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氮封气循环系统的惰封近零排放结构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藏密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氮封气循环系统的惰封近零排放结构。


背景技术:



2.食品采用氮封可以使得食品不与空气接触,使其不会因氧化而腐蚀,达到保鲜的目的,现有公开号为cn203467562u的一种循环氮封系统,能够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氮气,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的循环氮封系统,但是由于食品储藏仓的进料口端一般采用传统的密封垫密封方法,但是进料口处如果存在细微的间隙,氮气就会从间隙中跑出,同时外部氧气进入到储藏仓中,当氧气达到一定量时,则需要将氮气抽出与氧气分离再导入到储藏仓中进行循环使用,这样不仅缩短了氮气的置换周期,同时每次的打开、关闭进料口,都会对进料口的密封结构造成磨损,同时又增加了密封结构的更换周期,因此,我们提供一种氮封气循环系统的惰封近零排放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氮封气循环系统的惰封近零排放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不仅增加了氮气的置换周期,同时又增加了密封结构更换周期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氮封气循环系统的惰封近零排放结构,包括进料管和与进料管适配的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底侧中部设置有往进料管下端延伸的中心支撑体,所述进料管的上侧内端设置有往下延伸的支撑环槽,所述中心支撑体下端周边设置有往支撑环槽中延伸的密封端,所述密封端与支撑环槽接触的面固接有密封垫,同时所述中心支撑体周端与进料管内侧之间形成密封腔,所述密封盖的表面设置有与密封腔连通的进气管。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密封盖下侧的周端沿环形等距固接有沿支撑环槽内壁往下端延伸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下侧与密封端抵接,且支撑杆下端的周端设置有安装环槽,所述安装环槽中卡接有对密封端夹持的弹。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料管上端的外周端设置有支撑沿,所述密封盖下侧尺寸与支撑沿尺寸适配,且密封盖的外周端设置有沿支撑沿外侧往下端延伸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与支撑沿之间旋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密封盖与支撑沿接触面的之间嵌合有密封圈。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中心支撑体中部贯穿有x型结构的加强件。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0.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一体式结构的密封盖、中心支撑体和密封端,同时支撑环
槽配合密封垫对密封端密封的支撑,使得中心支撑体周端形成密封的密封腔,再往密封腔中充入惰性气体,实现对储藏仓进行多层的密封防护,使得储藏仓中的氮气近零排放的效果,延长了氮气的置换周期,减少密封盖的打开次数,同时实现对密封盖的防护,延长其使用时间。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密封端与进料管的结构示意图。
13.其中:1、进料管;2、密封盖;3、中心支撑体;4、密封腔;5、密封端;6、支撑杆;61、安装环槽;7、密封垫;8、弹;9、支撑环槽;10、密封圈;11、进气管;12、加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1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15.实施例:
1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氮封气循环系统的惰封近零排放结构,包括进料管1和与进料管1适配的密封盖2,进料管1上端的外周端设置有支撑沿,密封盖2下侧尺寸与支撑沿尺寸适配,且密封盖2的外周端设置有沿支撑沿外侧往下端延伸的连接环,连接环与支撑沿之间旋接,密封盖2与支撑沿接触面的之间嵌合有密封圈10,密封盖2底侧中部设置有往进料管1下端延伸的中心支撑体3,进料管1的上侧内端设置有往下延伸的支撑环槽9,中心支撑体3下端周边设置有往支撑环槽9中延伸的密封端5,密封端5与支撑环槽9接触的面固接有密封垫7,同时中心支撑体3周端与进料管1内侧之间形成密封腔4,密封盖2的表面设置有与密封腔4连通的进气管11,密封盖2、中心支撑体3和密封端5为一体式结构,增大密封盖2的整体稳定性及强度;
17.本实施方案中,再对密封盖2安装时,首先将中心支撑体3放置在进料管1上端的同轴位置,再往下端移动密封盖2,密封盖2下端的密封端5沿支撑环槽9表面往下滑动,然后再通过密封盖2的连接环旋接在支撑沿的周端,同时密封端5下端放置与支撑环槽9的内上侧,并配合密封垫7的使用,实现密封端5与进料管1之间的密封,然后往储藏仓中充入氮气,并配合进气管11的使用往密封腔4中充入惰性气体,通过惰性气体实现密封盖2与进料管1之间的密封,同时配合密封端5及密封垫7的使用,将储藏仓中的氮气与密封腔4中的惰性气体分隔开,对储藏仓进行多层的密封防护,实现储藏仓中的氮气近零排放的效果,延长了氮气的置换周期,减少密封盖2的打开次数,同时实现对密封盖2的防护。
18.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密封盖2下侧的周端沿环形等距固接有沿支撑环槽9内壁往下端延伸的支撑杆6,支撑杆6下侧与密封端5抵接,且支撑杆6下端的周端设置有安装环槽61,安装环槽61中卡接有对密封端5夹持的弹8;
19.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设置的支撑杆6及配合卡接在安装环槽61中的弹8,对密封端5起到向下支撑的力,进而使得密封端5下侧与支撑环槽9下侧紧密贴合,提高两者的密封效果。
2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中心支撑体3中部贯穿有x型结构的加强件12,通过在中心支撑体3中设置的加强件12,增大中心支撑体3整体强度。
2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氮封气循环系统的惰封近零排放结构,包括进料管(1)和与进料管(1)适配的密封盖(2),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2)底侧中部设置有往进料管(1)下端延伸的中心支撑体(3),所述进料管(1)的上侧内端设置有往下延伸的支撑环槽(9),所述中心支撑体(3)下端周边设置有往支撑环槽(9)中延伸的密封端(5),所述密封端(5)与支撑环槽(9)接触的面固接有密封垫(7),同时所述中心支撑体(3)周端与进料管(1)内侧之间形成密封腔(4),所述密封盖(2)的表面设置有与密封腔(4)连通的进气管(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氮封气循环系统的惰封近零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2)下侧的周端沿环形等距固接有沿支撑环槽(9)内壁往下端延伸的支撑杆(6),所述支撑杆(6)下侧与密封端(5)抵接,且支撑杆(6)下端的周端设置有安装环槽(61),所述安装环槽(61)中卡接有对密封端(5)夹持的弹(8)。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氮封气循环系统的惰封近零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1)上端的外周端设置有支撑沿,所述密封盖(2)下侧尺寸与支撑沿尺寸适配,且密封盖(2)的外周端设置有沿支撑沿外侧往下端延伸的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与支撑沿之间旋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氮封气循环系统的惰封近零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2)与支撑沿接触面的之间嵌合有密封圈(1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氮封气循环系统的惰封近零排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支撑体(3)中部贯穿有x型结构的加强件(12)。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氮封气循环系统的惰封近零排放结构,包括进料管和与进料管适配的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底侧中部设置有往进料管下端延伸的中心支撑体,所述进料管的上侧内端设置有往下延伸的支撑环槽,所述中心支撑体下端周边设置有往支撑环槽中延伸的密封端,所述密封端与支撑环槽接触的面固接有密封垫,同时所述中心支撑体周端与进料管内侧之间形成密封腔,所述密封盖的表面设置有与密封腔连通的进气管;本实用新型实现对储藏仓进行多层的密封防护,使得储藏仓中的氮气近零排放的效果,延长了氮气的置换周期,减少密封盖的打开次数,同时实现对密封盖的防护,延长其使用时间。延长其使用时间。延长其使用时间。


技术研发人员:

周蒙 李海涛 蔡鹏鹏 李劲 戴昊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湖南立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01

技术公布日:

2023/2/20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6:12: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606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进料   所述   实用新型   氮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