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漏油的雾化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常规雾化器会进行抽真空测试,做真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
储油腔的密封性好不好,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由于气压的变化,储油腔是否能够承受这些气压的变化,保证
烟油不会漏出,同时这些气压的变化,是否会导致储油棉、发热芯的吸油棉等严重变形,导致储油腔内的烟油不能充分的被储油棉、吸油棉等吸收。当做真空实验时,储油腔内的空气会通过进油孔被抽出雾化器外,会使储油腔内逐渐形成真空状,如果储油腔内没有空气的补充,储油腔内的烟油伴随着抽真空的吸力从进油孔被吸入雾化
通道内然后流出雾化器造成漏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漏油的雾化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雾化器在抽真空测试中,储油腔内没有空气补充形成真空状态,导致烟油流出雾化器造成漏油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方面提供一种防漏油的雾化器,包括储油器主体和发热芯,
所述储油器主体内形成有互隔离的储油腔和雾化通道,所述储油器主体包括用于分隔所述储油腔与所述雾化通道的分隔壁,所述分隔壁上开设有进油孔,所述发热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雾化通道内与所述进油孔相对的位置,所述储油器主体与所述储油腔相对应的腔壁开设有用于使所述储油腔通气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形状和尺寸设置成使得仅气体能够通过并且所述储油腔内的油不能通过。
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通气孔的孔径为0.1-2.0mm。
6.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储油器主体与所述储油腔相对应的腔壁包括腔底壁和腔顶壁,所述通气孔开设在所述腔顶壁,所述腔底壁开设有用于进气的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雾化通道相对应且相通。
7.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储油腔内设有用于储油的储油棉,所述储油棉一端与所述储油腔的腔顶壁抵接,所述储油棉远离所述储油腔的腔顶壁一端与所述储油腔的腔底壁抵接。
8.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储油器主体包括储油管和雾化管,所述储油棉设在所述储烟管内,所述储油棉内设有第一贯穿通道,所述雾化管插入所述第一贯穿通道内,所述储油管的内壁与所述雾化管的外壁之间的空间设为所述储油腔,所述雾化管内形成了所述雾化通道,所述雾化管的管壁作为所述分隔壁,所述发热芯设在所述雾化管内,所述雾化管外壁开设所述进油孔。
9.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储油管一端端部设有用于密封所述储油腔的第一封油件,所述储油管远离所述第一封油件一端端部设有用于密封所述储油腔的第二封油件,所述第一封油件作为所述储油腔的腔顶壁,所述第二封油件作为所述储油腔的腔底壁。
1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封油件远离密封所述储油腔一端端部内凹形成有与外界大气相通的凹槽,所述凹槽底壁分别互相离地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封油件的所述通气孔和出烟通道,所述雾化管一端插入所述出烟通道,且所述雾化通道与所述凹槽相对应且相通,所述第二封油件密封所述储油腔一端缩颈并延纵向凸伸形成有连接体,所述雾化管远离所述出烟通道一端套设在所述连接体外壁,所述进气通道贯穿所述连接体和所述第二封油件。
11.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发热芯包括吸油部件和电加热部件,所述电加热部件包裹在所述吸油部件内,所述吸油部件封堵所述进油孔,且所述吸油部件两端从所述进油孔伸入所述第一贯穿通道与所述储油棉抵接。
1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储油器主体还包括第一吸油棉和第二吸油棉,所述第一吸油棉设在所述第一封油件的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二吸油棉设在所述雾化管的所述雾化通道内,且位于所述发热芯上方位置。
13.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烟,包括上述的雾化器。
1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技术特征,分布在各个技术方案中,如果要罗列出本技术所有可能的技术特征的组合(即技术方案)的话,会使得说明书过于冗长。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本技术上述实用新型内容中公开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下文各个实施方式和例子中公开的各技术特征、以及附图中公开的各个技术特征,都可以自由地互相组合,从而构成各种新的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均因视为在本说明书中已经记载),除非这种技术特征的组合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例如,在一个例子中公开了特征a+b+c,在另一个例子中公开了特征a+b+d+e,而特征c和d是起到相同作用的等同技术手段,技术上只要择一使用即可,不可能同时采用,特征e技术上可以与特征c相组合,则a+b+c+d的方案因技术不可行而应当不被视为已经记载,而a+b+c+e的方案应当视为已经被记载。
