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超小型继电器。
背景技术:
2.超小型电磁继电器,因为具备体积小、线圈功耗低、具备双刀双掷触点输出能力、可靠性好的优点,大量使用于网络通讯、医疗设备、测试设备、安防等领域。现有技术的超小型电磁继电器如图1至图4所示,这种超小型继电器通常由动簧衔铁部分100、
底座部分200和外壳300所组成。其中,动簧衔铁部分100是由衔铁101、永磁体以及包含动触点102的动簧部分103通过组合注塑形成整体,动簧部分103通常以衔铁101为中心进行对称分布,动触点102位于动簧端部,并与底座上的静触点501相对设置。底座部分200通常由线圈部分400、带静触点的静簧部分500通过组合注塑形成,静触点501通常位于底座上部。动簧衔铁部分100在底座部分的长度的大致中心位置与底座部分200在上下方向支撑定位,并通过将动簧中部的铰链部位104与底座部分200上焊台位置的静簧焊接固定形成整体,再装上外壳300后形成电磁继电器。动簧衔铁部分所在的动作结构通常位于继电器靠近外壳顶部的底座上部位置。底座部分200的线圈引出
端子(控制端)401以及引出端子(输出端)502在底座的两侧面沿着底座长度方向分布并向底座下沿延伸露出底座下部,且两侧面的线圈引出端子(控制端)401和引出端子(输出端)502在继电器宽度方向(z方向)基本对称分布。为隔绝外部环境污染,此类超小型继电器多为密封型,底座下部四周以及引出端子、外壳的四个周边采用环氧胶进行密封。当给继电器线圈通电以及断电时,动簧衔铁部分100通过与底座部分200的支撑部位形成转动支点,使衔铁在摆动过程中,带动动簧来回摆动,使部分的电路产生接通以及断开。现有技术的这种超小型继电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底座同一侧面的几个引出端子之间(包括线圈引出端子401与引出端子502之间,相邻的引出端子502之间),由于产品尺寸小,在x轴方向的端子相互之间,因距离不足,易产生绝缘能力不足的缺陷;二是,底座下部四周点环氧胶时,环氧胶容易顺着底座侧面渗漏到底座上方,污染底座上的触点部分,以及动簧铰链焊台部分,导致功能失效,因此生产过程对于胶水的流动性、黏度指标要求高,难以管控,导致生产复杂,且质量不理想;三是,线圈部分400的线圈缠头402位于线圈宽度方向两侧,由于要保证线圈缠头402的长度以确保缠线可靠,因此制约了继电器宽度尺寸(z方向)的进一步缩小,且由于线圈缠头402在x方向上位于线圈引出端子401与引出端子502之间,如不能被底座塑料可靠覆盖则会进一步缩小线圈引出端子在x方向与引出端子之间的绝缘距离。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超小型继电器,在保证继电器体积小、高度低以节约安装空间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增加底座同一侧面的相邻引出端子之间的绝缘距离以及线圈引出端子与静触点之间的绝缘距离,并且能够避免产品点胶密封时对内部触点部分的污染,以降低装配工艺难度,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小型继电器,包括底座部分;
所述底座部分包括线圈、静簧、线圈端子以及通过注塑方式将线圈、静簧、线圈端子集合成一个整体件的第一塑料体;所述静簧包括静触点部分和引出端子;所述线圈端子包括线圈引出端子;所述第一塑料体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两侧面中,分别分布一个线圈端子和至少两个静簧;所述静簧的静触点部分露出在第一塑料体的顶面,所述静簧的引出端子露出在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并向下延伸出第一塑料体的底面;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也露出在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并向下延伸出第一塑料体的底面;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中,在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与所述引出端子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引出端子之间分别设有凸台,从而增加线圈引出端子与引出端子以及相邻的引出端子之间的绝缘距离。
5.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中,在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与所述静簧的静触点部分之间还设有凸台,从而增加线圈引出端子与静触点部分之间的绝缘距离。
6.进一步的,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为开口朝下的罩体形状,所述外壳罩在所述底座部分外,外壳的内侧壁面与底座部分的侧面对应相配合;外壳的内壁侧面中,在与所述第一塑料体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两侧面相对应的内侧壁面中,还设有用来让位所述凸台的沉陷槽;所述沉陷槽还向下通出外壳的底沿。
7.所述外壳中,所述沉陷槽的上沿的轮廓面为大致直角棱边,且与所述底座的凸台的上沿之间留有缝隙。
8.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中,在所述线圈引出端子和所述引出端子的装配位置还分别设有沉陷面,并使装入沉陷面的线圈引出端子和引出端子与作为基准面的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大致平齐;所述沉陷面低于所述基准面,所述凸台的顶面为平面,所述凸台面高于所述基准面,以及高于线圈引出端子和引出端子的外侧面。
9.进一步的,还包括动簧衔铁部分;所述动簧衔铁部分包括处于中部两边的铰链结构和处于动簧衔铁部分的长度的两端的动触点部分;所述动簧衔铁部分的两个铰链结构铰接配合在所述底座部分的顶面的中部的两边;所述动簧衔铁部分的两端分别适配在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的两端;在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中,所述一个线圈端子分布在对应于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的一端;所述至少两个静簧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向着底座部分的长度的另一端顺序排列;所述至少两个静簧包括将静触点部分设在对应于线圈引出端子的上方的第一静簧和为所述动簧衔铁部分的铰链结构提供支撑位的第二静簧,且第一引出端子和第二引出端子相对于所述线圈引出端子顺序排列。
10.在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中,所述凸台包括设在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与所述第一引出端子之间的第一凸台,以及设在所述第一引出端子与所述第二引出端子之间的之间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还向上延伸而高于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并沿着水平方向向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的一端方向延伸以阻隔在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与所述第一静簧的静触点部分之间。
11.所述第一凸台的上沿与第一引出端子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大体平齐,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中部折弯设有水平段;所述第一凸台的下沿低于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下沿。
