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养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小龙虾分级繁育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2.在小龙虾,例如克氏原鳌虾养殖系统中,为了能够在低温环境下保证克氏原鳌虾的有效生长,需要设置加热设备,以维持养殖系统达到克氏原鳌虾适宜生长的温度。现有养殖循环水加热设备通常直接通过注水口将加热后的循环水注入养殖池内部,由注水口注入的热水不能及时扩散到整个养殖区域,且会导致注水口温度较高,可能对注水口附近克氏原螯虾造成影响。另外,克氏原螯虾在幼苗期间相互残杀剧烈,常常有大吃小的现象,如何利用仿生态原理在没有人为干预情况下实现克氏原螯虾的自动分级是目前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和养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且规格一致的克氏原螯虾不仅在养殖管理和商品虾销售以及后续的作为种虾进行苗种繁育方面具有未被实现分级克氏原螯虾无法比拟的优势。
3.申请公布号为cn 10827173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漂浮式
养虾塘加热装置,包括漂浮箱,漂浮箱上下表面的通孔中固定有套管,套管的上端延伸至漂浮箱的上方,套管的下端延伸至漂浮箱的下方,套管的内壁与竖杆的侧面滑动连接,竖杆的下端与圆板的上表面中间位置固定连接,圆板的上表面从右到左依次固定有plc控制器、液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蓝牙传输模块,圆板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固定有导管,导管的侧面开设有进水口。该方案通过漂浮箱将加热装置漂浮在养虾塘的水面,电加热器始终位于固定深度的水层,水泵将电加热器附近加热后的水抽走,并经五通管排出,显然,该方案加热装置只能将加热后的水排出到加热装置附近,无法形成整体养虾塘的水循环加热,加热效果不均匀,造成局部温度高的结果,并且无法实现有效的分级效果。
4.授权公告号为cn 110278894 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养殖池塘用克氏原螯虾分级装置,包括分级内网主体和外壳,外壳套在分级内网主体的外面;分级内网主体包括网衣和支架,网衣敷在支架上,网衣包括大网口、小网口、主网衣和分级网,支架包括主体支架、大网口支架、小网口支架和分级网支架,主网衣敷在主体支架上,大网口固定在大网口支架,小网口固定在小网口支架上,小网口支架位于分级内网主体内部,并通过吊绳固定在主体支架上;网衣上设有分级网口,分级网的一端固定在分级网支架上,通过分级网支架分级网固定在网衣的分级网口上,分级网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分级网在自由状态下是收缩在一起的。该方案在应用时,当装置内的克氏原螯虾达到一定数量后,将分级内网主体提出,大规格的克氏原螯虾留在了分级内网主体,小规格的克氏原螯虾留在外壳内,将小规格克氏原螯虾倒入另一养殖池塘,大规格克氏原螯虾上市出售,该方案虽能实现克氏原鳌虾的分级,但是在分级过程中需要对分级网整体操作,这就会导致克氏原鳌虾的生长环境并不稳定,对克氏原鳌虾的生长存在一定影响,且无法形成适宜的温度环境。
5.因此,如何提供结构简单、加热均匀,且可实现小龙虾自动分级的繁育养殖系统是
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龙虾分级繁育养殖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过渡筒和分级部的设置,能够利用循环加热管路抽取养虾池上部的
水体进入循环加热管路内加热,加热后的热水排出到过渡筒内,再通过过渡筒的扩散口扩散到养虾池的底部,由养虾池的底部向上透过分级部后到达养虾池的上部,从而形成热水在过渡筒中由上到下、在养虾池内由下向上的循环,使得热水在养虾池内较为均匀的分布,实现养虾池内温度的均匀稳定,最终实现结构简单、加热均匀,且可自动分级的小龙虾繁育养殖系统。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龙虾分级繁育养殖系统,包括养虾池、位于