15.实施本实用新型的防漏油的雾化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防漏油的雾化器,通过设计通气孔,雾化器抽真空测试时可通过通气孔往储油腔内补气,来维持储油腔内外气压平衡,防止储油腔内烟油随抽真空的气流从进油孔进入雾化通道内,并透过发热芯从雾化通道流出雾化器造成漏油。
附图说明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点更加明确。其中,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防漏油的雾化器的爆炸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防漏油的雾化器的立体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防漏油的雾化器的剖视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防漏油的雾化器的第一封油件结构视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防漏油的雾化器的抽真空气流走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实用新型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23.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漏油的雾化器,包括储油器主体和发热芯7,储油器主体内形成有互隔离的储油腔301和雾化通道402,储油器主体包括用于分隔储油腔301与雾化通道402的分隔壁,分隔壁上开设有进油孔401,发热芯7至少部分位于雾化通道402内与进油孔401相对的位置,储油器主体与储油腔301相对应的腔壁开设有用于使储油腔301通气的通气孔203,通气孔203的形状和尺寸设置成使得仅气体能够通过并且储油腔301内的油不能通过。需要说明的是,储油腔301用于储存烟油,雾化通道402用于通气流和排烟雾,通过设计通气孔203,雾化器抽真空测试时可通过通气孔203往储油腔301内补气,来维持储油腔301内外气压平衡,防止储油腔301内烟油随抽真空的气流从进油孔401进入雾化通道402内,并透过发热芯7从雾化通道402流出雾化器造成漏油,其中,通气孔203可以为任一外形的通道,只要一端与外界大气相通,另一端与储油腔301相通即可。
24.在一些实施例中,通气孔203的孔径为0.1-2.0mm。需要说明的是,通气孔203的孔径可以为0.1mm、0.2mm、0.5mm、0.7mm、0.9mm、0.95mm、1.0mm、1.2mm、1.5mm、1.8mm、2.0mm。此列举的通气孔203的尺寸可以使气体能通过,储油腔301内烟油不内通过。
25.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油器主体与储油腔301相对应的腔壁包括腔底壁和腔顶壁,通气孔203开设在腔顶壁,腔底壁开设有用于进气的进气通道802,进气通道802与雾化通道402相对应且相通。其中,通气孔203开设在腔顶壁,烟油受到重力后不会在腔顶壁积油,可以防止气体从通气孔203进入储油腔301后产生油泡声,同时腔顶壁处的油压低,烟油不会在油压的作用下从通气孔203流出。其中,进气通道802用于进气,带动雾化通道402内发热芯7加热烟油产生的烟雾从雾化通道402吸出,同时抽真空时,进气通道802保证雾化通道402与外界大气通透,防止进油孔401处吸力过大将烟油吸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储油器主体与所述储油腔相对应的腔壁还包括腔侧壁,通气孔203也可以开设在腔侧壁或腔底壁上。
26.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油腔301内设有用于储油的储油棉5,储油棉5一端与储油腔301的腔顶壁抵接,储油棉5远离储油腔301的腔顶壁一端与储油腔301的腔底壁抵接。其中,储油棉5用于吸收储油腔301内烟油,并锁在储油棉5内,需要说明的是,储油棉5两端分别与储油腔301的腔顶壁和储油腔301的腔底壁抵接后不会出现缝隙,烟油在重力作用下也不会在腔顶壁和腔底壁沉积,确保烟油完全锁在储油棉5内,防止烟油沉积,在高温环境下烟油渗出储油腔301,同时也可以防止储油棉5在储油腔301内晃动。
27.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油器主体包括储油管3和雾化管4,储油棉5设在储烟管内,储油棉5内设有第一贯穿通道501,雾化管4插入第一贯穿通道501内,储油管3的内壁与雾化管4的外壁之间的空间设为储油腔301,雾化管4内形成了雾化通道402,雾化管4的管壁作为分隔壁,发热芯7设在雾化管4内,雾化管4外壁开设进油孔40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贯穿通道501用于容纳雾化管4和通气流,抽真空时,外界空气可通过通气孔203进入储油腔301,然后通过第一贯穿通道501从进油孔401进入雾化通道402内,防止外界空气通过通气孔203进入储油腔301后,直接透过储油棉5内部从进油孔401进入雾化通道402将烟油带出,其中,雾化管4是由金属材质制成,烟雾经过雾化通道402后降温快,冷凝液能迅速回到,抽烟时烟雾温度适宜口腔承受。在该实施例中,分隔壁为筒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分隔壁也可以为平面的、弧形的或波浪等形状的分隔片,使雾化通道与储油腔分隔在两侧等等。
