩特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01
技术公布日:
202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