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
真空贴合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三合一真空腔室的真空贴合机。
背景技术:
2.真空贴合机是一种贴合设备,其基本原理:在密封腔室内放置产品和膜,密封腔室抽真空时,膜会发生形变,即沿着产品表面进行变形,继而实现了贴合。
3.传统的真空贴合设备的密封腔室是上下两层的,中间的组合腔室内进行贴合。这种方式的贴合设备在使用时,由于产品的厚度不同,导致抽真空时,产品表面的膜会受力也不均匀,继而造成膜的损伤,甚至膜发生断裂,影响产品贴膜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三合一真空腔室的真空贴合机。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三合一真空腔室的真空贴合机,该三合一真空腔室包括:
6.上腔室,
所述上腔室的底部为敞口端,所述上腔室还连通设置第一真空管路,所述上腔室与位于机架上且能驱动上腔室朝下腔室方向闭合或分开的驱动组件连接;
7.下腔室,位于上腔室下方的所述下腔室的顶部为敞口端,所述下腔室还连通设置第二真空管路,所述下腔室固定设置在机架上;
8.中腔室,该中腔室位于上腔室和下腔室之间且在外力作用下能沿水平方向移动,所述中腔室的顶部和底部均为敞口端,且所述中腔室内还设置有将中腔室分隔为上下两部分的
网板。此处的外力可以是人工,也可以是气缸或电缸等直线型动力源,将中腔室移出上腔室和下腔室的竖直轴线,方便上料和下料,当需要闭合时,再将中腔室移动至上腔室和下腔室的竖直轴线处。
9.进一步的,所述中腔室的底部敞口端和顶部敞口端分别设置向内的挡边,在顶部和底部的两个挡边之间通过上下滑动组件设置网板,所述上下滑动组件包括固设于下腔室下端面的上下滑动气缸,所述上下滑动气缸的伸缩杆自外向内伸入下腔室内,且在伸缩杆的伸入端设置位于网板下方的上下滑动支撑板。即网板在中腔室内的移动范围仅在两个挡边之间,同时通过下方的上下滑动组件驱动上下滑动支撑板抵设于网板下方,使网板进行上下移动。
10.进一步的,所述上下滑动支撑板的上端面呈阵列设置等高的多个支撑凸起块。即通过支撑凸起块与网板的下板面接触,提高二者的灵活性,避免真空状态二者的附着。
11.进一步的,所述网板上呈阵列设置多个网孔。即通过网孔实现上腔室与下腔室的连通。
12.进一步的,在所述中腔室的内侧边还设置有沿竖直方向的限位滑条,在网板的侧
边设置有与限位滑条对应的限位滑槽。通过限位滑条和限位滑槽的配合设置,能保证网板在中腔室内的移动方向能且仅能沿竖直方向。
13.进一步的,所述中腔室上还设置侧支撑组件,所述侧支撑组件包括固设于中腔室外壁的侧支撑气缸,所述侧支撑气缸的伸缩杆由外向内延伸至中腔室内,且在伸缩杆的端部设置能支撑网板的侧支撑板。在支撑气缸伸出时,侧支撑板会沿网板的下端面伸出并支撑网板,实现了对网板的侧支撑。
14.在实际使用时,中腔室呈矩形或方形设置,限位滑条和侧支撑组件设置在相邻的侧边,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冲突。
15.进一步的,所述侧支撑板的上端与中腔室的上方的挡边之间的距离能且仅能设置一个网板。侧支撑板的上端面与中腔室的上方的挡边之间的间隙能设置一个网板,当网板与上方的挡边接触时,侧支撑板从网板的下方进行支撑。
16.进一步的,在上方的挡边的下端设置密封圈。下方的侧支撑板对网板进行支撑,网板的上板面与上方的挡边接触并通过密封圈密封。
17.进一步的,由于中腔室上设置两个挡边,为了方便网板的安装,可以将下方的挡边与中腔室一体设置,上方的挡边通过与中腔室上端面一个呈框状的挡框形成,在挡框与中腔室上端面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
18.进一步的,在网板的边缘设置支撑错位缺口,所述支撑错位缺口内错位设置侧支撑板。即不需要支撑时,支撑错位缺口与侧支撑板错位设置,网板可以沿竖直方向进行滑动;需要支撑时,侧支撑板伸出,将网板支撑。
19.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设于机架上的驱动固定板,在所述驱动固定板上设置驱动气缸,所述驱动气缸的伸缩杆的端部向下设置并与上腔室连接。即通过驱动气缸实现上腔室的往复移动。
20.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固设在驱动固定板上的导向轴套,所述导向轴套内设置与上腔室连接的导向杆,且所述导向杆与驱动气缸的伸缩杆平行。即导向轴套和导向杆的设置,保证了上腔室在移动过程的稳定。