28.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油管3一端端部设有用于密封储油腔301的第一封油件2,储油管3远离第一封油件2一端端部设有用于密封储油腔301的第二封油件8,第一封油件2作为储油腔301的腔顶壁,第二封油件8作为储油腔301的腔底壁。其中,第一封油件2和第二封油件8可以为硅胶、乳胶、橡胶等等,质地柔软、形变系数大、便于组装以及密封储油腔301效果好。
2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封油件2远离密封储油腔301一端端部内凹形成有与外界大气相通的凹槽201,凹槽201底壁分别互相离地开设有贯穿第一封油件2的通气孔203和出烟通道202,雾化管4一端插入出烟通道202,且雾化通道402与凹槽201相对应且相通,第二封油件8密封储油腔301一端缩颈并延纵向凸伸形成有连接体801,雾化管4远离出烟通道202一端套设在连接体801外壁,进气通道802贯穿连接体801和第二封油件8。需要说明的是,烟雾从雾化通道402排出出烟通道202后遇到外界空气会液化,液化的烟油可流进凹槽201内被收集,其中,连接体801用于定位和密封雾化管4下端,防止烟油从雾化管4下端进入雾化通道402内,进气通道802贯穿连接体801和第二封油件8,可使雾化通道402通过进气通道802与外界大气相通,方便通气流用来抽烟和抽真空测试。
30.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芯7包括吸油部件701和电加热部件702,电加热部件702包裹在吸油部件701内,吸油部件701封堵进油孔401,且吸油部件701两端从进油孔401伸入第一贯穿通道501与储油棉5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吸油部件701是由棉材质制成,吸油充足,导油快;电加热部件702是由金属或合金金属材质制成,发热量大,耐氧化,使用寿命长,其中,吸油部件701封堵进油孔401,防止储油腔301内烟油从进油孔401进入雾化通道402,流出雾化器,其中,吸油部件701两端从进油孔401伸入第一贯穿通道501与储油棉5抵接,可以使储油棉5内的烟油可通过吸油部件701两端导入吸油部件701内供电加热部件702加热雾化,防止吸油部件701不与储油棉5接触,导致吸油不足出现干烧。
31.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油器主体还包括第一吸油棉1和第二吸油棉6,第一吸油棉1设在第一封油件2的凹槽201内,第二吸油棉6设在雾化管4的雾化通道402内,且位于发热芯7上方位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吸油棉1用于吸收收集在凹槽201内的冷凝烟油,防止冷凝烟油流出雾化器和堵住通气孔203,第二吸油棉6用于吸收回流在雾化通道402内的冷凝液,不仅可防止抽烟时冷凝液吸到用户口中,而且还可防止冷凝液回流到发热芯7上,被吸油部件701吸收导致冷凝液中的杂质沉积在吸油部件701上产生积碳,影响吸油部件701吸油。
32.具体地,如图1-4,本实施例的防漏油的雾化器包括:第一吸油棉1、第一封油件2、储油管3、雾化管4、储油棉5、第二吸油棉6、发热芯7、第二封油件8,其中,储油棉5安装在储油管3内用于吸油和存储烟油,储油棉5内开设有第一贯穿通道501用于容纳雾化管4,雾化管4插入第一贯穿通道501内,储油管3的内壁与雾化管4的外壁之间的空间设为储油腔301用于容纳烟油,雾化管4内形成了雾化通道402用于通气流和排烟雾,雾化管4外壁开设有四个与储油腔301相通进油孔401用于进油,发热芯7安装在雾化管4内且与进油孔401相对应,用于从进油孔401吸收储油腔301内烟油并加热雾化,发热芯7是由吸油部件701包裹在电加热部件702外围形成,吸油部件701封堵进油孔401防止正常状态下储油腔301内烟油进入雾化通道402内,且吸油部件701两端从进油孔401伸入储油腔301与储油棉5抵接用于吸收烟油供电加热部件702加热雾化,第一封油件2安装储油管3顶部内用于密封储油腔301顶部,第一封油件2顶部内凹形成有凹槽901用于收集冷凝烟油,凹槽201底部分别互相离地开设
有贯穿第一封油件2的通气孔203和出烟通道202,通气孔203与储油腔301相通,用于抽真空时往储油腔301内补充空气维持储油腔301内气压平衡,防止储油腔301内烟油随抽真空的气流从进油孔401进入雾化通道402内,并透过发热芯7从雾化通道402流出雾化器造成漏油,雾化管4上端插入出烟通道202内使雾化通道402与出烟通道202相连通,用于将雾化通道402内发热芯7加热烟油产生的烟雾排出,烟雾从雾化通道402排出出烟通道202后遇到外界空气会液化,液化的烟油可流进凹槽201内被收集,第一吸油棉1安装在凹槽201内用于吸收收集在凹槽201内的冷凝烟油防止流出雾化器,第二封油件8安装在储油管3底部内用于密封储油腔301底部,第二封油件8密封储油腔301一端缩颈并延纵向凸伸形成有连接体801,雾化管4下端套设在连接体801外壁,用于定位和密封雾化管4下端,防止烟油从雾化管4下端进入雾化通道402内,连接体801顶部开设有贯穿连接体801和第二封油件8的进气通道802,进气通道802与雾化通道402相连通用于进气,第二吸油棉10安装雾化管4的雾化通道402内,用于把雾化通道402内产生的冷凝液吸收,防止冷凝液回流到发热芯7上,导致冷凝液中的杂质沉积到发热芯7上产生积碳,产生焦糊味。
