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寝具调整方法、智能寝具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阅读: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家居设备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寝具调整方法、智能寝具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2.不同的人对寝具的状态参数的需求不一样,寝具例如床垫、枕头等,状态参数例如厚度、软硬度等,具体地,对于少年和老年体,因为自身骨骼的缺陷,若此时放置在过分柔软的床垫上则容易影响到脊椎,并且若此时枕头的厚度较厚,则会改变人体固有的生理曲线,从而造成身体不适;对于青年体,因为自身骨骼的发展状态不同,故对于寝具的需求因人而异,一部分人习惯较软的床垫和/或较厚的枕头,另一部分人习惯较硬的床垫和/或较薄的枕头。故能够调整自身状态参数且适用于不同人的智能寝具开始兴起。3.然而目前的智能寝具通常都是通过遥控器进行自身的状态参数的控制,但不同的人对智能寝具的厚度和软硬度等体验的需求不一样,导致智能寝具针对不同人的相应状态参数也不一样,若用遥控器进行控制则存在调整时间较长,无法将智能寝具精确调整至真正适配当前用户的状态参数,不利于提升智能寝具的智能化程度。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寝具调整方法、智能寝具及存储介质,以实现将智能寝具精确调整至真正适配当前用户的状态参数,无需用户手动进行调整,提高智能寝具的实用性以及智能化程度。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寝具调整方法,应用于智能寝具,该方法可以包括:当检测到所述智能寝具上存在用户时,控制所述智能寝具的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包括所述用户的服饰信息的目标图像;根据所述目标图像获取所述用户的服饰信息,并通过所述服饰信息识别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控制所述智能寝具以所述状态参数运行。6.上述智能寝具调整方法中,通过当检测到智能寝具上存在用户时,控制智能寝具的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包括用户的服饰的目标图像,在该目标图像中获取该用户的服饰信息,并通过该服饰信息获取该用户的身份信息,并根据该身份信息确定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以控制该智能寝具运行在该状态参数下。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根据身份信息确定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将智能寝具精确调整至真正适配当前用户的状态参数,从而无需用户手动进行调整,提高智能寝具的实用性以及智能化程度。7.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包括:根据所述身份信息,获取所述用户针对所述智能寝具的历史使用数据;根据所述历史使用数据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8.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包括:根据所述身份信息,获取所述用户的身体健康数据;根据所述身体健康数据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9.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身体健康数据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包括:根据所述身体健康数据,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体部位中健康指数低于阈值的目标身体部位;确定所述目标身体部位在所述智能寝具中的目标位置;确定所述目标位置的状态参数为与所述目标身体部位的健康指数相匹配的状态参数。10.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状态参数用于调整所述智能寝具的厚度、软硬度以及温度中至少一个参数。11.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服饰信息包括服饰花纹、服饰生产商、服饰颜以及服饰型号中的至少一个信息。12.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检测所述用户离开所述智能寝具;控制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恢复到初始值。13.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与所述智能寝具的距离在预设距离范围内的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的状态参数;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的状态参数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1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寝具,所述智能寝具包括:目标图像采集模块,用于当检测到所述智能寝具上存在用户时,控制所述智能寝具的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包括所述用户的服饰的目标图像;服饰信息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图像获取所述用户的服饰信息,并通过所述服饰信息识别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状态参数运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控制所述智能寝具以所述状态参数运行。15.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寝具,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指令,以实现上述智能寝具调整方法。16.第四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电子设备终端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终端能够执行上述智能寝具调整方法。17.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四方面与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一致,各方面及对应的可行实施方式所取得的有益效果相似,不再赘述。