12.所述线圈在对应于所述线圈引出端子的旁边还设有线圈缠头;所述线圈缠头被包
覆在所述第一凸台内。
13.所述第一凸台的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静簧的静触点部分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以利用所述第一凸台在继电器点胶时防止胶水由底座的底部向上流至所述第一静簧的静触点部分的位置处。
14.所述第二凸台的上沿与第一引出端子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和第二引出端子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中较高的一个位置大体平齐,所述第二引出端子的中部折弯设有水平段;所述第二凸台的下沿低于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下沿和低于所述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下沿。
15.第二静簧的用于所述动簧衔铁部分的铰链结构的支撑位设为z字型焊台;对应于所述z字型焊台的上沿的第一塑料体的侧面设有用于实现焊台定位的梯形缺口,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对应在所述梯形缺口的下方,且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在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梯形缺口在同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二凸台的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二静簧的z字型焊台的下沿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以利用所述第二凸台在继电器点胶时防止胶水由底座的底部向上流至所述第二静簧的z字型焊台的位置处。
16.所述至少两个静簧还包括将静触点部分设在底座部分的长度的另一端的第三静簧;且第一引出端子、第二引出端子和第三引出端子相对于所述线圈引出端子顺序排列;在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中,所述凸台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引出端子与所述第三引出端子之间的之间的第三凸台。
17.所述第三凸台的上沿与第二引出端子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和第三引出端子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中较高的一个位置大体平齐;所述第三引出端子的中部折弯设有水平段;所述第三凸台的下沿低于所述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下沿和低于所述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下沿。
18.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第二引出端子和第三引出端子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在底座部分的高度方向大体平齐;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和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在底座部分的高度方向大体平齐,且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和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宽度大体相等。
19.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在底部位置设有倒角;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和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上沿在底座部分的高度方向低于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第二引出端子和第三引出端子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和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下沿在底座部分的高度方向高于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倒角。
20.所述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三静簧的静触点部分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以利用所述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在继电器点胶时防止胶水由底座的底部向上流至所述第三静簧的静触点部分的位置处。
21.所述第一凸台与线圈引出端子、第一引出端子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第二凸台与第一引出端子、第二引出端子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第三凸台与第二引出端
子、第三引出端子之间设有间隙。
22.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和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上沿切断面,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和所述第三凸台的上沿与所述基准面之间的落差,以及所述基准面与所述沉陷面之间的落差分别为大致直角棱边。
23.第一塑料体的顶面,在对应在于所述第一静簧和所述第三静簧的顶部位置还设有塑料块,所述塑料块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静簧和所述第三静簧的静触点部分,低于所述z字型焊台的上沿的顶面;所述塑料块在靠近静触点部分位置的竖边为大致直角棱边。
24.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5.1、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第一塑料体的侧面中,在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与所述引出端子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引出端子之间分别设有凸台,从而增加线圈引出端子与引出端子之间以及相邻的引出端子之间的绝缘距离。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能够在不增加产品尺寸的前提下,增加线圈端子与端子之间、端子之间的绝缘性能。
26.2、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第一塑料体的侧面中,在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与所述静簧的静触点部分之间设有凸台。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能够在不增加产品尺寸的前提下,增加线圈端子与触点之间的绝缘性能。
