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水下施工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技术涉及一种深水高强度裸岩的
开槽施工系统。
背景技术:
2.考虑长期冲刷或地质本身破碎影响、或为减少对水域的侵占、或通航需要等,部分建筑需要埋置在了裸岩面河床以下,且埋置较深,因而施工时需深入建筑底部,嵌入岩层一定深度,方能止水,因此需要对深水裸岩进行开槽,然而有些岩层强度较高,常规工艺无法凑效。该建筑如桥梁施工中的施工承台的围堰。
3.目前针对一定深度的河床以下的裸岩施工,主要采取水下开挖、吸砂等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河床为淤泥层、砂层或卵石层的情况,然而有些建筑埋置在岩层中较浅的深度位置,约1m左右。一般采用冲击钻对待开槽的河床进行冲击破碎,再采用长臂挖机进行河床清理,以降低整个河床。当水较深、承台埋置较深时,可能因机械臂长度问题无法开挖到位,或虽能开挖,但因臂长过长,开挖及破碎效率过于低下,也无法用于施工当中。
4.对于河床为高强度裸岩、水深较深、承台埋置深度达5m以上甚至更深时,一般考虑爆破施工,爆破一般有静态爆破或常规的爆破。但是,该施工方式不能满足水域环保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深水河床中的高强度裸岩的开槽施工,施工效率低或不满足环保要求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深水高强度裸岩的开槽施工系统。
6.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深水高强度裸岩的开槽施工系统,包括:
7.
驳船、旋挖钻机和锚固装置;
8.
所述旋挖钻机的履带内圈钢构件布设若干根钢条,该钢条固定连接于所述驳船甲板和履带内圈钢构件之间;
9.所述锚固装置,包括:布设于所述驳船的多个侧边
区域的若干锚链,各个锚链分别连接于地锚和河床。
10.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若干根钢条与所述驳船甲板成45
°
角设置。
11.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驳船的多个侧边区域,包括:在停泊时靠近岸堤侧边区域和远离岸堤侧边区域;
12.当所述驳船靠岸停泊时,设置在靠近岸堤侧区域的锚链的自由端与岸堤的地锚进行连接,设置在远离岸堤侧区域的锚链的自由端下落至河床。
13.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驳船的多个侧边区域,包括:位于靠近作业区域侧边区域和远离作业区域侧边区域;
14.设置在远离作业区域侧边区域的锚链的自由端下落至河床,设置在靠近作业区域侧边区域的锚链的自由端收起至所述驳船甲板上。
15.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锚固装置,还包括:定位锚杆及相连接的提升装置;
16.所述定位锚杆位于所述驳船侧向位置,并延伸至目标水域的河床。
17.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锚杆垂直延伸至目标水域的河床。
18.在可选实施例中,两根所述定位锚杆对称设置于所述驳船的两侧位置。
19.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开槽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0.配重块;
21.所述配重块位于与所述作业区域相对应的配重区域。
22.在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的开槽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23.渣箱;
24.所述渣箱设置在所述驳船甲板上。
25.本技术提供的深水高强度裸岩的开槽施工系统,其有益效果为:
26.本技术所提供的深水高强度裸岩的开槽施工系统,将驳船11作为开槽施工的平台,无需为了水域施工而另行搭设水上平台。并且,设置在驳船11上的旋挖钻机12,代替冲击钻和长臂挖机,或者爆破施工方式,使得该开槽施工系统10即使在高强度裸岩、水深度较大的河床进行施工,也能够正常且高效完成。该旋挖钻机12通过固定在其履带内圈钢构件122各侧边的钢条,固定在驳船甲板110的作用区域内,并且,分布于驳船11的多个侧边区域的若干锚链132,使得可以根据该开槽施工系统10所处的施工阶段进行调节的,保证驳船11在施工或停靠时的稳定性,为确保施工安全和提高施工质量奠定基础。
