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一种
保护器。
背景技术:
2.汽车等车辆具有用于将车内的各种设备相互连接的线束。线束包括保护器,该保护器从外部对构成线束的布线
材料进行保护。
3.在保护器中,存在具备保护器主体、盖部件和卡止机构的保护器。保护器主体具有将多个布线材料容纳的容纳空间以及将容纳空间与外部连通的开闭开口部。盖部件设置于保护器主体,对开闭开口部进行开闭。卡止机构将盖部件卡止于保护器主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1942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8.然而,对于上述保护器,无论在将多个布线材料以规范的配置容纳于容纳空间的情况下,还是将多个布线材料以非规范的配置容纳于容纳空间的情况下,都能够利用卡止机构将盖部件卡止于保护器主体。因此,存在出厂的保护器中多个布线材料被以非规范的配置容纳于容纳空间的可能。
9.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多个布线材料以非规范的配置容纳于容纳空间的情况下,不能将盖部件卡止于保护器主体的保护器。
10.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1.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种保护器的特征在于,具有:保护器主体,
所述保护器主体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容纳第一布线材料和直径比所述第一布线材料大的第二布线材料;和开闭开口部,所述开闭开口部将所述容纳空间与外部连通;盖部件,所述盖部件设置于所述保护器主体并对所述开闭开口部进行开闭;以及卡止机构,所述卡止机构将所述盖部件卡止于所述保护器主体,所述盖部件具有:顶部,所述顶部在将所述保护器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关闭的关闭状态下与所述保护器主体的底部对置;以及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从所述顶部朝向所述底部侧突出,在所述第一布线材料和所述第二布线材料是以所述第一布线材料的周面与所述底部接触且所述第二布线材料的周面与所述第一布线材料的周面接触的非规范的配置容纳于容纳空间的情况下,在所述卡止机构从非卡止状态向卡止状态转换的中途,第二布线材料的周面与所述突出部接触,在所述第一布线材料和所述第二布线材料以所述第二布线材料的周面与所述底部接触且所述第二布线材料的周面与所述第一布线材料的周面接触的规范的配置容纳于容纳空间的情况下,所述卡止机构从非卡止状态转换到卡止状态。
12.发明效果
13.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具有上述结构,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在将多个布线材料以非规范的配置容纳于容纳空间的情况下,不能将盖部件卡止于保护器主体的保护器。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的俯视图。
15.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的分解立体图。
16.图3是将第一布线材料以及第二布线材料以规范的配置容纳于容纳空间的状态的立体图。
17.图4是将第一布线材料以及第二布线材料以非规范的配置而配置于容纳空间的状态的立体图。
18.符号说明
19.1 保护器
20.2 保护器主体
21.21 底部
22.22a、22b 主体
侧壁部
23.23 开闭开口部
24.24 插通开口部
25.2s 容纳空间
26.3 盖部件
27.31 顶部
28.32a、32b 盖侧壁部
29.33 突出部
30.33f 接触面
31.4 卡止机构
32.41 卡止爪
33.42 卡止承受部
34.5 引导机构
35.51 引导爪
36.52 引导承受部
37.w1 第一布线材料(布线材料)
38.w1o 第一周面(周面)
39.w2 第二布线材料(布线材料)
40.w2o 第二周面(周面)
41.x 延伸方向
42.y 对置方向
43.z 正交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44.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保护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另外,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45.[实施方式]
[0046]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的俯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将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以规范的配置容纳于容纳空间2s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将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以非规范的配置容纳于容纳空间2s的状态的立体图。
[0047]
在以下的说明中,y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中保护器主体2中的一对主体侧壁部22a、22b对置的对置方向。另外,z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中与对置方向y正交的正交方向。在此基础上,正交方向z是盖部件3相对于保护器主体2的装卸方向。更具体地说明,正交方向z中的一个方向z1是相对于保护器主体2组装盖部件3的组装方向,正交方向z中的另一个方向z2是相对于保护器主体2拆卸盖部件3的拆卸方向。并且,x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中第一布线材料w1的延伸方向,并且是第二布线材料w2的延伸方向。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中,延伸方向x、对置方向y和正交方向z相互正交。
