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
无纺布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易于印刷的
聚乙烯无纺布。
背景技术:
2.聚乙烯具有良好的悬垂性和柔软度,能让无纺布产品拥有更柔软、更贴体的保护。现有的聚乙烯无纺布在需要对
布料进行印刷时,染料容易发生脱落,着和印刷效果较为一般,且内侧耐磨性也较差,使用寿命较短。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人们经过不断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聚乙烯淋膜无纺布[申请号:201720052589.9],包括pe膜和无纺布,
所述pe膜和无纺布融合粘结,所述pe膜一侧上设有凸起,凸起由若干个菱形组合而成,所述无纺布为pp材料制作而成,无纺布内设有亲水基,无纺布一侧设有若干个方格状压花。但是该方案在需要对布料进行印刷时,染料仍然容易发生脱落,存在着和印刷效果较为一般,且内侧耐磨性也较差以及使用寿命较短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
[0005]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0006]
一种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包括无纺布主体,所述的无纺布主体上设有聚乙烯层,所述的聚乙烯层远离无纺布主体一面设有外侧布料层,所述的外侧布料层与聚乙烯层之间通过粘连部相连,所述的外侧布料层上设有印刷粘连组件,所述的无纺布主体远离聚乙烯层一面设有耐磨件。
[0007]
在上述的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中,所述的印刷粘连组件包括设置于外侧布料层上的若干印刷接触颗粒,所述的若干印刷接触颗粒均匀分布于外侧布料层远离无纺布主体一面上。
[0008]
在上述的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中,所述的外侧布料层内设有染料着部,所述的染料着部与印刷接触颗粒交错设置,所述的印刷接触颗粒凸起部分呈弧形。
[0009]
在上述的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中,所述的染料着部包括设置于外侧布料层内的若干着槽,所述的着槽向内凹陷,所述的着槽与印刷接触颗粒交错设置。
[0010]
在上述的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中,所述的外侧布料层内还设有内侧增部,所述的内侧增部与着槽相连通设置,所述的内侧增部与印刷接触颗粒的位置相对应。
[0011]
在上述的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中,所述的内侧增部包括设置于外侧布料层内的内侧增腔,所述的内侧增腔与着槽之间设有若干连接通道,所述的连接通道一端与内侧增腔相连,另一端与着槽相连。
[0012]
在上述的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中,所述的粘连部包括设置于外侧布料层与聚乙烯层之间的粘连层,所述的粘连层一面与外侧布料层相粘连配合,另一面与聚乙烯层相
粘连配合。
[0013]
在上述的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中,所述的耐磨件包括设置于无纺布主体远离聚乙烯层一面上的若干内侧耐磨颗粒,所述的若干内侧耐磨颗粒均匀分布于无纺布主体表面。
[0014]
在上述的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中,所述的无纺布主体内设有若干相互平行设置的透气孔。
[0015]
在上述的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中,所述的无纺布主体内还设有若干透气连通道,所述的透气连通道与透气孔相连。
[0016]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0017]
1、本实用新型通过粘连部将外侧布料层与聚乙烯层进行粘连,牢固性较好,聚乙烯层与无纺布主体熔融叠加而成,在进行印刷过程中,通过印刷粘连组件可将染料进行快速粘连固定,着效果较好,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印刷,印刷效果较好,耐磨件对无纺布主体内侧起到耐磨的作用,提高了无纺布主体的使用寿命,实用性较强。
[0018]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内侧增腔,可对进入至着槽内的染料进行进一步渗透,使得染料可渗透至外侧布料层内,整体渗透效果较好,印刷过程中可减少差,起到提亮增的效果。
[0019]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透气孔可提高无纺布主体内部的透气效果,提高面料的舒适度,透气连通道可将若干透气孔进行连通串联,大大提高了透气的面积,进一步提高透气效果。
