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装饰
板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板材。
背景技术:
2.
聚碳酸酯板(简称pc板)主要是由一种无透明的无定性热塑材料制得,由于pc聚碳酸酯板优异的耐冲击性、高透明度、高折射率、高透光性和高稳定性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建筑和生活中,如建筑顶篷、视窗、触摸屏及显示屏等。然而,当pc板应用于室外时,若经常在太阳下暴晒,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会对pc板造成损坏,降低pc板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复合板材,能够解决以上问题。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板材,包括聚碳酸酯层、光致变层和第一
保护层,
所述光致变层设置于所述聚碳酸酯层上,所述光致变层用于吸收紫外线;所述第一保护层设置于所述光致变层上。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板材还包括第二保护层,所述第二保护层设置于所述聚碳酸酯层背离所述光致变层的表面。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保护层的厚度为聚碳酸酯层厚度的5%-7%。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保护层和第二保护层均为亚克力层。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保护层中含有用于吸收紫外线的苯并三氮唑类、二苯甲酮类或三嗪类中的一种。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保护层的厚度为聚碳酸酯层厚度的5%-7%。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致变层以固化方式形成于所述聚碳酸酯层上。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致变层的材质包括螺吡喃、螺恶嗪、偶氮苯类、六苯基双咪唑、二苯乙烯类、稠环芳香化合物或俘精酸酐中的一种。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光致变层厚度为5μm-10μm。
13.本技术中,由于聚碳酸酯具有优异的结构强度、耐冲击、使用温度范围广、透明度高、热胀冷缩效应小、抗疲劳等特性,且聚碳酸酯没有毒性,因此,在以上基础上,本技术选用聚碳酸酯层为基体,并作为复合板材的支撑主体,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复合板材整体的结构强度;聚碳酸酯层上的光致变涂层通过吸收紫外线产生彩变化,使得复合板材不仅具有装饰性功能,还可以阻挡紫外线通过光致变涂层进一步照射于聚碳酸酯层上,延长聚碳酸酯层的使用寿命;本技术中设置的第一保护层主要用于保护光致变层,避免光致变层受到外界环境(酸、碱或刮伤)影响而脱落或破损,另,由于亚克力(简称pmma)具有高透光率(93%)、透光光线柔和、耐久性强、耐候性能佳等优点,第一保护层选用pmma作为保护层,还可以进一步延长复合板材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复合板材的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板材制备工艺的结构示意图。
16.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7.复合板材
ꢀꢀꢀꢀꢀꢀꢀꢀꢀꢀꢀꢀꢀꢀꢀꢀꢀꢀꢀꢀꢀꢀꢀꢀꢀ
100
18.聚碳酸酯层
ꢀꢀꢀꢀꢀꢀꢀꢀꢀꢀꢀꢀꢀꢀꢀꢀꢀꢀꢀꢀꢀꢀꢀ
10
19.光致变层
ꢀꢀꢀꢀꢀꢀꢀꢀꢀꢀꢀꢀꢀꢀꢀꢀꢀꢀꢀꢀꢀꢀꢀ
20
20.第一保护层
ꢀꢀꢀꢀꢀꢀꢀꢀꢀꢀꢀꢀꢀꢀꢀꢀꢀꢀꢀꢀꢀꢀꢀ
30
21.第二保护层
ꢀꢀꢀꢀꢀꢀꢀꢀꢀꢀꢀꢀꢀꢀꢀꢀꢀꢀꢀꢀꢀꢀꢀ
40
22.滚轮
ꢀꢀꢀꢀꢀꢀꢀꢀꢀꢀꢀꢀꢀꢀꢀꢀꢀꢀꢀꢀꢀꢀꢀꢀꢀꢀꢀꢀꢀ
200
23.涂布机
ꢀꢀꢀꢀꢀꢀꢀꢀꢀꢀꢀꢀꢀꢀꢀꢀꢀꢀꢀꢀꢀꢀꢀꢀꢀꢀꢀ
300
24.淋膜复合设备
ꢀꢀꢀꢀꢀꢀꢀꢀꢀꢀꢀꢀꢀꢀꢀꢀꢀꢀꢀꢀꢀ
400
25.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1-2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2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29.为能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出如下详细说明。
30.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板材1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保护层30、光致变层20、聚碳酸酯层10和第二保护层40。光致变层20可通过涂布光致变材料,并通过加热固化方式,在聚碳酸酯层10上形成。此种方式可以降低光致变层20从聚碳酸酯层10脱离的风险。当复合板材100受到日光照射时,日光照射于光致变层20,光致变层20颜变深,减少日光穿过复合板材100的强度,同时,光致变层20能够吸收280nm~400nm的长波段紫外光(uva)及中波段紫外光(uvb),阻止紫外光线照射聚碳酸酯层10,延长聚碳酸酯层10的使用寿命。
31.参阅图1,第一保护层30设置在光致变层20上,用于保护光致变层20,避免光致变层20掉落或受外界环境(酸性或碱性)的腐蚀而改变光致变层20的性能。
32.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致变层20采用高分子材料。光致变层20包括螺吡喃、螺恶嗪、偶氮苯类、六苯基双咪唑、二苯乙烯类、稠环芳香化合物或俘精酸酐中的一种,并与抗氧化剂和光稳定剂混合所得。光致变层20采用的材料在受到光源激发后能够发生颜变化。光致变层20的颜可根据光照强度而发生深浅的变化。