所述养虾池内的分级部、贯穿所述分级部的过渡筒以及连通所述过渡筒和所述养虾池的循环加热管路,所述循环加热管路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分级部的上方,所述循环加热管路的出水口连通所述过渡筒,所述过渡筒的底部开设有扩散口,所述扩散口位于所述分级部的下方,所述出水口的孔径小于所述扩散口的孔径,所述分级部包括若干分级层,所述分级层之间形成若干繁育养殖
空间,同时,所述分级部的上方和/或下方形成繁育养殖空间,所述分级层开设有若干贯通的用于特定大小虾体通过的通孔,且所述分级层上铺设有能够控制虾体通过所述通孔的过滤网。
9.优选地,每层所述分级层上开设的所述通孔的大小一致,不同层的所述通孔的大小由上到下逐渐减小。
10.优选地,所述分级层还具有水体流通的过滤孔隙。
11.优选地,所述循环加热管路包括串联连接的循环泵和加热装置。
12.优选地,所述循环泵与所述养虾池之间还设置有连通补水口的支路。
13.优选地,所述过渡筒的顶部封闭,所述过渡筒上设置有连通增氧管路的出氧口,所述出氧口的高度低于所述出水口的高度。
14.优选地,所述养虾池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繁育养殖空间连通的门洞,所述门洞上设置有向内开启的密封门。
15.优选地,所述养虾池的底部呈倒锥形,所述倒锥形的尖端设置有连通排污管路的排污口。
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如前文记载的所述的小龙虾分级繁育养殖系统的繁育养殖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7.抽取养虾池上部的水体,进入加热装置进行加热;
18.向过渡筒内补充所述加热装置加热后的热水,热水由过渡筒底部的扩散口扩散到养虾池的底部;
19.热水在分级部的下层空间内扩散,并逐渐向上流动,经过分级部后到达所述养虾池的上部,降温后的热水再次被抽取加热,往复循环。
20.优选地,向所述过渡筒内充入氧气,增加氧含量的同时推动补充的热水进行循环。
21.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22.(1)本实用新型通过过渡筒和分级部的设置,能够利用循环加热管路抽取养虾池上部的水体进入循环加热管路内加热,加热后的热水排出到过渡筒内,再通过过渡筒的扩散口扩散到养虾池的底部,由养虾池的底部向上透过分级部后到达养虾池的上部,从而形成热水在过渡筒中由上到下、在养虾池内由下向上的循环,使得热水在养虾池内较为均匀的分布,最终实现结构简单、加热均匀,且可自动分级的小龙虾繁育养殖系统;
23.(2)本实用新型过渡筒的顶部封闭,过渡筒上设置有连通增氧管路的出氧口,能够向过渡筒内补充氧气,一方面可以为养虾池提供虾生长的氧气,另一方面利用氧气的补充还能形成对于过渡筒内热水流动的动力,更好的推动热水进行循环,同时,由于出氧口的高度低于出水口的高度,可以使得热水更好的与氧气混合,提高氧气的溶解量,通过热水携带氧气补充到养虾池内;
24.(3)本实用新型分级部包括有若干分级层,分级层之间形成若干繁育养殖空间,从而可以利用分级层划分成不同的繁育养殖空间,为不同个体的小龙虾的生长提供若干独立的空间,避免相互干扰,保证更适合的小龙虾生存环境;通过在分级层上开设有若干贯通的通孔,能够连通不同的繁育养殖空间,通孔可以作为不同个体的小龙虾自然穿越形成分级的通道,同时,通孔具有透光透水的特性,能够避免分级层孔隙封堵造成的水流不畅的问题;另外,由于过渡筒的扩散口直接通到最底层,减小最底层的分级层通孔大小,能够降低扩散口补充热水时造成的水体的扰动,增大上层的通孔的大小能够降低对于上层水体流动的阻力,保证养虾池内整体水流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图1内部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循环过程示意图;