[0020]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示意图。
[0022]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0023]
图中:无纺布主体1、聚乙烯层2、外侧布料层3、粘连部4、印刷粘连组件5、耐磨件6、印刷接触颗粒7、染料着部8、着槽9、内侧增部10、内侧增腔11、连接通道12、粘连层 13、内侧耐磨颗粒14、透气孔15、透气连通道16。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0025]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包括无纺布主体1,所述的无纺布主体1上设有聚乙烯层2,所述的聚乙烯层2远离无纺布主体1一面设有外侧布料层3,所述的外侧布料层3与聚乙烯层2之间通过粘连部4相连,所述的外侧布料层 3上设有印刷粘连组件5,所述的无纺布主体1远离聚乙烯层2 一面设有耐磨件6。
[0026]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粘连部4将外侧布料层3与聚乙烯层2 进行粘连,牢固性较好,聚乙烯层2与无纺布主体1熔融叠加而成,在进行印刷过程中,通过印刷粘连组件5可将染料进行快速粘连固定,着效果较好,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印刷,印刷效果较好,耐磨件6对无纺布主体1内侧起到耐磨的作用,提高了无纺布主体1的使用寿命,实用性较强。
[0027]
结合图1、图2所示,所述的印刷粘连组件5包括设置于外侧布料层3上的若干印刷接触颗粒7,所述的若干印刷接触颗粒7 均匀分布于外侧布料层3远离无纺布主体1一面上。
[0028]
具体地说,在印刷过程中,印刷接触颗粒7与染料相接触,增大了染料着的面积,将染料进行快速粘连固定,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印刷,印刷效果较好。
[0029]
结合图1、图2所示,所述的外侧布料层3内设有染料着部8,所述的染料着部8与印刷接触颗粒7交错设置,所述的印刷接触颗粒7凸起部分呈弧形。
[0030]
本实施例中,染料着部8可在印刷过程中使得染料进入至相邻的印刷接触颗粒7之间的内侧空间,增大了着面积,避免染料过快的从外侧布料层3处脱离,牢固性较好。
[0031]
所述的染料着部8包括设置于外侧布料层3内的若干着槽9,所述的着槽9向内凹陷,所述的着槽9与印刷接触颗粒7交错设置。
[0032]
本实施例中,着槽9可在印刷过程中使得染料进入至相邻的印刷接触颗粒7之间的内侧空间,增大了着面积,避免染料过快的从外侧布料层3处脱离,牢固性较好,着槽9向内凹陷,着空间较大。
[0033]
结合图1所示,所述的外侧布料层3内还设有内侧增部10,所述的内侧增部10与着槽9相连通设置,所述的内侧增部 10与印刷接触颗粒7的位置相对应。
[0034]
本实施例中,内侧增部10可对进入至着槽9内的染料进行进一步渗透,使得染料可渗透至外侧布料层3内,整体渗透效果较好,印刷过程中可减少差,起到提亮增的效果。
[0035]
所述的内侧增部10包括设置于外侧布料层3内的内侧增腔11,所述的内侧增腔11与着槽9之间设有若干连接通道 12,所述的连接通道12一端与内侧增腔11相连,另一端与着槽9相连。
[0036]
本实施例中,内侧增腔11可对进入至着槽9内的染料进行进一步渗透,使得染料可渗透至外侧布料层3内,整体渗透效果较好,印刷过程中可减少差,起到提亮增的效果。
[0037]
所述的粘连部4包括设置于外侧布料层3与聚乙烯层2之间的粘连层13,所述的粘连层13一面与外侧布料层3相粘连配合,另一面与聚乙烯层2相粘连配合。
[0038]
本实施例中,粘连层13可将外侧布料层3与聚乙烯层2进行粘连配合,粘连效果较好。
[0039]
结合图1所示,所述的耐磨件6包括设置于无纺布主体1远离聚乙烯层2一面上的若干内侧耐磨颗粒14,所述的若干内侧耐磨颗粒14均匀分布于无纺布主体1表面。
[0040]
本实施例中,通过内侧耐磨颗粒14可对无纺布主体1内侧起到耐磨的作用,提高了无纺布主体1的使用寿命,实用性较强。
[0041]
结合图1、图2所示,所述的无纺布主体1内设有若干相互平行设置的透气孔15。
[0042]
本实施例中,透气孔15可提高无纺布主体1内部的透气效果,提高面料的舒适度。
[0043]
结合图1所示,所述的无纺布主体1内还设有若干透气连通道16,所述的透气连通道16与透气孔15相连。
[0044]
本实施例中,透气连通道16可将若干透气孔15进行连通串联,大大提高了透气的面积,进一步提高透气效果。
[0045]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0046]
通过粘连层13将外侧布料层3与聚乙烯层2进行粘连,牢固性较好,聚乙烯层2与无纺布主体1熔融叠加而成,在进行印刷过程中,印刷接触颗粒7与染料相接触,增大了染料着的面积,将染料进行快速粘连固定,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印刷,印刷效果较好,着槽9可在印刷过程中使得染料进入至相邻的印刷接触颗粒7之间的内侧空间,增大了着面积,避免染料过快的从外侧布料层3处脱离,牢固性较好,着槽9向内凹陷,着空间较大,
[0047]
内侧增腔11可对进入至着槽9内的染料进行进一步渗透,使得染料可渗透至外侧布料层3内,整体渗透效果较好,印刷过程中可减少差,起到提亮增的效果,