21.进一步的,所述上腔室内平行设置至少两个uv灯。
22.进一步的,在上腔室的下端面设置密封圈,在下腔室的上端面也设置密封圈。即三个腔室进行闭合时,两个密封圈的设置,能保证闭合状态下的密封性能。
2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将传统的上下腔室变为上中下三个腔室,并且在中腔室内设置网板,在进行贴合工作时,产品放置在网板上,膜放置在产品上,此时膜可以将整个腔室分为两部分,同时通过第一真空管路和第二真空管路使腔室的两部分同时真空,最后第一真空管路破真空,膜贴合在产品上,保证了贴膜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贴膜的效果。
附图说明
24.图1是具有三合一真空腔室的真空贴合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三合一真空腔室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图2的剖视图。
27.图4是中腔室的仰视视角的局部放大图。
28.图5是侧支撑组件的工作示意图。
29.图6是网板的示意图。
30.图7是网板的限位滑槽的局部放大图。
31.图8是上下滑动支撑板的示意图。
32.图中:
33.1、上腔室,11、uv灯,
34.2、第一真空管路,
35.3、机架,
36.4、驱动组件,41、驱动固定板,42、驱动气缸,43、导向轴套,44、导向杆,
37.5、下腔室,
38.6、第二真空管路,
39.7、中腔室,71、挡边,72、限位滑条,
40.8、网板,81、限位滑槽,82、错位缺口,
41.9、上下滑动组件,91、上下滑动气缸,92、上下滑动支撑板,93、支撑凸起块,
42.10、侧支撑组件,101、侧支撑气缸,102、侧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4.参见附图1-8,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具有三合一真空腔室的真空贴合机,该真空贴合机的三合一真空腔室包括:
45.上腔室1,上腔室1的底部为敞口端,上腔室1还连通设置第一真空管路2,上腔室1与位于机架3上且能驱动上腔室1朝下腔室5方向闭合或分开的驱动组件4连接;
46.下腔室5,下腔室5固定设置在机架3上且位于上腔室1下方,下腔室5的顶部为敞口端,下腔室5还连通设置第二真空管路6;
47.中腔室7,中腔室7位于上腔室1和下腔室5之间处且在外力作用下能沿水平方向移动,中腔室7的顶部和底部均为敞口端,且中腔室7内还设置有将中腔室7分隔为上下两部分的网板8。此处的外力可以是人工,也可以是气缸或电缸等直线型动力源,将中腔室移出上腔室和下腔室的竖直轴线,方便上料和下料,当需要闭合时,再将中腔室移动至上腔室和下腔室的竖直轴线处。
48.进一步的,参见附图3-5,中腔室7的底部敞口端和顶部敞口端分别设置向内的挡边71,在顶部和底部的两个挡边71之间通过上下滑动组件9设置网板8,上下滑动组件9包括固设于下腔室5下端面的上下滑动气缸91,上下滑动气缸91的伸缩杆自外向内伸入下腔室5内,且在伸缩杆的伸入端设置位于网板8下方的上下滑动支撑板92,上下滑动支撑板92能够抵设于网板8的底面。即网板8在中腔室7内的移动范围仅在两个挡边71之间,同时通过下方的上下滑动组件9驱动上下滑动支撑板92,使网板8进行上下移动。
49.进一步的,参见附图8所示,上下滑动支撑板92的上端面呈阵列设置等高的多个支撑凸起块93。即通过支撑凸起块93与网板8的下板面接触,提高二者的灵活性,避免真空状
态二者的附着。
50.进一步的,参见附图4和6,网板8上呈阵列设置多个网孔。即通过网孔实现上腔室1与下腔室5的连通。
51.进一步的,参见附图4和6、7,在中腔室7的内侧边还设置有沿竖直方向的限位滑条72,在网板8的侧边设置有与限位滑条72对应的限位滑槽81。通过限位滑条72和限位滑槽81的配合设置,能保证网板8在中腔室7内的移动方向能且仅能沿竖直方向。
52.进一步的,参见附图5,中腔室7上还设置侧支撑组件10,侧支撑组件10包括固设于中腔室7外壁的侧支撑气缸101,侧支撑气缸101的伸缩杆由外向内延伸至中腔室7内,且在伸缩杆的端部设置能支撑网板8的侧支撑板102。在支撑气缸伸出时,侧支撑板102会沿网板8的下端面伸出并支撑网板8,实现了对网板8的侧支撑。
53.在实际使用时,中腔室7呈矩形或方形设置,限位滑条72和侧支撑组件10设置在相邻的侧边,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冲突。