27.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8.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9.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深水高强度裸岩的开槽施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深水高强度裸岩的开槽施工系统在岸堤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和示例性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其中附图中相同的标号全部指的是相同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本技术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
32.针对现有深水河床中的高强度裸岩的开槽施工,施工效率低或不满足环保要求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深水高强度裸岩的开槽施工系统10。在进行开槽施工时根据施工的不同节段,将该开槽施工系统10转移至对应的水域,并进行施工或物资运转,从而能够灵活适应不同水域环境和施工节段的要求。
33.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深水高强度裸岩的开槽施工系统1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深水高强度裸岩的开槽施工系统10在
岸堤时的状态示意图。
34.本技术所提供的深水高强度裸岩的开槽施工系统10,包括:驳船11、旋挖钻机12和锚固装置13。
35.该旋挖钻机12和锚固装置13均固定在该驳船11上。在进行开槽施工时,旋挖钻机12固定在驳船甲板110的作业区域111上,利用其钻头121随着机械臂延伸至河床钻进开槽。如图1中的界面s用于标识常水位,界面h用于标识河床。在本实施例中,替换冲击钻和长臂挖机,使得该开槽施工系统10能够适应高强度裸岩、水深较深的河床施工区域,并且也避免适应爆破的施工方式,从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36.该旋挖钻机12是利用下部的履带内圈钢构件122进行工作位置的转移。在该旋挖钻机12的履带内圈钢构件122的周围布设若干根钢条。具体地,每一钢条固定在履带内圈钢构件122的每一侧边上。该若干根钢条固定连接于驳船甲板110和履带内圈钢构件122之间。当该旋挖钻机12移至驳船甲板110预定的作业区域111,通过与若干根钢条将该履带内圈钢构件122固定在驳船甲板110上。
37.在本实施例中,旋挖钻机12在履带内圈钢构件122的底部焊接与设定的作业区域111。在本实施例中,该焊接的焊缝厚度为6mm,该焊缝如图1中的j处所示的阴影处。另外,该履带内圈钢构件122的每一侧边各设置了4根钢条,从而进一步加固旋挖钻机12与驳船甲板110的固定连接关系。在本实施例中,履带内圈钢构件122与驳船甲板110呈45
°
角进行固定连接,以最短的钢条在履带内圈钢构件122与驳船甲板110之间形成最大的作用力,从而为安全施工提供了基础。
38.该锚固装置13则是根据驳船11的施工需求和需要设置的设备或材料进行设置的。在本实施例中,该锚固装置13包括:若干锚链132。所述锚链132分布于所述驳船甲板110的多个侧边区域,分别连接于地锚20和河床。该锚链132的使用数量和锚固方式是根据该开槽施工系统10所处的施工阶段进行调节的,保证驳船11在施工或停靠时的稳定性,为确保施工安全和提高施工质量奠定基础。
39.基于该开槽施工系统10,将驳船11作为开槽施工的平台,无需为了水域施工而另行搭设水上平台。并且,设置在驳船11上的旋挖钻机12,代替冲击钻和长臂挖机,或者爆破施工方式,使得该开槽施工系统10即使在高强度裸岩、水深度较大的河床进行施工,也能够正常且高效完成。该旋挖钻机12通过固定在其履带内圈钢构件122各侧边的钢条,固定在驳船甲板110的作用区域内,并且,分布于驳船11的多个侧边区域的若干锚链132,使得可以根据该开槽施工系统10所处的施工阶段进行调节的,保证驳船11在施工或停靠时的稳定性,为确保施工安全和提高施工质量奠定基础。
40.基于上述实施例,侧向位置且延伸至目标水域的河床的定位锚杆131,将整个驳船11锚固于目标水域,保证位于驳船11上的定位锚杆131能够始终垂直于河床,不会受到水流影响,较好地控制钻孔的垂直度及偏位,确保实现精确开槽,保证施工质量。进一步地,该定位锚杆131垂直延伸至目标水域的河床,能够进一步提高锚固的稳定性。
41.该驳船11的多个侧边区域,包括在停泊时靠近岸堤侧边区域和远离岸堤侧边区域。如图2所示,当驳船11靠岸停泊时,设置在靠近岸堤侧区域的锚链132的自由端与岸堤的地锚20进行连接,将驳船11停靠在岸堤;设置在远离岸堤侧区域的锚链132的自由端下落至河床,以加固驳船11在岸堤的停泊位置。
42.另外一方面,该驳船11的多个侧边区域,也可以包括位于靠近作业区域111侧边区域和远离作业区域111侧边区域。如图1所示,当处于开槽施工时,设置在作业区域111上的旋挖钻机12将其钻头121下降至河床进行钻孔,设置在靠近作业区域111侧边区域的锚链132的自由端收起至所述驳船甲板110上;设置在远离作业区域111侧边区域的锚链132的自由端下落至河床,以平衡驳船11在相互平行的靠近作业区域111侧边区域和远离作业区域111侧边区域的受力,使得驳船11能够平稳地停在施工的水域,以减少水流对驳船11的影响。
43.进一步地,该锚固装置13,还包括:定位锚杆131及相连接的提升装置(图未示),其中,该定位锚杆131设置在驳船11侧向位置,并垂直延伸至目标水域的河床,使得驳船11不会随着水流而进行大幅度移动,从而提升整个开槽施工系统10的稳定性。