附图说明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寝具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寝具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寝具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寝具的结构示意图;2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寝具的结构示意图;2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寝具的结构示意图;2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智能寝具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2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及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寝具调整方法可以由智能寝具来执行,该智能寝具可以为智能床垫、智能枕头、智能被褥等。本技术实施例适用于对智能寝具进行控制的场景,该智能寝具调整方法可以采用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并可配置在智能寝具的处理器中。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寝具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上述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30.步骤s101,当检测到智能寝具上存在用户时,控制智能寝具的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包括用户的服饰信息的目标图像。31.可选地,上述检测智能寝具上是否存在用户的方式可以通过采集智能寝具当前受到的压力值,当压力值达到压力阈值时,可判定此时该智能寝具上存在用户,反之则判定此时不存在用户。例如,在该智能寝具中设置多个压力传感器,该多个压力传感器可以呈矩阵点状分布,当用户躺在该智能寝具上时,对应压力传感器能够感受该智能寝具表面的压力信息,并输出相应的压力信号,根据压力信号确定多个压力传感器对应的压力值,并计算出平均值,将该平均值作为智能寝具当前受到的压力值,从而将该压力值与压力阈值进行比较,得出当前智能寝具上是否存在用户的结果。32.可选地,上述服饰信息至少包括服饰花纹、服饰生产商、服饰颜以及服饰型号中的至少一个信息。33.可选地,上述图像采集模块可以为摄像头、标签读写器等。当图像采集模块为摄像头时,上述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到的目标图像为包括当前用户服饰信息的图片,例如包括服饰花纹的图片;当图像采集模块为标签读写器时,上述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到的目标图像为包括当前用户服饰信息的标识码,该标识码例如条形码、二维码等,该标识码与当前用户服饰信息对应。34.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目标图像确定其中的服饰信息的实施方式采用本领域常用技术手段,本实施例不做限制。3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像采集模块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具体数量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不做限制,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并排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多个图像采集模块,从而能提高获取到服饰信息的可能性。上述图像采集模块的设置位置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以能获取到用户的服饰信息为目的,该设置位置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一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在智能寝具的中线的任意位置处,以供图像采集模块最大可能性的能获取到当前使用该智能寝具的用户的服饰信息。36.可选地,当单个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到多个服饰信息的目标图像时,可以通过判断该多个服饰信息是否包含在目标图像的同一连续区域中来确定该多个服饰信息是否属于同一用户,例如,以目标图像为包括服饰花纹的图片为例,当同时有两个不同的服饰花纹出现在图像采集模块的采集区域内时,因若两个服饰花纹属于两个用户时,两个服饰花纹所处的图像区域的图像参数会不一样,图像参数例如像素值、亮度、对比度等,反之若两个服饰花纹属于一个用户时,两个服饰花纹所处的图像区域的图像参数一样,即处于同一连续区域。从而可在获得两个服饰花纹后,确定出两个服饰花纹所处的两个图像区域是否为同一连续区域,若两个服饰花纹的两个图像区域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区域或者重叠区域或者存在明显不同,即不是处于同一连续区域,那么该两个服饰花纹代表两个用户。由此,可提高对服饰信息的判断准确度。37.步骤s102,根据目标图像获取用户的服饰信息,并通过服饰信息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38.可选地,可以通过预先存储服饰信息与用户身份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获取该服饰信息对应的用户的身份信息。39.可选地,上述身份信息可以包括用户的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信息。40.可选地,通过服饰信息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之后,获取用户的生物特征,并通过该生物特征确定该生物特征所对应的身份信息,当生物特征所对应的身份信息与服饰信息对应的用户的身份信息一致时,则确定服饰信息所对应的用户的身份信息为当前用户的身份信息。由此,避免当家庭中不同的人穿着相同的服饰时,无法进一步区分出此时使用智能寝具的用户的身份信息。41.具体地,在通过服饰信息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输出提示信息,以使用户响应于提示信息执行对应操作,从而得到该用户的生物特征,生物特征例如人脸信息,指纹信息、语音信息和密码信息等,从而确定生物特征所对应的身份信息是否与服饰信息对应的身份信息一致。42.示例性地,在获取到服饰信息后,可输出提示信息,以使用户通过连接智能寝具的电子设备获取到该用户的人脸信息,该智能寝具或电子设备在获取到人脸信息后,与预先存储的用户的面部信息相对比,若相似度超过阈值,则读取该面部信息所对应的用户的身份信息,并与该服饰信息对应的用户的身份信息相对比,若一致,则确定服饰信息所对应的用户的身份信息为当前用户的身份信息。43.