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件载体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与物件载体有关;特别是指一种能调整配戴重心的物件载体。


背景技术:



2.已知物件载体用于承载物件,且物件载体能通过例如腰带、背带或是扣件等构件附接于使用者身上,以利于使用者携带物件,并使得使用者在移动或是工作时可空出他们的手,进而达到增进行动效率或是工作效率的目的。
3.然而,每个使用者的身形都不相同,物件载体所承载的物件也具有不同的重量或是长度,现有的承载物件无法配合使用者的身形或是所承载的物件提供不同的配戴重心,而容易造成使用者使用上的不方便或是配戴上的不舒适,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调整配戴重心的物件载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件载体,能配合使用者的身形或是所承载的物件提供不同的配戴重心。
5.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物件载体包括有一片体、至少两个第一带、一带体及至少两个第二带,所述片体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且所述片体具有一上开口及一下开口分别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相对两侧以连通所述容置空间及外部空间,所述片体具有相背对的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所述第二面具有一连接部,用以与一物件连接;各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一面连接,各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一面共同形成至少一个第一穿孔;所述带体具有一连接端及一自由端,所述连接端连接于所述片体的所述第一面且位于所述上开口处,所述带体具有相背对的一第三面及一第四面,所述第三面是自所述第一面延伸形成;各所述第二带与所述第四面连接,各所述第二带与所述第四面共同形成一第二穿孔;其中,所述带体能于所述连接端处相对所述片体弯折,且所述自由端能自所述上开口或所述下开口穿入所述容置空间中。
6.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带在一纵向方向上彼此相邻排列设置,且各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一面共同形成在一横向方向上相邻排列设置的两个第一穿孔。
7.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带彼此平行设置。
8.所述物件载体包含一确保带,相较于各所述第一带设置于较接近所述下开口处的位置,所述确保带与所述第一面共同形成一确保穿孔,所述带体的所述自由端能穿经所述确保穿孔再由所述下开口穿入所述容置空间中。
9.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带及所述多个第二穿孔在一纵向方向上排列设置,且所述多个第二带彼此相邻设置。
10.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带彼此相互平行设置。
11.所述物件载体包含一固定板设置于所述自由端处。
12.其中所述带体具有相连接的一第一段及一第二段,包含一拉环设置于所述第四面
且位于所述第一段及所述第二段之间,所述第一段具有所述连接端,所述第二段具有所述自由端。
13.所述物件载体包含一第三带,其中所述片体包含相层叠的一第一片体及一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片体具有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片体具有所述第二面,所述容置空间位于所述第一片体及所述第二片体之间,所述第二片体具有背对所述第二面的一第五面,所述第五面自所述下开口处往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带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五面以与所述第五面共同形成一第三穿孔。
14.其中所述带体的宽度小于所述上开口及所述下开口的口径。
15.其中所述带体具有一环状空间,所述环状空间位于所述第三面及所述第四面之间。
16.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所述物件载体的所述第一穿孔或所述第二穿孔能供例如腰带、背带或是扣件等连接件穿过,并通过前述连接件附接于使用者身上或是附接于例如背包等配件上,且由于所述第一穿孔及所述第二穿孔设置于相异的设置位置,借此,使用者能视需求选择使用所述第一穿孔或所述第二穿孔,以调整配戴重心;再者,当所述带体于所述连接端处相对所述片体弯折,且所述自由端自所述下开口穿入所述容置空间,并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后,所述带体与所述片体能共同环绕形成一环孔,如此一来,所述环孔也能供例如腰带、背带或是扣件等连接件穿过;除此之外,所述片体的所述上开口也能供例如腰带、背带或是扣件等连接件穿入并由所述下开口穿出,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物件载体能提供多种配戴方式供使用者选择,以提供使用者更舒适的配戴感受及使用上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17.图1a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物件载体的正面示意图。
18.图1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物件载体的示意图。
19.图2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物件载体的背面示意图。
20.图3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物件载体的背面示意图。
21.图4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带体自由端穿入确保穿孔的示意图。
22.图5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带体自由端穿入下开口的示意图。