44.当驳船11需要离开在目标施工水域的位置时,启动该提升装置对其控制连接的定位锚杆131进行提升,解除对河床的锚固。当驳船11需要固定在目标施工水域的位置时,启动该提升装置对其控制连接的定位锚杆131进行下放,该定位锚杆131锚固在目标水域下方的河床,以固定该驳船11的位置。其中,该目标水域可以是开槽施工区域,也可以是物资转移区域,例如岸堤。该提升装置可以为卷扬机。
4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定位锚杆131对称设置于所述驳船11的两侧位置。该开槽施工系统10包括两根定位锚杆131对称,并分别设置在相互平行的驳船11两侧边位置。该两根定位锚杆131的连线与驳船11的长度方向垂直,使得驳船11的左右两侧能够受到来自该两根定位锚杆131的基本相等的作用力,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整个开槽施工系统10的稳定性。
46.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公开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
1.一种深水高强度裸岩的开槽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驳船、旋挖钻机和锚固装置;所述旋挖钻机的履带内圈钢构件布设若干根钢条,该钢条固定连接于驳船甲板和履带内圈钢构件之间;所述锚固装置,包括:布设于所述驳船的多个侧边区域的若干锚链,各个锚链分别连接于地锚和河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槽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根钢条与所述驳船甲板成45
°
角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槽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驳船的多个侧边区域,包括:在停泊时靠近岸堤侧边区域和远离岸堤侧边区域;当所述驳船靠岸停泊时,设置在靠近岸堤侧区域的锚链的自由端与岸堤的地锚进行连接,设置在远离岸堤侧区域的锚链的自由端下落至河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槽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驳船的多个侧边区域,包括:位于靠近作业区域侧边区域和远离作业区域侧边区域;设置在远离作业区域侧边区域的锚链的自由端下落至河床,设置在靠近作业区域侧边区域的锚链的自由端收起至所述驳船甲板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槽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装置,还包括:定位锚杆及相连接的提升装置;所述定位锚杆位于所述驳船侧向位置,并延伸至目标水域的河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槽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锚杆垂直延伸至目标水域的河床。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槽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定位锚杆对称设置于所述驳船的两侧位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槽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位于与所述作业区域相对应的配重区域。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槽施工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渣箱;所述渣箱设置在所述驳船甲板上。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水下施工的技术领域,本申请所提供的深水高强度裸岩的开槽施工系统。该深水高强度裸岩的开槽施工系统,包括:驳船、旋挖钻机和锚固装置;所述旋挖钻机的履带内圈钢构件布设若干根钢条,该钢条固定连接于所述驳船甲板和履带内圈钢构件之间;所述锚固装置,包括:布设于所述驳船的多个侧边区域的若干锚链,各个锚链分别连接于地锚和河床。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案能够确保施工安全和提高施工质量奠定基础。础。础。
技术研发人员:
李传威 陈传磊 常树芳 吴健 张敬弦 李友清 冉富吕 廖焱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30
技术公布日:
202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