27.4、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设置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并将第一凸台的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设计成不小于所述第一静簧的静触点部分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将第二凸台的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设计成不小于所述第二静簧的z字型焊台的下沿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以及将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对应在所述梯形缺口的下方,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三静簧的静触点部分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和将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和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上沿切断面,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和所述第三凸台的上沿与所述基准面之间的落差,以及所述基准面与所述沉陷面之间的落差分别设为大致直角棱边。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能够在不增加产品尺寸的前提下,降低对胶水的性能要求,改善点胶制造工艺,并更好地保证产品内部不被胶水渗漏污染。
28.5、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线圈缠头被包覆在所述第一凸台内。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利用底座第一凸台与外壳对应位置的沉陷槽的配合,在保证线圈缠头长度,优化线圈缠头绕线与沾锡工艺的同时,减小产品尺寸,同时保证可靠的绝缘性能。
29.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超小型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30.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超小型继电器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31.图2是现有技术的一种超小型继电器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去除外壳);
32.图3是现有技术的一种超小型继电器的底座部分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33.图4是现有技术的一种超小型继电器的底座部分的与线圈的配合示意图;
34.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35.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底部翻转朝上);
36.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37.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去除外壳);
38.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外壳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底部翻转朝上);
39.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底座部分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40.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底座部分的主视图;
41.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底座部分的立体构造示意图(翻转一个角度);
42.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底座部分的第一塑料体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43.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底座部分(去除第一塑料体)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44.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底座部分(去除第一塑料体)的主视图;
45.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底座部分的线圈端子和静簧的配合示意图;
46.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底座部分的线圈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47.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底座部分的线圈的线圈架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48.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动簧衔铁部分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9.实施例
50.参见图5至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超小型继电器,包括外壳1、底座部分2和动簧衔铁部分3;所述底座部分2包括线圈21、静簧22、线圈端子23以及通过注塑方式将线圈21、静簧22、线圈端子23集合成一个整体件的第一塑料体24;所述静簧22包括静触点部分和引出端子;所述线圈端子23包括线圈引出端子231;所述第一塑料体24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两侧面中,分别分布一个线圈端子23和至少两个静簧22;所述静簧22的静触点部分露出在第一塑料体24的顶面,所述静簧22的引出端子露出在所述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并向下延伸出第一塑料体24的底面;所述线圈引出端子231也露出在所述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并向下延伸出第一塑料体24的底面;所述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中,在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与所述静簧的静触点部分之间、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与所述引出端子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引出端子之间分别设有凸台4,从而增加线圈引出端子与静触点部分之间以及相邻的引出端子之间的绝缘距离。