23.图6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带体自由端穿入下开口的示意图。
24.图7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带体自由端穿入下开口的示意图。
25.图8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连接件自片体的上开口穿入并由下开口穿出的示意图。
26.图9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连接件穿过环孔的示意图。
27.图10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连接件穿过第二带的示意图。
28.图11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带体相对所述片体弯折后自上开口穿入所述容置空间中并由下开口穿出的示意图。
29.图12为上述优选实施例的连接件穿过第一穿孔的示意图。
30.图13为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物件载体的立体图。
31.图14为另一优选实施例的物件载体的立体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本实用新型]
[0034]
1:物件载体
[0035]
10:片体
[0036]
101:第一面
[0037]
102:第二面
[0038]
103:第一穿孔
[0039]
104:上开口
[0040]
105:下开口
[0041]
10a连接部
[0042]
12:第一片体
[0043]
14:第二片体
[0044]
141:第五面
[0045]
20:第一带
[0046]
30:带体
[0047]
301:第三面
[0048]
302:第四面
[0049]
303:第二穿孔
[0050]
304:环孔
[0051]
305:环状空间
[0052]
30a:连接端
[0053]
30b:自由端
[0054]
32:第一段
[0055]
34:第二段
[0056]
40:确保带
[0057]
50:第二带
[0058]
60:拉环
[0059]
70:固定板
[0060]
80:确保带
[0061]
401:确保穿孔
[0062]
90:第三带
[0063]
902:第三穿孔
[0064]
ax:横向方向
[0065]
ay:纵向方向
[0066]
b:包体
[0067]
c:连接件
[0068]
l:绳索
[0069]
r:套环
[0070]
s:板状物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71]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请参图1a至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物件载体1,包含一片体10、两个第一带20、一带体30、一确保带40及三第二带50。
[0072]
如图1a至图2所示,所述片体10具有相背对的一第一面101及一第二面102,所述第二面102具有一连接部10a,用以与一物件连接,于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0a包含一魔鬼毡,用以与所述物件连接,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0a也可以包含例如磁铁、扣件、扣环或是任何能与所述物件连接的构件,并不以本实施例所述的魔鬼毡为限;除此之外,所述连接部10a也可以是以例如车缝或是胶黏等不可拆离的方式与所述物件连接。
[0073]
请配合图1a,各所述第一带20与所述第一面101连接且所述多个第一带20彼此平行设置,所述多个第一带20在一纵向方向ay上彼此相邻排列设置,且各所述第一带20与所述第一面101共同形成在一横向方向ax上相邻排列设置的两个第一穿孔103;于本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带2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面101固接而使得各所述第一带20与所述第一面101共同形成穿孔,且各所述第一带20的中央处通过缝线固接于所述第一面101,借此,各所述第一带20与所述第一面101共同形成的穿孔被分隔成两个在所述横向方向ax上相邻排列设置的第一穿孔103,且于所述纵向方向ay上相邻排列设置的两个第一穿孔103能相互连通,借此,使用者能视使用需求,选择将例如腰带、背带或是扣件等连接件c穿过于位于所述纵向方向ay上方的所述第一带20的所述第一穿孔103,或者是穿过于位于纵向方向下方的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穿孔,以调整配戴重心;除此之外,使用者也可以选择将连接件c同时穿过两个第一带20的所述第一穿孔103。
[0074]
再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带20的数量是以两个为例说明,实务上,所述第一带20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或是三个以上,举例来说,可以设置三个或是三个以上的第一带,且所述多个第一带彼此平行设置,并在所述纵向方向ay上相邻排列;除此之外,于本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带20与所述第一面101共同形成在所述横向方向ax上相邻排列设置的两个第一穿孔103,于其他实施例中,各所述第一带20也可以是与所述第一面101共同形成一个第一穿孔,或是在所述横向方向ax上形成相邻排列设置的两个以上的第一穿孔103。
[0075]
其中,所述片体10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且所述片体10具有一上开口104(配合图2)及一下开口105(配合图1a)分别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相对两侧以连通所述容置空间及外部空间,所述片体10包含相层叠的一第一片体12及一第二片体14,所述第一片体12具有所述第一面101,所述第二片体14具有所述第二面102,所述容置空间位于所述第一片体12及所述第二片体14之间,由所述第一片体12及所述第二片体14围设形成,借此,如图8所示,所述片体10的所述上开口104也能供例如腰带、背带或是扣件等连接件c穿入并由所述下开口穿出。
[0076]