29.其中,1、养虾池;2、过渡筒;3、分级部;31、第一分级层;311、第一通孔;32、第二分级层;321、第二通孔;33、第三分级层;331、第三通孔;4、门洞;5、循环泵;6、加热装置;7、增氧装置;8、排污管路;9、进水口;10、出水口;11、出氧口;12、扩散口;13、补水口;14、过滤网;15、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龙虾分级繁育养殖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过渡筒和分级部的设置,能够利用循环加热管路抽取养虾池上部的水体进入循
环加热管路内加热,加热后的热水排出到过渡筒内,再通过过渡筒的扩散口扩散到养虾池的底部,由养虾池的底部向上透过分级部后到达养虾池的上部,从而形成热水在过渡筒中由上到下、在养虾池内由下向上的循环,使得热水在养虾池内较为均匀的分布,最终实现结构简单、加热均匀,且可自动分级的小龙虾繁育养殖系统。
3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3.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龙虾分级繁育养殖系统,包括养虾池1、位于养虾池1内的分级部3、贯穿分级部3的过渡筒2以及连通过渡筒2和养虾池1的循环加热管路。其中,小龙虾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或淡水小龙虾等等,其生活习性类似,可以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系统进行养殖。具体的,养虾池1内盛装有用于虾生长的水体,具有虾活动的空间,养虾池1可以为圆筒形、长方体形等形状,根据需求,可以位于地面以下,也可以支撑在地面以上,养虾池1的容积大小根据养虾规模进行选择和设计。分级部3沿水平方向分布,可以将养虾池1划分成分级部3上方的空间和分级部3下方的空间。过渡筒2从分级部3上方延伸到过渡筒2下方,并且,进口(出水口10和出氧口11)位于分级部3上方,出口(扩散口12)位于过渡筒2下方,过渡筒2可以为上下贯通(或只有下部开口)的圆筒(方筒)。循环加热管路能够驱动水体循环并对循环的水体进行加热,循环加热管路的进水口9连通分级部3的上方,循环加热管路的出水口10连通过渡筒2,也就是说,循环加热管路能够将分级部3上方的养虾池1中的水体抽取到循环加热管路中,并将加热后的水体由出水口10排放到过渡筒2中。出水口10的孔径小于扩散口12的孔径,因此,加热后的水体能够先填充在过渡筒2内进行初步均布扩散,再通过过渡筒2底部开设的扩散口12进行再次扩散,扩散口12位于分级部3的下方,由扩散口12排出的水体向扩散口12四周流动,再由下向上通过分级部3后到达被循环加热管路抽取水体的养虾池1的上方;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扩散口12设置的靠近养虾池1的内底面,使得加热后的水体由最底部向上流动,提高对最底层空间的均匀加热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分级部3的上方和下方同时形成繁育养殖空间,也可以只在上方或只在下方形成繁育养殖空间,当只在上方形成繁育养殖空间时,可以利用下方的空间形成过滤腔,水循环过程中的杂质能够统一收纳在该空间内,待积聚到一定程度后,统一进行清理。分级层开设有若干贯通的用于特定大小虾体通过的通孔,通过通孔的设置,能够形成对于养殖的小龙虾的自然筛选分级,体积小于通孔的小龙虾将会通过通孔后进入下一级的繁育养殖空间,体积大于通孔的小龙虾则留在本级繁育养殖空间,实现对小龙虾的分级。分级层上铺设有能够控制虾体通过通孔的过滤网14,过滤网14可以在虾苗繁育养殖的初始阶段阻止虾苗流动,在虾苗长大到一定个体后,由于存在生长快慢的问题,会产生不同大小的个体,此时即可以开启过滤网14,实现小龙虾的自然分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循环水在分级层的流动方向是由下向上运行的,而虾的习性是逆流流动,因此,该设置方式能够更好的便于小龙虾向下流动经过通孔进行分级。本实用新型通过过渡筒2和分级部3的设置,能够利用循环加热管路抽取养虾池1上部的水体进入循环加热管路内加热,加热后的热水排出到过渡筒2内,再通过过渡筒2的扩散口12扩散到养虾池1的底部,由养虾池1的底部向上透过分级部3后到达养虾池1的上部,从而形成热水在过渡筒2中由上到下、在养虾池1内由下向上的循环,使得热水在养虾池1内较为均匀的分布,实现养虾池1内温度的均匀稳定,最终实现结构简单、加热均匀,且可自动分级的小龙虾繁育养殖系统。