51.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为开口朝下的罩体形状,所述外壳1罩在所述底座部分2外,外壳1的内侧壁面与底座部分2的侧面对应相配合;外壳1的内侧壁面中,在与所述第一塑料体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两侧面相对应的内侧壁面中,还设有用来让位所述凸台4的沉陷槽5;所述沉陷槽5还向下通出外壳1的底沿。
52.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中,所述沉陷槽5的上沿的轮廓面为大致直角棱边,且与所述底座的凸台4的上沿之间留有缝隙。这种结构有利于阻断胶水沿外壳渗漏。
5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中,在所述线圈引出端子和所述引出端子的装配位置还分别设有沉陷面241,并使装入沉陷面241的线圈引出端子231和引出端子与作为基准面242的所述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大致平齐;所述沉陷面241低于所述基准面242,所述凸台的顶面为平面,所述凸台面243高于所述基准面242,以及高于线圈引出端子和引出端子的外侧面。
54.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衔铁部分3包括处于中部两边的铰链结构31和处于动簧衔铁部分的长度的两端的动触点部分32;所述动簧衔铁部分3的两个铰链结构31铰接配合在所述底座部分2的顶面的中部的两边并容纳在外壳1和底座部分2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动簧衔铁部分3的两端分别适配在所述底座部分2的长度的两端;在所述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沿着长度方向的侧面)中,所述一个线圈端子23分布在对应于所述底座部分2的长度的一端;所述至少两个静簧22沿着所述底座部分2的长度方向向着底座部分的长度的另一端顺序排列;所述至少两个静簧22包括将静触点部分2211设在对应于线圈引出端子231的上方的第一静簧221和和为所述动簧衔铁部分的铰链结构提供支撑位的第二静簧222,且第一引出端子2212和第二引出端子2222相对于所述线圈引出端子231顺序排列。
55.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中,所述凸台包括设在所述线圈引出端子231与所述第一引出端子2212之间的第一凸台41,以及设在所述第一引出端子2212与所述第二引出端子2222之间的之间的第二凸台42;所述第一凸台41还向上延伸而高于所述线圈引出端子231从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的引出位置并沿着水平方向向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的一端方向延伸以阻隔在所述线圈引出端子231与所述第一静簧221的静触点部分2211之间。
5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台41为大致l型,第一凸台41的上沿与第一引出端子2212从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的引出位置大体平齐,所述第一引出端子2212的中部折弯设有水平段2213;所述第一凸台41的下沿低于第一引出端子2212的水平段2213的下沿。
57.本实施例中,所述线圈21在对应于所述线圈引出端子的旁边还设有线圈缠头211;所述线圈缠头211被包覆在所述第一凸台41内。
5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台41的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静簧的静触点部分2211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以利用所述第一凸台41在继电器点胶时防止胶水由底座的底部向上流至所述第一静簧的静触点部分2211的位置处。
59.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台42的上沿与第一引出端子2212从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的引出位置和第二引出端子2222从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的引出位置中较高的一个位置大体平齐,所述第二引出端子的中部折弯设有水平段2223;所述第二凸台42的下沿低于所述第一引出端子2212的水平段2213的下沿和低于所述第二引出端子2222的水平段2223的下沿。
60.本实施例中,第二静簧的用于所述动簧衔铁部分的铰链结构的支撑位设为z字型焊台2221;对应于所述z字型焊台2221的上沿22211的第一塑料体的侧面设有用于实现焊台定位的梯形缺口244,所述第一引出端子2212的水平段2213对应在所述梯形缺口244的下方,且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13在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梯形缺口244在同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二凸台42的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二静簧的z字型焊台2221的下沿22212沿着所述底座部分2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以利用所述第二凸台41在继电器点胶时防止胶水由底座的底部向上流至所述第二静簧的z字型焊台的位置处。第二凸台41遮挡住焊台折弯部的下沿,以使塑封胶在沿底座侧
面渗漏时,被第二凸台41所遮挡不会往上渗漏,避免污染焊台铰链位置。
61.本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静簧还包括将静触点部分2231设在底座部分的长度的另一端的第三静簧223;且第一引出端子2212、第二引出端子2222和第三引出端子2232相对于所述线圈引出端子231顺序排列;在所述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中,所述凸台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引出端子2222与所述第三引出端子2232之间的之间的第三凸台43。
6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凸台43的上沿与第二引出端子2222从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的引出位置和第三引出端子2232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中较高的一个位置大体平齐;所述第三引出端子2232的中部折弯设有水平段2233;所述第三凸台43的下沿低于所述第二引出端子2222的水平段2223的下沿和低于所述第三引出端子2232的水平段2233的下沿。
63.本实施例中,外壳1的沉陷槽5分别是对应于第一凸台41的沉陷槽51,对应于第二凸台42的沉陷槽52和对应于第三凸台43的沉陷槽53。
