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
技术涉及控制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失手保护及断电保护一体式开关。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手持式电动式工具已经在生活及生产应用中随处可见了。手持式电动工具的普及,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各界的关注,比如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脱手掉落问题:正常使用中的手持式电动工具(特别是带砂轮片或者锯片类工具)突然脱手,其工作端依然进行高速运转,不采取及时的断电措施或安全保护将很容易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对此,本技术人提出了申请号为2022221875893的专利,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3.同时,正常使用中的电动工具如果由于市电断电或插头脱落后,使用者忘记将输入电源的开关关闭或忘记关闭电动工具上的开关,那在电路恢复后,将存在电动工具直接启动的情况,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同时也会造成能源的浪费。为解决这一安全问题,本技术人提出了申请号为2016213520028专利,设置断电保护组来防止来电自启动。
4.而将上述两种功能集成在同一开关内,实现失手保护和断电保护一体化,在现有技术中没有被提出,在市面上也没有公开相应技术手段。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失手保护及断电保护一体式开关,安装有该开关的电动工具在断电后,将实现自检测进而确定是否要执行电机工作。同时,在持续的工作中,电动工具不慎脱手时,将进行即时检测,进而及时切断电路,保证使用安全性。
6.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失手保护及断电保护一体式开关,包括开关主体,
所述开关主体内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断电保护
模块和失手保护模块,所述控制器通过引线连接外置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接收信号传送至所述控制器来控制所述失手保护模块工作,进而控制所述开关主体的通断。
7.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包括芯片、第一
电阻、双向触发二极管,所述芯片与电源连接。
8.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芯片上设置有若干i/o端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及传感器。
9.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芯片与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构成所述失手保护模块;所述芯片与所述第二电阻连接构成所述断电保护模块。
10.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还包括滤波模块和整流模块,所述滤波模块、所述整流模块与所述电源串联。
11.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滤波模块包括电容c1及稳压二极管d2,所述电容c1与所述稳压二极管d2并联。
12.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整流模块包括二极管d1及第三电阻r3,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第三电阻r3串联。
13.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芯片的vcc端连接电源正极,所述芯片的vss端连接滤波模块的低电平端,所述电源负极与负载负极连接,所述负载正极与双向触发二极管连接。
14.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当所述芯片通电后,将检测与第一电阻相连的i/o端口是否有电源信号,进而执行负载的工作与否。
15.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工作时,当所述传感器感应不到信号时输出低电平经过所述第一电阻至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截止,负载停止运行;当所述传感器感应到信号时,输出高电平经过所述第一电阻至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导通,负载正常运行。
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可以适用于各类手持式电动工具;2.通过安装在电动工具上的传感器来实现接触式检测或光电检测,进而为安装有本技术的工具脱手时及时切断电路,保证使用安全性;3.在电路接通后,将进行自行检测,进而开确认是否执行负载(电机)的工作;4.设置滤波整流模块使得内部电路干扰更加少,运行更加稳定;5.将失手保护和断电保护的功能进行集成,使开关可以更为紧凑,适用性更广。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18.图1是本技术在电路中应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技术的图1的流程示意图。
20.图3是本技术的图2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参照图1-3所示,失手保护及断电保护一体式开关,包括开关主体,所述开关主体内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断电保护模块和失手保护模块,所述控制器通过引线连接外置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接收信号传送至所述控制器来控制所述失手保护模块工作,进而控制所述开关主体的通断。
22.具体而言,所述控制器包括芯片ic1、第一电阻r1、双向触发二极管q1,所述芯片ic1与电源连接,所述芯片ic1上设置有若干i/o端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及传感器,所述芯片ic1与所述第一电阻r1连接构成所述失手保护模块;所述芯片ic1与所述第二电阻r2连接构成所述断电保护模块。
23.为了使得内部电路干扰更加少,运行更加稳定,还包括滤波模块和整流模块,所述滤波模块、所述整流模块与所述电源串联,所述滤波模块包括电容c1及稳压二极管d2,所述电容c1与所述稳压二极管d2并联,所述整流模块包括二极管d1及第三电阻r3,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第三电阻r3串联。
24.所述芯片的vcc端连接电源正极,所述芯片的vss端连接滤波模块的低电平端,所述电源负极与负载负极连接,所述负载正极与双向触发二极管连接。
25.本技术的断电保护模块工作原理:在接入电源后,芯片ic1通电开始工作,并检测