34.分级部3可以包括若干分级层,例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有从上到下依次间距设置的第一分级层31、第二分级层32和第三分级层33,相邻的分级层之间能够形成繁育养殖空间,因此,除了分级部3上方和/或下方形成的繁育养殖空间外,还能在分级层之间形成繁育养殖空间,能够为虾的生长提供若干独立的空间,例如,不同繁育养殖空间内养殖位于不同生长阶段的虾,避免相互干扰,保证更适合的虾生存环境。
35.每一层分级层上均开设有通孔,通孔能够连通分级层上方的繁育养殖空间和分级层下方的繁育养殖空间。其中,第一分级层31开设有第一通孔311、第二分级层32开设有第二通孔321、第三分级层33开设有第三通孔331。第一通孔311、第二通孔321和第三通孔331的开设大小可以相同或不同。通过在分级层上开设有若干贯通的通孔,能够连通不同的繁育养殖空间,通孔除了具有对小龙虾进行分级的作用外,还具有透光透水的特性,能够避免由于分级层孔隙封堵所造成的水流不畅的问题。
36.进一步的,每层分级层上开设的通孔的大小一致,不同层的通孔的大小由上到下逐渐减小。即第一通孔311的孔径》第二通孔321的孔径》第三通孔331的孔径。一方面,同步孔径的通孔能够实现对不同体积大小的小龙虾的分级操作,另一方面由于过渡筒2的扩散口12直接通到最底层,减小最底层的分级层(第三分级层33)通孔(第三通孔331)大小,能够降低扩散口12补充热水时造成的水体的扰动,增大上层的通孔的大小能够降低对于上层水体流动的阻力,从而,保证养虾池1内整体水流的稳定性。
37.每一分级层还具有水体流通的过滤孔隙,分级层可以采用砾石等具有过滤功能的材料制成,具有水体通过的缝隙,可以对养虾过程中产生的杂质进行过滤,保持水体的清洁,在水循环中能起到均布水体的作用,同时,分级层还能形成小龙虾聚集生长的承载部位,形成具有仿生态的自然的生长环境,更适合于小龙虾的生长繁育。
38.循环加热管路可以包括串联连接的循环泵5和加热装置6,利用循环泵5抽取养虾池1内的水体,形成水体循环的动力,利用加热装置6对抽取的水体进行加热。加热装置6可以采用电加热器或蒸汽加热器等等,通过控制系统控制加热温度在适宜温度。
39.循环泵5与养虾池1之间还设置有连通补水口13的支路,小龙虾在繁育养殖过程中,由于各种损耗养虾池1会存在水量减少的问题,通过设置补水口13可以补充养虾池1内损失的水分。通过将补水口13连接在循环泵5的前端,可以在向养虾池1内补充水分时经过加热装置6的加热,实现补充适宜温度的水体,避免对于养虾池1内的水温造成不良的影响。
40.可以对过渡筒2的顶部进行封闭,过渡筒2上设置有连通增氧管路的出氧口11,增氧管路中设置有增氧装置7,增氧装置7产生或贮存的氧气通过出氧口11排放到过渡筒2内,能够向过渡筒2内补充氧气,一方面可以为养虾池1提供虾生长的氧气,另一方面利用氧气的补充还能形成对于过渡筒2内热水流动的动力,更好的推动热水进行循环,同时,由于出氧口11的高度低于出水口10的高度,可以使得热水更好的与氧气混合,提高氧气的溶解量,并通过热水携带氧气补充到养虾池1内。
41.养虾池1的侧壁上可以设置有与繁育养殖空间连通的门洞4,门洞4上设置有向内开启的密封门。门洞4的设置能够便于人员或设备进入到各繁育养殖空间内,便于对过滤网14的收纳和放置,便于成品虾的收获或虾苗的放置。向内开启的密封门则在养虾池1内水体的作用下关闭更佳严密,避免密封门受水体压力作用而发生渗漏的问题。
42.养虾池1的底部可以呈倒锥形,倒锥形的尖端设置有连通排污管路8的排污口。倒
锥形结构能够便于将污物杂质汇集到排污口位置,进而便于通过排污管路8排出养虾池1。排污管路8可以设置泵体,用于抽取污水。
43.结合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前文记载的小龙虾分级繁育养殖系统的繁育养殖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44.在分级部3的上方和/或下方的繁育养殖空间养殖虾,当分级部3采用多层设置时,还可以在分级层之间的繁育养殖空间内养殖虾。利用循环泵5通过进水口9抽取养虾池1上部的水体,即抽取最上层空间(或繁育养殖空间)的水体,并使得抽取的水体进入加热装置6进行加热;分级部3能够起到过滤作用和均布水体的作用;