33.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防漏油的雾化器抽真空测试时气流进出储油腔301走向具体实施说明,抽真空测试时,储油腔301内烟油和空气会从进油孔401被抽进雾化通道402内,使储油腔301内产生负压,此时外界大气可通过凹槽201底部的通气孔203往储油腔301内补气,来维持储油腔301内外气压平衡,防止储油腔301内烟油随抽真空的气流从进油孔401进入雾化通道402内,并透过发热芯7从雾化通道402流出雾化器造成漏油。
34.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烟,包括上述的雾化器。
3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漏油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油器主体和发热芯,所述储油器主体内形成有互隔离的储油腔和雾化通道,所述储油器主体包括用于分隔所述储油腔与所述雾化通道的分隔壁,所述分隔壁上开设有进油孔,所述发热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雾化通道内与所述进油孔相对的位置,所述储油器主体与所述储油腔相对应的腔壁开设有用于使所述储油腔通气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形状和尺寸设置成使得仅气体能够通过并且所述储油腔内的油不能通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的孔径为0.1-2.0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器主体与所述储油腔相对应的腔壁包括腔底壁和腔顶壁,所述通气孔开设在所述腔顶壁,所述腔底壁开设有用于进气的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雾化通道相对应且相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腔内设有用于储油的储油棉,所述储油棉一端与所述储油腔的腔顶壁抵接,所述储油棉远离所述储油腔的腔顶壁一端与所述储油腔的腔底壁抵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器主体包括储油管和雾化管,所述储油棉设在所述储油管内,所述储油棉内设有第一贯穿通道,所述雾化管插入所述第一贯穿通道内,所述储油管的内壁与所述雾化管的外壁之间的空间设为所述储油腔,所述雾化管内形成了所述雾化通道,所述雾化管的管壁作为所述分隔壁,所述发热芯设在所述雾化管内,所述雾化管外壁开设所述进油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管一端端部设有用于密封所述储油腔的第一封油件,所述储油管远离所述第一封油件一端端部设有用于密封所述储油腔的第二封油件,所述第一封油件作为所述储油腔的腔顶壁,所述第二封油件作为所述储油腔的腔底壁。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油件远离密封所述储油腔一端端部内凹形成有与外界大气相通的凹槽,所述凹槽底壁分别互相离地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封油件的所述通气孔和出烟通道,所述雾化管一端插入所述出烟通道,且所述雾化通道与所述凹槽相对应且相通,所述第二封油件密封所述储油腔一端缩颈并延纵向凸伸形成有连接体,所述雾化管远离所述出烟通道一端套设在所述连接体外壁,所述进气通道贯穿所述连接体和所述第二封油件。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芯包括吸油部件和电加热部件,所述电加热部件包裹在所述吸油部件内,所述吸油部件封堵所述进油孔,且所述吸油部件两端从所述进油孔伸入所述第一贯穿通道与所述储油棉抵接。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器主体还包括第一吸油棉和第二吸油棉,所述第一吸油棉设在所述第一封油件的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二吸油棉设在所述雾化管的所述雾化通道内,且位于所述发热芯上方位置。10.一种电子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雾化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漏油的雾化器及电子烟,包括储油器主体和发热芯,储油器主体内形成有互隔离的储油腔和雾化通道,所述储油器主体包括用于分隔所述储油腔与所述雾化通道的分隔壁,所述分隔壁上开设有进油孔,所述发热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雾化通道内与所述进油孔相对的位置,所述储油器主体与所述储油腔相对应的腔壁开设有用于使所述储油腔通气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形状和尺寸设置成使得仅气体能够通过并且所述储油腔内的油不能通过。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通气孔,雾化器抽真空测试时可通过通气孔往储油腔内补气,来维持储油腔内外气压平衡,防止储油腔内烟油随抽真空的气流从进油孔进入透过发热芯从雾化通道流出雾化器造成漏油。化器造成漏油。化器造成漏油。
技术研发人员:
刘团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王少芳
技术研发日:
2022.04.02
技术公布日:
20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