如图1a及图2所示,所述带体30具有一连接端30a及一自由端30b,所述连接端30a连接于所述片体10的所述第一片体12的所述第一面101且位于所述上开口104处,所述带体30具有相背对的一第三面301及一第四面302,所述第三面301是自所述第一面101延伸形成,如图2所示,各所述第二带5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四面302连接且固接,各所述第二带50与所述第四面302共同形成一第二穿孔303,所述多个第二带50及所述多个第二穿孔303在
所述纵向方向ay上排列设置,且所述多个第二带50以彼此相邻且平行的方式设置,借此,使用者可选择将连接件c穿过如图3所示的所述多个第二带50中位于所述纵向方向ay上最上方的第二带50,或者是穿过所述多个第二带50中位于所述纵向方向ay上的中间、下方位置的第二带50,进而能达成供使用者调整配戴重心的目的。
[0077]
再说明的是,所述多个第二带50相较于所述多个第一带20位于所述纵向方向ay上较上方的位置,也就是说,使用者也可通过选择将连接件c穿过第二带50或者第一带20以达到调整配戴重心的效果。除此之外,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带50的数量是以三个为例说明,实务上,所述第二带50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或是两个以上,一样能达成前述技术效果。
[0078]
进一步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带体是以一片状的带体为例说明,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带体也可以是如图1b所示,于所述第三面301及所述第四面302间设置有一环状空间305,所述环状空间305可供例如腰带、背带或是扣件等连接件穿过,借此,当使用者配带连接件时,能使所述连接部10a所连接的物件垂坠于所述带体下方,进而使得配戴重心调整至较低的位置。
[0079]
请配合图4,所述带体30具有相连接的一第一段32及一第二段34,所述物件载体1包含一拉环60设置于所述第四面302且位于所述第一段32及所述第二段34之间,所述第一段32具有所述连接端30a,所述第二段34具有所述自由端30b;实务上,所述物件载体1也可以不设置所述拉环60。
[0080]
请配合图4至图8,所述带体30能于所述连接端30a处相对所述片体10弯折,所述带体30的宽度小于所述上开口104及所述下开口105的口径,且所述自由端30b能自所述下开口105穿入至所述容置空间中,使得所述带体30与所述片体10共同环绕形成一环孔304,借此,如图9所示,所述环孔304也能供例如腰带、背带或是扣件等连接件c穿过,除此之外,使用者可选择将连接件c穿过如图10所示的所述多个第二带50中位于所述纵向方向ay上最上方的第二带50,或者是穿过所述多个第二带50中位于所述纵向方向ay上的中间、下方位置的第二带50,进而能达成供使用者调整配戴重心的目的。
[0081]
再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所述物件载体1包含一固定板70设置于所述自由端30b处,所述带体30是由具有可挠性的材料制成,所述固定板70由相对所述带体30硬度较高的材料制成,借此,如图5所示,当所述自由端30b自所述下开口105穿入所述容置空间中时,所述固定板70能与所述下开口紧配合而稳固的卡合于所述下开口105处。
[0082]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物件载体1的所述确保带40相较于各所述第一带20设置于较接近所述下开口105处的位置,所述确保带40与所述第一面101共同形成一确保穿孔401,所述带体30的所述自由端30b如图4所示能穿经所述确保穿孔401,再如图5所示由所述下开口105穿入所述容置空间中,于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带体30的所述自由端30b能不穿经所述确保穿孔401而直接由所述下开口105穿入所述容置空间中,借此,使用者能视其所需选择是否将所述带体30的所述自由端30b穿经所述确保穿孔401,举例来说,当使用者将所述带体30的所述自由端30b穿经所述确保穿孔401时,能避免所述带体30受到拉扯而使得所述自由端30b脱离所述容置空间,具有使所述带体30的所述自由端30b能更稳固的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的效果,而当使用者将所述带体30的所述自由端30b不穿经所述确保穿孔401而直接由所述下开口105穿入所述容置空间中时,能利于使用者将所述自由端30b拆离或是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具有提升使用便利性的效果;实务上,所述物件载体1
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确保带40。
[0083]
请配合图11,所述带体30能于所述连接端30a处相对所述片体10弯折,且所述自由端30b能自所述上开口104穿入所述容置空间中,借此,所述片体10的所述多个第一带20能显露在外,各所述第一穿孔103能供连接件c穿过,如图12所示,连接件c是以扣件为例,扣件一端能穿过所述第一穿孔后与扣件的另一端扣合,如此一来,扣件与所述片体10能共同形成一环状空间供另一物件穿过。
[0084]
请续配合图11,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物件载体1包含一第三带90,所述第二片体14具有背对所述第二面102的一第五面141,所述第五面141自所述下开口105处往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带90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五面141以与所述第五面141共同形成一第三穿孔902,借此,所述带体30的所述自由端30b自所述上开口104穿入所述容置空间中,再由所述下开口105穿出后,能再穿入所述第三穿孔902中;实务上,所述物件载体1也可以不设置所述第三带90。
[0085]
请配合图13及图14,为所述物件载体1于所述连接部10a处连接物件的示例,如图13所示,所述物件载体1于所述连接部10a处连接的物件可以是一包体b,或者是如图14所示,所述物件载体1于所述连接部10a处通过套环r及绳索l连接的物件为一板状物件s。