45.通过出水口10向过渡筒2内补充加热装置6加热后的热水,热水在过渡筒2内实现初步扩散,避免热水过于集中流出到养虾池1内,热水由过渡筒2底部的扩散口12扩散到养虾池1的底部,形成热水的再次扩散,即在热水补充到养虾池1之前形成至少两次扩散,避免热水补充到养虾池1时可能存在的进水处温度较高的影响;
46.热水在分级部3的下层空间内扩散,并逐渐向上流动,经过分级部3后到达养虾池1的上部,经过分级部3的过滤和均布后,热水能够更均匀的分布到各个繁育养殖空间,随着热水的上升,并与养虾池1内的水体融合,热水逐渐降温,降温后的热水再次被抽取到循环加热管路内进行加热,往复循环,实现养虾池1内的水体的均匀加热,保证虾适宜的生长环境。
47.可以封闭过渡筒2的顶部,并向过渡筒2内充入氧气,在增加氧含量的同时,能够逐步增加过渡筒2内的压力,从而推动补充的热水向下流出扩散口12后进入养虾池1的循环过程。由于氧气的补充,扩散口12扩散流出的热水能够更快的向四周散去,从而进一步降低扩散口12处温度差的影响。
48.另外,还可以将最下层的空间不作为繁育养殖空间,只作为过滤空间,进入过滤空间的热水能够逐步在该过滤空间内分布后达到均匀状态,再透过分级层或分级部3向上层流动,使得上层的繁育养殖空间获得更加的水体温度均匀性和更小的水体流动扰动,而且,经过过滤的杂质和污物大部分集中在该过滤空间内,也便于利用排污管路8进行清理,从而在能够达到较好的热水均布效果的同时获得良好的过滤效果。
4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如下具体实施例:
50.实例例一:
51.小龙虾的种虾养殖密度为19~23个/m2,雌雄比为3:1,雌虾体重大于50g,体长大于85mm,腹宽大于40mm,雄虾体重大于55g,体长大于100mm,每日投喂两次,投喂量为种虾体重2~3%,投喂饲料可全池泼洒,可在水中铺设聚乙烯圆管等作为亲虾遮蔽场所,待发现雌虾有报卵虾产出可陆续取出雄虾,剩下雌虾进行产前强化培育,培育饵料为亲虾总重的6%~8%,在饲料中添加5%钙、镁、磷等微量元素和5%的多维和乳酸菌制剂,幼虾孵化三天不喂食,待幼虾完全脱离母体移走雌虾。
52.共设置有两层分级层,即第一分级层31和第二分级层32,将养虾池1划分成三个繁育养殖空间,即位于第一分级层31上方的第一繁育养殖空间、位于第一分级层31和第二分级层32之间的第二繁育养殖空间和位于第二分级层32下方的第三繁育养殖空间。第一分级层31开设有第一通孔311、第二分级层32开设有第二通孔321,第一通孔311的孔径为20mm~10mm,第二通孔321的孔径为10mm以下。第三繁育养殖空间不养殖,主要用于收集污物。
53.初始阶段,先在第一繁育养殖空间内投放虾苗,第二繁育养殖空间内不进行投放。第一繁育养殖空间的养殖到(7~9)d时,当虾苗体长达0.8cm-1.0cm,每平方米用富含微生物的蛋白质含≥45%粉状饲料;以后7d每天每平方米用富含微生物的1500g~2000g粒径1.6mm专用饲料,兑水全池泼洒;15d~30d全池均匀撒投富含微生物的2.4mm专用饲料,收起或打开过滤网14,打开增氧装置7、加热装置6和循环泵5,使得第一繁育养殖空间内的小龙虾在自然状态下经第一通孔311进行筛分分级,大小未达标的个体将会进入到第二繁育养殖空间。第二繁育养殖空间内所需求的饲料可以通过在第一繁育养殖空间泼洒后,通过第一通孔311流动进入到第二繁育养殖空间。第一繁育养殖空间继续全池均匀撒投富含微生物的2.4mm专用饲料,每天6:00~7:00和18:00~19:00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为第一养殖空间和第二养殖空间虾体重的1%~4%。在继续养殖一段时间(6~8)周后,小龙虾基本分级完成,此时,第一繁育养殖空间内的小龙虾可作为商品虾苗出售,也可以继续投喂直至规格大且一致商品虾或者种虾。第一繁育养殖空间继续投喂时饲养方法,每天6:00~7:00和18:00~19:00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为虾第一养殖空间和第二养殖空间虾体重的1%~4%。采用本实用新型方案最终可以将不同规格的小龙虾分成两批,相对于不分级进行养殖的方法,小龙虾成活率由分级前的30%,提高到分级后的50%。另外,相对于现有的传统的养殖方案,在冬季,水温(15~22℃)条件下,本实用新型的养殖时间(6-8周)要短于传统养殖时间(48d~62d)。
54.繁育养殖过程中,每天进行排污处理,根据养虾池1内的水量,适时开启补水口13补充水分。