步骤s103,根据身份信息,确定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控制智能寝具以状态参数运行。44.可选地,上述状态参数为智能寝具的厚度、软硬度以及温度中至少一个参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可以通过智能寝具内部的弹簧、气压杆或者气囊等状态调节装置进行调节,例如,当需要调节智能寝具的厚度、软硬度以及温度中至少一个参数至当前用户身份信息对应的目标状态参数时,可发送相应指令至上述状态调节装置,以改变智能寝具内部的电热结构、弹簧、气压杆或者气囊等结构的运行状态,以使智能寝具以目标状态参数运行。45.具体地,以状态调节装置为气囊为例,该气囊设置于智能寝具的亲肤层以下,当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到用户服饰信息,并确定该用户的身份信息后,获取到该身份信息所对应的气囊的目标状态参数信息,气囊的目标状态参数信息例如目标充气量,以对气囊进行充放气操作,以使气囊的当前充气量达到目标充气量。46.示例性地,以气囊为例,用户身份信息所对应的厚度值大于当前厚度值时,即需对智能寝具的当前厚度值进行调整,以使智能寝具以用户身份信息对应的厚度值运行,此时智能寝具会发送控制指令至气囊控制模块,以使气囊进行充气,在气囊随即开始膨胀的情况下,在气囊的充气量使达到用户身份信息所对应的厚度值时,停止充气,并在检测到充气量小于用户身份信息所对应的厚度值时再进行充气,以使智能寝具保持在当前厚度。47.可选地,上述状态参数的确定方式可以通过预先存储用户身份信息与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来实现,例如,在录入用户身份信息时,即可确定录入用户身份信息时刻的当前状态参数,从而将该当前状态参数作为该用户身份信息对应的状态参数。48.可选地,当无法通过服饰信息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时,可以通过获取用户输入的包括目标状态参数的控制指令,以控制智能寝具在该目标状态参数下运行。49.示例性地,当用户首次使用智能寝具时,因该智能寝具此时未能存储该用户的服饰信息,故在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到该服饰信息后,无法识别到该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而无法确定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此时用户可通过智能寝具连接的电子设备获取用户输入的控制指令,该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以将该智能寝具调整至符合用户需求的状态参数,并在确定并存储符合用户需求的状态参数后,存储身份信息与状态参数间的对应关系,以便下次使用时可直接调用该对应关系中的状态参数。由此,提高了智能寝具的灵活度。50.可选地,当无法通过服饰信息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时,还可以通过获取智能寝具的受力分布情况,根据受力分布情况得到用户的体征信息,该体征信息例如身高、体重等,将体征信息与预设的标准状态参数相对比,得到该体征信息所对应的状态参数,该标准状态参数用于指示体征信息与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当无法通过服饰信息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时,便可通过用户的体征信息确定出符合当前体征信息下的标准状态参数,提高用户的舒适度。51.示例性地,当用户首次使用智能寝具时,因该智能寝具此时未能存储该用户的服饰信息,故在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到该服饰信息后,无法识别到该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而无法确定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此时智能寝具会获取到受力分布数据,进而可根据受力分布数据确定出当前用户的体重或身高信息,例如根据受力分布数据的总体分布的两端长度可以确定用户的身高信息,根据受力分布数据的总体受力数值确定用户的体重信息,进而根据标准状态参数中指示的该体重或身高信息对应的状态参数,从而确定智能寝具的待运行的状态参数。5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上述受力分布数据的具体识别方式不做限制,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设置在智能寝具本体上的压力传感模块以及与压力传感模块电性连接的处理器来处理得到所述受力分布情况。例如,当用户躺在智能床垫上时,对应于用户的各个身体部位的压力传感器能够感应到床垫的亲肤层所承受的压力,对应生成压力信号,然后再将压力信号传递给处理器,则处理器可以根据不同的压力传感器传递过来的压力信号确定出床垫的亲肤层的受力分布情况;或者,当用户盖着智能被褥时,用户的各个身体部位会使智能被褥产生形变,对应产生形变信号,再将形变信号传递给处理器,则处理器可以根据不同的形变传感器传递过来的形变信号确定出被褥的亲肤层的受力分布情况。53.可选地,因用户对于智能寝具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改变,由此,通过获取历史使用数据来确定状态参数,可以实时根据用户的当前需求来确定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故上述状态参数的确定方式也可以通过记录该用户身份信息每次使用智能寝具时的历史使用数据,即在每次识别到身份信息时,调用该身份信息下的历史使用数据,确定历史使用数据中的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从而确定当前时刻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例如,上述步骤s103可以具体包括:54.步骤s1031,根据身份信息,获取用户针对智能寝具的历史使用数据。55.步骤s1032,根据历史使用数据确定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56.示例性地,当识别到当前使用智能寝具的用户的身份信息后,可获取到该身份信息下的针对智能寝具的历史使用数据,在历史使用数据中调取最近一次的使用数据中的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以作为当前时刻运行该智能寝具所需的状态参数。57.可选地,上述历史使用数据可以存储至智能寝具的存储单元中,也可以上传至云端进行存储。58.可选地,为实时获取用户的健康情况,从而实时调整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以在符合用户当前健康情况的状态参数下运行智能寝具。上述状态参数的确定方式也可以通过获取用户的身体健康数据来确定,身体健康数据例如体检报告、就诊记录等,该身体健康数据中包括近期该用户感觉到不适的身体部位,例如腿、腰等,即根据用户的身体健康数据来确定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以使智能寝具根据身体健康数据来确定符合用户健康情况的状态参数。