[0048]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组装于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线束wh1,保护作为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的布线材料w。例如为了搭载于车辆的各设备间的连接,线束wh1将电源供给、信号通信所使用的多个布线材料w集束而设为集合部件,利用连接器等将多个布线材料w连接于各设备。
[0049]
本实施方式的所涉及线束wh1具备:第一布线材料w1,其具有导电性的第一芯材wa1;第二布线材料w2,其具有导电性的第二芯材wa2;以及保护器1,其从外部对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进行保护。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例如由电线构成。电线例如利用具有绝缘性的覆盖部wb1、wb2将多个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线材构成的导体部即芯材wa1、wa2的外侧覆盖(参照图3)。如图3所示,第一布线材料w1具有第一周面(周面)w1o。另外,第二布线材料w2具有第二周面(周面)w2o。另外,线束wh1除此之外还可以构成为包括连接器、电气接线箱、索环、固定用具等。以下,参照各图对保护器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050]
保护器1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对于本实施方式的保护器1,具备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作为要保护的布线材料w。如图3所示,第二布线材料w2的第二直径(直径)r2大于第一布线材料w1的第一直径(直径)r1。保护器1具备保护器主体2、盖部件3、卡止机构4和引导机构5。
[0051]
保护器主体2形成为流槽形状。并且,保护器主体2具有底部21和在对置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主体侧壁部22a、22b。底部21形成为平板状。各主体侧壁部22a、22b形成为平板状。另外,保护器主体2具有将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容纳的容纳空间2s以及将容纳空间2s与外部连通的开闭开口部23。而且,一对主体侧壁部22a、22b隔着底部21在对置方向y上对置。各主体侧壁部22a、22b从底部21的对置方向y的端部朝向正交方向z的一侧(更具体地说明,拆卸方向z2侧)突出。
[0052]
例如在要将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插通于容纳空间2s时通过盖部件3打开开闭开口部23,并且在使布线材料w插通于容纳空间2s之后通过盖部件3关闭开闭开口
部23。开闭开口部23形成于保护器主体2的正交方向z的一个端部。换言之,开闭开口部23在正交方向z上形成于与形成有底部21的这侧相反的一侧。即,开闭开口部23形成于主体侧壁部22a、22b的拆卸方向z2侧。
[0053]
并且,保护器主体2具有多个插通开口部24,该多个插通开口部24将容纳空间2s与外部连通并允许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插通。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具有3个插通开口部24。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中,在该保护器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具有第一插通开口部24a和第二插通开口部24b,并且在长度方向的中途具有第三插通开口部24c。
[0054]
图1、图2所示的盖部件3对开闭开口部23进行开闭。更具体地进行说明,盖部件3能够通过关闭开闭开口部23而成为将保护器主体2的容纳空间2s关闭的关闭状态,并且能够通过打开开闭开口部23而成为将保护器主体2的容纳空间2s打开的打开状态。
[0055]
盖部件3具备顶部31、盖侧壁部32以及突出部33。顶部31形成为平板状。盖侧壁部32形成为平板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侧壁部32在盖部件3设置有一对。更具体地说明,一对盖侧壁部32a、32b隔着顶部31在对置方向y上对置。各盖侧壁部32a、32b从顶部31的对置方向y的端部朝向正交方向z的另一侧(更具体地说明,组装方向z1侧)突出。
[0056]
在从对置方向y观察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部件具有与各主体侧壁部22a、22b重叠的各盖侧壁部32a、32b。即,在从对置方向y观察的情况下,盖部件3具有至少与一对主体侧壁部22a、22b中的任一者重叠的盖侧壁部32a、32b。
[0057]
顶部31在上述的关闭状态下与保护器主体2的底部21对置。更具体地说明,顶部31在上述关闭状态的正交方向z上与保护器主体2的底部21对置。
[0058]
突出部33在上述的关闭状态下从顶部31朝向底部21侧突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33形成为平板状。而且,突出部33被设置成相对于在保护器1的长度方向的中途设置的第三插通开口部24c将该第三插通开口部24c的一部分封闭。另外,突出部33将顶部31与盖侧壁部32a连结。而且,在上述关闭状态的正交方向z上,突出部33在底部21侧具有接触面33f。接触面33f以随着从顶部31侧朝向底部21侧而朝向盖侧壁部32a、32b的方式相对于正交方向z倾斜。在从延伸方向x观察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33形成为在顶部31侧具有底边且在底部21侧具有顶点的大致三角形状。