64.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出端子2212、第二引出端子2222和第三引出端子2232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在底座部分的高度方向大体平齐;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13、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23和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33在底座部分的高度方向大体平齐,且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13、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23和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33的宽度大体相等。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可以减小制造难度。
6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在底部位置设有倒角245;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13、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23和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33的上沿在底座部分的高度方向低于所述第一引出端子2212、第二引出端子2222和第三引出端子2232从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的引出位置;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13、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23和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33的下沿在底座部分的高度方向高于所述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的倒角245。
6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33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三静簧223的静触点部分2231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以利用所述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33在继电器点胶时防止胶水由底座的底部向上流至所述第三静簧的静触点部分的位置处。
67.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13、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23和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33的上沿切断面,所述第一凸台41、所述第二凸台42和所述第三凸台43的上沿与所述基准面242之间的落差,以及所述基准面242与所述沉陷面241之间的落差分别为大致直角棱边。在底座与外壳点胶密封的时候,胶水在这些直角边由于存在拐角阻力,会停止渗漏,避免污染底座上方的动作结构与触点部位。
68.本实施例中,第一塑料体24的顶面,在对应在于所述第一静簧221和所述第三静簧223的顶部位置还分别设有塑料块246、塑料块247,塑料块246、塑料块247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静簧221的静触点部分2211和所述第三静簧223的静触点部分2231,低于所述z字型焊台的上沿22211的顶面;塑料块246、塑料块247在靠近对应的静触点部分位置的竖边为大致直角棱边。塑料块在靠近触点位置的竖边为大致直角棱边,进一步
阻断胶水沿触点位置与焊台位置的渗漏。
6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超小型继电器,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大体设置为三个阶梯平面:沉陷面241为内凹于主要侧面的平面,凹陷深度与引出端子的料厚大体一致,用于端子与底座侧面的贴合定位;基准面242为决定底座宽度的主要侧面,与外壳内腔进行配合,决定了产品的外形宽度;凸台面243为高出于基准面242的塑料凸台面,同时也高于引出端子的外轮廓面。
70.第一凸台41通过凸台塑料覆盖住线圈引出端子231与第一引出端子2212之间的线圈缠211头,起到增加线圈部分与部分之间绝缘能力的作用,同时不额外增加底座宽度,起到减小继电器产品宽度的作用。同时通过第一凸台41的塑料覆盖线圈缠头,可以保证线圈缠头长度满足制造工艺要求,更好实现线圈缠头的缠绕漆包线与焊锡稳定性。
71.第一凸台41与线圈引出端子231、第一引出端子2212之间可以留有一定间隙,第二凸台42与第一引出端子2212、第二引出端子2222之间,以及第三凸台43与第二引出端子2222、第三引出端子2232之间都可以留有一定间隙,该间隙可以根据胶水的流动性以及黏度进行调整确认,以保证良好的制造工艺性。
7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超小型继电器,采用了第一塑料体24的侧面中,在所述线圈引出端子231与所述静簧的静触点部分2211之间、所述线圈引出端子231与所述引出端子2212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引出端子之间分别设有凸台41、42、43,从而增加线圈引出端子与静触点部分之间以及相邻的引出端子之间的绝缘距离。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能够在不增加产品尺寸的前提下,增加线圈端子与端子之间、线圈端子与触点之间、端子之间的绝缘性能。
7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超小型继电器,采用了设置第一凸台41、第二凸台42,并将第一凸台41的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设计成不小于所述第一静簧的静触点部分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将第二凸台42的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设计成不小于所述第二静簧的z字型焊台的下沿22212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以及将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13对应在所述梯形缺口244的下方,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33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三静簧的静触点部分2231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和将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13、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23和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2233的上沿切断面,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和所述第三凸台的上沿与所述基准面之间的落差,以及所述基准面与所述沉陷面之间的落差分别设为大致直角棱边。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能够在不增加产品尺寸的前提下,降低对胶水的性能要求,改善点胶制造工艺,并更好地保证产品内部不被胶水渗漏污染。