33.参阅图1,第二保护层40设置于聚碳酸酯层10背离光致变层20的表面。第二保护层40能够进一步保护聚碳酸酯层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保护层30和第二保护层40均采用亚克力(pmma)。亚克力材质透光性能优异,耐久性强,对光致变层20、聚碳酸酯层10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亚克力材质耐候性强,不褪,且也不会受到日照中紫外光线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复合板材100的使用寿命。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日光可以直接通过第一保护层30至光致变层20,第一保护层30对日光中紫外光无阻隔,具体可以采用常规的亚克力材质。第二保护层40具有阻隔紫外光的功能,具体为,基于亚克力材质的特点,第二保护层40也选用亚克力材质,但与第一保护层30不同的是,含有亚克力材质的第二保护层40中还含有苯并三氮唑类、二苯甲酮类或三嗪类中任一种。其中,苯并三氮唑类、二苯甲酮类或三嗪类均具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含有上述吸收线的试剂的第二保护层40能够吸收照射于第二保护层40上的紫外线,避免紫外光穿设至建筑内或车辆内。
3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保护层30的厚度为聚碳酸酯层10厚度的5%-7%。在此范围内,可以有效地保护光致变层20。若第一保护层30厚度太薄,则不能对光致变层20起到保护作用,若第一保护层30厚度太厚,则会增加复合板材100的生产成本。
3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保护层40的厚度为聚碳酸酯层10厚度的5%-7%,在此厚度范围内,第二保护层40才能更好地提高复合材质的结构强度,保护聚碳酸酯层10。在实际应用中,第一保护层30和第二保护层40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设定。
37.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致变层20厚度为5μm-10μm。在此厚度范围内,光致变层20可以充分地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若光致变层20的厚度过大,则会降低日光透过复合板材100的透光率;若光致变层20的厚度过小,则紫外线照射下,光致变层20变较浅,对紫外线的阻挡效果不明显。
38.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中,复合板材100的制备步骤包括:
39.(1)分别将聚碳酸酯塑粒和亚克力颗粒加热挤出,并分别对应形成一体结合的聚碳酸酯层10和第二保护层40。
40.通过塑料共挤设备加热聚碳酸酯塑粒和亚克力颗粒并挤出,在高温下通过滚轮200将聚碳酸酯层10和第二保护层40压合成一体。其中,第二保护层40的厚度为聚碳酸酯层10的厚度的5%。在一些实施例中,聚碳酸酯层10的厚度可以根据生产需求进行设置。
41.(2)在压合的聚碳酸酯层10和第二保护层40经过流平降温后,将光致变涂料涂布在聚碳酸酯层10表面,固化,得到光致变层20。
42.通过涂布机300将光致变涂料涂布在聚碳酸酯层10,经过紫外灯照射,使得光致变涂料固化在聚碳酸酯层10上,形成光致变层20。
43.(3)将亚克力膜涂布在固化有光致变层20的聚碳酸酯层10,使得亚克力膜(第一保护层30)完全覆盖在光致变层20上,得到复合板材100。
44.具体,可以采用淋膜复合设备400,将亚克力膜均匀涂布在光致变层20上,保护光致变层20。其中,第一保护层30的厚度为80μm。
45.在本技术中,复合板材100的透光率高于85%以上。
46.本技术中,由于聚碳酸酯具有优异的结构强度、耐冲击、使用温度范围广、透明度高、热胀冷缩效应小、抗疲劳等特性,且聚碳酸酯没有毒性,因此,在以上基础上,本技术选
用聚碳酸酯层10为基体,并作为复合板材100的支撑主体,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复合板材100整体的结构强度;聚碳酸酯层10上的光致变涂层通过吸收紫外线产生彩变化,使得复合板材100不仅具有装饰性功能,还可以阻挡紫外线通过光致变涂层进一步照射于聚碳酸酯层10上,延长聚碳酸酯层10的使用寿命;本技术中设置的第一保护层30用于保护光致变层20,避免光致变层20受到外界环境(酸、碱或刮伤)影响而脱落或破损,另,由于亚克力(简称pmma)具有透光率可达93%、透光光线柔和、耐久性强、耐候性能佳,第一保护层30选用pmma作为保护层,还可以进一步延长复合板材100的使用寿命。
4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复合板材,其特征在于,由第一保护层、光致变层、聚碳酸酯层和第二保护层组成;所述光致变层固定于所述聚碳酸酯层上且与所述聚碳酸酯层直接接触,所述光致变层用于吸收紫外线;所述第一保护层固定于所述光致变层上且与所述光致变层直接接触;所述第二保护层固定于所述聚碳酸酯层背离所述光致变层的表面并与所述聚碳酸酯层直接接触,所述第一保护层和所述第二保护层均为亚克力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层的厚度为所述聚碳酸酯层厚度的5%-7%。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层的厚度为所述聚碳酸酯层厚度的5%-7%。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致变层以固化方式形成于所述聚碳酸酯层上。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致变层的材质包括螺吡喃、螺恶嗪、偶氮苯类、六苯基双咪唑、二苯乙烯类、稠环芳香化合物或俘精酸酐中的一种。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致变层厚度为5μm-10μm。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复合板材,包括聚碳酸酯层、光致变层和第一保护层,所述光致变层设置于所述聚碳酸酯层上,所述光致变层用于吸收紫外线;所述第一保护层设置于所述光致变层上。本申请提供的复合板材可以延长聚碳酸酯层的使用寿命。酯层的使用寿命。酯层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
刘士铭 戴顺隆 党长春 黄泰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优尔材料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12.29
技术公布日:
202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