55.当第一繁育养殖空间的虾全部移除,可将第二繁育养殖空间内的虾移至第一繁育养殖空间进行分级养殖。或者将各繁育养殖空间内的虾进行移除,重新挑选一批种虾进行新一轮分级养殖。
56.实施例二:
57.挑选棕抱卵虾每平方米放养30~40尾,每天投喂专用配合饲料2次,日投喂为虾体重的5%。等幼虾孵化离开母体逐一移除雌虾于养殖池外,幼虾孵化后三天不需要投喂。
58.共设置有三层分级层,即第一分级层31、第二分级层32和第三分级层33,将养虾池1划分成四个繁育养殖空间,即位于第一分级层31上方的第一繁育养殖空间、位于第一分级层31和第二分级层32之间的第二繁育养殖空间、位于第二分级层32和第三分级层33之间的第三繁育养殖空间以及位于第三分级层33下方的第四繁育养殖空间。第一通孔311的孔径为25mm~30mm,第二通孔321的孔径为15mm~20mm,第三通孔331的孔径为5mm~10mm。
59.初始阶段,先在第一繁育养殖空间内投放虾苗,第二繁育养殖空间和第三繁育养殖空间内不进行投放。第一繁育养殖空间的养殖到(7~9)d时,当虾苗体长达0.8cm-1.0cm,每平方米用富含微生物的蛋白质含≥45%粉状饲料;以后7d每天每平方米用富含微生物的1500g~2000g粒径1.6mm专用饲料,兑水全池泼洒;15d~30d全池均匀撒投富含微生物的2.4mm专用饲料,第一繁育养殖空间内的个体生长到预期大小后(检查个体大多数符合要求),收起或打开过滤网14,打开增氧装置7、加热装置6和循环泵5,使得第一繁育养殖空间内的小龙虾在自然状态下经第一通孔311进行筛分分级,大小未达标的个体将会进入到第二繁育养殖空间。大小更小的个体会通过第二通孔321进入到第三繁育养殖空间,大小最小的个体则通过第三通孔331进入到第四繁育养殖空间。在继续养殖一段时间后,此时,小龙
虾基本分级完成,可根据水池中的养殖情况打开增氧装置7、加热装置6和循环泵5,第二繁育养殖空间、第三繁育养殖空间和第四繁育养殖空间内所需求的饲料可以通过在第一繁育养殖空间泼洒后,通过第一通孔311、第二通孔321和第三通孔331流动进入到各繁育养殖空间。第一繁育养殖空间的投饵量为第一、第二、第三繁育养殖空间虾总重的1%~4%,每天6:00~7:00和18:00~19:00各投喂一次。第一繁育养殖空间内的小龙虾可作为商品虾苗出售,也可以继续投喂直至规格大且一致商品虾或者种虾。考虑到第四繁育养殖空间的饵料流入存在一定障碍,可以通过在过渡筒2上开一个加盖体15的投喂口,将第四繁育养殖空间所需求的饵料通过该投喂口直接进入第四繁育养殖空间进行投喂,每平方米用富含微生物的1500g~2000g粒径1.6mm专用饲料投喂,投喂量为虾总重的1%~4%,每天6:00~7:00和18:00~19:00各投喂一次,等到虾长到大于15mm后可从第四繁育养殖空间移出或转移到第一繁育养殖空间。投喂方法为,第一繁育养殖空间的投饵量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繁育养殖空间虾总重的1%~4%,每天6:00~7:00和18:00~19:00各投喂一次。
60.繁育养殖过程中,每天进行排污处理,根据养虾池1内的水量,适时开启补水口13补充水分。
61.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可以通过逐步降低养虾池1的水位的方式实现不同繁育养殖空间的小龙虾的收获和转移,例如,需要收获第一繁育养殖空间的虾时,将水位下降到第一分级层31以下,此时,可以对第一分级层31上方的第一繁育养殖空间的虾进行收获,而不会影响其余的繁育养殖空间;同理,如果要同时收获第二繁育养殖空间的虾,可以将水位下降到第二分级层32以下。
62.当第一繁育养殖空间的虾全部移除后,根据需要,可以将养虾池1内的水全部抽干,将第二繁育养殖空间、第三繁育养殖空间和第四繁育养殖空间内的虾转移至第一繁育养殖空间再次进行分级养殖,或者将各繁育养殖空间内的虾进行移除,重新挑选一批种虾进行新一轮分级养殖。
63.采用本实用新型方案最终可以将不同规格的小龙虾分成四批,相对于不分级进行养殖的方法,小龙虾成活率由分级前的30%,提高到分级后的90%。另外,相对于现有的传统的养殖方案,在冬季,水温(15~22℃)条件下,本实用新型的养殖时间(4-6周)要短于传统养殖时间(62d~78d)。