7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超小型继电器,采用了线圈缠头211被包覆在所述第一凸台41内。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利用底座第一凸台41与外壳1对应位置的沉陷槽11的配合,在保证线圈缠头长度,优化线圈缠头绕线与沾锡工艺的同时,减小产品尺寸,同时保证可靠的绝缘性能。
75.上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
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超小型继电器,包括底座部分;所述底座部分包括线圈、静簧、线圈端子以及通过注塑方式将线圈、静簧、线圈端子集合成一个整体件的第一塑料体;所述静簧包括静触点部分和引出端子;所述线圈端子包括线圈引出端子;所述第一塑料体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两侧面中,分别分布一个线圈端子和至少两个静簧;所述静簧的静触点部分露出在第一塑料体的顶面,所述静簧的引出端子露出在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并向下延伸出第一塑料体的底面;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也露出在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并向下延伸出第一塑料体的底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中,在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与所述引出端子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引出端子之间分别设有凸台,从而增加线圈引出端子与引出端子以及相邻的引出端子之间的绝缘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中,在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与所述静簧的静触点部分之间还设有凸台,从而增加线圈引出端子与静触点部分之间的绝缘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的,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为开口朝下的罩体形状,所述外壳罩在所述底座部分外,外壳的内侧壁面与底座部分的侧面对应相配合;外壳的内壁侧面中,在与所述第一塑料体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两侧面相对应的内侧壁面中,还设有用来让位所述凸台的沉陷槽;所述沉陷槽还向下通出外壳的底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中,所述沉陷槽的上沿的轮廓面为大致直角棱边,且与所述底座的凸台的上沿之间留有缝隙。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中,在所述线圈引出端子和所述引出端子的装配位置还分别设有沉陷面,并使装入沉陷面的线圈引出端子和引出端子与作为基准面的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大致平齐;所述沉陷面低于所述基准面,所述凸台的顶面为平面,所述凸台面高于所述基准面,以及高于线圈引出端子和引出端子的外侧面。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的,还包括动簧衔铁部分;所述动簧衔铁部分包括处于中部两边的铰链结构和处于动簧衔铁部分的长度的两端的动触点部分;所述动簧衔铁部分的两个铰链结构铰接配合在所述底座部分的顶面的中部的两边;所述动簧衔铁部分的两端分别适配在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的两端;在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中,所述一个线圈端子分布在对应于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的一端;所述至少两个静簧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向着底座部分的长度的另一端顺序排列;所述至少两个静簧包括将静触点部分设在对应于线圈引出端子的上方的第一静簧和为所述动簧衔铁部分的铰链结构提供支撑位的第二静簧,且第一引出端子和第二引出端子相对于所述线圈引出端子顺序排列。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超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中,所述凸台包括设在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与所述第一引出端子之间的第一凸台,以及设在所述第一引出端子与所述第二引出端子之间的之间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还向上延伸而高于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并沿着水平方向向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的一端方向延伸以阻隔在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与所述第一静簧的静触点部分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的上沿与第一引出端子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大体平齐,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中部折弯设有水平段;所述第一凸台的下沿低于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下沿。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超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在对应于所述线圈引出端子的旁边还设有线圈缠头,所述线圈缠头被包覆在所述第一凸台内;和/或,所述第一凸台的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一静簧的静触点部分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以利用所述第一凸台在继电器点胶时防止胶水由底座的底部向上流至所述第一静簧的静触点部分的位置处。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台的上沿与第一引出端子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和第二引出端子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中较高的一个位置大体平齐,所述第二引出端子的中部折弯设有水平段;所述第二凸台的下沿低于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下沿和低于所述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下沿。