例如,上述步骤s103可以具体包括:59.步骤s1033,根据身份信息,获取用户的身体健康数据。60.步骤s1034,根据身体健康数据确定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61.可选地,上述用户的身体健康数据为反映用户身体情况的信息,可以通过在获取到各医院的许可权限后,根据各医院的该用户的就诊情况获取得到,例如,医院的就诊记录显示该用户在近一个星期内因腰部疼痛到医院的外科就诊,则智能寝具可根据该就诊记录对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进行调整。62.具体地,上述步骤s1034可以包括以下步骤:63.步骤s10341,根据身体健康数据,确定用户的身体部位中健康指数低于阈值的目标身体部位。64.可选地,上述用户的身体部位中健康指数低于阈值的目标身体部位的确定方式可以通过读取身体健康数据中的相应文字信息来实现,例如,医院的就诊记录显示该用户在近一个星期内因胸部疼痛到医院就诊,若病例报告中显示该用户患有胸椎骨质增生的检查结论,则智能寝具可根据“胸椎”词汇判定出该用户的胸椎部位为健康指数低于阈值的目标身体部位;若病例报告中显示该用户的胸椎未见异常的检查结论,则智能寝具可根据“胸椎”、“未”和“异常”等词汇判断出胸椎部位为健康指数高于阈值的部位。65.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文字识别方法采用本领域常用技术手段,例如文字识别技术(opticalcharacterrecognition,ocr)等,在识别到的文字中进行词汇提取的方法采用本领域常用技术手段,例如模板匹配法、几何特征抽取法等。66.步骤s10342,确定目标身体部位在智能寝具中的目标位置。67.可选地,上述目标位置可通过当前智能寝具的受力分布情况进行确定,例如,智能寝具以智能床垫为例,可以将用户的身体部位事先划分为头部、肩部、臂部、背部、臀部、腿部,在用户躺在智能床垫上时,可根据受力分布数据确定出用户的各个身体部位所在的位置,例如头部的受力面积相对于其他身体部位的受力面积较小且受力较集中,肩部的受力面积最宽且位于头部的下方,背部位于肩部下方且受力面积较大,臂部位于背部的两侧,臀部位于背部下方,腿部位于臀部下方。当确定出目标身体部位为头部、肩部、臂部、背部、臀部、腿部中的一个或多个部位后,可进一步根据受力分布数据确定该目标身体部位的具体区域。68.步骤s10343,确定目标位置的状态参数为与目标身体部位的健康指数相匹配的状态参数。69.可以理解地,智能寝具具有多个分区,以覆盖用户的各个身体部位,在每个分区中设置有若干弹簧、气压杆或者气囊等状态调节装置。当获取到针对各个分区的状态调节装置的状态参数后,则可以控制调节用户的各个身体部位接触的智能寝具区域下面的状态调节装置,使得用户的各身体部位感受到与身体部位对应的状态参数。70.可选地,上述健康指数相匹配的状态参数可以通过预先设置与身体健康情况相应的状态参数程度级别来确定,例如,各个状态参数在用户身体健康时均按默认值运行,当用户身体中目标身体部位处于异常情况时,将该目标身体部位的状态参数调整为使智能寝具的软硬度、厚度等状态参数表现为较硬的参数值,例如,设定智能寝具按软硬度程度分为等级1~10,等级1表示最软的程度,等级10表示最硬的程度,当用户身体中没有健康指数低于阈值的目标身体部位,则智能寝具会控制智能寝具内部的弹簧、气压杆或者气囊等状态调节装置进行调节,以按照用户身份信息所对应的状态参数运行;当用户身体中存在健康指数低于阈值的目标身体部位,该目标身体部位为腿部时,则智能寝具会控制智能寝具内部的弹簧、气压杆或者气囊等状态调节装置进行调节,以使智能寝具的软硬度程度达到等级10,以缓解用户的腿部不适。71.可选地,在执行完步骤s103之后,如果用户基于实际情况,还是对当前的部分身体部位对应的状态参数感到不适,为提高用户当前使用智能寝具的满意度,则可以执行如下方法:72.接收用户发起的调整指令,调整指令用于指示调整目标身体部位对应的状态参数,目标身体部位为所述用户的各个身体部位中的一个;响应于调整指令,调整目标身体部位接触的亲肤层区域下面的弹簧、气压杆或者气囊等状态调节装置,以使得目标身体部位感受到目标身体部位当前所需的状态参数。73.示例地,以智能寝具为智能枕头,状态调节装置为气囊为例,如用户当前正在玩手机,需要头部侧偏,其可能觉得现有的智能枕头对头部支撑的硬度不够,则可以通过与该智能枕头相关联的app指示将智能枕头的厚度等级调高,以使对应于用户头部位置的气囊单元的充气量调整至较当前厚度高一级的充气量范围内。74.可选地,当用户调整完成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后,存储该调整后的状态参数,并且可以对与该智能寝具相关联的其他智能寝具进行同步更新,以使其他智能寝具中该用户身份信息对应的状态参数符合调整后的效果,例如,用户针对智能寝具a进行了状态参数的调整后,可将该调整后的状态参数同步至处于同一家庭中的智能寝具b中,以使该用户在使用智能寝具b时智能寝具也可按照调整后的状态参数运行。75.上述智能寝具调整方法中,通过当检测到智能寝具上存在用户时,控制智能寝具的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包括用户的服饰的目标图像,在该目标图像中获取该用户的服饰信息,并通过该服饰信息获取该用户的身份信息,并根据该身份信息确定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以控制该智能寝具运行在该状态参数下。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根据身份信息确定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将智能寝具精确调整至真正适配当前用户的状态参数,从而无需用户手动进行调整,提高智能寝具的实用性以及智能化程度。7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寝具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上述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77.步骤s201,当检测到智能寝具上存在用户时,控制智能寝具的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包括用户的服饰信息的目标图像。78.步骤s202,根据目标图像获取用户的服饰信息,并通过服饰信息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79.步骤s203,根据身份信息,确定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控制智能寝具以状态参数运行。80.上述步骤s201~步骤s203与上述步骤s101~步骤s103的实现方式一致,此处不再赘述。81.步骤s204,检测用户离开智能寝具。82.可选地,上述检测离开状态的方式可以通过智能寝具受到的压力值确定,例如,当智能寝具受到的压力值达到预设压力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用户未离开;当当智能寝具受到的压力值未达到预设压力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用户离开。83.步骤s205,控制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恢复到初始值。84.