64.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小龙虾分级繁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养虾池、位于所述养虾池内的分级部、贯穿所述分级部的过渡筒以及连通所述过渡筒和所述养虾池的循环加热管路,所述循环加热管路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分级部的上方,所述循环加热管路的出水口连通所述过渡筒,所述过渡筒的底部开设有扩散口,所述扩散口位于所述分级部的下方,所述出水口的孔径小于所述扩散口的孔径,所述分级部包括若干分级层,所述分级层之间形成若干繁育养殖空间,同时,所述分级部的上方和/或下方形成繁育养殖空间,所述分级层开设有若干贯通的用于特定大小虾体通过的通孔,且所述分级层上铺设有能够控制虾体通过所述通孔的过滤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龙虾分级繁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每层所述分级层上开设的所述通孔的大小一致,不同层的所述通孔的大小由上到下逐渐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龙虾分级繁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级层还具有水体流通的过滤孔隙。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小龙虾分级繁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加热管路包括串联连接的循环泵和加热装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龙虾分级繁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泵与所述养虾池之间还设置有连通补水口的支路。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龙虾分级繁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筒的顶部封闭,所述过渡筒上设置有连通增氧管路的出氧口,所述出氧口的高度低于所述出水口的高度。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龙虾分级繁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虾池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繁育养殖空间连通的门洞,所述门洞上设置有向内开启的密封门。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龙虾分级繁育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虾池的底部呈倒锥形,所述倒锥形的尖端设置有连通排污管路的排污口。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小龙虾分级繁育养殖系统,属于农业养殖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养虾池、位于所述养虾池内的分级部、贯穿所述分级部的过渡筒以及连通所述过渡筒和所述养虾池的循环加热管路,所述循环加热管路的进水口连通所述分级部的上方,所述循环加热管路的出水口连通所述过渡筒,所述过渡筒的底部开设有扩散口,所述扩散口位于所述分级部的下方,所述出水口的孔径小于所述扩散口的孔径,所述分级部的上方和/或下方形成繁育养殖空间。本实用新型能够形成热水在过渡筒中由上到下、在养虾池内由下向上的循环,使得热水在养虾池内较为均匀的分布,最终实现结构简单、加热均匀,且可自动分级的小龙虾繁育养殖系统。动分级的小龙虾繁育养殖系统。动分级的小龙虾繁育养殖系统。
技术研发人员:
余艳玲 唐章生 张永德 郁二蒙 林勇 黎建斌 黄彬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
2022.09.28
技术公布日:
202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