[0086]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物件载体的所述第一穿孔或所述第二穿孔能供例如腰带、背带或是扣件等连接件穿过,并通过前述连接件附接于使用者身上或是附接于例如背包等配件上,且由于所述第一穿孔及所述第二穿孔设置于相异的设置位置,借此,使用者能视需求选择使用所述第一穿孔或所述第二穿孔,以调整配戴重心;再者,当所述带体于所述连接端处相对所述片体弯折,且所述自由端自所述下开口穿入所述容置空间,并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中后,所述带体与所述片体能共同环绕形成一环孔,如此一来,所述环孔也能供例如腰带、背带或是扣件等连接件穿过;除此之外,所述片体的所述上开口也能供例如腰带、背带或是扣件等连接件穿入并由所述下开口穿出,以提供多种配戴方式供使用者选择,进而提升使用者配戴上的舒适性及使用上的便利性。
[008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可行实施例而已,举凡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的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物件载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片体,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且所述片体具有一上开口及一下开口分别位于所述容置空间的相对两侧以连通所述容置空间及外部空间,所述片体具有相背对的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所述第二面具有一连接部,用以与一物件连接;至少两个第一带,各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一面连接,各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一面共同形成至少一个第一穿孔;一带体,具有一连接端及一自由端,所述连接端连接于所述片体的所述第一面且位于所述上开口处,所述带体具有相背对的一第三面及一第四面,所述第三面是自所述第一面延伸形成;至少两个第二带,各所述第二带与所述第四面连接,各所述第二带与所述第四面共同形成一第二穿孔;其中,所述带体能于所述连接端处相对所述片体弯折,且所述自由端能自所述上开口或所述下开口穿入所述容置空间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载体,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带在一纵向方向上彼此相邻排列设置,且各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一面共同形成在一横向方向上相邻排列设置的两个第一穿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件载体,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带彼此平行设置。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件载体,其中,包含一确保带,相较于各所述第一带设置于较接近所述下开口处的位置,所述确保带与所述第一面共同形成一确保穿孔,所述带体的所述自由端能穿经所述确保穿孔再由所述下开口穿入所述容置空间中。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载体,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带及所述多个第二穿孔在一纵向方向上排列设置,且所述多个第二带彼此相邻设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件载体,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带彼此相互平行设置。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载体,其中,包含一固定板设置于所述自由端处。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载体,其中,所述带体具有相连接的一第一段及一第二段,包含一拉环设置于所述第四面且位于所述第一段及所述第二段之间,所述第一段具有所述连接端,所述第二段具有所述自由端。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载体,其中,包含一第三带,其中所述片体包含相层叠的一第一片体及一第二片体,所述第一片体具有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片体具有所述第二面,所述容置空间位于所述第一片体及所述第二片体之间,所述第二片体具有背对所述第二面的一第五面,所述第五面自所述下开口处往外延伸形成,所述第三带两端连接于所述第五面以与所述第五面共同形成一第三穿孔。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载体,其中,所述带体的宽度小于所述上开口及所述下开口的口径。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件载体,其中,所述带体具有一环状空间,所述环状空间位于所述第三面及所述第四面之间。

技术总结


一种物件载体包括一片体、至少两个第一带、一带体及至少两个第二带,所述片体内部具有一容置空间,且所述片体具有一上开口及一下开口连通所述容置空间及外部空间,所述片体具有相背对的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所述第二面具有一连接部供与一物件连接;各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一面连接,各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一面共同形成至少一个第一穿孔;所述带体具有一连接端及一自由端,所述连接端连接于所述片体的所述第一面且位于所述上开口处,所述带体具有相背对的一第三面及一第四面,所述第三面是自所述第一面延伸形成;各所述第二带与所述第四面连接,各所述第二带与所述第四面共同形成一第二穿孔。穿孔。穿孔。


技术研发人员:

张藤耀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张藤耀

技术研发日:

2022.09.21

技术公布日:

2023/2/23

本文发布于:2023-02-26 16:10: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564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物件   载体   多个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