可选地,上述初始值为智能寝具预设的状态参数的数值,该数值下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可以处于初始状态,当智能寝具处于该初始状态下时,可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使用需求,例如,设定智能寝具按软硬度程度分为等级1~10,等级1表示最软的程度,等级10表示最硬的程度,并且通过技术人员进行前期市场调研发现,大部分用户在使用该智能寝具时会将软硬度程度设定在等级8,则在进行初始值设置时,初始值可以被设为等级8。85.上述智能寝具调整方法中,通过实时检测用户是否离开智能寝具,从而对智能寝具进行实时调整,当检测到用户离开智能寝具时,控制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恢复到初始值。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通过设置初始值来恢复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以使智能寝具在不同用户进行使用时,可以从初始值开始调节,防止智能寝具在不同用户的状态参数间进行调节时出现错误,从而提高智能寝具的调节准确度,提高智能寝具的实用性以及智能化程度。8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寝具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上述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87.步骤s301,当检测到智能寝具上存在用户时,控制智能寝具的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包括用户的服饰信息的目标图像。88.步骤s302,根据目标图像获取用户的服饰信息,并通过服饰信息识别用户的身份信息。89.步骤s303,根据身份信息,确定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控制智能寝具以状态参数运行。90.上述步骤s301~步骤s303与上述步骤s101~步骤s103的实现方式一致,此处不再赘述。91.步骤s304,确定与智能寝具的距离在预设距离范围内的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92.可选地,为提高使用安全性,上述智能寝具与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同处于同一家庭智能网,例如,某一家庭智能网中存在智能寝具、智能灯、智能电视、智能窗帘等智能家居产品,该智能寝具与智能灯、智能电视、智能窗帘等智能家居产品通过家庭组网可以进行联动控制,当智能寝具监测到存在用户时,可发送控制指令至智能灯、智能电视、智能窗帘处,以使智能灯、智能电视、智能窗帘运行在特定状态下,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本实施例对智能寝具与智能灯、智能电视、智能窗帘等智能家居产品进行的联动控制不做限制,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93.可选地,上述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可以为与该智能寝具同在一个房间内的智能家居产品,也可以为其他房间内的智能家居产品,以能够与该智能家居产品进行交互控制为准。94.步骤s305,根据身份信息,确定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的状态参数。95.可选地,上述状态参数的确定方式可以通过预先设置有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的状态参数与身份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来实现,例如,当用户在智能寝具上录入身份信息时,即可设置智能寝具和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的状态参数,从而将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作为与该身份信息对应的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将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的状态参数作为与该身份信息对应的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的状态参数。96.示例性地,当用户首次使用智能寝具时,因该智能寝具此时未能存储该用户的服饰信息,故在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到该服饰信息后,无法识别到该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而无法确定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此时用户可通过智能寝具连接的电子设备获取用户输入的控制指令,该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以将该智能寝具调整至符合用户需求的状态参数,此时用户还可针对在预设距离范围内的智能家居产品进行控制,以获得智能家居产品的状态参数,并在确定并存储符合用户需求的智能寝具和智能家居产品的状态参数后,存储身份信息与状态参数间的对应关系,以便下次使用时可直接调用该对应关系中的状态参数。97.步骤s306,根据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的状态参数调整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98.可选地,上述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的调整过程可以为每个智能家居产品按照预设顺序依次调整,也可以为同时调整。例如,用户的身份信息下除智能寝具外还对应有智能灯、智能电视和智能窗帘的状态参数,当智能寝具识别到用户的身份信息时,获取智能寝具的第一状态参数、智能灯的第二状态参数、智能电视的第三状态参数和智能窗帘的第四状态参数,发送相应控制指令至智能灯、智能电视和智能窗帘处,以使智能寝具按照第一状态参数运行,智能灯按照第二状态参数运行,智能电视按照第三状态参数运行,智能窗帘按照第四状态参数运行。99.上述智能寝具调整方法中,通过确定与智能寝具的距离在预设距离范围内的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的状态参数,并根据智能家居产品的状态参数调节智能家居产品。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可以将与智能寝具相关联的其他智能家居产品进行联动控制,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感。100.