[0059]
突出部33从盖部件3的位于容纳空间2s侧的顶面向组装方向z1侧的突出量如以下那样设定。即,突出部33的突出量设定为,在多个布线材料w以规范的配置而配置于容纳空间2s的情况下,突出部33的接触面33f与第一布线材料w1的第一周面w1o不接触,另一方面,在多个布线材料w以非规范的配置而配置于容纳空间2s的情况下,突出部33的接触面33f与第二布线材料w2的第二周面w2o接触。
[0060]
卡止机构4将盖部件3卡止于保护器主体2。另外,如图2所示,卡止机构4具备卡止爪41和以能够与该卡止爪41卡止的方式设置的卡止承受部42。而且,卡止机构4沿着第一布线材料w1的延伸方向x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0061]
更具体地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个卡止机构4中,与各插通开口部24邻接地设置有卡止机构4,且在与各插通开口部24邻接设置的卡止机构4之间设置有另外的卡止机构4。
[0062]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卡止机构4将卡止爪41设置于保护器主体2,并将卡止承受部
42设置于盖部件3。而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一体地设置卡止承受部42和突出部33。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盖部件3中,顶部31、一对盖侧壁部32a、32b、突出部33以及卡止承受部42由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而且,更具体地说明,突出部33将顶部31与卡止承受部42连结,作为提高这些顶部31的刚性和卡止承受部42的刚性的肋而发挥功能。
[0063]
引导机构5具有引导爪51和能够供该引导爪51插入的引导承受部52。而且,在将盖部件3组装于保护器主体2时,在卡止爪41与卡止承受部42卡止之前,引导机构5使引导爪51被插入到引导承受部52,并且将卡止爪41朝向卡止承受部42的卡止孔引导。
[0064]
接下来,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中,对将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容纳于容纳空间2s并利用卡止机构4将盖部件3卡止于保护器主体2的情况进行说明。
[0065]
首先,操作者通过开闭开口部23将第一布线材料w1插入到容纳空间2s。
[0066]
接着,操作者通过开闭开口部23将第二布线材料w2插入到容纳空间2s。即,在该情况下,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以非规范的配置被容纳于容纳空间2s。
[0067]
接着,操作者在将引导爪51的末端插入到引导承受部52之后,使盖部件3相对于保护器主体2向组装方向z1移动,在正交方向z上,使卡止承受部42接近卡止爪41。
[0068]
然而,对于操作者,在从非卡止状态向卡止状态转换的中途,如图4所示,由于第二布线材料w2的第二周面w2o与突出部33接触,因此向卡止状态的转换被限制。在该状态下,例如,一对主体侧壁部22a、22b中的另一个主体侧壁部22b的卡止爪41与一对盖侧壁部32a、32b中的另一个盖侧壁部32b的卡止承受部42为卡止状态。另一方面,一对主体侧壁部22a、22b中的一个主体侧壁部22a的卡止爪41与一对盖侧壁部32a、32b中的一个盖侧壁部32a的卡止承受部42为非卡止状态。更具体地而言,如图4所示,虽然卡止爪41的一部分插入卡止承受部42的一部分,但成为不能将卡止爪41卡止于卡止承受部42的半卡止状态。
[0069]
因此,在不能利用卡止机构4将盖部件3卡止于保护器主体2的情况下,操作者在插通开口部24目视确认容纳空间2s中的多个布线材料w的配置以及突出部33与多个布线材料w的接触状态。并且,由于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的配置不是规范的配置,因此操作者使一个主体侧壁部22a与一个盖侧壁部32a在正交方向z上分离,并调换第一布线材料w1的位置和第二布线材料的位置,将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以规范的配置容纳于容纳空间2s。
[0070]
接着,操作者使一个主体侧壁部22a在正交方向z上接近一个盖侧壁部32a,使卡止承受部42接近于卡止爪41。
[0071]
接着,操作者将卡止爪41插入卡止承受部42,将卡止爪41和卡止承受部42卡止,利用卡止机构4将盖部件3卡止于保护器主体2。
[0072]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具有以下的结构。在以第一布线材料w1的第一周面w1o与底部21接触且第二布线材料w2的第二周面w2o与第一布线材料w1的第一周面w1o接触的非规范的配置将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容纳于容纳空间2s的情况下,在卡止机构4从非卡止状态向卡止状态转换的中途,第二布线材料w2的第二周面w2o与突出部33接触。而且,在以第二布线材料w2的第二周面w2o与底部21接触且第二布线材料w2的第二周面w2o与第一布线材料w1的第一周面w1o接触的规范的配置将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容纳于容纳空间2s的情况下,卡止机构4从非卡止状态转换到卡止状态。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若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为非规范的配置,则不能