[0048]
通过内侧耐磨颗粒14可对无纺布主体1内侧起到耐磨的作用,提高了无纺布主体1的使用寿命,实用性较强,
[0049]
透气孔15可提高无纺布主体1内部的透气效果,提高面料的舒适度,
[0050]
透气连通道16可将若干透气孔15进行连通串联,大大提高了透气的面积,进一步提高透气效果。
[0051]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
[0052]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无纺布主体1、聚乙烯层2、外侧布料层3、粘连部4、印刷粘连组件5、耐磨件6、印刷接触颗粒7、染料着部8、着槽9、内侧增部10、内侧增腔11、连接通道 12、粘连层13、内侧耐磨颗粒14、透气孔15、透气连通道1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技术特征:
1.一种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包括无纺布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纺布主体(1)上设有聚乙烯层(2),所述的聚乙烯层(2)远离无纺布主体(1)一面设有外侧布料层(3),所述的外侧布料层(3)与聚乙烯层(2)之间通过粘连部(4)相连,所述的外侧布料层(3)上设有印刷粘连组件(5),所述的无纺布主体(1)远离聚乙烯层(2)一面设有耐磨件(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印刷粘连组件(5)包括设置于外侧布料层(3)上的若干印刷接触颗粒(7),所述的若干印刷接触颗粒(7)均匀分布于外侧布料层(3)远离无纺布主体(1)一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侧布料层(3)内设有染料着部(8),所述的染料着部(8)与印刷接触颗粒(7)交错设置,所述的印刷接触颗粒(7)凸起部分呈弧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染料着部(8)包括设置于外侧布料层(3)内的若干着槽(9),所述的着槽(9)向内凹陷,所述的着槽(9)与印刷接触颗粒(7)交错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侧布料层(3)内还设有内侧增部(10),所述的内侧增部(10)与着槽(9)相连通设置,所述的内侧增部(10)与印刷接触颗粒(7)的位置相对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侧增部(10)包括设置于外侧布料层(3)内的内侧增腔(11),所述的内侧增腔(11)与着槽(9)之间设有若干连接通道(12),所述的连接通道(12)一端与内侧增腔(11)相连,另一端与着槽(9)相连。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连部(4)包括设置于外侧布料层(3)与聚乙烯层(2)之间的粘连层(13),所述的粘连层(13)一面与外侧布料层(3)相粘连配合,另一面与聚乙烯层(2)相粘连配合。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耐磨件(6)包括设置于无纺布主体(1)远离聚乙烯层(2)一面上的若干内侧耐磨颗粒(14),所述的若干内侧耐磨颗粒(14)均匀分布于无纺布主体(1)表面。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纺布主体(1)内设有若干相互平行设置的透气孔(15)。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纺布主体(1)内还设有若干透气连通道(16),所述的透气连通道(16)与透气孔(15)相连。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纺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易于印刷的聚乙烯无纺布。包括无纺布主体,所述的无纺布主体上设有聚乙烯层,所述的聚乙烯层远离无纺布主体一面设有外侧布料层。本实用新型通过粘连部将外侧布料层与聚乙烯层进行粘连,牢固性较好,聚乙烯层与无纺布主体熔融叠加而成,在进行印刷过程中,通过印刷粘连组件可将染料进行快速粘连固定,着效果较好,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印刷,印刷效果较好,耐磨件对无纺布主体内侧起到耐磨的作用,提高了无纺布主体的使用寿命,实用性较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较强。
技术研发人员:
徐力博 叶孔萌 姚清标 周林 陈博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江苏青昀新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25
技术公布日:
202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