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1~图3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1~图3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10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寝具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上述智能寝具40可以包括:102.目标图像采集模块401,用于当检测到所述智能寝具上存在用户时,控制所述智能寝具的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包括所述用户的服饰的目标图像;103.服饰信息获取模块402,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图像获取所述用户的服饰信息,并通过所述服饰信息识别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104.状态参数运行模块403,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控制所述智能寝具以所述状态参数运行。105.其中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状态参数运行模块403可以包括:106.历史使用数据获取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获取所述用户针对所述智能寝具的历史使用数据;107.第一状态参数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历史使用数据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108.其中一种实施例中,上述状态参数运行模块403可以包括:109.身体健康数据获取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获取所述用户的身体健康数据;110.第二状态参数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身体健康数据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111.其中一种实施例中,上述身体健康数据获取子模块可以包括:112.目标身体部位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身体健康数据,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体部位中健康指数低于阈值的目标身体部位;113.目标位置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目标身体部位在所述智能寝具中的目标位置;114.上述第二状态参数确定子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目标位置的状态参数为与所述目标身体部位的健康指数相匹配的状态参数。11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寝具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基于图4所示的智能寝具,上述智能寝具40还可以包括:116.离开状态检测模块404,用于检测所述用户离开所述智能寝具;117.状态参数恢复模块405,用于控制所述智能寝具的各个参数恢复到初始值。11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寝具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基于图4所示的智能寝具,上述智能寝具40还可以包括:119.智能家居确定模块406,用于确定与所述智能寝具的距离在预设距离范围内的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120.第三状态参数确定模块407,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的状态参数。121.智能家居调整模块408,用于根据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的状态参数调整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122.以上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与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方法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技术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技术方法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12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图4~图6所示的智能寝具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外,在本技术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和硬件结合的形式实现。124.如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寝具的结构示意图,该智能寝具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上述处理器通信连接的至少一个存储器,其中:存储器存储有可被处理器执行的程序指令,上述处理器调用上述程序指令能够执行本说明书图1~图3所示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寝具调整方法。12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智能寝具调整方法的步骤。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126.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127.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说明书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128.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定制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说明书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说明书的实施例所属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所理解。129.