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池的引出机构。
背景技术:
2.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可作为电子产品的电池使用,锂电池具有记忆效应较低且能量密度高以及输出电压较高等优点。
3.目前锂电池的
电极引出结构相对较为成熟,一般的电极引出结构如下:在钢壳底部冲出贯穿孔,再将电芯上的电极柱从贯穿孔穿出至钢壳的外部,最后将电极柱固定,实现锂电池的电极引出。
4.可由于部分锂电池的体积较小,导致装配空间有限,不能很好保证装配工艺的正常进行,导致电极柱固定不后牢固,从而影响锂电池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连接牢固的电池的引出机构。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电池的引出机构,具有外部钢壳和电芯棒,呈棒状的外部钢壳内部同轴设有截面呈圆形的放置内腔,外部钢壳的一端开设有安装孔,电芯棒安装于放置内腔的内部,电芯棒长度短于放置内腔的长度,电芯棒的一端同轴安装有第一电极柱,电芯棒的另一端同轴安装有第二电极柱,外部钢壳和第一电极柱同侧的端部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和放置内腔之间贯通设置有贯通孔a,第一电极柱对应贯穿于贯通孔a并延伸至安装孔内,外部钢壳和第二电极柱同侧的端部设置有贯通孔b,第二电极柱对应穿过贯通孔b并延伸至外部钢壳的外部,第一电极柱的外端部还配合设置有可将第一电极柱牢固固定的
紧固装置。
7.由此可见,通过将电芯棒设置于放置内腔内部,并将第一电极柱从贯通孔a穿至外部钢壳的外部,同时将第二电极柱从贯通孔b穿至外部钢壳的外部,通过紧固装置套接在第一电极柱的外部可带动电芯棒与第一电极柱同侧的端部挤压于放置内腔的内端壁,从而实现卡接固定的效果,并在安装孔和紧固装置之间通过焊接固定,进一步提高第一电极柱和第二电极柱的固定效果,使得第一电极柱和第二电极柱的固定效果更为牢固,避免给锂电池的正常使用带来影响。
8.进一步的,紧固装置为紧固
端子,第一电极柱上还设置有外螺纹,紧固端子上还设置有螺纹孔,紧固端子置于安装孔内通过螺纹孔啮合拧紧于第一电极柱端部处。
9.通过螺纹孔和外螺纹的啮合配合,可将紧固端子拧紧在第一电极柱上,在拧紧的过程中,由于螺纹孔和外螺纹的啮合作用,可反向带动电芯棒和第一电极柱想远离第二电极柱的方向移动,最终电芯棒的端部将和放置内腔的内端壁挤压,形成卡持效果,有助于第二电极柱和第一电极柱的固定。
10.进一步的,安装孔的截面呈等腰体形状,紧固端子呈锥形状,紧固端子的外部和安
装孔内壁之间形成和外部钢壳同轴的环状的v形焊接腔。
11.通过紧固端子的外部和安装孔内壁之间形成的环状的v形腔,在焊接时便于加大焊接的接触面,形成高质量焊池,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使紧固端子外部和安装孔内壁之间形成较小的变形量,从而提高焊接强度,保证了第一电极柱和第二电极柱安装时的牢固性,同时可将第一电极柱和贯通孔a之间的缝隙进行封堵。
12.进一步的,第二电极柱位于外部钢壳外的端部固定有电极端帽。
13.在拧紧紧固端子的时可带动电芯棒、第一电极柱和第二电极柱向远离第二电极柱的方向移动,最终带动电极端帽紧贴于外部钢壳的端部表面。
14.进一步的,电极端帽呈圆形状,电极端帽的外径大于贯通孔b的内径。
15.由于电极端帽外径逮鱼贯通孔b内径,故电极端帽紧贴于外部钢壳端部时,可将贯通孔b和第二电极柱之间的缝隙端口进行覆盖,实现密封的效果。
16.进一步的,紧固端子拧紧于第一电极柱上时第一电极柱的端部抵触于螺纹孔的内顶壁。
17.在将紧固端子完全拧紧于第一电极柱上时,第一电极柱的端部将接触螺纹孔的内端壁,从而实现电性连接的效果。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之一;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之二;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拆分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外部钢壳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外部钢壳;101、放置内腔;102、安装孔;103、贯通孔a;104、贯通孔b;2、电芯棒;201、第一电极柱;202、外螺纹;3、紧固端子;301、螺纹孔;4、第二电极柱;401、电极端帽。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
25.电池的引出机构,具有外部钢壳1和电芯棒2,呈棒状的外部钢壳1内部同轴设有截面呈圆形的放置内腔101,外部钢壳1的一端开设有安装孔102,电芯棒2安装于放置内腔101的内部,电芯棒2长度短于放置内腔101的长度,电芯棒2的一端同轴安装有第一电极柱201,电芯棒2的另一端同轴安装有第二电极柱4,外部钢壳1和第一电极柱201同侧的端部设置有安装孔102,安装孔102和放置内腔101之间贯通设置有贯通孔a103,第一电极柱201对应贯穿于贯通孔a103并延伸至安装孔102内,外部钢壳1和第二电极柱4同侧的端部设置有贯通孔b104,第二电极柱4对应穿过贯通孔b104并延伸至外部钢壳1的外部,第一电极柱201的外端部还配合设置有可将第一电极柱201牢固固定的紧固装置。
26.本装置通过将电芯棒2设置于放置内腔101内部,并将第一电极柱201从贯通孔a103穿至外部钢壳1的外部,同时将第二电极柱4从贯通孔b104穿至外部钢壳1的外部,通过紧固装置套接在第一电极柱201的外部可带动电芯棒2与第一电极柱201同侧的端部挤压于放置内腔101的内端壁,从而实现卡接固定的效果,并在安装孔102和紧固装置之间通过焊接固定,进一步提高第一电极柱201和第二电极柱4的固定效果,使得第一电极柱201和第二电极柱4的固定效果更为牢固,避免给锂电池的正常使用带来影响。