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超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第二静簧的用于所述动簧衔铁部分的铰链结构的支撑位设为z字型焊台;对应于所述z字型焊台的上沿的第一塑料体的侧面设有用于实现焊台定位的梯形缺口,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对应在所述梯形缺口的下方,且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在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梯形缺口在同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二凸台的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二静簧的z字型焊台的下沿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以利用所述第二凸台在继电器点胶时防止胶水由底座的底部向上流至所述第二静簧的z字型焊台的位置处。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超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静簧还包括将静触点部分设在底座部分的长度的另一端的第三静簧;且第一引出端子、第二引出端子和第三引出端子相对于所述线圈引出端子顺序排列;在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中,所述凸台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引出端子与所述第三引出端子之间的之间的第三凸台。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超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凸台的上沿与第二引出端子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和第三引出端子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中较高的一个位置大体平齐;所述第三引出端子的中部折弯设有水平段;所述第三凸台的下沿低于所述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下沿和低于所述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下沿。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超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第二引出端子和第三引出端子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在底座部分的高度方向大体平齐;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和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在底座部分的高度方向大体平齐,且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和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宽度大体相等。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超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在底部位置设有倒角;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和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上沿在底座部分的高度方向低于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第二引
出端子和第三引出端子从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引出位置;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和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下沿在底座部分的高度方向高于所述第一塑料体的侧面的倒角。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超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三静簧的静触点部分沿着所述底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以利用所述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在继电器点胶时防止胶水由底座的底部向上流至所述第三静簧的静触点部分的位置处。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超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与线圈引出端子、第一引出端子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第二凸台与第一引出端子、第二引出端子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第三凸台与第二引出端子、第三引出端子之间设有间隙;和/或,所述第一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第二引出端子的水平段和第三引出端子的水平段的上沿切断面,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和所述第三凸台的上沿与所述基准面之间的落差,以及所述基准面与所述沉陷面之间的落差分别为大致直角棱边。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超小型继电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塑料体的顶面,在对应在于所述第一静簧和所述第三静簧的顶部位置还设有塑料块,所述塑料块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第一静簧和所述第三静簧的静触点部分,低于所述z字型焊台的上沿的顶面;所述塑料块在靠近静触点部分位置的竖边为大致直角棱边。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小型继电器,包括底座部分;所述底座部分包括线圈、静簧、线圈端子以及通过注塑方式将线圈、静簧、线圈端子集合成一个整体件的第一塑料体;第一塑料体的侧面中,在线圈引出端子与静簧的静触点部分之间、线圈引出端子与引出端子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引出端子之间分别设有凸台,从而增加线圈引出端子与静触点部分之间以及相邻的引出端子之间的绝缘距离。本实用新型在保证继电器体积小、高度低以节约安装空间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增加底座同一侧面的相邻引出端子之间的绝缘距离以及线圈引出端子与静触点之间的绝缘距离,并且能够避免产品点胶密封时对内部触点部分的污染,以降低装配工艺难度,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保证产品的可靠性。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技术研发人员:
林佳宾 陈翔龙 李竹姑 董欣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厦门宏发信号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30
技术公布日:
2023/2/6