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类似地,取决于语境,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可以被解释成为“当确定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当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13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无线手持设备、平板电脑(tabletcomputer)、手机、mp3播放器、mp4播放器等。131.在本说明书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132.另外,在本说明书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133.上述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单元,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单元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装置(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装置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说明书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134.以上所述仅为本说明书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当前第1页12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寝具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智能寝具,所述方法包括:当检测到所述智能寝具上存在用户时,控制所述智能寝具的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包括所述用户的服饰信息的目标图像;根据所述目标图像获取所述用户的服饰信息,并通过所述服饰信息识别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控制所述智能寝具以所述状态参数运行。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包括:根据所述身份信息,获取所述用户针对所述智能寝具的历史使用数据;根据所述历史使用数据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包括:根据所述身份信息,获取所述用户的身体健康数据;根据所述身体健康数据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身体健康数据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包括:根据所述身体健康数据,确定所述用户的身体部位中健康指数低于阈值的目标身体部位;确定所述目标身体部位在所述智能寝具中的目标位置;确定所述目标位置的状态参数为与所述目标身体部位的健康指数相匹配的状态参数。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参数用于调整所述智能寝具的厚度、软硬度以及温度中至少一个参数。6.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服饰信息包括服饰花纹、服饰生产商、服饰颜以及服饰型号中的至少一个信息。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检测所述用户离开所述智能寝具;控制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恢复到初始值。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与所述智能寝具的距离在预设距离范围内的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所述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的状态参数;根据所述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的状态参数调整所述至少一个智能家居产品。9.一种智能寝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寝具包括:目标图像采集模块,用于当检测到所述智能寝具上存在用户时,控制所述智能寝具的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包括所述用户的服饰的目标图像;服饰信息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图像获取所述用户的服饰信息,并通过所述服饰信息识别所述用户的身份信息;
状态参数运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身份信息,确定所述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控制所述智能寝具以所述状态参数运行。10.一种智能寝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方法。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的指令由电子设备终端的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电子设备终端能够执行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方法。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智能寝具调整方法、智能寝具及存储介质,其中上述智能寝具调整方法,通过当检测到智能寝具上存在用户时,控制智能寝具的图像采集模块采集包括用户的服饰的目标图像,在该目标图像中获取该用户的服饰信息,并通过该服饰信息获取该用户的身份信息,并根据该身份信息确定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以控制该智能寝具运行在该状态参数下。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根据身份信息确定智能寝具的状态参数,将智能寝具精确调整至真正适配当前用户的状态参数,从而无需用户手动进行调整,提高智能寝具的实用性以及智能化程度。高智能寝具的实用性以及智能化程度。高智能寝具的实用性以及智能化程度。


技术研发人员:

王炳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01

技术公布日:

2023/2/23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05:0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577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寝具   智能   所述   状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