27.具体的,紧固装置为紧固端子3,第一电极柱201上还设置有外螺纹202,紧固端子3上还设置有螺纹孔301,紧固端子3置于安装孔102内通过螺纹孔301啮合拧紧于第一电极柱201端部处。将紧固端子3拧紧在第一电极柱201上,在拧紧的过程中,由于螺纹孔301和外螺纹202的啮合作用,可反向带动电芯棒2和第一电极柱201想远离第二电极柱4的方向移动,最终电芯棒2的端部将和放置内腔101的内端壁挤压,形成卡持效果,有助于第二电极柱4和第一电极柱201的固定。
28.具体的,安装孔102的截面呈等腰体形状,紧固端子3呈锥形状;,紧固端子3的外部和安装孔102内壁之间形成和外部钢壳1同轴的环状的v形焊接腔。通过紧固端子3的外部和安装孔102内壁之间形成的环状的v形腔,在焊接时便于加大焊接的接触面,形成高质量焊池,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使紧固端子3外部和安装孔102内壁之间形成较小的变形量,从而提高焊接强度,保证了第一电极柱201和第二电极柱4安装时的牢固性,同时可将第一电极柱201和贯通孔a103之间的缝隙进行封堵。
29.具体的,第二电极柱4位于外部钢壳1外的端部固定有电极端帽401。在拧紧紧固端子3的时可带动电芯棒2、第一电极柱201和第二电极柱4向远离第二电极柱4的方向移动,最终带动电极端帽401紧贴于外部钢壳1的端部表面。
30.具体的,电极端帽401呈圆形状,电极端帽401的外径大于贯通孔b104的内径。由于电极端帽401外径逮鱼贯通孔b104内径,故电极端帽401紧贴于外部钢壳1端部时,可将贯通孔b104和第二电极柱4之间的缝隙端口进行覆盖,实现密封的效果。
31.具体的,紧固端子3拧紧于第一电极柱201上时第一电极柱201的端部抵触于螺纹孔301的内顶壁。在将紧固端子3完全拧紧于第一电极柱201上时,第一电极柱201的端部将接触螺纹孔301的内端壁,从而实现电性连接的效果。
32.以上是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电池的引出机构,具有外部钢壳(1)和电芯棒(2),其特征在于:呈棒状的
所述外部钢壳(1)内部同轴设有截面呈圆形的放置内腔(101),所述外部钢壳(1)的一端开设有安装孔(102);所述电芯棒(2)安装于所述放置内腔(101)的内部,所述电芯棒(2)长度短于所述放置内腔(101)的长度;所述电芯棒(2)的一端同轴安装有第一电极柱(201),所述电芯棒(2)的另一端同轴安装有第二电极柱(4);所述外部钢壳(1)和所述第一电极柱(201)同侧的端部设置有安装孔(102),所述安装孔(102)和放置内腔(101)之间贯通设置有贯通孔a(103),所述第一电极柱(201)对应贯穿于所述贯通孔a(103)并延伸至所述安装孔(102)内;所述外部钢壳(1)和所述第二电极柱(4)同侧的端部设置有贯通孔b(104),所述第二电极柱(4)对应穿过贯通孔b(104)并延伸至所述外部钢壳(1)的外部;所述第一电极柱(201)的外端部还配合设置有可将第一电极柱(201)牢固固定的紧固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的引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装置为紧固端子(3),所述第一电极柱(201)上还设置有外螺纹(202),所述紧固端子(3)上还设置有螺纹孔(301);所述紧固端子(3)置于所述安装孔(102)内通过所述螺纹孔(301)啮合拧紧于所述第一电极柱(201)端部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的引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102)的截面呈等腰体形状,所述紧固端子(3)呈锥形状;所述紧固端子(3)的外部和所述安装孔(102)内壁之间形成和所述外部钢壳(1)同轴的环状的v形焊接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的引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柱(4)位于所述外部钢壳(1)外的端部固定有电极端帽(40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的引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端帽(401)呈圆形状,所述电极端帽(401)的外径大于所述贯通孔b(104)的内径。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的引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端子(3)拧紧于所述第一电极柱(201)上时所述第一电极柱(201)的端部抵触于所述螺纹孔(301)的内顶壁。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为电池的引出机构,具有外部钢壳和电芯棒,呈棒状的外部钢壳内部同轴设有截面呈圆形的放置内腔,外部钢壳的一端开设有安装孔,电芯棒安装于放置内腔的内部,电芯棒长度短于放置内腔的长度,电芯棒的一端同轴安装有第一电极柱,电芯棒的另一端同轴安装有第二电极柱,外部钢壳和第一电极柱同侧的端部设置有安装孔。本实用新型中紧固装置套接在第一电极柱的外部可带动电芯棒与第一电极柱同侧的端部挤压于放置内腔的内端壁,从而实现卡接固定的效果,并在安装孔和紧固装置之间通过焊接固定,进一步提高第一电极柱和第二电极柱的固定效果,使得第一电极柱和第二电极柱的固定效果更为牢固,避免给锂电池的正常使用带来影响。响。响。
技术研发人员:
赖汉臻 刘为忠 龚曙东 陆凤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广东洋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19
技术公布日:
202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