使卡止机构4成为卡止状态,操作者能够认识到多个布线材料w不是规范的配置。因此,操作者能够在将多个布线材料w从非规范的配置修正为规范的配置的基础上,使卡止机构4成为卡止状态。其结果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能够提供如下保护器1:在将多个布线材料w以非规范的配置容纳于容纳空间2s的情况下,不能将盖部件3卡止于保护器主体2。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能够将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配置于预先设定的路径,能够防止一个布线材料w跨越另一个布线材料w。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能够防止浪费地使用对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预先设定的余长。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能够防止后续工序中的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的电连接作业性降低。
[0073]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具有以下的结构。突出部33将插通开口部24的一部分封闭。因此,在不能利用卡止机构4将盖部件3卡止于保护器主体2的情况下,操作者能够利用插通开口部24目视确认容纳空间2s中的多个布线材料w的配置以及突出部33与多个布线材料w的接触状态。其结果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中,操作者能够利用插通开口部24目视确认不能通过卡止机构4将盖部件3卡止于保护器主体2的理由。
[0074]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具有以下的结构。各卡止承受部42设置于盖部件3。突出部33与卡止承受部42一体地形成。然而,在分别形成卡止承受部42和突出部33的情况下,盖部件3可能会由于操作者用力按压盖部件3而弹性变形,从而利用卡止机构4将盖部件3卡止于保护器主体2。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与分别形成突出部33和卡止承受部42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盖部件3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盖部件3的弹性变形。
[0075]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具有以下的结构。突出部33将顶部31与盖侧壁部32a连结。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与突出部33未与盖侧壁部32a、32b连结的盖部件3相比,能够提高盖部件3的刚性。
[0076]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具有以下的结构。突出部33具有接触面33f,该接触面33f在第一布线材料w1及第二布线材料w2以非规范的配置而配置于容纳空间2s的情况下与第二布线材料w2的第二周面w2o接触。接触面33f以随着从顶部31侧朝向底部21侧而朝向盖侧壁部32a的方式相对于正交方向z倾斜。然而,在突出部33在底部21侧具有角部的情况下,在操作者将盖部件3向保护器主体2按压的情况下,有可能突出部33的角部被按压于第二布线材料w2的第二周面w2o而损伤第二布线材料w2的第二周面w2o。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的突出部33具有接触面33f,该接触面33f以随着从顶部31侧接近底部21侧而接近盖侧壁部32a的方式相对于正交方向z倾斜。因此,即使在假设第一布线材料w1和第二布线材料w2以非规范的配置容纳于容纳空间2s的情况下,突出部33的上述接触面33f也与第二布线材料w2的第二周面w2o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第二布线材料w2的第二周面w2o损伤。
[0077]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具有以下的结构。保护器主体2具有多个插通开口部24,该多个插通开口部24使布线材料w插通于容纳空间2s。突出部33设置于多个插通开口部24中的任意一者。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与在多个插通开口部24的全部都设置有突出部33的保护器相比,能够减少形成盖部件3所需的材料的量。
[0078]
另外,对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33将插通开口部24的一部分封闭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不限于此,也可以在保护器主体2的容纳空间
2s设置突出部33。
[0079]
另外,对将上述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33设置于在保护器1的长度方向的中途设置的第三插通开口部24c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也可以设置于在保护器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的任一者的插通开口部24a、24b。
[0080]
而且,对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在多个插通开口部24中的任意一者设置突出部33的保护器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多个插通开口部24分别设置突出部33。