54.进一步的,侧支撑板102的上端与中腔室7的上方的挡边71之间的距离能且仅能设置一个网板8。侧支撑板102的上端面与中腔室7的上方的挡边71之间的间隙能设置一个网板8,当网板8与上方的挡边71接触时,侧支撑板102从网板8的下方进行支撑。
55.进一步的,在上方的挡边71的下端设置密封圈。下方的侧支撑板102对网板8进行支撑,网板8的上板面与上方的挡边71接触并通过密封圈密封。
56.进一步的,由于中腔室7上设置两个挡边71,为了方便网板8的安装,可以将下方的挡边71与中腔室7一体设置,上方的挡边71通过与中腔室7上端面一个呈框状的挡框形成,在挡框与中腔室7上端面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
57.进一步的,参见附图6,在网板8的边缘设置支撑错位缺口82,支撑错位缺口82内错位设置侧支撑板102。即不需要支撑时,支撑错位缺口82与侧支撑板102错位设置,网板8可以沿竖直方向进行滑动;需要支撑时,侧支撑板102伸出,将网板8支撑。
58.进一步的,参见附图3,驱动组件4包括固设于机架3上的驱动固定板41,在驱动固定板41上设置驱动气缸42,驱动气缸42的伸缩杆的端部向下设置并与上腔室1连接。即通过驱动气缸42实现上腔室1的往复移动。
59.进一步的,驱动组件4还包括固设在驱动固定板41上的导向轴套43,导向轴套43内设置与上腔室1连接的导向杆44,且导向杆44与驱动气缸42的伸缩杆平行。即导向轴套43和导向杆44的设置,保证了上腔室1在移动过程的稳定。
60.进一步的,上腔室1内平行设置至少两个uv灯11。uv灯能对膜进行软化同时在贴合结束后,能对膜与产品的结合进行固化。其基本原理:在膜的下方设置胶层,在固化时,需要照射约2分钟,才能固化,但是膜的软化和真空贴合在30秒左右就能结束,二者互不影响。
61.进一步的,在上腔室1的下端面设置密封圈,在下腔室5的上端面也设置密封圈。即三个腔室进行闭合时,两个密封圈的设置,能保证闭合状态下的密封性能。
62.将传统的上下腔室5变为上中下三个腔室,并且在中腔室7内设置网板8,在进行贴合工作时,产品放置在网板8上,膜放置在产品上,此时膜可以将整个腔室分为上下两部分,同时通过第一真空管路2和第二真空管路6使腔室的两部分同时真空,最后第一真空管路2破真空,膜贴合在产品上,保证了贴膜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贴膜的效果。
63.本装置的基本工作流程:
64.在机架上固定安装下腔室和上腔室;
65.中腔室通过人工或者机械手将其叠放在下腔室上;
66.将产品和膜放在网板上,若产品较高,上下滑动组件向下移动,使网板处于最低处;若产品较低,上下滑动组件向上移动,将网板处于最高处并通过侧支撑组件将网板支撑;这种调节的方式,能保证驱动组件驱动上腔室向下闭合组成真空时,膜与uv灯的距离是可变的,避免了膜距离uv灯过近,导致uv软化不及时;
67.上腔室、中腔室和下腔室组合成为真空腔室,通过第一真空管路和第二真空管路使得膜的上下两侧的真空度相同,待软化后,第一真空管路破真空,膜在第二真空管路的作用下完成贴合;贴合完成后,第二真空管路破真空,取出产品和膜。
68.与传统的二合一真空腔室相比,这种方式能保证在软化前先不进行贴合,避免了膜过早与产品贴合,造成膜层的不均匀,保证了贴膜的质量和效果。
6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三合一真空腔室的真空贴合机,其特征在于,该三合一真空腔室包括:上腔室(1),所述上腔室(1)的底部为敞口端,所述上腔室(1)还连通设置第一真空管路(2),所述上腔室(1)与位于机架(3)上且能驱动上腔室(1)朝下腔室(5)方向闭合或分开的驱动组件(4)连接;下腔室(5),所述下腔室(5)固定设置在机架(3)上且位于上腔室下方处,所述下腔室(5)的顶部为敞口端,且所述下腔室(5)还连通设置第二真空管路(6);和中腔室(7),该中腔室(7)位于上腔室(1)和下腔室(5)之间处且在外力作用下能沿水平方向移动,所述中腔室(7)的顶部和底部均为敞口端,且所述中腔室(7)内还设置有将中腔室(7)分隔为上下两部分的网板(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三合一真空腔室的真空贴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腔室(7)的底部敞口端和顶部敞口端分别设置向内的挡边(71),在顶部和底部的两个挡边(71)之间通过上下滑动组件(9)设置网板(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三合一真空腔室的真空贴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