与第一电阻相连的i/o端口是否有电源信号。若芯片ic1通电工作,即与所述第一电阻相连的i/o端口有电源信号,也即说明开关在电源接通前是闭合状态的,此时,芯片ic1与第二电阻r2相连的i/o端口不输出触发信号,双向触发二极管q1不导通,此时负载(电机)不工作;如果电源信号在芯片ic1通电之后出现,即说明开关是在电源接通之后闭合的,则芯片ic1与第二电阻r2相连的i/o端口输出触发信号,此时双向触发二极管q1导通,负载工作。
26.本技术的失手保护模块工作原理:在进行断电保护模块的检测完成,负载进行正常工作,当所述传感器感应不到信号时,输出低电平经过所述第一电阻r1至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q1,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q1截止,负载停止运行;当所述传感器感应到信号时,输出高电平经过所述第一电阻r1至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q1,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q1导通,负载正常运行。
27.本技术的使用场景:本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类手持式的电动工具,如生产加工类、建筑施工类、健身按摩类,具体产品诸如手持式角磨机、手电钻、筋膜等等。具体的,本技术所述的传感器安装在电动工具的手持区域上,传感器的设置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如光电感应、接触式感应、按压式感应等。如采用光电感应,可以在电动工具产品上的手持部开设透明窗口,在该窗口下设置光传感器,进而实现脱手/失手的检测。如采用接触式感应,则可以在电动工具产品的壳体内设置夹层,该夹层内安装感应电极片,来实现脱手/失手的检测。同时,本技术的开关具体结构,可参照本技术人的公开号cn206595162u专利,在此就不具体赘述。
28.以上所述,只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作出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脱离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基础上,所作出的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失手保护及断电保护一体式开关,包括开关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主体内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断电保护模块和失手保护模块,所述控制器通过引线连接外置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接收信号传送至所述控制器来控制所述失手保护模块工作,进而控制所述开关主体的通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失手保护及断电保护一体式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芯片、第一电阻、双向触发二极管,所述芯片与电源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失手保护及断电保护一体式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上设置有若干i/o端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及传感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失手保护及断电保护一体式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与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构成所述失手保护模块;所述芯片与所述第二电阻连接构成所述断电保护模块。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失手保护及断电保护一体式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滤波模块和整流模块,所述滤波模块、所述整流模块与所述电源串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失手保护及断电保护一体式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模块包括电容c1及稳压二极管d2,所述电容c1与所述稳压二极管d2并联。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失手保护及断电保护一体式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模块包括二极管d1及第三电阻r3,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第三电阻r3串联。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失手保护及断电保护一体式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的vcc端连接电源正极,所述芯片的vss端连接滤波模块的低电平端,所述电源负极与负载负极连接,所述负载正极与双向触发二极管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失手保护及断电保护一体式开关,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芯片通电后,将检测与第一电阻相连的i/o端口是否有电源信号,进而执行负载的工作与否。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失手保护及断电保护一体式开关,其特征在于,工作时,当所述传感器感应不到信号时输出低电平经过所述第一电阻至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截止,负载停止运行;当所述传感器感应到信号时,输出高电平经过所述第一电阻至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导通,负载正常运行。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失手保护及断电保护一体式开关,包括开关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主体内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断电保护模块和失手保护模块,所述控制器通过引线连接外置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接收信号传送至所述控制器来控制所述失手保护模块工作,进而控制所述开关主体的通断。本申请实现了失手保护和断电保护的集成,安装有该开关的电动工具在断电后,将实现自检测进而确定是否要执行电机工作。同时,在持续的工作中,电动工具不慎脱手时,将进行即时检测,进而及时切断电路,保证使用安全性。用安全性。用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
金建吉 徐赞 沈鼎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浙江赫灵电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04
技术公布日:
202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