[0081]
另外,对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将保护器主体2和盖部件3分体设置的保护器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护器1不限于此,也可以一体地设置保护器主体2和盖部件3。例如,可以经由铰链将保护器主体2和盖部件3一体地设置。
[0082]
而且,对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33将顶部31与盖侧壁部32a连结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33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将顶部31与盖侧壁部32a连结。
[0083]
另外,说明了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33的接触面33f以随着从顶部31侧朝向底部21侧而朝向一个盖侧壁部32a的方式相对于正交方向z倾斜。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33的接触面33f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从顶部31侧朝向底部21侧呈直线状设置。
[0084]
并且,说明了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33在从延伸方向x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在顶部31侧具有底边且在底部21侧具有顶点的大致三角形状的结构。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突出部33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突出部33也可以形成为长方形状。
技术特征:
1.一种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保护器主体,所述保护器主体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容纳第一布线材料和直径比所述第一布线材料大的第二布线材料;和开闭开口部,所述开闭开口部将所述容纳空间与外部连通;盖部件,所述盖部件设置于所述保护器主体并对所述开闭开口部进行开闭;以及卡止机构,所述卡止机构将所述盖部件卡止于所述保护器主体,所述盖部件具有:顶部,所述顶部在所述保护器主体的所述容纳空间关闭的关闭状态下与所述保护器主体的底部对置;以及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关闭状态下从所述顶部朝向所述底部侧突出,在所述第一布线材料和所述第二布线材料是以所述第一布线材料的周面与所述底部接触且所述第二布线材料的周面与所述第一布线材料的周面接触的非规范的配置容纳于容纳空间的情况下,在所述卡止机构从非卡止状态向卡止状态转换的中途,第二布线材料的周面与所述突出部接触,并且在所述第一布线材料和所述第二布线材料是以所述第二布线材料的周面与所述底部接触且所述第二布线材料的周面与所述第一布线材料的周面接触的规范的配置容纳于容纳空间的情况下,所述卡止机构从非卡止状态转换到卡止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器主体具有插通开口部,所述插通开口部将所述容纳空间与外部连通且使所述第一布线材料和所述第二布线材料插通,并且所述突出部将所述插通开口部的一部分封闭。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机构沿着所述第一布线材料的延伸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所述卡止机构具备卡止爪和以能够与该卡止爪卡止的方式设置的卡止承受部,各所述卡止承受部设置于所述盖部件,并且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卡止承受部一体地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器主体具有一对主体侧壁部,一对所述主体侧壁部隔着所述底部在对置方向上对置,所述盖部件具有盖侧壁部,在从所述对置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盖侧壁部至少与一对主体侧壁部中的任意一者重叠,并且所述突出部将所述顶部与所述盖侧壁部连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具有接触面,在所述第一布线材料和所述第二布线材料以非规范的配置而配置于所述容纳空间的情况下,所述接触面与所述第二布线材料的周面接触,并且所述接触面以随着从所述顶部侧朝向所述底部侧而朝向所述盖侧壁部的方式相对于正交方向倾斜。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保护器,在将多个布线材料以非规范的配置容纳于容纳空间的情况下,不能将盖部件卡止于保护器主体。保护器具备保护器主体、盖部件和卡止机构。盖部件具有顶部和突出部。在以第一布线材料的周面与底部接触且第二布线材料的周面与第一布线材料的周面接触的非规范的配置将第一布线材料和第二布线材料容纳于容纳空间的情况下,在卡止机构从非卡止状态向卡止状态转换的中途,第二布线材料的周面与突出部接触。在以第二布线材料的周面与底部(21)接触且第二布线材料(W2)的周面(W2o)与第一布线材料(W1)的周面(W1o)接触的规范的配置将第一布线材料和第二布线材料容纳于容纳空间的情况下,卡止机构从非卡止状态转换到卡止状态。卡止状态。卡止状态。
技术研发人员:
木村光利 小川真由 高桥和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2022.07.25
技术公布日:
20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