滑动组件(9)包括固设于下腔室(5)下端面的上下滑动气缸(91),所述上下滑动气缸(91)的伸缩杆自外向内伸入下腔室(5)内,且在伸缩杆的伸入端设置位于网板(8)下方的上下滑动支撑板(92),所述上下滑动支撑板(92)能够抵设于所述网板(8)的底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三合一真空腔室的真空贴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滑动支撑板(92)的上端面呈阵列设置等高的多个支撑凸起块(9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三合一真空腔室的真空贴合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腔室(7)的内侧边还设置有沿竖直方向的限位滑条(72),在网板(8)的侧边设置有与限位滑条(72)对应的限位滑槽(8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三合一真空腔室的真空贴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腔室(7)上还设置侧支撑组件(10),所述侧支撑组件(10)包括固设于中腔室(7)外壁的侧支撑气缸(101),所述侧支撑气缸(101)的伸缩杆由外向内延伸至中腔室(7)内,且在伸缩杆的端部设置能支撑网板(8)的侧支撑板(10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三合一真空腔室的真空贴合机,其特征在于:在网板(8)的边缘设置支撑错位缺口(82),所述支撑错位缺口(82)内错位设置侧支撑板(10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三合一真空腔室的真空贴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4)包括固设于机架(3)上的驱动固定板(41),在所述驱动固定板(41)上设置驱动气缸(42),所述驱动气缸(42)的伸缩杆的端部向下设置并与上腔室(1)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三合一真空腔室的真空贴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4)还包括固设在驱动固定板(41)上的导向轴套(43),所述导向轴套(43)内设置与上腔室(1)连接的导向杆(44),且所述导向杆(44)与驱动气缸(42)的伸缩杆平行。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三合一真空腔室的真空贴合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腔室(1)内平行设置至少两个uv灯(11)。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三合一真空腔室的真空贴合机,属于真空贴合设备领域。该真空腔室包括:底部敞口的上腔室,上腔室连通设置第一真空管路;位于上腔室下方且顶部敞口的下腔室,下腔室连通设置第二真空管路,和位于上腔室和下腔室之间的中腔室,中腔室的顶部和底部均敞口,中腔室内还设置将中腔室分割为上下两部分的网板。将传统的上下腔室变为上中下三个腔室,在中腔室内设置网板,在进行贴合时,产品放置在网板上,膜放置在产品上,此时膜可以将整个腔室分为两部分,同时通过第一真空管路和第二真空管路使腔室的两部分同时真空,最后第一真空管路破真空,膜贴合在产品上,保证了贴膜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贴膜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贴膜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贴膜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牛峰 王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昆山索坤莱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9
技术公布日:
202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